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2B(IL-12B)mRNA在儿童及青少年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胃黏膜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胃黏膜IL-12B mRNA表达.血清Hp-IgG抗体检测、PCR、尿素酶实验及组织学检查作为确定Hp感染状态的依据.结果 儿童及青少年Hp感染者胃窦黏膜IL-12B mRNA阳性表达率、相对表达水平均较无Hp感染者高.IL-12B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胃窦黏膜慢性炎症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胃窦黏膜IL-12B mRNA表达上调可能促进Th1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增加黏膜破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重症肺炎患者血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和比较32例重症肺炎患者和30例非感染呼吸疾病患者血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重症肺炎组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NF-α、IL-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L-10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IL-6和IL-10表达水平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10表达水平可间接反映肺部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评估疾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3.
Hp感染是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病因之一,Hp感染可引起胃粘膜的炎症及特异的血清学改变,本研究旨在探讨Hp定植密度与胃粘膜慢性炎症程度及血清抗Hp抗体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着级量关系。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白介素-8及白介素-1β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介素-8及白介素-1β在Hp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夹心法,对62例患者(其中36例消化性溃疡,26例慢性胃炎,Hp阳性的患者43例,Hp阴性患者19例)胃黏膜组织中的白介素-8及白介素1β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他们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胃黏膜组织中白介素-8及白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在Hp阳性组较Hp阴性组显著增高,两组间均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Hp阳性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组的白介素-8及白介素1-β的表达水平较慢性胃炎组高(P<0.01);白介素-8及白介素1β在Hp阳性患者中有显著相关性(r=0.063,P<0.01),而在Hp阴性患者中无相关性(P=0.503);根据Hp阳性患者胃黏膜炎症的严重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白介素-8的表达水平在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各组间均数两两比较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1),而白介素1-β仅在重度组与其他三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白介素-8及白介素1β可能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其一定的作用,尤其以白介素-8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Hp感染是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病因之一,Hp感染可引起胃粘膜的炎症及特异的血清学改变,本研究旨在探讨Hp定植密度与胃粘膜慢性炎症程度及血清抗Hp抗体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着级量关系。  相似文献   

6.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白细胞介素-8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黏膜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关系。方法:对43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胃黏膜培养上清及血清中IL-8的含量,并比较Hp感染与非Hp感染患儿胃黏膜及血清中IL-8含量的差异。结果:Hp感染患儿胃黏膜中IL-8含量显著高于非Hp感染患儿(P0.05)。Hp感染组根治Hp治疗前后血清IL-8含量亦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Hp感染可以诱导胃黏膜炎症细胞合成IL-8,IL-8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胃泌素(GS)、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在青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经消化内镜确诊的19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胃溃疡患者105例(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89例(十二指肠溃疡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GS、PINP及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然后按照Hp感染结果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十二指肠溃疡组的血清PGⅠ、GS表达水平高于胃溃疡组,血清PINP表达水平低于胃溃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十二指肠溃疡组的血清PGⅡ、TNF-α水平与胃溃疡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阳性的胃溃疡组的血清PGⅠ、GS、TNF-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p感染阴性组,血清PINP水平低于Hp感染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p感染阳性的胃溃疡组的血清PGⅡ表达水平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血清PGⅠ、PGⅡ、GS、TNF-α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血清PINP表达水平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PINP、GS、TNF-α水平变化与溃疡的部位及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IL-10、IL-17及TNF-α水平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患者158例,其中HP阳性109例(HP I型组58例,HP II型组51例),HP阴性组49例。观察IL-10、IL-17及TNF-α水平,比较各组中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IL-10、IL-17及TNF-α表达水平。结果 HP I型组、HP II型组IL-10、IL-17及TNF-α水平高于HP阴性组(P均0.05);HP I型组IL-10、IL-17及TNF-α水平又高于HP II型组(P均0.05)。HP I型感染者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IL-10、IL-17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胃溃疡患者(P均0.05)。