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177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度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肿瘤占肠腔周径、术前CA199水平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度无关(P>0.05),而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术前CEA水平、术前CA125水平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度有关(P分别为0.001、0.004、0.004、0.025).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术前CEA、CA125水平是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度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的291例结直肠癌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占肠腔周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术前血癌胚抗原(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和肠壁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肠壁浸润深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在直肠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构建直肠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直肠癌组织、16例良性腺瘤组织和16例正常直肠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分化程度等临床和病理指标以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80例直肠癌标本中PPAR-γ表达阳性57例(71.3%),16例良性腺瘤中4例(25.0%)、16例正常直肠标本中1例(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76,P<0.01)。直肠癌患者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血清CEA水平、组织学类型的PPAR-γ表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淋巴转移、3年生存率的PPAR-γ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γ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检测PPAR-γ蛋白,对诊断直肠腺癌、判断其恶性程度及预后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因素患者的5年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同病程、术前CEA水平、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个数、肿瘤临床分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以及肿瘤临床分期均为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以及肿瘤临床分期均为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79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灶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术后淋巴结病检转移情况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血清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体类型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无淋巴结转移组生存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Χ2=18.806,P=0.000);淋巴结转移数<4个组生存率高于淋巴结转移数≥4个组(Χ2=4.659,P=0.031).结论 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了解其间关系有利于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phB4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3例直肠癌患者术后存档石蜡组织切片中EphB4的表达情况。 结果:EphB4蛋白在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9.32%。其表达水平与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TNM分期呈有密切关系,三因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年龄、病理分化程度分组间无关(P>0.05)。结论:EphB4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直肠癌患者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EphB4可能参与了肿瘤生成发展过程,促进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7.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遴选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预测和早期诊断肝转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367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型、肿瘤家族史、是否合并肝炎肝硬化、有无合并肠梗阻、术前癌胚抗原(CEA)和CA19-9、原发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肿瘤侵及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19项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发生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56例.占同期结直肠癌患者的15.3%。在发病年龄、是否有肠梗阻、是否有盆腔转移结节及肿瘤浸润深度方面,肝转移和无肝转移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结肠癌肝右叶转移瘤者明显多于左叶,而左侧结肠癌转移瘤多分布于全叶。当术前CEA大于22.1μg/L时,患者发生肝转移的可能性增加。结论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与患者年龄、是否存在肠梗阻、盆腔有无转移及CEA水平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Ezrin蛋白表达和胆囊癌患者血清中CEA及CA19-9检测阳性率与其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并分析胆囊癌组织中Ezrin蛋白表达与血清CEA和CA19-9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胆囊癌组织和13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和CEA及CA19-9检测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Ezrin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40/60)和30.8%(4/1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χ2=5.57,P0.05)。②Ezrin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或远处转移、pNevin分期及pTNM分期均有关(P0.05)。③血清CEA及CA19-9检测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分别与pNevin分期、p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有关(P0.05)。