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年龄和性别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的诊断比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不明原因晕厥(UPS)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UPS患者149例,年龄4~70岁,平均(26.78±16.34)岁;男57例,女92例.采用电动倾斜床取头高脚低位直立倾斜70°后,每5 min自动测量血压和心电变化,评价HUTT结果.用SPSS 11.0软件微机数理统计.结果:HUTT阳性率38.26%(57/149例),女性占82.46%(47/57例).直立倾斜(22.74±14.07)min时出现晕厥发作,≤18岁与>18岁两个亚组间[分别为(20.07±14.10)min与(25.31士13.10)min]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反应类型中血管抑制型为66.67%(38/57例),心脏抑制型为22.81%(13/57例),混合型为10.52%(6/57例),且与年龄无关(P>0.05).血管抑制型在女性较常见(57.9%,P<0.005).阳性组较阴性组HUTT结束时终末心率、终末收缩压及终末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阳性组男性患者终末心率、终末收缩压及终末舒张压较女性降低明显(P均<0.05).将≤18岁亚组与>18岁亚组进行比较,阳性组前者起始收缩压及起始舒张压均降低(P均<0.01),终末收缩压与终末舒张压亦降低(P均>0.05),起始与终末心率稍增加(P均>0.05);阴性组的两个亚组间起始、终末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HUTT是诊断VVS的有效方法,中国人在年龄组间差异不存在显著性,女性阳性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血管抑制型,男性心率及血压较女性降低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临床特征与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的关系,探讨临床特征对儿童HUTT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2009-01~2009-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晕厥专科就诊或住院的4~17岁[平均(10.36±2.67)岁]226例表现为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心慌或心悸等症状的儿童,详细收集患儿的年龄、性别、晕厥史、晕厥次数、临床表现、晕厥家族史等临床特征,行HUTT检查.结果 ①临床表现:HUTT阳性组124例,HUTT阴性组102例.HUTT阳性组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头晕或头痛(67.74%)、晕厥(44.35%)、胸闷(25%)及面色苍白(12.90%).HUTT阴性组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头晕或头痛(68.65%)、晕厥(21.56%)、胸闷(16.67%)、面色苍白(10.78%).②HUTT阳性率:>12岁组患儿显著高于≤12岁组(79.55% vs 49.44%,P<0.01);女性组显著高于男性组(61.61% vs 48.25%,P<0.05);有晕厥史组显著高于无晕厥史组(71.05% vs 46.67%,P<0.05);晕厥1~2次组、晕厥3~4次组及晕厥5~10次组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晕厥家族史组显著高于无显著晕厥家族史组(71.43% vs 49.41%,P<0.01).③HUTT反应类型:124例HUTT阳性患儿中,27例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血管抑制型20例,混合型7例),97例为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HNUT,血管抑制型86例,混合型11例).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HUTT结果有显著影响的临床特征依次为年龄、晕厥家族史及晕厥史.结论 VVS患儿年龄、晕厥家族史及晕厥史等临床特征对预测HUTT结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与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与身高、体质量及人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方法 2001-01-2007-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UPS)或先兆晕厥患者418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阳性诊断为VVS,其中4-17岁[平均(11.37±2.99)岁]223例(儿童组),18~70岁[平均(36.82±13.64)岁]195例(成人组).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BMI.结果 成人组HUTT阳性患者、HUTT阴性患者BMI在头晕组稍高于晕厥组(P>0.05);HUTT阴性组较HUTT阳性组BMI及体质量明显增高(P<0.01),两组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BMI在各年龄段HUTT阴性组与HUTT阳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HUTT阳性组或HUTT阴性组BMI与年龄均呈直线相关,两组直线回归显示,16岁以下儿童BMI在HUTT阴性组高于HUTT阳性组,16岁以上则呈相反变化.结论 成人低体质量和低BMI者晕厥易感性增加,儿童BMI与晕厥易感性相关不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束后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方法 2004-01~2011-05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HUTT患者919例,年龄2~74(18.4±14.0)岁,男439例,女480例,儿童及青少年组(<18岁)646例,成人组(≥18岁)273例;HUTT阴性组439例,HUTT阳性组480例(其中血管抑制型380例,心脏抑制型5例,混合型95例).分析HUTT结束后20 min内监测的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结果 ①不同HUTT结果比较:95%以上受试者在4 min内心率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中HUTT阳性组较HUTT阴性组恢复慢(94.8% vs 100%,χ2=23.5,P<0.01).②不同年龄比较:心率恢复至正常水平在2 min内的儿童及青少年组较成人组多(90.6% vs 85.7%,χ2=4.641,P<0.05);3 min内的儿童及青少年组与成人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97.2% vs 94.9%,χ2=3.131,P>0.05).