HP II型感染者中,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IL-17水平高于胃溃疡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患者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与胃溃疡患者血清IL-10、IL-17、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分型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IL-10、IL-17及TNF-α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胃部炎性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榆林市第一医院2010年1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95例为观察组,根据患者的胃反流程度分为两亚组,低反流患者43例为A组(反流时间百分比23%),高反流患者52例为B组(反流时间百分比≥23%)。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94名为对照组。通过胃镜检查提取胃液,抽血分离血清。分别检测各组人员血清与胃液中的炎性因子(IL-1、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胃部炎性反应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血清还是胃液,观察组患者IL-1、IL-6、IL-8、IL-10、TNF-α均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患者IL-1、IL-6、IL-8、IL-10、TNF-α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胃部炎性反应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体内炎性因子(IL-1、IL-6、IL-8、IL-10)和TNF-α可明显升高。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胃部炎性反应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反流程度越严重,胃部炎性反应越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我同湖北汉族人群IL-10及TNF的基因多态性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财照研究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605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包括196例慢性胃炎、189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及220例胃癌患者)和624例健康对照者中IL-10基因启动子区3个位点(IL-10-1082/-819/-592)的等位基因型和TNFα-308、LTα(淋巴毒素α,亦称TNFβ)Nco Ⅰ、AspH Ⅰ双等位基因型分布;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p-IgG及cagA-IgG抗体水平.结果 (1)IL-10-1082 AG+GG基因型在胃癌组、慢性胃炎组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组(非胃癌组)、健康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20.0%、7.5%、6.0%和5.0%,IL-10-1082 AG+GG基因型分布在非胃痛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癌组高于非胃癌组(P<0.05)及健康对照组(P<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组中IL-10-592及-819两个位点与非胃癌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819位点与IL-10-592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一致.(2)胃癌组与其余3组比较,IL-10-1082 AG+GG基因型且Hp阳性的分布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Tα Nco Ⅰ AG基因型在Hp阳性胃癌患者中(66.7%)高于Hp阳性的健康对照组(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基因型与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尤相关性.TNFα-308、LTα AspH Ⅰ与Hp感染及胃十二指肠疾病亦无相关性.结论 (1)IL-10-1082 AG+GG基因型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胃癌发生有相关性.(2)IL-10-1082 AG+GG基因型和LTα Nco Ⅰ AG基因型与湖北汉族人群Hp阳性胃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病因之一,Hp感染引起胃粘膜的炎症及特异的血清学改变,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粘膜Hp定植密度与粘膜慢性炎症程度及血清抗Hp抗体(Hp-IgG)水平是否存在着量级关系。 一、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对象均为初次就诊的门诊或住院患者,有较长时间的消化道症状史。本次就诊前无较长时间的应用抗菌药物史、无免疫方面的疾病。本组46例,男35例,女11例;年龄21~69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具核梭杆菌调控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炎症微环境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qPCR和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结直肠组织中具核梭杆菌的表达和IL-1β的表达;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炎症因子在各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ELISA检测具核梭杆菌感染对髓系THP-1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6、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溃疡性结肠炎组、结直肠腺瘤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具核梭杆菌的丰度明显增加(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多种炎症因子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IL-1β明显表达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组织中,并与具核梭杆菌感染呈正相关。具核梭杆菌感染使THP-1细胞分泌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TNF-α、IL-6、IL-1β的水平逐渐升高。结论 具核梭杆菌可能通过上调结直肠癌髓系细胞IL-1β等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控肿瘤炎症微环境,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昌国  聂洁伟 《山东医药》2010,50(26):60-61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胃癌患者的血清IL-6、IL-8、TNF-α,并与3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作比较。结果胃癌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均〈0.01);临床Ⅲ、Ⅳ期胃癌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P均〈0.01),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1),胃癌患者术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1),但仍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均〈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升高,检测血清IL-6、IL-8、TNF-α水平对胃癌病情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水平在乙肝相关性肝衰竭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表达意义。[方法]选取于2012年8月~2015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4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例和健康对照患者20例。检测3组患者IL-6、IL-8、IL-10、TNF-α、IFN-γ水平,检测3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组间IL-6、IL-8和TNF-α水平分析可见,ACLF组明显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LF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10、IFN-γ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的MELD评分、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水平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TNF-α水平与MELD评分明显呈正相关(r=0.487、0.402,P=0.013、0.037)。