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失眠症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年人中10%~15%有慢性失眠症,25%~35%有短期或偶发性失眠症[2]。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质量低下、更甚者彻夜不眠。长期失眠易引起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日常工作能力下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3],并增加诱发心血管及精神疾病的风险[4]。  相似文献   

2.
钱虹 《江苏中医药》2022,54(3):60-62
失眠是指在有良好环境及充足时间的情况下,患者仍然有入睡困难、睡眠持续时间短或睡眠质量差等问题,从而导致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种主观体验[1].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受失眠困扰的人越来越多,2003年在北京城乡地区开展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15岁以上人群失眠症的患病率为9.2%[2].有研究发现,成年人的睡眠质量逐年下降,20~39...  相似文献   

3.
正失眠症是患者对睡眠时间不足和/或睡眠质量不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WHO调查显示,全球受睡眠障碍困扰的人约27%,其中有17%为重度失眠~([2])。我国人口失眠发病率则高达45.4%~([3])。失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为心理生理性、特发性、主观性失眠;继发性则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原发性  相似文献   

4.
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公布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失眠症患病人数已达120万~240万。长期失眠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害,容易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并与抑郁症、溃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及其他精神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失眠症,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  相似文献   

5.
正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的时间及质量不满足进而影响日常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及睡眠质量下降,同时患者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失眠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对慢性重度失眠症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1]。西药治疗失眠症见效快,但易使患者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及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2]。笔者采  相似文献   

6.
失眠,中医学中又称"不寐",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是一类持续、频繁发生入睡困难和(或)自觉睡眠质量下降的病症[1].研究发现,全球约有20%~40%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约有10%~15%被确诊为失眠[2]. 现代医学针对失眠主要有心理、药物、物理、中医和综合治疗手段[3],其中药物治疗应用较广,但存在嗜睡、头晕乏力、产生依赖性等不良反应.针灸可以有效治疗失眠[4],其中腕踝针因选择穴位较少、疼痛轻微、不良反应少,更易被患者接受.现将腕踝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失眠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病和难治病。失眠是以入睡及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睡眠质量或时间达不到正常需求的一种主观体验。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及竞争加剧,失眠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相关调查显示,美国患失眠症者有33%、欧洲患失眠症者有4%~22%。  相似文献   

8.
侯江涛  吴美宁  刘凤斌 《新中医》2016,48(7):217-218
正失眠症是指患者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初段失眠(入睡困难)、中段失眠(睡眠浅、易醒)、末段失眠(早醒)和睡眠质量差(多梦、睡眠感缺乏)。失眠症是现当今社会的常见病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失眠症的发生率高达38.2%[1],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目前针对失眠的治疗大多采用药物疗法,西医常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易引起头晕、嗜睡、戒断  相似文献   

9.
失眠症是一种睡眠障碍,据卫生部门统计,目前失眠症的发病率高达10%~20%。失眠症临床表现有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醒后不易入睡、夜卧多梦、早醒、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等。其发病可涉及多个脏腑,张氏[1]临床调研,以胃气不和、痰热内扰型失眠发病率高,约占所见病例的80%左右。徐氏对336例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期失眠症的调查[2],晚上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睡眠时间<4 h的占90%,睡眠不实,多梦,难入眠,起床后乏力,头昏,记忆力差占100%。由此“胃不和”与失眠症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因果关系。1胃不和引发失眠证的病理…  相似文献   