③不同性别比较:心率恢复至正常水平在1 min内男性多于女性(76.3% vs 69.8%,χ2=4.932,P<0.05);2 min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 vs 88.3%,χ2=0.639,P>0.05).④不同反应类型比较:4 min内心率恢复时间混合型较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明显减慢(85.3% vs 97.1% vs 100%,χ2=23.5,P<0.01).血管抑制型与心脏抑制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1% vs 100%,χ2=0.149,P>0.05).结论 95%以上受试者在HUTT结束后4 min内心率恢复至正常,心率恢复时间受年龄、性别、HUTT结果及反应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疾病谱.方法 2000-09~2011-07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接近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患者2349例,男1099例,女1250例,年龄2~78(18.66±14.45)岁,<18岁(儿童组)1691例(男865例,女826例),≥18岁(成人组)658例(男234例,女424例).回顾性分析HUTT疾病谱.结果 ①HUTT疾病谱:依次为晕厥59.69%(1402/2349)、头晕20.56%(483/2349)、胸闷8.00%(188/2349)、头痛5.24%(123/2349)、叹气2.45%(58/2349)、心慌2.17%(51/2349)、其他1.87%(44/2349).②HUTT阳性率:晕厥、胸闷、心慌等症状患者HUTT阳性率均>50%.结论 晕厥是HUTT检查的明确适应证,但对不明原因头晕、胸闷、头痛、叹气、心慌等表现者进行HUTT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其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盐酸米多君和美托洛尔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干预效果.方法 2003-01~2007-04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儿童51例,男17例,女34例,年龄6.92~18岁,平均(11.95±2.56)岁,随机给予盐酸米多君和美托洛尔治疗,治疗后2~4周复诊.其中46例患儿服药前后经过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结果 ①临床主观疗效:盐酸米多君组有效率与美托洛尔组比较筹异无统计学意义(73.91%vs 89.29%,P>0.05).②HUTT监测客观疗效:盐酸米多君组有效率较美托洛尔组低(54.54%vs70.83%,P<0.05).HUTT复查可见反应类型发生转变.两组服药前后HUTT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药物副反应:盐酸米多君组未见明显副反应,美托洛尔组10.71%出现胃部不适、头痛等副反应.结论 盐酸米多君和美托洛尔对儿童VVS治疗有效,但临床主观疗效未见筹异,用HUTT客观评价则后者有效率高,表明儿童VVS疗效判断HUTT优于主观效果,两药在儿童临床应用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晕厥(UP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反应特点。方法2005-01~2006-09在我院就诊或住院的UPS或接近晕厥患者170例,男性64例,女性106例,年龄3~70岁,平均(23.18±15.40)岁,其中儿童(<18岁)88例。比较HUTT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特点,调查阳性患者反应类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不同类型阳性反应患者HUTT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①对HUTT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年龄和HUTT期间的心电图变化。②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在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成人(≥18岁)和儿童(<18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抑制型和心脏抑制型多见于儿童。③HUTT阳性者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较阴性者高,常见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律和逸搏。④基础倾斜试验(BHUT)晕厥发作平均时间为(21.61±10.64)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晕厥发作平均时间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5.58±2.68)min。结论①儿童较成人易于发生阳性反应,以血管抑制型和心脏抑制型居多。②HUTT期间出现心电图变化者阳性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缓出现时要警惕阳性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基础状态与血清胰岛素(INS)及C肽(CP)的初步关系.方法 2004-06~2007-04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儿童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VVS 79例(晕厥组),男31例,女48例,平均年龄(11.18±2.47)岁.匹配健康儿童11例为对照(对照组),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9.59±2.47)岁.全部研究对象在基础状态下抽取空腹8~10 h静脉血5 mL,应用日本HITACHI公司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美国Bayer公司ADVIA Centau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INS及CP.结果 晕厥组基础状态下FPG、INS、CP较对照组稍降低(P>0.05);HUTT阳性组FPG、INS、CP较HUTT阴性组稍增加(P>0.05);晕厥组中临床有晕厥病史者(n=55)按晕厥发作频次比较,晕厥频次≥4次组FPG、INS、CP较<4次组稍降低(P>0.05).结论 儿童VVS基础状态下FPG、血清INS及CP变化不明显,其对晕厥触发无明显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WS)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中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深化儿童VVS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06-10~2007-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UPS)儿童96例,根据HUTT结果将研究组分为HUTT阳性组和HUTT阴性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28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行HUTF检查,HUTT过程中同时行12导联心电图(12 ECG)动态监测.