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专用数字平板DSA机器和多用途数字平板DSA机器在标准8体位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辐射剂量对比。方法用西门子AXIOM Artis-dfc心脏专用数字平板DSA机器随机记录患者50例、用GE Innova IGS530多用途数字平板DSA机器随机记录患者50例,最后用15 cm厚的有机玻璃体模加线对测量卡对两机器再做一次标准8体位冠状动脉造影;用20 cm厚的有机玻璃体模加线对测量卡对两机器在介入参考点位进行正位透视和电影采集,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西门子机器累计剂量CD(cumulative dose)值是153.7 m Gy、剂量面积乘积DAP(dpse area product)值是11.42 m Gy·cm~2;GE机器累计剂量CD(cumulative dose)值是410 m Gy、剂量面积乘积DAP(dpse area product)值是37.22 m Gy·cm~2。结论心脏专用数字平板DSA机器辐射剂量明显小于多用途数字平板DSA机器。  相似文献   

2.
黎展宏 《医疗卫生装备》2012,33(9):144-144,146
日立DGF105序列C臂X线机主要包括X线的球管电压、球管灯丝电流等参数,他们都是由CPU单元来完成控制和检测,电路设计复杂,维修难度大。下面对其1例故障进行探讨,供参考。1故障现象在机器面板上操作透视,透视功能指示正常。透视方式时:管电压、管电流调节显示正确;摄影方式时:管电压、曝  相似文献   

3.
介入放射诊治中患者X射线辐射受照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介入放射诊治中患者接受的X射线辐射,探讨减少辐射的方法。方法 采用Angiostar-Plus型DSA机随机配置的剂量测量系统(Diamentor K1),回顾性分析432例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治的面积剂量乘积(DAP,cGycm2)和入射剂量(ED,mGy)。结果 总体DAP值11900±10652,总体ED值679±589,摄影DAP均值为透视的3.34倍,摄影ED均值为透视的1.56倍。结论 透视时间长、摄影帧数多是DSA法介入诊治高剂量的两个主要的可控性因素,摄影剂量对总剂量的贡献大于透视,减低透视脉冲频率和减少摄影帧数可有效降低患者的X射线辐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儿童心血管介入诊疗中X射线辐射剂量的统计与分析,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低剂量技术在儿童辐射防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8岁以下300例患者,3种常见的儿童介入操作的近两年的患者辐射水平与两年前相同操作患者辐射水平的技术分析。其中,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60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90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患者150例。采用DSA机自动调节曝光条件,对入射有效剂量(ED)、剂量面积乘积(DAP)以及透视时间(F)进行测定。结果:两组结果在透视时间、入射ED存在显著性差异。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患儿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入射ED与透视时间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不同心血管介入操作的DAP存在显著性差异,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DAP仍较大。结论:低剂量技术有效减少了儿童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仿真人体模型实验,估算X射线透视下食管支架置入术时患者的受照剂量。方法 调查省级三甲医院60例食管支架置入术,记录术中透视时间、管电压、管电流等信息,根据透视时间的长短、累积剂量和DAP的大小将仿真人体模型实验分为3组,在仿真人体模型内的预定孔中放入热释光剂量计,按实验条件分组还原手术过程。根据热释光剂量计测量结果估算患者的受照剂量。结果 X射线透视下食管支架置入术时,高、中、低3个剂量组患者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0.773、4.004、1.889 mSv。高、中、低3个剂量组中不同组织或器官吸收剂量值最大的为红骨髓,其次为肌肉、食管、肺等,最小值为睾丸。结论 患者有效剂量的估算结果与实验条件中透视时间的长短、累积剂量和DAP的大小成正比;不同剂量组中,同一组织、器官吸收剂量的大小随透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同一剂量组中,不同组织、器官吸收剂量的大小与组织权重因子、质量能量吸收系数的大小及该组织、器官是否受到主射束照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NXS40D型手术X线机是一种高性能、控制精度高、图像质量好、应用广泛的移动电视X线机。该机整机自动控制程度高、电路复杂、随机附带资料既简单又少,给维修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灯丝mA控制电路是该机主要控制单元和最易发生故障的部位之一。1电路分析灯丝mA控制电路的主要功能是为X线管提供灯丝加热电压,同时对实际的管电压和管电流进行采样,对透视管电流进行电容电流的补偿。包括灯丝加热、X线管电流检测和保护电路3大部分(见该机电路原理图)。1.1X线管灯丝加热电路由图可知,kV控制电路分别设定各种状态下的X线管灯丝电压。6D…  相似文献   

7.
按I. E. C. 标准对X线影象增强器的转换系数进行测量时,对X线管电流(即毫安)的稳定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各种型式的X线机采用稳压器来稳定X线管的灯丝加热电压,从而来稳定X线管电流。显然,这种稳压方法对医院作透视或一般拍片已能满足使用要求。尽管灯丝加热电压采用稳压器稳压,但是X线管电流仍可  相似文献   

