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芳  孙建  姜勇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9):3299-3303
为综合利用白木香叶的丰富资源,阐明其物质基础,课题组再次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白木香叶95%,70%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鸢尾酚酮2-(O-α-L)-吡喃鼠李糖苷(3),4'-羟基-5-甲氧基黄酮-7-O-葡萄糖(6-1)木糖苷(2),7,3',5'-三甲氧基黄酮苷(3),5-甲氧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4),2-苯乙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5),红景天苷(6),苯甲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7),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8),vanilloloside(9),(+)-丁香脂素(10),β-维生素E(11),豆甾-5-烯-3β,7α-二醇(12),化合物 2,3,5~9,1112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另外,对氯仿萃取部位的9个流分进行了4种人体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均未显示明显活性.  相似文献   

2.
白木香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白木香叶的化学成分,为白木香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木香叶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5,4'-二甲氧基.黄酮(1),洋芹素-7,4'-二甲醚(2),木犀草素-7,3',4'一三甲醚(3),异紫堇啡碱(4),对羟基苯甲酸(5),正三十二(烷)醇(6),正三十一烷(7),α-豆甾醇(8),表木栓醇(9),木栓烷(10),木栓酮(11),芫花素(12),5,4'-二羟基_7,3'-二甲氧基黄酮(13).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1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定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和异甘草素对体外6种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探讨4种化合物抗氧化作用的构效关系.方法 采用化学方法测定4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羟自由基,金属离子螯合能力,DPPH,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亚油酸过氧化抑制率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考察其抗氧化效果.结果 4种化合物对DPPH、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甘草素,甘草苷;对羟自由基和卵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能力为异甘草素,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苷;对亚油酸过氧化的抑制能力为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甘草苷,甘草素.结论 酚羟基是起抗氧化作用的必要基团,C环开环后形成的羟基和双键是其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纂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佟铁光 《中医药学刊》2005,23(2):357-358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目前倍受关注的天然活性产物之一。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增多。大量研究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艾滋病、抗菌、抗过敏、抗炎等多种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且无毒副作用,对人类的肿瘤、衰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构效关系的研究,对从中草药中筛选出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是十分必要的手段。同时,从实验中获得大量有关构效关系的信息,应尽快写进(中药化学)的教材中。填补空白。提高教材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UV),同时测定白木香叶中的4个主要成分,包括3个二苯甲酮(iriflophenone 3-C-β-D-glucoside,iriflophenone 3,5-C-β-D-diglucoside,iriflophenone 2-O-α-L-rhamnoside)和1个口山酮(mangiferin)的含量;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5nm,柱温为25 ℃.通过上述条件对15批白木香叶中的4个主要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上述4个待测物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能够达到基线分离,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 0),精密度和稳定性符合分析方法学要求,加样回收率为98.80% ~101.39%(RSD< 3.0%),其含量分别在0.41 ~14.48 mg,0.72 ~ 3.85 mg,4.30~29.07 mg,0.24 ~ 5.06 mg;该分析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能实现对白木香叶的质量控制,有利于该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  相似文献   

6.
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分离得到的10种黄酮单体进行了药理活性的研究,通过对其体外抗氧化、缺糖缺氧条件下对神经细胞的保护或损伤活性的研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新化合物1同时具有在拟缺血条件下对神经瘤细胞PC12的杀伤和对大鼠皮层原代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黄酮类普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提示山奈酚苷元存在特异性,其活性和槲皮素、杨梅素苷元存在显著差异;3,4,5-三羟基苯基为潜在的活性药效团。  相似文献   

7.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目前倍受关注的天然活性产物之一.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增多.大量研究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艾滋病、抗菌、抗过敏、抗炎等多种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且无毒副作用,对人类的肿瘤、衰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构效关系的研究,对从中草药中筛选出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是十分必要的手段.同时,从实验中获得大量有关构效关系的信息,应尽快写进<中药化学>的教材中,填补空白,提高教材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分离得到的10种黄酮单体进行了药理活性的研究,通过对其体外抗氧化、缺糖缺氧条件下对神经细胞的保护或损伤活性的研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新化合物1同时具有在拟缺血条件下对神经瘤细胞PC12的杀伤和对大鼠皮层原代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黄酮类普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提示山奈酚苷元存在特异性,其活性和槲皮素、杨梅素苷元存在显著差异;3,4,5-三羟基苯基为潜在的活性药效团。  相似文献   

9.
檀香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檀香Santalum album叶中黄酮类成分,为檀香叶的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檀香叶的70%乙醇回流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法分离纯化,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成分,分别鉴定为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1),牡荆苷(2),异牡荆苷(3),荭草苷(4),异荭草苷(5),白杨素-8-C-葡萄糖苷(6),白杨素-6-C-葡萄糖苷(7),异鼠李素(8).结论:所获得的8个成分均为首次从檀香中分离得到,其中7个为结构相似的黄酮碳苷类成分,并形成了3对同分异构体.  相似文献   