结果①57例HUTT阳性儿童中,13例表现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阳性,平均反应时间(24.62±5.94)min;44例表现为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阳性,平均反应时间(5.27±1.89)min.②SNHUT阶段1 min时HUTT阳性组Ⅲ、aVL、aVF导联P波振幅较HUTT阴性组显著升高(P<0.05),其余时间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在HUTT中某些导联T波及ST段振幅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主要表现在V3、V4、V5及V6导联;HUTT阳性组在HUTT中某些导联T波、ST段振幅较HUTT阴性组显著降低(P<0.05),主要表现在Ⅱ、Ⅲ、aVR、aVL及aVF导联,多发生在HUTF阳性发作平均时间点.④HUTY阳性组晕厥发作时较基础平卧位时P波时间、QRS时间、QT间期显著缩短(P<0.05,P<0.01);与倾斜开始比较,P波时间显著缩短(P<0.05);与倾斜5 min时比较,各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与试验结束电动倾斜床刚平放时比较,QT间期显著缩短(P<0.01),而QTc间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VVS儿童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变,12 ECG T波及ST段振幅变化较P波振幅变化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总结近4年咳嗽≥1周的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结果,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以初步了解本区域近期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方法:采用SERODIA-MYCOⅡ试剂,对3 415例咳嗽≥1周的患者进行MP-IgM检测.结果:阳性412例,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93岁,其中小儿208例,阳性率29.01%,男、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成人204例,阳性率7.53%,男、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x2=371.743,P=0.000).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4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四季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每年内四季阳性率比较仅2008年有差异(P<0.01).结论:MP感染的年龄分布向小龄及高龄双向扩展,小儿阳性率较成人高,无性别差异,并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增高,>3岁小儿为高发年龄段;而成人则随年龄增长阳性率渐降,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44岁为相对高发年龄段.本区域MP感染季节性不明显,近四年未见明显高峰期.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Situational syncope is a subtype of 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 and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circumstances. This paper is to asses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lying causes of situational syncope.MethodsThis 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ead-up tilt testing (HUTT). Medical records including age at HUTT, gender, number of syncopal episodes, family history of syncope, triggers before the syncopal episode, position during the syncopal episode and the responses to HUTT were reviewed.ResultsAmong 3140 patients, 354 patients (mean age 28.3 ± 16.6 years old, with 184 males and 170 females) were diagnosed with situational syncope. The causes of situational syncope included micturition (50.85%), defecation (15.82%), bathing (10.45%), swallowing (6.50%), cough (4.80%), post-dinner (3.95%), singing (3.11%), teeth brushing (2.26%), and hair grooming (2.26%). Patients with syncope triggered by micturition, cough, post-dinner were more likely to be men, while those caused by bathing, swallowing, singing, teeth brushing and hair grooming were more likely to be women. 34.75% of patients with situational syncope were between the ages of 10–19 years old, and 20.34% were between the ages of 40–49 years old. 74.01% of situational syncopal events occurred in an upright position. 47.74% of patients had positive responses to HUTT.Conclusions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micturition wa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situational syncope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s among situational syncope triggered by different causes. Most of situational syncope occurred in the upright position and nearly half of the patients had positive responses to HUTT.  相似文献   

12.