8.
1 前言一般X线机中决定放射剂量的因素为 :X线管管电流、管电压和曝光时间 ,而在X线机控制电路中 ,通常是以首先确定X线管管电流为基础进行设计的。通过控制X线管灯丝的加热电流 ,控制X线管阴极电子发射量 ,进而控制X线管管电流。但是由X线管加热特性可知 ,由于存在空间电荷 ,X线管的管电流不仅与灯丝加热电流有关 ,而且还会受到管电压的影响 ,在灯丝电流不变的情况下 ,施加不同的管电压 ,会得到不同的管电流。这是因为管电压改变时 ,使得X线管管内加速电场强度变化 ,使得阳极收集电子的能力产生相应变化 ,继而导致管电流改变 ,…  相似文献   

9.
X线机是基层部队常用卫生装备之一,在部队的体格检查、伤情诊断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基层部队环境条件差、缺少专业人士操作维护等各种原因,X线机常常出现各种故障.因此,X线机的维修则显得意义重大.现将XG200C 200 mA型、万东F991CT 500 mA型X线机3例维修过程介绍如下,供参考.1故障一1.1故障现象XG200C型200mA X线机摄片功能正常;透视时按下透视按钮,机器无动作,不能透视.1.2故障分析与检修把开关选定在透视状态,取下P1、P2,在管电压指示表正常、X射线管灯丝正常的情况下,首先排除X射线管故障.拆下控制台机壳,未发现明显的硬件问题.检查控制台电路中熔断丝FU1、FU2、FU3、FU4、FU5,发现FU3熔断.更换FU3,开机透视,按下透视按钮,故障依旧.怀疑控制台有短路的地方,仔细检查,未发现明显烧毁痕迹.询问操作医生,得知其在透视时不小心把管电流调节电阻调过了头,拆下以后,自己又把管电流调节电阻装上了,开机透视才出现故障.卸下管电流调节电阻,发现陶瓷电阻有明显裂痕,调节旋钮轴芯与机壳有接触,发生短路故障.更换同型号陶瓷电阻,开机调试,机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F30-ⅡG型200 mAX线机为双床双管线机,在基层卫生机构拥有量较大.该设备操作使用简单、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故障率低,能够满足常规条件下透视、摄影的诊断要求.在多年维修中遇到透视、摄影电路部分2例故障供操作使用维修工作人员参考.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合上电源总开关,开机调校电源电压于正常位置,进行三参量选择,技术选择开关置于普通摄影位置,管电流选择于大焦点"100 mA",时间选择在0.2 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心血管介入手术中操作者的有效剂量。方法 利用热释光方法对某省属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的24例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或者继续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者继续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ICAS)和4例起搏器植入术(PT)的操作者进行了体表剂量测定和有效剂量估算。结果 在CA、PTCA、PICAS中平均手术时间为(19.2±6.3)min,操作者平均每次手术的有效剂量为(4.1±0.9)μSv,在没有铅衣防护的条件下,为(52.2±15.5)μSv;而PT平均手术时间为(14.1±4.6)min,操作者平均每次手术的有效剂量为(5.5±1.4)μSv,在没有铅衣防护的条件下,为(220±42)μSv。结论 应努力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缩短荧光照射时间,保证医护人员防护设施的配置,以降低操作者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18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诊疗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为卫生行政部门放射卫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GBZ 130—2013的方法要求,对深圳市17家医疗机构的18台DSA设备进行状态检测,检测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和机房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结果 18台DSA设备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合格率为44.4%,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第二术者位结果略高于第一术者位,经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一术者位的腹部位置和第二术者位的胸部位置所受的辐射剂量值最高。DSA设备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合格率为88.9%,机房外介入放射工作场所处于安全水平。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重视腹部区域的防护问题,重点关注第二术者位的防护问题,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应自觉规范穿戴铅橡胶围裙等个人防护用品和使用辅助防护设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平板探测器(FPD)和基于电荷耦合器成像的影像增强器(II-CCD)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对患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FPD和II-CCD分别在拟人模体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并采用射线剂量仪测量辐射剂量和剂量率,每台造影机测量3次,取算数平均值。结果:在透视模式下,FPD较II-CCD辐射剂量减少5.6%,在摄影模式下则增加7.8%,完成冠状动脉造影FPD较II-CCD总射线剂量增加2.3%。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时采用FPD较II-CCD于透视模式下可减少对人体的辐射剂量,摄影模式下则增加辐射剂量,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所需总射线剂量也稍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放射介入医生在进行DSA冠状动脉造影术时,医生各层面皮肤表面的吸收剂量,并对介入手术过程中的辐射剂量进行分析,为介入工作人员实行介入手术时,在防护问题方面,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方法 根据冠脉造影时的曝光条件,使用DSA设备对带有热释光剂量计的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曝光,再根据已经制作好的标准曲线,使用BR2000D,对医护人员(第一术者和第二术者)各高度层面铅衣前/后的皮肤表面吸收剂量进行测量,并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第一术者眼晶状体、甲状腺、乳腺和性层面腺吸收剂量分别为0.261、0.301、0.226和0.243 mGy,第二术者眼晶状体、甲状腺、乳腺和性腺吸收剂量分别为0.275、0.303、0.309和0.328 mGy。结论 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时,第一术者在移动式铅屏风的作用下,乳腺和性腺层面范围内的皮肤表面吸收剂量明显低于第二术者,眼晶状体和甲状腺层面范围与第二术者无显著性差异。另外,对介入医生来说,第一术者的防护情况的关注度一般很高,对第二术者防护措施更应该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低剂量CT扫描在颅面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颅面部外伤患者分为4组,其中1组行常规剂量扫描,其余3组行不同低剂量CT扫描,比较常规剂量组(120kV,220mA)和低剂量组(120kV,160、80、60mA)共4组的图像质量及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160、80mA)CT扫描所得CT图像较好,60mA组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较低,比常规剂量组单次扫描权重剂量指数分别降低了33%、67%和73%;低剂量(160、80mA)与常规剂量组所得图像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60mA组与常规剂量组所得图像质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可利用低剂量(80mA)对颅面部外伤进行扫描,所得的图像对疾病的诊治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80 kV)扫描降低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及对病变显示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做腹部CTA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分别采用管电压80 kV和12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毫安。比较两组的病变显示、图像质量、腹主动脉CT值及平均辐射剂量,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血管强化值(604.9±132.3)H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8.3±94.3)HU,图像质量评分(3.61±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6±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原始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管重建成像图像质量、病变显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试验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6.2%、69.7%及69.8%。结论:64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低管电压(80 kV)可降低辐射剂量,病变显示较满意,获得图像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但原始图像噪声偏高,相关参数及管电流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7.
介入放射治疗中的立体防护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研究介入放射治疗中的立体防护方法,评价其防护效果。方法 在介入放射治疗中分别采用床下铅橡胶帘,床边悬挂可活动式铅玻璃防护屏,医用铅防护服,铅防护围脖,铅防护眼镜及距离等进行射线防护,利用RAD-60S个人报警剂量仪测量防护材料防护前后的射线剂量。结果 铅玻璃防护屏,铅防护服,距离的增加可明显减少射线量,有显著性防护意义。射线剂量与透视和减影时间呈正相关,随着透视和减影时间的增加,医务人员和患者所接受的X射线量明显增加。结论 介入放射治疗中采用立体防护可有效减少射线量,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介入治疗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水平,探讨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其减低剂量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选择河北省4家省级三甲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56人,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不同放射工作人员,不同部位受照体表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体表受照剂量中,手背部最高,为317.86μGy,其次为甲状腺部位,为233.15μGy。个体受照剂量最高部位为骶尾部脊索瘤栓塞术术者的手部,为3 122μGy。不同手术类型中,肿瘤栓塞术致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其他手术。上球管较下球管使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结论介入操作中,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差别很大,受手术类型、手术复杂程度、术者的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使其受照剂量合理降低,特别是主动防护。  相似文献   

