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产科妊高征治疗用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0例妊高征患者治疗用药的ADRs进行系统监测,将原始材料输入微机数据库,用Dbase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出现ADRs11例,18例次.ADRs总发生率18.3%,平均1.5±0.8例次;皮肤及神经系统ADRs发生频率最高38.9%;ADRs表现皮肤潮红38.9%,头晕29.8%;ADRs均为A型,轻度最多(61.0%),第1天出现最多(88.8%);致ADRs药物有两种,硫酸镁最多(90.9%),其次为酚妥拉明(9.1%).疾病分型以重度妊高征组ADRs发生率最高(25%),平均用药种数及次数ADRs组与非ADRs组有明显关系,用药种数及次数多者易发生ADRs;而ADRs发生与住院日数无关.结论:治疗妊高征时硫酸镁易引起ADRs,其中皮肤潮红及头晕发生频度高,重度妊高征、用药种数多及用药次数多者易发生ADRs.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情况和原因,制定防范措施。方法:运用Excel软件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698例ADRs报告分类统计分析,计算ADRs发生例数、ADRs例数与其用药频度(DDDs)的比值(相对发生率)。结果:抗感染药引起的ADRs为264例(37.82%),其中左氧氟沙星73例居首位,其次为循环系统药113例(16.19%)和抗肿瘤药92例(13.18%)。用药频度(DDDs)则抗感染药中的左氧氟沙星排序第一,ADRs例数/DDDs比值排序的均值抗肿瘤药为8.5,排序第一。ADRs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共255例(36.53%)。结论:须进一步加强ADRs的监测,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或避免ADRs发生。  相似文献   

3.
《抗感染药学》2017,(3):580-581
目的:分析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ADRs)报告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上报的ADRs报告69例,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引起ADRs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ADRs累及器官/系统,找出引起ADRs特点。结果:69例ADRs患者中,年龄<18岁患者占16.00%,>65岁老年患者占27.50%,>18~65岁患者占56.50%;男-女之比为0.86∶1;静脉给药所致ADRs患者的百分率为最高占79.80%,其次是口服给药方式占10.20%;抗菌药物所致ADRs患者的百分率为最高占36.23%,其次是维生素、营养类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占15.94%;累及器官较多的依次是免疫系统损害为28.9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27.53%,心血管系统损害为17.39%。结论:临床用药中应加强ADRs的监测,可有效预防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聂小忠 《中国新药杂志》2012,(14):1698-1700,1659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2009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s)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中药制剂的合理应用。方法:筛选出973份中药制剂ADRs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青年(19~39岁)ADRs发生率较高;女性患者ADRs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生ADRs的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和静脉注射,ADRs涉及的中药制剂共341个品种,其中口服制剂66种(19.35%),其次为注射剂。ADRs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5.74%)。结论:应加强对口服和注射类中药制剂ADRs的监测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1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连瑞 《中国药师》2005,8(10):857-85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规律及诱发因素.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4年收集的119例ADRs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患者ADRs比例较大;注射给药ADRs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给药;抗感染药物ADRs发生率最大、中药类次之;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变态反应,其次是心脑血管系统反应;结论:加强对用药过程的ADRs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s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儿童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方法: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及ADR的主要表现、发生时间、严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例ADR报告中,男78例,女36例,涉及药品53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42.11%),其次为中药抗感染药物(25.44%).ADR主要表现是皮疹,其次是过敏样反应、嗜睡.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上报至浙江省ADRs监测中心的ADRs 521例,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药物过敏史、ADRs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因果关系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1例ADRs共涉及227种药品,其中由抗微生物药(85种,占总品种数的37.44%)导致的ADRs 300例,中药制剂(62种,占总品种数的27.31%)引起的ADRs 141例,分别占ADRs总数的57.58%和27.06%;共观察到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ADRs 194例次,占总数的37.24%。不良反应涉及人群男女比例为1∶1.3;60岁以上患者为ADRs易感人群;静脉滴注是导致ADRs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ADRs监测与医疗监管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抗感染药学》2017,(4):810-812
目的:分析某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应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对某基层医院2016年1—12月报告的8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s)报告,分析了发生ADRs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与种类、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临床表现、转归等,并结合文献分析了ADRs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84例报告中护士报告的66例占78.57%,医生报告的11例占13.09%,药师报告的7例占8.33%;注射给药ADRs发生率为91.67%明显高于口服给药为8.33%;所有ADRs患者经停药相应处理而治愈或未经处理而自愈,对原患疾病无影响;引发ADRs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占45.10%,心血管药物占24.70%;ADRs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和心血管系统。结论:抗菌药物引起的ADRs仍是监测的重点,护士在ADRs监测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特点和原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06年1月—2015年4月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408份抗菌药物致ADRs报表,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ADRs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408份ADRs报表中,共涉及抗菌药物物37种,居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共13种222例;ADRs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为323例占79.26%;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为26例占6.37%;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s最常见为388例占95.10%;绝大多数ADRs转归较好为407例,99.75%。结论:医务工作人员应严格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静脉用药,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减少ADRs对患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巫金娜 《今日药学》2006,16(6):16-17
