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暖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0%),死亡3例(2.9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病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峰  李永红  王艳红 《中国医药》2007,2(10):596-59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14例(36.8%),中草药9例(23.7%),抗生素2例(5.3%),抗癫痈药6例(15.8%),抗甲状腺药3例(7.9%),降脂药4例(10.5%)。经停用肝损害药物并给予支持对症综合治疗,33例肝功能恢复正常,5例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在对症治疗同时应合理用药,严密监测,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病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02例药物性肝病,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致肝损害药物以免疫抑制剂最常见,占33.3%(34/102),其次为利福平,占14.7%(15/102);临床表现以黄疸最多见,占40.2%(41/102),52%(53/102)患者无肝病症状,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的痊愈好转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结论:药物性肝病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袭,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害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6例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中药9例(25%),居首位,其次为抗生素7例(19.4%)和抗结核药物6例(16.7%)。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55.6%)、乏力(47.2%)、纳差(44.4%);其中肝细胞损伤型22.2%,胆汁淤积型66.7%,混合型11.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常见病,应重视中药的肝毒性,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识别,尤其应重视胆汁淤积型肝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416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从而规范用药,减少药源性肝病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416例药物性肝病临床资料。结果药物性肝病,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占16%;多在用药后4~90天出现临床症状;用药前HBsAg阳性、长期饮酒者肝损害较HBsAg阴性、无饮酒者明显加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用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病占19%;本组416例中76例为中药引起占18%,高于以往报告;保健药品引起者20例占4.8%。结论药物性肝病女性、老年人居多,联合用药或用药前HBsAg阳性、长期饮酒者肝损害较重,中药引起者有明显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病76例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方法 对76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病病因呈多样性,其中42例(55.3%)为抗结核药所致,9例(11.8%)为中药引起,余25例为各类其他药物所致。69例(90.8%)表现为急性型,39例(51.3%)伴有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其中25例(64.1%)表现为淤胆型肝炎。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均有乙肝病毒感染史。结论 使用可能导致肝损药物时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沈薇 《药品评价》2008,5(2):71-71
临床上药物性肝病屡见不鲜,但尚未引起患者和医师的广泛重视。据报道,药物性肝病约占黄疸住院患者的2%~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在老年肝病中可达20%以上。在欧美国家约30%~40%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由药物引起,在我国药物性肝炎大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病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炽权 《中国医药》2006,1(3):156-15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7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无任何肝病临床表现,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复查肝功能发现肝功能异常者占49.4%;有发热、黄疸、右上腹胀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者占50.6%。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依次为抗生素类(包括抗结核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免疫抑制剂、抗溃疡药物、心血管类药物、中草药。基础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结核病、消化性溃疡、肝病、高血压、高血脂、风湿热、血液病。结论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体征,仅在定期复查肝功能时发现肝功能损害。不典型病例极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故在使用具有肝损害作用药物时,务必定期复查肝功能,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病病因及临床表现。方法对100例因药物性肝病就诊于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总结。结果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呈多样性,其中43例为抗结核药物所致,20例为抗肿瘤药物引起,其余37例为各类其他药物所致。69例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4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均有乙型肝炎慢性感染史。结论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时要严格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4—2010年间我所住院的8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Marin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类型居前四位的依次为抗微生物药物19例、抗肿瘤药17例、中草药16例与心血管用药14例,分别占22%、19.8%、18.6%与16.3%,其后为神经科用药和解热止痛药分别为4%,再次为降糖药、抗甲亢药、免疫抑制剂各占2.3%,雄性激素1.2%。8例不详占5.8%。临床分型:肝细胞型49例占57%,胆汁淤积型25例29%,混合型12例占14%。结论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中草药和心血管用药是引起老年人药性肝损害的较常见的药物,使用此类药物时宜小心谨慎,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害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红  魏宏  王俊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76-17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年龄、损肝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结果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常见的有利福平(17.3%,28/162)、消渴丸(16.7%,27/162)、非诺贝特(9.9%,16/162)、白癣皮(8.6%,14/162)及环磷酰胺(7.4%,12/162)等;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为纳差、乏力、恶心、呕吐、皮肤黄疸等;治疗后158例治愈,1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使用可能损肝的药物时应加强监测,定期复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78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7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最多的为抗生素25例(32.05%)、其余依次为中草药24例(30.77%)、非甾体抗炎药14例(17.95%)、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降糖药7例(8.97%)、心血管用药5例(6.41%)、减肥药2例(2.56%)、化疗药1例(1.28%);肝细胞损伤型46例(58.97%)、胆汁淤积型6例(7.69%)、混合型26例(33.33%)。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生素、中草药及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其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是关键,重点在预防。  相似文献   

13.