19.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procedures using fluoroscopy reduce patie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mpared to operative procedures. Thes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dures require radiation exposure to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ere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reported radiation doses received by operators due to diagnostic or interventional fluoroscopically-guided procedures, to identify the primary factors influencing operator radiation dose, an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re have been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radiation doses received by operators performing these procedures. Using PubMed, we identified all English-language journal articles and other published data reporting radiation exposures to operators from diagnostic or interventional fluoroscopically-guided cardiovascular procedures from the early 1970's through the present. We abstracted the reported radiation doses, dose measurement methods, fluoroscopy system used, operational features, radiation protection features, and other relevant data. We calculated effective doses to operators in each study to facilitate comparisons. The effective doses ranged from 0.02-38.0 microSv for DC (diagnostic catheterizations), 0.17-31.2 microSv for PCI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0.24-9.6 microSv for ablations, and 0.29-17.4 microSv for pacemaker or intracardiac 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s. The ratios of doses between various anatomic sites and the thyroid, measured over protective shields, were 0.9 +/- 1.0 for the eye, 1.0 +/- 1.5 for the trunk, and 1.3 +/- 2.0 for the hand. Generally, radiation dose is higher on the left side of an operator's body, because the operator's left side is closer to the primary beam when standing at the patient's right side. Modest operator dose reductions over time were observed for DC and ablation, primarily due to reduction in patient doses due to decreased fluoroscopy/cineradiography time and dose rate by technology improvement. Doses were not reduced over time for PCI. The increased complexity of medical procedures appears to have offset dose reductions due to improvements in technology. The large variation in operator doses observed for the same type of procedure suggests that optimizing procedure protocols and implementing general use of the most effective types of protective devices and shields may reduce occupational radiation doses to operators. We had considerable difficulty in comparing reported dosimetry results becaus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osimetric methods used in each study and multipl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tual doses received. Better standardization of dosimetric methods will facilitate future analyses aimed at determining how well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are being prot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