10.
张健  孔令义 《中草药》2008,39(1):23-26
目的 为阐明蒌蒿的有效成分,对其叶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乙醇提取、石油醚脱脂,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分离.结果 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方法 分别鉴定为雷杜辛黄酮醇(retusine,Ⅰ)、阿亚黄素(ayanin,Ⅱ)、木犀草素-4',7-二甲醚(4',7-dimethylluteolin,Ⅲ)、柯伊利素(chrysoerid,Ⅳ)、芹菜素(apigenin,Ⅴ)、木犀草素(luteolin,Ⅵ)、3',4',5,7-四羟基二氢黄酮(3',4',5,7-tetrahydroxyflavanone,Ⅶ)、山柰素(kaempferol,Ⅷ)、槲皮素(quercetin,Ⅸ)、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side,Ⅹ)、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Ⅺ)、芦丁(rutin,Ⅻ).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Ⅱ、Ⅵ~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Fe2 半胱氨酸诱发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方法 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强度为Ⅸ(64.73%)>Ⅵ(64.18%)>Ⅶ(63.75%)>Ⅷ(60.18%)>Ⅺ(59.03%)>Ⅻ(47.09%).初步分析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如下:分子中的酚羟基的数目和可以形成氢键的酚羟基数目与分子的抗氧化活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白木香中的黄酮类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木香茎木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别和波谱解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白木香苷A1(1),lethediosideA(2),7,4′-二甲氧基洋芹素-5-O-木糖葡萄糖苷(3),lethedosideA(4),7-羟基-4′-甲氧基-5-O-葡萄糖黄酮苷(5),7,3′-二甲氧基-4′-羟基-5-O-葡萄糖黄酮苷(6),7,4′-二甲氧基-5-O-葡萄糖黄酮苷(7),洋芹素-7,4′-二甲醚(8),木犀草素-7,3′,4′-三甲醚(9),羟基芫花素(10),金合欢素(11),芒柄花素(12)。结论:化合物1为新黄酮苷,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分离得到的5-O-黄酮苷化合物1-7具有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生成NO活性。  相似文献   

12.
白木香果实中的葫芦素(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白木香果实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和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纯化出5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葫芦苦素I(1)、葫芦素I(2)、葫芦素D(3)、异葫芦素D(4)和新葫芦素B(5)。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和5对K562、SGC-7901和SMMC-7721显示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3.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药物中,具有众多优良的生理、药理活性,尤其是抗肿瘤作用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植物黄酮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以及抗肿瘤构效关系的研究,为植物黄酮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叶型白木香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JY  Xiong Y  Deng MH 《中药材》2011,34(11):1664-1666
目的:对不同叶型白木香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对不同叶型白木香叶片的6种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对比,这些指标包括: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不同叶型白木香的POD、CAT、SOD无显著差异;POD、CAT、SOD对清理氧化产物MDA有协调作用;不同叶型白木香可溶性蛋白与MDA有负相关性;不同叶型白木香的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不同叶型白木香叶片生长活力:小叶型>大叶型、过渡叶型>椭圆叶型。  相似文献   

15.
沉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沉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沉香叶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154个色谱峰,鉴定了4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92%。结论:其中,壬酸(1.73%)、十四碳烷酸(7.22%)、十五碳烷酸(2、58%)、十六碳烷酸(48.86%)、十八碳烷酸(1.31%)、反式-9-十八碳烯酸(6.04%)、6,10,14-三甲基-2-十五碳酮(8.22%)、4,8,12,16-四甲基十七碳烷酸内酯(2.31%)、叶绿醇(1.91%)、异叶绿醇(1.38%)为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1.56%。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糖槭叶的抗氧化活性,为开发新的药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ESR测定DPPH抑制率、SOD Assay Kit-WST法测定SOD活性、Griess法测定NO的消去作用对糖槭叶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SOD活性和MDA含量对糖槭叶进行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测定糖槭叶多糖对DPPH的抑制率为(12.2±6.74)%,SOD活性为(0.27±0.003)U/mg,对NO的消去率为(53.0±2.1)%;空白组、模型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的小鼠血清中SOD活性分别为(16.20±3.00)U/ml、(9.72±0.69)U/ml、(39.70±8.57)U/ml、(22.56±3.08)U/ml,MDA含量分别为(27.43±2.28)nmol/ml、(35.96±5.08)nmol/ml、(15.29±4.02)nmol/ml、(17.70±8.14)nmol/ml。结论:糖槭叶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HPLC法测定沉香叶中芫花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沉香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芫花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沉香叶中芫花素的含量,色谱条件为:Alltima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二级管阵列检测器波长扫描范围200~200nm,确定337 nm为检测波长,流速: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测得沉香叶中芫花素含量为:0.147%(n=6),RSD%=2.72%,平均回收率95.37%,RSD%=1.28%。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沉香叶中芫花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白木香核型与Giemsa 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彦晶  赵树进 《中药材》2007,30(7):762-765
目的:研究白木香染色体的核型与C-带带型,为该种鉴定、起源、良种培育等的研究提供细胞学资料。方法:核型分析采用常规压片法,C-带带型用改良BSG法。结果:白木香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6,核型公式为K(2n)=2x=16=6m 6sm 4s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2n=16=4L 4M2 6M1 2S,属于"2B"型。白木香8对染色体共有34条C-带带纹,C-带带型公式为2n=2x=16=4C 2I 2T 2CI 2CI T 2CI T 2I T 。结论:白木香染色体的不对称性较高,处于较进化地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不同地区白木香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碱基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白木香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碱基序列的差异。方法:运用PCR法对白木香的ITS(包括ITS1,5.8S,ITS2)序列扩增后直接测序,用软件CLUSTALX和MEGA分析测序结果。结果:白木香ITS区总长度为680bp,其中ITS1为246bp,5.8S为163bp,ITS2为271bp。ITS序列在白木香种内的变异很小,只有6个变异位点,种内遗传距离为0.0%-1.1%。结论:ITS序列的差异为鉴别不同产区白木香及其近缘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