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术治疗的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块距肛缘5~15cm,切除标本最大直径1.0~3.5(平均1.8)cm,手术耗时40~70(平均51)min。术中黏膜穿孔1例,予以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术后出现下肢皮下气肿1例,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完全消退。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肠间质瘤1例,增生胶原纤维伴结节变性2例。术后随访6~30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采用STER技术切除直肠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STER术的2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8-73(平均52.4)岁。23例胃SMT中贲门近胃体侧11例,贲门近胃底侧4例,胃体小弯5例,胃窦大弯侧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14例,深层9例,其中5例与浆膜层粘连,密不可分。23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所有SMT均完整切除。切除病变直径1.5-3.2(平均2.1)cm:肿瘤切除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30-125(平均54.8)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10例,胃肠间质瘤8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膜瘤2例,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发生气胸伴皮下气肿3例次,气腹5例次,左侧膈下积液伴继发感染1例次,均予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瘘、黏膜下隧道内积血积液和感染病例。随访3-18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STER治疗适宜部位的胃固有肌层SMT安全、有效。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且可以迅速恢复消化道完整性,避免消化道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经黏膜下隧道行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术中默契的护理配合,同时术中、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健康指导,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发生.1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术后出现气胸1例,经闭式胸腔引流5 d后好转;气腹1例,经腹腔穿刺放气及8~9 d的禁食和胃肠减压后好转;纵隔和皮下气肿6例,经保守治疗后吸收;术后发热1例,经抗生素治疗和护理后体温恢复正常.16例患者经严密的术后观察和护理,无一例出现迟发性出血、胸腔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2):I0001-I0001
近几年,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在国内外的迅速开展与成熟,该技术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已经发展到可以治疗结肠、直肠、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层甚至黏膜下层的病变,因此,内镜诊疗的规范化已经逐渐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内镜一词的英文为“endoscopy”,源于希腊语,系由“endo”(内在的、里面的)与动词“skopein”(观察)组合而成。“endoscopy”原意为窥视人体深部腔道的一种方法,后也用于指代检查所用的器械而沿用至今。自1805年德国Bozzini利用蜡烛光作光源,用一根细铁管进行泌尿道检查以来,医学内镜有了飞速发展¨0。其过程可大致分为4个时期:硬式内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内镜下肿瘤结扎剥离术(ESD—L)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临床分析。方法对4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均行ESD—L术切除胃部肿瘤,观察并分析术中和术后相关情况,术后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4例患者病变部位均完整切除,7例出现穿孔,及时行全层切除并金属夹止血,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出现。44例均获完整随访观察,未见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内镜下黏膜结扎剥离术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切除可以达到完整切除病变部位,剥离病灶,减少术中出血和创面,从而降低因直视下全层切除导致的手术风险,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小儿内镜外科的临床技术及实验研究水平的提高,由卫生部医管司内镜临床诊疗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主办的第3届(第21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第一届全国小儿内镜外科医师高峰论坛会及小儿腔镜外科学术研讨会”定于2011年11月18~2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相似文献   

8.
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将病灶完整的切除,其切除标本可以进行完整组织学检查。胃壁主要由黏膜层和固有肌层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两者之间由黏膜下层的疏松结缔组织连接,并可以在外力作用下轻易分离。这是仅切除黏膜层,而肌层不受损伤的组织解剖学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以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期间浙江省台州医院对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而行ESE治疗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相应治疗情况,术后对上述病例进行胃镜随访。结果成功挖除肿瘤112例(96.6%),手术时间(51.9±16.3)min。术中出血9例(7.8%),术中穿孔20例(17.2%)。术后出血3例(2.6%),需外科干预5例(4.3%),其中术中4例,术后1例。术后未出现腹腔脓肿。腹膜炎等其他并发症;ESE术后平均住院6.1d;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ESE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经口隧道技术是2009年5月笔者在常规进行食管早癌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产生的一种技术,当时的病例经过碘染色后,食管腔内出现8cm的环周不着色区,依照ESD圈边、剥离技术的常规方法,不能切除病变,在经过上下缘环切后,为了不破坏肿瘤的结构,采用了从上.缘黏膜下开始剥离,建立一条黏膜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通道,直达下缘开口,逐步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11.
<正>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胆道学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委会、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21世纪臂丛损伤诊治的研究方向与任务   总被引:36,自引:10,他引:26  
21世纪臂丛损伤诊治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1) 在臂丛损伤诊治中应用并开发三维直观技术。(2) 选择更有效更科学的治疗方法治疗臂丛损伤。(3) 对神经移位方法进行改良与创新。(4) 加速神经再生。(5) 能够早期检测神经再生的质量。(6) 揭示肌萎缩的本质,找到定量指标。(7) 将高新技术方法应用于臂丛损伤的诊治中。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 - (1~7)是近年来发现的肾素 - 血管紧张索家族的新成员,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作用的细胞内信号通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的一些新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血管紧张素 - (1~7)是近年来发现的肾素 - 血管紧张索家族的新成员,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作用的细胞内信号通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的一些新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