④胆囊癌组织中Ezrin蛋白表达与血清CEA检测阳性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s=0.213,P0.05),与CA19-9检测阳性率之间无明确相关性(rs=0.081,P0.05)。结论Ezrin蛋白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促进了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检测胆囊癌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及血清中CEA和CA19-9水平,将有助于对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作出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mRNA)的表达与血清癌胚抗原(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化学发光法,检测125例术前和96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及15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和血清CEA、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79.1%,高于CEAmRNA(53.6%)和健康对照者(2.7%),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明显相关。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在分化程度低的患者组中为74.3%,明显高于高分化组(52.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EAmRNA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术后随访中发现CEAmRNA和血清CEA及相关蛋白水平明显增高的患者,均发生肝、肺和盆腔等远处转移。结果表明,外周血CEAmRNA和血清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及监测疗效的重要指标,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优于外周血CEA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术前检测患者血清CEA水平,探讨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10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12、13密码子突变情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CEA水平,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ras基因突变者39例(39.0%),其中12号密码子突变31例,13号密码子突变8例。有淋巴结转移者K-ras基因突变率(57.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23.6%),有肝脏转移者K-ras基因突变率(62.5%)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34.5%),TNM分期Ⅲ、Ⅳ期K-ras基因突变率(56.5%)明显高于Ⅰ、Ⅱ期(24.1%)。K-ras基因突变率与肿瘤大小、部位、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无密切关系。49例CEA水平超出正常范围(49.0%)。有淋巴结转移或肝转移患者CEA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或肝转移患者(P0.05)。在肿瘤不同的临床病理分期(Duke's、TNM分期)间CE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uke's D期和TNMⅢ、Ⅳ期出现高阳性率。CEA水平在肿瘤不同浸润深度、体积及分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和血清CEA水平超出正常水平预示结直肠癌可能合并淋巴结转移或肝转移,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直肠癌术前个体化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预测因素,以指导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6年8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的44例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放化疗前直肠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以放化疗后肿瘤TNM分期降期与否和肿瘤消退程度(TRG分级)作为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判断标准,分析放化疗前患者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癌组织EGFR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者肿瘤降期[86.7%(13/15)]和TRG为3—4级的比例[80.0%(12/15)]明显高于强阳性或中度阳性表达者[30.4%(7/23)和8.7%(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状腺癌者肿瘤降期[61.8%(21/34)]和TRG为3-4级的比例[47.1%(16/34)]明显高于黏液腺癌者[10.0%(1/1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GFR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P〉0.05)。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血清CEA、血清CA199及放疗方式与同步放化疗敏感性无明显关联(均P〉0.05)。结论EGFR表达和病理类型可能是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敏感性预测的两个独立指标,管状腺癌和EGFR低表达患者对同步放化疗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与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反应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92例直肠癌接受术前放化疗后行根治性手术石蜡包埋肿瘤组织,检测与直肠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癌胚抗原(CEA)、p53、血管生长因子(VEGF)、Ki-67及胸苷酸合成酶(TS),分析其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反应的影响.结果 与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反应相关因素中,CEA、p53、VEGF和TS高表达与术前放化疗反应差明显相关(P<0.05).结论 通过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影响因素的分析,可预测患者对放化疗的反应,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及相关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动蛋白结合蛋白Transgelin-2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结肠癌组织蜡块标本32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癌旁正常组织89例,结肠癌组织240例。对其进行组织芯片分析。结果:结肠癌组织中Transgelin-2阳性154例,阳性率为64.2%;而癌旁组织中Transgelin-2阳性14例,阳性率为15.7%。2种组织中Transgelin-2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gelin-2表达与结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结肠癌Trans-gelin-2表达阳性患者其术后生存时间低于阴性患者。结论:Transgelin-2表达情况与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其可能作为一种评价结肠癌患者预后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创伤程度,选择距肛缘10cm以内的51例直肠良性肿瘤经导光肛门自动牵开镜微创切除。