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指导急诊弹性排班,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方法对我院2000年6月~2001年5月就诊的急性意外伤害5 080例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急性意外伤害以5月~11月为高峰,在一天24小时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晚上20:00~凌晨1:00时为高峰期;双休日刀刺伤病例明显增多.结论应加强对晚上20 : 00~凌晨1:00时急诊护理人员的配备,以配合医生做好伤后1小时内的院前院内急救.  相似文献   

2.
2382例急诊交通伤害病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急诊交通伤害病例的特点,为交通伤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急诊首诊的交通伤害病例238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交通事故伤员就诊率以10~12月居高.高峰时点有三个,分别是7:00-9:00、16:00-23:00、0:00-1:00.重伤和致命伤的原因以颅脑损伤和多发伤为主.结论 交通伤害的时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颅脑损伤和多发伤是重伤和致命伤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减少交通伤害的发生,提高交通伤害的急诊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交通伤急诊住院的青少年和儿童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青少年和儿童交通伤住院患者的来源、车祸发生区域、性别、年龄、受伤部位等特征。方法以2004至2005年间急诊收治的163例1~18岁青少年和儿童交通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外来人员子女、郊区及郊县儿童发生交通伤比例高;行人和机动车碰撞是最主要的受伤方式;5~9岁儿童发生交通伤害最多;伤害部位以头面部和四肢为主。结论应加强对外来人员子女、郊区和郊县儿童及家长的交通安全教育,其次对儿童乘客应加强安全防护;进一步规范儿童交通伤的救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指导急诊弹性排班,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方法:对我院2000年6月-2001年5月就诊的急性意外伤害5080例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急性意外伤害以5月-11月为高峰,在一天24小时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晚上20:00-凌晨1:00时为高峰期;双休日刀刺伤病例明显增多。结论:应加强对晚上20:00-凌晨1:00时急诊护理人员的配备,以配合医生做好伤后1小时内的院前院内急救。  相似文献   

5.
2079例交通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诊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8年12月急诊抢救的交通伤患者2079例,按年龄、季节、外伤类型、外伤死亡原因、病死率等分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年龄分布:年龄≤14岁,占1.3%;14~39岁939例,占45.2%;40~59岁865例,占41.6%;60~79岁176例,占8.5%;≥80岁71例,占3.4%。②按季度统计:1季度383例,占18.4%;2季度555例,占26.7%;3季度619例,占29.8%;4季度522例,占25.1%。以3季度交通伤发生病例数最多。③9年来交通伤病例数占各种外伤病例的65.2%,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④交通伤中损害部位最多的为颅脑和各种骨折,分别占总数的56.2%和15.7%;颅脑外伤和多发伤为交通伤常见的死亡原因,分别占总数的56.4%和33.7%。结论:通过对交通伤的流行病学分析,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改进急救体系和服务模式,加强急诊创伤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平罗县急诊伤害病例发生情况,对其情况进行分析,为平罗县伤害预防与控制提供基本信息。方法收集平罗县人民医院急诊科3845例急诊伤害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共接诊急诊伤害病例3845例,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72∶1;年龄构成以15~44岁为主,占33.16%;受伤原因前5位依次为跌伤/坠落(24.25%)、交通伤(23.12%)、钝器伤(19.78%)、刺/割伤(18.04%)和动物伤(9.07%)。交通伤、钝器伤逐年减少,动物伤逐年增加;受伤部位主要为上下肢(54.33%)和头部(28.76%)。95.87%的急诊伤害对象以轻微的浅表伤和中等程度的伤害为主;伤害病例处理情况以治疗后回家和住院为主,分别占80.16%和14.78%。结论跌伤/坠落、交通伤和钝器伤是平罗县急诊伤害的主要原因,男性多于女性,且伤害发生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不同的伤害类型开展相应的干预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意外伤害病例的原因及分布情况,为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提出建议。方法对2010年1月至12月急诊收治的1955例意外伤害病例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其次是摔伤/碰撞伤、打架斗殴等;损伤部位多集中在颅脑、四肢、面部;21~50岁是意外伤害的高发年龄;中青年男性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女性;每天的10:01~12:00、16:01~22:00是意外伤害高峰时段。结论意外伤害主要是交通事故,国家应健全意外伤害预防多部门合作机制,医疗机构应健全意外伤害救治各环节质量控制机制,加强安全与健康教育,家庭和学校健全意外伤害教育和管理监护机制,运用全方位、多手段共同努力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我院近年急诊死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诊死亡患者的特点,以提升急诊危重疾病的救治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不良预后,为提升类似老龄化城市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对2016-01—2019-12期间在我院急诊死亡的58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死亡的原因、季节分布、到急诊室的抢救时间等。结果:男性(419例)死亡人数明显多于女性(169例),男女比例2.48∶1,46~65岁是急诊死亡的高发年龄。患者达到医院高峰时间段为6:00~10:00和16:00~20:00。到达急诊时诊断为到院前死亡的病例占61.90%。急诊死亡原因中,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心源性猝死、脑血管性疾病、各种严重创伤,其中创伤疾病死因以车祸和坠落伤为主,高龄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内科系统疾病。