目的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在我院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及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5年5月门诊、病房收集的87例ADRs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涉及ADRs的药物共49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39.08%),其次为中药制剂(20.69%).ADRs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50.57%),其次为全身损害(34.45%),静脉给药是ADRs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 临床医药人员应加强对ADRs认识,重视对ADRs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收集到的61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60岁人群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有160例(26.02%);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有516例(83.90%);ADR主要累及的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有285例(43.91%);严重ADR 23例,其中以发生过敏性休克为主,有13例;引起ADR的药品有16类171种,抗菌药居首位,有346例(44.88%),抗菌药中以喹诺酮类药物居首位,有81例(23.41%)。结论:加强合理用药教育和对ADR的监测,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回顾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全面收集1994–2009年有关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文献资料,将文献分为同期对照临床研究、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两类,重点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临床表现、用药合理性等。结果:共有70篇同期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纳入统计,其中使用药物总人数7595例,发生ADR153例,ADR发生率为2.01%,最常见ADR为神经系统损害占37.25%(57/153),其次为胃肠道系统损害占30.72%(47/153);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文献有39篇,发生ADR72例,主要为神经系统损害占45.83%(33/72),胃肠道系统损害占13.89%(10/72)。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损害较为常见,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关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2018年抗肿瘤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346例,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给药途径与发生时间、ADR分级与转归情况、关联性评价、报告主体等进行分析。结果:346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占61.27%,男性患者占38.73%;年龄以45~59岁组占比最高(43.64%);药物种类占比最高的依次为抗代谢类(21.21%)、铂类(20.98%)和植物来源类(20.51%);累及系统/器官最常见的为血液系统(36.86%)、消化系统(16.80%);引发ADR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85.08%);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2 h(37.06%);严重ADR为64例(18.50%),新的ADR为6例(1.73%)。结论:抗肿瘤药物致ADR较多且严重,应加强监测高危品种、长期用药、严重ADR、新的ADR;药师应从多方面发挥作用,注重对特殊人群的药学监护,促进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赵群  司继刚 《齐鲁药事》2011,30(1):57-59,61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集到的1 8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879例ADR中,抗微生物类药物报告最多,占42.42%(797例),其次为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特别是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液的监测,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格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上报的134例ADR报告申患者的性别、年龄、过敏史、ADR严重程度、给药途径以及引起ADR药物的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的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4例ADR报告中,男性71例(52.99%),女性63例(47.01%);年龄最小16 d,最大96岁,年龄分布无差异性;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的ADR例次较高(119例);所涉及的药品中抗茼药物引起ADR例次较高(35例),其次是中药注射剂(33例);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损害为主(38.01%),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21.27%);严重的ADR共5例(3.73%).结论:应重视抗茼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规范用药,尽量避免静脉用药.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419例ADR/ADE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9例ADR/ADE中,抗感染药物占53.70%,中药制剂占15.27%。静脉给药引发的ADR/ADE最多,占76.37%;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7.09%。ADR/ADE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ADE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136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晓荣  石春生  宫淑艳 《中国药房》2011,(23):2191-2193
目的:了解中成药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集的136例中成药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6例ADR涉及药品41个品种,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119例、26个品种。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心脑血管疾病药品。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重视中成药ADR,慎用中药注射剂,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头霉素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和维普资讯公开发表的头霉素类抗菌药物致ADR的文献,收集到符合条件的文献77篇,共288例患者.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涉及药品、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临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8例患者中男性143例、女性140例,不详5例;41~60岁年龄段患者ADR发生率最高;主要原发疾病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涉及到的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主要有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米诺3种;其中用药时间在30min内发生ADR的患者为208例,占72.22%;ADR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皮肤及其附件;242例患者(占84.03%)于停药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临床使用头霉素类抗菌药物时应监测ADR,以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方法临床药师通过问卷星调查、康网系统、查阅病程等方式收集ADR,对其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过敏史、报告类型、怀疑药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ADR共45例,ADR发生率为12.4%,其中一般的44例(已知的39例、新的5例)、严重的1例。ADR发生较多的为抗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LPV/r)、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MP)、抗菌药物莫西沙星。结论临床使用多种药物治疗COVID-19时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以及患者基本情况、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关注疗效同时对ADR也应积极宣教、及时发现与上报,进一步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