结果显示,16例术后肛门轻度疼痛,10例出现尿潴留。7例出现不完全性肛门失禁。术后病理示50例为直肠腺瘤(管状腺瘤27例,绒毛状腺瘤15例,管状绒毛状腺瘤8例);1例病灶基底部发现有癌细胞,为高分化直肠腺癌。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无复发病例,肛门功能正常。结果表明,于导光肛门自动牵开镜下治疗良性直肠腺瘤和早期直肠癌具有安全、有效、手术操作方便快捷、创伤小、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骶直肠肿瘤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直肠良、恶性肿瘤行经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病人,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3±3.7)岁。肿瘤距肛缘4~8 cm,直径1.5~3.5 cm。25例病人行肿瘤局部切除,肠壁间断缝合,7例病人行直肠节段切除端端吻合。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绒毛状腺瘤16例,绒毛状腺瘤恶变5例,管状腺瘤7例,管状腺瘤恶变1例,腺癌3例。9例恶性肿瘤切缘阴性。3例直肠腺癌病人术后予以放、化疗。术后1例发生吻合口瘘,行结肠造瘘转流手术后治愈,无排便失禁;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均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骶直肠肿瘤切除术治疗直肠肿瘤可获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Plexin A1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67例直肠癌组织和45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Plexin A1的表达,并分析Plexin A1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直肠癌组织中Plexin A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的直肠正常黏膜组织(P<o.05).在直肠癌患者中Plexin A1的表达强度与直肠癌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淋巴结转移(P<o.05)和Dukes分期(P<o.05)具有相关性.结论 Plexin A1在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了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血管生成过程,检测Plexin A1的表达能够作为直肠癌的诊断和转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与直肠癌新辅助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8—2010年间接受新辅助短程放疗(5Gy/d,x5d)的3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放疗前直肠癌活检标本CD133的表达强度.采用直肠癌消退分级标准评价新辅助放疗后手术切除直肠癌组织对放疗的敏感性.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32例直肠癌组织都不同程度表达CD133,其中高表达者17例,低表达者15例。CD133的表达强度与直肠癌分化程度有关.分化越低的直肠癌组织其CD133的表达越高(P〈0.05)。CD133高表达直肠癌患者中,放疗敏感性1级2例,2级5例,3级10例;15例低表达患者中,放疗敏感性1级5例,2级7例,3级3例;CD133表达与放疗敏感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37)。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D133表达强度(P=0.027)和肿瘤分化程度(P=0.046)是影响直肠癌放疗敏感性的两个独立因素。结论CD133表达强度与直肠癌放疗敏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骶前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骶前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6例骶前肿瘤患者人院时诊断:骶前囊肿7例,骶前囊肿伴感染2例,骶前肿瘤性质待定3例,肛周脓肿3例,肛瘘1例。术前行直肠指检及盆腔MRI作出骶前肿瘤诊断,肿瘤直径平均6.1(2.1~8.3)cm。均采用旁骶尾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显示,16例均一次手术治愈,13例创面一期愈合,1例创面内积液,2例创口感染,经局部换药后二期愈合。术后诊断(病理类型):皮样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5例,尾肠囊肿3例,畸胎瘤1例,间质瘤2例,骶前黏液腺癌2例。随访8~48个月。1例骶前黏液腺癌26个月后局部复发与盆底组织粘连,40个月后死亡;1例骶前黏液腺癌40个月后局部复发,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例表皮样囊肿术后20个月复发,再行手术切除治愈。术后所有病例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结果表明,骶前肿瘤常无典型临床表现,术前直肠指检及盆腔MRI检查应作为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旁骶尾入路手术可以治疗大多数骶前肿瘤,其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引流通畅是保证创面一期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蛋白(FHIT)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6例正常直肠和16例腺瘤组织标本及80例直肠癌组织中的FHIT、Bax、Bcl-2和survivin基因蛋白的表达,并运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直肠癌细胞凋亡。结果(1)直肠癌组织FHIT蛋白异常表达率为53.8%(43/80),其表达减弱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组织分型无关(P>0.05);而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5年生存率关系密切(P<0.05,P<0.01)。(2)Bax、Bcl-2和survivin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2.5%、51.3%和77.5%;survivin蛋白高表达与FHIT蛋白低表达密切相关(P<0.05);FHIT蛋白表达下降的同时,Bcl-2上调及Bax下调(P<0.01)。(3)FHIT蛋白表达减弱时细胞凋亡指数(AI)也下降;FHIT蛋白不同表达组间的AI比较,P<0.01。结论FHIT基因表达下降可能与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FHIT基因可能参与肿瘤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1在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共刺激分子B7-H1在50例直肠癌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对两者之间的表达水平作相关性分析,并探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B7-H1在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6.0%(33/50),20.0%(1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者之间的表达评分呈正相关(r=0.435,P=0.002)。在直肠癌组织中B7一H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在癌旁组织中B7-H1的表达仅与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而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B7-H1在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进展和侵袭相关,可以作为直肠癌患者预后的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