结论: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急诊死亡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加强院前急救、院内急危重病患者的救治,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应注重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给予高龄患者必要的监护,有助于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诊抢救患儿病种的特点及时间分布规律,为培训、疾病防治与人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入急诊抢救室患儿3 080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患儿的一般资料、抢救病种及时间分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排序前2位的是惊厥、意外伤害;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12月为抢救高峰期,10:00~12:00,17:00~19:00为全天抢救高峰。[结论]应根据患儿抢救病种和时间规律,加强护士培训、合理分配人力及做好延伸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诊多发伤患者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方法:以我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多发伤患者为例,观察记录并汇总患者具体急救抢救情况,分析急诊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急救措施.结果:经研究分析发现:①多发伤患者不同性别及致死原因病死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60岁以上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  相似文献   

11.
交通事故伤的特点与急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交通事故伤的特点与救治对策,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356例交通事故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创伤的特点.结果 356例中男多于女,以青壮年居多,双休日发生率高,夜间多于日间,多发性损伤多见.抢救成功333例.占伤者总数93.4%,死亡23例,占伤者总数6.6%.结论 交通事故伤多为多发伤,病情复杂而严重,要求分析全面,观察仔细,急救技术熟练,动作迅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积极抗体克是最基础和重要的措施.对脑干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的患者行急诊手术止血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656例交通事故伤的特点与急救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交通事故伤的特点与救治对策,以提高救护水平。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656例交通事故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登记,分析创伤的特点并采取相应对策进行抢救治疗。结果 656例中男多于女,以青壮年居多,双休日发生率高,夜间多于日间,多发性损伤多见。抢救成功613例,占伤者总数93.4%,死亡43例占伤者总数6.6%。结论 交通事故伤多为多发伤,病情复杂而严重,要求分析全面,观察仔细,急救技术熟练,动作迅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积极抗休克是最基础和重要的措施。对脑干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的患者行急诊手术止血,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院前急救的救治经验。方法对75起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224例伤者根据伤情轻重实施有效救治,优化院前急救流程,缩短院前急救时间。结果 110例重症伤者除1例肝叶挫伤于手术后8 d因肺动脉栓塞死亡,3人因肝脾破裂大出血救治无效死亡外,其余的患者均康复或者好转出院。结论在突发重大交通事故时实行院前急救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急救人员及时判断伤情,采用熟练的急救技术有效地救治,缩短急救环节的各个反应时间,可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事件中找出特点和趋势,探讨应急医疗救援策略,为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山市急救中心调度信息数据库中提取2006~2010年间发生3人(含3人)以上伤亡的3474起群体性突发事件资料,总结分析其流行病特点和应急处置情况.结果:中山市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突发事故类型依次是交通事故、外伤、火灾;交通事故和外伤事件有逐年增加趋势,食物中毒呈下降趋势.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21~50岁的年龄段;事故发生高峰在晚上18:00~凌晨2:00;平均反应时间(从呼叫受理至急救车到达事发现场的时间)由2006年的12.4 min缩短到2010年的11.6min;救治结果:显效6490例(52.83%),有效4738例(38.57%),无变化870例(7.080/0),恶化187例(1.52%),总有效率为91.4%.结论: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系统、合理布局急救站点、规范现场处置工作、加强120系统内外联动的协作配合、完善预案并加强演练和普及急救知识是降低突发群体伤亡事件病死率和伤残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伤害事件原因及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各种群体性伤害事件的原因和特点,探讨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应如何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方法:统计我院2004年1月~2006年9月以来的急诊科收治群体性伤害事件的发生原因、人数、年龄、性别、发生时间及采取的应急程序。结果:在所有群体事件发生中按发生案例数从高到低的原因分别为:食物中毒、治安事件、车祸、安全生产事故。按发病人数排列则分别为:食物中毒、车祸事件、治安、安全生产事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人数集中在21~30岁和31~40岁。我院采取了相应的应急流程,使群体性伤害事件均能够得到妥善安置。结论:食物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和治安问题是导致城市中群体伤害事件的主要原因,医院的急诊科应根据群体事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6.