不明原因晕厥相关性躯体意外伤害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晕厥相关性躯体意外伤害情况。方法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n=35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晕厥发作时躯体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行倾斜试验(HUTT)检查明确诊断。结果①31例(8.8%)患者有晕厥相关性躯体意外伤害,HUTT阳性患者中19例(11.5%)存在晕厥相关性躯体意外伤害;②晕厥致躯体意外伤害大多较轻,少数患者会发生严重伤害;③发生晕厥相关性躯体意外伤害者男性较多,年龄段以9~13岁居多;④躯体意外伤害患者HUTT反应类型以血管抑制型为主,混合型次之,心脏抑制型最少。结论晕厥相关性躯体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大部分患者伤害较轻,个别患者会发生严重意外伤害。强调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重视HUTT检查,对确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将躯体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山东省东营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TP)的感染情况,以指导本地区献血服务工作,避免输血引起的梅毒传播.方法 选择2004-2014年山东省东营市中心血站招募的215 976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相关规定.按照献血者出生年份将其分为4个组:1950-1959年出生组(n=4 463)、1960-1969年出生组(n=38 113)、1970-1979年出生组(n=63 126)及1980年以后出生组(n=110 274),每组献血者再按照性别分为男性亚组和女性亚组.对于2004-2013年招募的192 221例献血者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的相关规定,均采用2个不同厂家生产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TP特异性抗体;对于2014年招募的23 755例献血者,除按照上述规定检测TP特异性抗体外,再增加2遍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TP非特异性抗体.针对ELISA或TRUST试验的TP检测阳性结果,包括TP检测结果为弱阳性、阳性、强阳性的血清样品,再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阳性结果确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各个出生年份组,以及每组男性亚组和女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差异.4个不同出生年份组献血者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不同出生年份组中,不同性别亚组献血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2004-2014年献血者的TP总阳性率为0.42%(901/215 976),其中女性献血者TP阳性率为0.52%(324/62 599),显著高于男性的0.38%(577/153 37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08,P<0.05).②本研究4个不同出生年份组献血者的TP总阳性率、男性及女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88、14.35、8.96,P<0.05).1970-1979年出生组献血者的TP阳性率最高,为0.56%(352/63 126),其中男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为0.50%(234/46 989),女性亚组为0.73%(118/16 173),分别与1980年后出生组献血者的0.36%(396/110 274)、0.32%(237/73 957)、0.44%(159/395 6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3.92、24.15、14.55,P<0.05).③1970年后出生组(1970-1979年出生组与1980年以后出生组)献血者TP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两组(1950-1959年出生组、1960-1969年出生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5.48、44.43、21.78、17.91;P<0.05).④同一组献血者中,女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均分别显著高于男性亚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26、34.00、74.38、25.42,P<0.05).结论 最近11年以来,东营市无偿献血者TP感染情况基本稳定,但女性献血者及1970-1979年出生的献血者TP阳性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对这部分献血者的健康教育、TP筛查及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盐酸米多君干预前后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盐酸米多君对VVS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07-04~2009-05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就诊或住院的6~17岁[平均(11.60±2.83)岁]62例不明原因晕厥(UPS)或晕厥先兆、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的VVS患儿,分为口服补液盐组(n=36)和盐酸米多君组(n=26),根据HUTT结果评价疗效并监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治疗6个月后,如没有晕厥或晕厥先兆发作则停药并继续随访.结果 盐酸米多君组HUTT转阴率与口服补液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米多君组晕厥及晕厥先兆复发率低于口服补液盐组(P<0.05);两组干预前后平卧位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米多君组干预后血压差值(△舒张压)在倾斜起始较基础平卧位显著缩小(P<0.05).结论 盐酸米多君可减少VVS儿童体位改变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改善直立不耐受症状.  相似文献   

15.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诱因与先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诱因与先兆的特点。方法分析55例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诊断为VVS儿童的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7—11岁及12~18岁)、不同试验方式(BHUT及SNHUT)儿童的晕厥诱固和先兆的有无进行比较。结果74.55%和96.36%的VVS儿童存在晕厥诱因和先兆症状,常见诱固有长久站立(43.64%)、体位改变(20.00%)等;常见先兆症状为头晕(78.18%)、乏力(29.09%)、面色苍白(27.27%)、大汗(27.27%)、心慌(25.45%)、黑朦(23.64%)、胸闷(21.82%)、头痛(21.82%)等。晕厥诱因和先兆的有无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倾斜试验方式之间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熟悉儿童VVS诱固和先兆特点将有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在不明原因晕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不明原因晕厥患者366例,均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结果直立倾斜试验阳性252例,阳性率68.9%;直立性不耐受综合征类型中以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血管迷走性晕厥中血管减压型比例女性高于男性(P〈O.05);年龄≥60岁15例患者中直立倾斜试验阳性10例,均表现为血管迷走性晕厥;13例发生假性晕厥。