其他细胞因子与MELD评分、ALT、AST等临床指标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细胞因子在HBV相关ACLF患者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中,IL-6、TNF-α可能与患者的预后有关,促进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白细胞介素(IL)-8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相关胃炎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60例接受胃镜检查患者胃窦黏膜组织培养上清中IL-8、G-CSF的含量,比较Hp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其含量的差异。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4例,胃溃疡13例,十二指肠溃疡13例,胃黏膜正常者20例。结果:60例受检者中Hp感染40例,其胃黏膜IL-8及G-CSF含量明显高于14非Hp感染者(P<0.01)。慢性浅表胃炎、胃溃疡Hp阳性者IL-8)及G-CSF明显高于正常组织Hp阳性者(P<0.01)。慢性浅表性胃炎中,Hp阳性组的IL-8及G-CSF含量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Hp感染可以诱导胃黏膜炎症细胞合成和释放IL-8及G-CSF,IL-8及G-CSF可能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引起炎症反应以及进一步病理损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AECOPD血清炎症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AECOPD患者血清中IL-8、TNF-α、LTB4水平,探讨上述炎症因子在AECOPD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0例AECOPD患者血清的IL-8、TNF-α、LTB4水平。结果 AECOPD患者血清IL-8与TNF-α、LTB4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r=0.887,r=0.747),P均<0.01。结论提示这些指标在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加速了炎症的进展。IL-8、TNF-α、LTB4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与肝组织中的IL-18与TNF-α水平并分析其与ALT的相关性,探讨IL-18与TNF-α在该病的表达情况。方法:HBV感染患者60例,分成肝功能异常组(n=30),肝功能正常组(n=30);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受试者血清中IL-18、INF-α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检测HBV感染患者肝组织中的IL-18、TNF-α表达情况,并探讨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与肝组织中IL-18、TNF-α与ALT的相关性。结果:IL-18、TNF-α在肝功能异常组与肝功能正常组的肝组织中均可见表达,且肝功能异常组IL-18、TNF-α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异常组血清IL-18、TNF-α与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正常组(尸0.05);肝功能正常组血清IL-18、TNF-α与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尸0.05)。肝功能异常组血清中IL-18和TNF-α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607,P0.05;r=0.574,P0.05)。结论:细胞因子IL-18与TNF-α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时比肝功能正常时,无论是血清水平还是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均要高。提示其参与了肝细胞炎性损伤的过程,可用于临床病情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s-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4(IL-4)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C57BL/6小鼠,构建UC小鼠模型,病理学鉴定结肠炎症组织及正常组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不同炎症组织中TNF-α、IL-6和IL-4的mRNA水平。临床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62例UC患者及26名正常对照者血清中TNF-α、IL-6和IL-4的水平,分析炎症因子与结肠炎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UC动物模型中,结肠炎症组织TNF-α、IL-6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而IL-4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1)。UC活动期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UC缓解组(P0.05),且与结肠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UC缓解组(P0.05),且与UC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促炎因子TNF-α、IL-6和抑炎因子IL-4的表达失衡与UC的病情进展相关,对UC的诊断和临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阻肺患者炎症因子与支气管黏膜组织自噬作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呼吸科20例慢阻肺患者和10例健康者,分为3组:A组(轻度+中度组)、B组(重度+极重度组)和对照组。采集血、肺泡灌洗液(BALF)、支气管黏膜组织。检测血清、BALF中炎症因子水平及支气管黏膜组织自噬作用。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血清IL-6、IL-8及TNF-α在A组无统计学意义,B组明显增高(IL-6P0.05,IL-8、TNF-αP0.01)。BALF中A组和B组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B组IL-8及TNF-α水平明显增高(TNF-αP0.05,IL-8P0.001);(2)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中Atg5的mRNA及Beclin1的蛋白表达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LC3B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A组P0.05,B组P0.01),而P62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3)血清、BALF中IL-8水平与支气管黏膜自噬作用呈负相关(r0,P0.01)。结论 IL-6、IL-8、TNF-α在慢阻肺的进展过程中明显升高。自噬作用在慢阻肺的进展过程中明显降低。IL-8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慢阻肺患者自噬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与胃腺癌的胃粘膜增殖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病学资料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可使胃癌发生增加 6~ 8倍 [1]。 Hp感染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潜在致癌机制尚未明确。为探讨 Hp感染对胃粘膜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本研究试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观察 Hp相关性慢性胃炎、胃腺癌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 P53蛋白的表达,以认识 Hp的可能致癌作用方式。  1.材料:胃镜及活检确诊的 35例慢性胃炎和手术病理证实的 20例胃腺癌,其中男性 30例,女性 25例,平均年龄 (47.5± 3.4)岁。慢性胃炎取材是胃镜活检胃窦部粘膜组织 3块,胃腺癌取手术切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