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救护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救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将2005年6月-2006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抢救措施。从2006年6月起开始实施急救护理程序,将2006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抢救成功率为95.35%,而对照组仅为85.53%,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急救护理程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抢救,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杨雪英  吴敏 《护理学报》2003,10(6):43-43
笔总结了1997年6月~2002年8月,31次群体交通颅脑损伤伤员的救护体会。认为抢救时人力的合理安排、急救药品、物品、仪器处于应急状态,护理人员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的急救护理技术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可大大提高急救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急诊科拥挤度变化规律研究:昼夜节律和节假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科患者流量和拥挤度变化规律,分析急诊科拥挤度影响因素,找寻客观评估急诊科拥挤度指标.方法 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分析一家大型临床教学医院急诊科患者流量和拥挤度变化规律,观察患者流量的24h变化节律和节假日效应、政策效应.并对影响急诊科拥挤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工作日急诊患者流量24h变化规律特征明显,患者流量高峰在20:00-22:00,低谷则在4:00-6:00,而拥挤度评分高峰和低谷滞后2h.急诊患者流量有明显周末和长假日双峰效应,急诊患者流量也受政策性因素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时间段内(2 h)急诊来诊人数(B=0.027,P<0.01)、急诊床位占用率(B=5.25,P<0.01)与下一个时段急诊科拥挤度显著相关.结论 急诊医疗资源需求具有波动性的,急诊患者流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和节假日效应,决策者在着手解决急诊科拥挤问题时需要考虑这一规律.当急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稳定时,患者流量和急诊床位占用率是预测急诊科拥挤度重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的程序化急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患者1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9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取ABCDE制医生、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程序化操作救治;对照组未采取ABCDE制医生、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程序化操作救治。观察两组观察抢救成功率、诊断正确率、漏误诊率、并发症率。结果治疗组79例,抢救成功率89.57%,诊断正确率95.23%,漏误诊率19.00%,并发症率31.65%,治疗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10.52、11.43、12.72、11.32,P均〈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救治时制定了ABCDE制医生、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进行程序化操作,可以使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有序分工、紧密协作、迅速作出诊断、及时进行救治,可提高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减少了漏误诊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The emergency call for resuscitation in a children's hospital is reported. Forty-seven resuscitation attempts via the emergency call were made in 43 patients over the past 5 years; 24 out of 43 patients had heart diseases. Cardiac pati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die within a few days after their resuscitation. The patients, who had previously been in cardiac arrest, lost their lives more often. These results implied that it was very crucial to prevent cardiac arrest especially for cardiac patients in order to save lives. Among the causes of emergency calls, complications with the endotracheal tubes were most common (13) and the airway obstructions followed (11). Summation of two causes, the airway problem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series. Sixteen out of all emergency calls occurred on weekends, and all endotracheal tube troubles broke out during a night shift or on a holiday, that is, the lives of those patients were threatened especially when fewer staff were on duty. Those accidents were embarrassing for us because we believe that all patients must have been under our surveillance all day. Some hospitals have a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 rate, organizing a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team. However, we obtained better results (about 30%) without a team. It should be borne in mind that it is more desirable to prevent cardiac or respiratory arrests initially rather than save the patients in emergen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