10.
王漫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2):178-180
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失眠属中医学"不寐"范畴,类似于《内经》中的"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卒中后失眠是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为睡眠质量或睡眠数量或睡眠时间出现紊乱,这些问题均可导致患者神经缺损而预后不佳,出现情绪异常或增加复中的风险,甚至加重原发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的病情.研究表明,近20年来我国的卒中发病率呈增高趋势[1],失眠居卒中患者精神情绪疾病的发病之首[2],世界卒中后失眠的发生率约78%[3],我国卒中后失眠的发生率高达95%[4].卒中后失眠不但会减慢患者肢体及语言的康复功能恢复进度,还可对其身心及预后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复中[5].在治疗上,西医多采用镇静催眠药物,此类药物虽短期疗效乐观,但存在明显的依赖性且毒副作用明显[6],易产生镇静过度、成瘾性、神经毒性、失眠反跳甚至抑郁攻击行为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日间觉醒功能和生活质量,且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易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生理或精神压力.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后失眠形式多样,且毒副作用少、疗效持久.现就近5年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加,失眠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失眠通常是指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无法满足患者白天社会功能需要的主观体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长期失眠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害,容易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失眠在中医学中属情志疾病,与情绪抑郁有关,因此从"肝"论治已成为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失眠症与伴发失眠的神经衰弱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症和伴发失眠的神经衰弱皆有睡眠障碍 ,容易误诊致误治。现把二者鉴别诊断的体会阐释如下。1 鉴别要点1 .1 从临床表现方面鉴别失眠症 ,临床表现单纯 ,以睡眠障碍为其惟一症状 ,包括入眠难、易醒、早醒、醒后不易再眠、多梦、睡眠不深或睡眠感丧失。此外 ,可引发轻微的醒后不适、疲乏、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也可偶发显著而短暂的苦恼。伴发失眠的神经衰弱临床表现复杂 ,睡眠障碍仅是其中一类症状。其临床表现有兴奋症状 :回忆和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 ;有衰弱症状 :脑力和体力不足而易疲劳 ,自觉脑子迟钝 ,注意力易分散、健…  相似文献   

13.
正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功能紊乱。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失眠症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引起失眠的原因有:精神压力过大,思虑过度,心劳日拙;或由于激烈的心理冲突过于兴奋,激动。滥用安眠药或兴奋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起居不规律,高强度脑力劳动,体力活动过少。长期坐办公室工作者等最易患失眠症。所谓失眠症是指持续较长时间的睡眠障碍,而不是指因为精神紧张或刺激引起的暂时性睡不着觉,也不是指疼痛或很多内科疾病  相似文献   

14.
王爱凤  王松龄 《中医研究》2010,23(11):41-42
<正>失眠症是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长期失眠可导致焦虑、抑郁或恐惧,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目前治疗上尚无长期有效的理想药物。2007-12—2009-12,笔者采用化痰清热安神颗粒治疗失眠症40例,取得较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项镇新 《新中医》2014,46(1):240-241
<正>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的睡眠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生理障碍,中医学属不寐范畴。《内经》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引起失眠的因素很多,可继发于躯体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精神疾病等。《内经》以后的历代中医学著作都认为,失眠是多种疾病的伴发症状之一。现代医学治疗失眠主要是依靠安眠药物,或辅以物理、心理和行为治疗。2 000多年来,我国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辨证论治作了不懈的探索,有从气血阴阳及营卫之气论治失眠,有从血瘀、痰浊、湿热论治失眠,更有从脏腑论治失眠,其中尤以气虚、血虚与脏腑受邪论治最多。历代  相似文献   

16.
吴茱萸膏敷贴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是指在合适的睡眠环境中不能正常睡眠,主要表现为人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和睡后无恢复感,可引起躯体功能障碍或明显不适感。近年来,失眠症的发病日渐增多,其发病率为5%左右。  相似文献   

17.
邱鸿钟  梁瑞琼 《新中医》2015,47(9):250-251
<正>失眠症,在中医古文献中称之为"不得卧"或"不寝"不寐",常有难入睡、易醒、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睡而不深、多梦,以及醒后不适感或白天困倦,多伴有焦虑、抑郁、恐惧情绪,社会功能受一定程度的影响等症状。《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将失眠归类为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是指因为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行症、夜惊、梦魇等类型。临床上常根据失眠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暂性失眠症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浅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失眠症,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1].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失眠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愈来愈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睡眠障碍疾病.  相似文献   

19.
农田泉 《河北中医》2012,34(8):1169-1170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的一种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发病率不断呈上升趋势,预计2020年全世界受失眠困扰的人群将超过7亿[1].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苯二氮革类药物,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药物耐受性和依赖性,甚至影响认知功能[2].中医药在治疗失眠中具有身心整体调节的特点及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制,颇显优势.2009-04-2010 -04,笔者采用加味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68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盛成和 《西部中医药》2008,21(11):36-37
失眠症是以难以入睡和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需求的一种主观体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失眠症的发病率高达10%~20%。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失眠的发病率急剧上升。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失眠药物是苯二氮卓类,长期使用可出现耐药性、成瘾性及认知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笔者自拟活血安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36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