结论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者并非为反射性晕厥,直立位3~45min发生晕厥的阳性患者,须结合年龄、性别及病史确诊是体位性晕厥或反射性晕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和DNA检验结果分布规律的分析,探讨其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全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0~16岁儿童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IgM)和肺炎支原体DNA(MP-DNA)检测数据。其中MP-IgM 114 374人次; MP-DNA 8 014人次,分析性别、年龄、季节等与该指标阳性率的关系; 收集同时进行MP-IgM和MP-DNA检测的患者5106例,分析不同年龄两指标阳性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①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MP-IgM和MP-DNA检测阳性率不同,女性的检测阳性率均高于男性; 1~3岁的MP-IgM和7~12岁的MP-DNA阳性率分别高于其他年龄段; MP-IgM检测阳性率以春秋季为高,而MP-DNA则以夏秋季为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不同标本类型MP-DNA阳性率有所差异,以肺泡灌洗液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49.95%。③MP-IgM和MP-DNA阳性一致性与年龄有关,以4~6岁和7~12岁符合率较高,分别为35.2%和45.8%。结论 ①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人群以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为主,女性多于男性,秋季高发。②肺泡灌洗液是MP-DNA检测最佳标本类型。③<1岁和1~3岁宜采用MP-DNA和MP-IgM联合检测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Yang RF  Li CM  Qiu HR  Lu H  Wu HX  Xu JR  Li JY  Chen L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2):804-808
目的 探讨染色体1q21异常扩增和1p12缺失与多发性骨髓瘤(MM)发展、预后及治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胞质轻链免疫荧光原位杂交(cIg-FISH)技术检测48例MM患者1q21扩增和1p12缺失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与疾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q21扩增阳性率为54.2%(48例中26例),伴有1q21扩增组死亡率明显高于不伴有1q21扩增组(P<0.05),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Durie-Salman(D-S)分期、国际分期体系(ISS)分期、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分析出现3个扩增信号和4个及以上扩增信号的两组患者,其D-S分期和病死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性别、分型、年龄、分组和IS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p12缺失阳性率29.2%(48例中14例),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性别、年龄、D-S分期、ISS分期、分组、分型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号染色体异常是MM常见的核型异常,1q21扩增是MM预后较差的重要指标.1q21扩增信号≥4的患者预后较扩增信号为3者更差,说明随着1q21扩增信号的增加,患者预后有越来越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临床与主要实验室特征。方法 收集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422例新生儿 ABO溶血病病例,应用微柱凝胶技术并结合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指标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422例患儿中第一胎388例,其中A型为206例,B型为216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男性218例,女性204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0.05)。胆红素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总胆红素峰值在116~465 μmol/L之间,尤以256.5~342.0 μmol/L居多,占38.9%(χ2=142.41,P<0.05 )。162例患儿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占38.5%(χ2=75.62,P<0.05)。溶血三项试验结果多为游离和放散试验同时阳性,占80.1%(χ2=146.98,P<0.05)。结论 新生儿ABO溶血病第一胎即可发病,溶血三项试验以游离和放散试验同时阳性居多。三项实验均阳性的患儿更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该病,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直立倾斜试验(HUTT)过程中肢导联心电图T波振幅(TWAh)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非药物治疗不同效果之间的差异,探讨TWAh对VVS儿童非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2007-01~2009-11在我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unexplained syncope,UPS)或先兆晕厥并经HUTT阳性确诊为VVS儿童62例.HUTT时监测肢导联心电图并同时描记TWAh,给予非药物治疗,2周后来我院复查HUTT.根据HUTT复查结果将儿童分为疗效明显组和疗效不明显组,比较TWAh在疗效明显组和疗效不明显组的差异.结果 ①HUTT过程中TWAh与HUTT时间点的关系:Ⅱ、aVR、aVF导联相继从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阶段1 min、10 min及30 min起,在两组间TWA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肢导联T波振幅变化幅度(ATWAh)与HUTT时间点的关系:Ⅱ导联ATWAh在BHUT阶段1 min及35 min时,疗效明显组与疗效不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R导联ATWAh在BHUT阶段15 min及35 min时,疗效明显组与疗效不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F导联△TWAh在BHUT阶段35 min时,疗效明显组与疗效不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TWAh与VVS儿童非药物治疗效果的关系:Ⅱ、aVR、aVF导联相继从BHUT阶段1 min、10 min及30 min起,TWAh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④ATWAh与VVS儿童非药物治疗效果的关系:HUTT晕厥发作时Ⅱ导联ATWAh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Ⅱ、aVR、aVF导联TWAh对VVS儿童近期非药物治疗效果存在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