张少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087-3088
目的:分析5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56例药物性肝炎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抗结核类药占26.79%,抗生素类药占21.43%,抗肿瘤类药占14.29%,中草药占12.50%,抗甲状腺类药占8.93%,降血脂类药占7.14%,糖尿病类药占5.36%,其他占3.57%.结论:(1)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类药及中草药多见.(2)药物性肝炎临床表现与普通病毒性肝炎无明显特异性.(3)药物性肝炎肝功能检查显示GGT及ALP明显升高,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毕春山  展玉涛 《药品评价》2007,4(6):410-412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4月~2007年7月住我院的4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女性22例,男性18例。潜伏期多为1~8w。临床分型:肝细胞型24例(60.0%),胆汁淤积型5例(12.5%),混合型11例(27.5%),肝细胞型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由西药引发肝损害27例(67.5%),中药9例(22.5%),多种药物(如中药 西药,成分不详的减肥药)4例(10.0%)。临床治愈34例(85.0%),好转4例(10.0%),死亡2例(5.0%)。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应予以重视,临床上以肝细胞型为主,经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79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可能药物依次为抗肿瘤药15例(19%),抗结核药10例(13%),抗菌药10例(13%),免疫抑制剂9例(11%),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9例(11%),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6例(8%),性激素类4例(5%),中药4例(5%),口服降糖药3例(4%),调脂药3例(4%),抗癫痫药2例(3%),抗精神病药1例(1%),抗病毒药1例(1%),三醋吗啡1例(1%),黄热病疫苗1例(1%)。无任何临床表现29例(37%),纳差或呕吐38例(48%),发热24例(30%),皮疹或皮肤搔痒10例(13%),关节疼痛4例(5%)。黄疸30例(38%),肝或脾肿大12例(15%),腹水2例(2%),白陶土样大便1例(1%)。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1例(14%)。有药物过敏史者10例(13%)。病理类型:肝细胞损害型42例,胆汁淤积型8例,混合型29例。结论:药物性肝病的预后因子为年龄、基础疾病、以往发生过药物性肝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药物性肝病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梁雪茵 《今日药学》2012,22(7):437-439,444
目的探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方法。方法查阅本院2005-06~2011-12收集的有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中,女性为男性的1.75倍;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87例(79.09%);全部为静脉滴注给药;参麦注射液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例数最多,为33例(30.00%);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变态反应最多,共93例(72.66%)。结论医药工作者应重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冠心病(CHD)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CHD住院并服他汀类药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60例中,伴HBV感染446例(19.73%);不同年龄段HBV感染率不全相同(P<0.05),80岁以上感染率最高(23.64%);所有患者均同时服用2种以上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药物.结论 CHD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尤其在高龄患者中,HBV感染率较高,且同时应用多种与他汀类药物具有相同肝脏代谢途径的药物,对这一类人群应加强肝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18.
梁雪茵 《广东药学》2012,(7):437-439,444
目的探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方法。方法查阅本院2005—06—2011—12收集的有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例患者中,女性为男性的1.75倍;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87例(79.09%);全部为静脉滴注给药;参麦注射液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例数最多,为33例(30.00%);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变态反应最多,共93例(72.66%)。结论医药工作者应重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72例中药引起药物性肝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玮婷  李军  欧宁  刘源  郭雪江  王杰  鲁翔  黄峻 《江苏医药》2007,33(6):546-547
目的 探讨中药引起的肝损,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损的认识.方法 选取我院72例中药药物性肝损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肝损的类型、程度和转归等特点.结果 72例药物性肝损中,胆汁瘀积型26例,占37.1%;肝细胞型25例,占35.8%;混合型19例,占27.1%(2例因ALP数据缺失,未予分型).引起的肝损程度以轻度~中度异常为主.治愈好转率为88.9%,病死率为6.9%.结论 中药引起的肝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医师用药期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ausative drug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05, 275 cases diagnosed as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s according to Maria Criterion and hospitalized in Zhong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Each was determined by drug history,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laboratory test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In 41 cases, the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y liver biopsy. The proportion of acut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among all of the acute liver injuries was annually increased. The most common drugs which 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ies were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medicine (23.3%, 64/275 cases), antineoplastic (15.3%, 42/275), hormones and other immunosuppressant agents (13.8%, 38/275),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drugs (10.2%, 28/275), NSAIDs (8.7%, 24/275) respectively. Hepatocellular injury was the predominant type in these cases (132 cases, 48%). The princip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cluded nausea (54.8%), fatigue (50.2%), jaundice (35.6%). 27.9% patients were asymptomatic. Most patients were cured with good prognosi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2%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ia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