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诊治脑卒中导致的发热状况的方法。方法:为了探讨诊治脑卒中导致的发热状况的方法,随机将136例脑卒中者分组:临床发热组和常规发热组。对常规发热组的脑卒中者的诊治:常规降温+药物降温。对临床法发热组的脑卒中者的诊治:亚低温治疗仪。之后,观察临床发热组和常规发热组的降温状况,例如:24h之中体温发生反弹的状况、4天之内体温改善的状况、体温无降的状况等,并将降温结果予以比较。结果:临床发热组的降温成效比常规发热组的降温成效好,体温很少发生反弹的状况,体温改善率比常规发热组明显要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仪能使脑卒中导致的发热状况得到治疗和控制,能使有发热状况的脑卒中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晚期癌症病人发热两种降温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分析物理降温方法对晚期癌症病人发热的降温效果.方法 对临床37例晚期癌症病人50次发热分别应用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进行比较(其中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各25次).结果 晚期癌症病人应用物理降温见效快,作用持续久,不反弹.结论 晚期癌症病人应用物理降温比药物降温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两种退热法在婴幼儿烧伤发热中的效果.方法 将124例烧伤后1~15 d内出现发热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实验组在体温38.5℃以下采用物理降温,38.5℃以上采用口服退热药物降温;对照组在体温38.5 qC以下同样采用物理降温,38.5~40℃之间采用冰袋冰敷降温.结果 实验组的降温效果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发热在1、2、4 h体温下降分别达64.5%、74.2%和66.0%,4 h后体温上升达33.9%.对照组患儿发热在1、2、4 h体温下降达50.0%、61.3%和22.6%.但4 h后体温上升达95.2%.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1~5岁婴幼儿烧伤高热时以物理降温和化学降温结合效果好于单纯的物理降温,因其体温下降后不易回升,对患儿刺激性小,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相似文献   

4.
廖莉  文政 《重庆医学》2012,41(36):3879-3880
目的观察布洛芬栓、布洛芬混悬液不同给药途径对发热患儿的降温效果,为发热患儿合理给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对311例体温大于38.5℃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栓塞肛组、布洛芬混悬液口服组、布洛芬混悬液灌肠组。观察其降温效果并对比分析。结果 3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热途径。布洛芬栓塞肛降温退热疗效好,治疗小儿发热效果满意,且给药方便,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对67例高热病人分别采用柴胡注射液,新雪丹、复方氨基比林及冰敷(或酒精擦浴)四种方法进行降温观察,结果提示,对内伤发热或外感发热无表证存在者,四种方法均有一定效果,其差别无显著意义;而对外感发热有表证存在者,冰敷降温效果不好,甚至有的冰敷后反而有体温上升现象,与其他方法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因而作者认为对于发热病人的护理宜遵循中医辨证施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治疗学龄前儿童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发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采用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方法,对照组54例单纯采取药物降温,比较两组的退热效果。结果在实施降温措施后,观察组患儿在0.5、1.0、1.5、2.0 h时降温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治疗学龄前儿童发热疗效优于单纯药物降温,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枢性发热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的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对中枢性发热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并进行护理。结果:取得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及时正确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可降低发热对腩组织的损害,降低颅内压,保护血脑屏障,改善脑缺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发热的临床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对我院儿科门诊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263例发热小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263例患儿均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及相关护理,结果12h降温者186例,24h降温者73例,24h未降温者4例,降温效果理想.结论:多种原因均可引起小儿发热,加强病情观察与降温护理可以提高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9.
降温毯控制体温治疗高热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降温毯控制体温治疗发热病人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病人,应用降温毯控制体温,做好高热降温阶段、维持降温阶段、撤停阶段的降温护理及生命体征监测,皮肤护理,营养水份补充,心理护理。结果36例患者使用降温毯的时间为1—15天,平均7天,使用降温毯4~6小时体温下降至37.5℃,降温效果持续、稳定,安全无并发症。结论掌握降温毯使用方法,实施降温各阶段护理,及时观察病情,细致的生活、心理护理是降温毯控制体温治疗发热病人安全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4只家兔的动物实验,探讨了全身发热对颅内压的影响。实验分为3组:正常颅压组、高颅压模型组及抑制发热组。结果表明:发热可使颅内压明显升高,高颅爪模型组颅内爪升高的幅度更大。提示临床上对高颅压患者应尽量避免发热,一旦发热,应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高热吋在降温的同时应给于甘露醇等脱水药物以防颅内压上升到蜲账健  相似文献   

11.
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艳华 《河北医学》2009,15(7):861-862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就要在医生指导下退热。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久,会对婴幼儿的健康构成威胁,引起一些不良的影响。发热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和危害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发热的治疗方法很多,本文将发热患儿实行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发热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护理措施.方法 对67例急性脑卒中发热患者发热出现时间、热型进行临床观察分析,选择合理的方式、时机降温,并积极给予相关护理措施防治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结果 早期的护理措施可防治高热加重脑细胞的损害.结论 急性脑卒中发热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在急性期应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感染性...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以发热、意识障碍、抽搐、机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在临床工作二十余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护理要点说明如下。1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对发热病人每日测量体温4次,按体温曲线掌握发热类型。体温超过39℃者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冷敷、温水擦浴及50%酒精腋下、颈部、腹股沟处擦浴)增加体温散发,或使用解热药物降温,0.5h后测体温,如果体温持续不退应报告医生采取物理降温加注射退热剂协助治疗降温。病室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利用各种方法降低…  相似文献   

14.
杜晓宁 《中国医药导报》2012,9(7):135-136,138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感染性高热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的退热效果。方法将60例高热患者按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即传统降温组(30例)和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30例),使用降温措施后,传统降温组给予常规护理,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组从心理护理、电冰毯的护理、患者护理几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降温持续80 min后,电冰毯降温组降温效果明显好于传统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良反应少。结论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降温是治疗感染性发热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对患者实施降温各阶段护理是电冰毯体温控制模式治疗感染发热患者安全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祖国医学认为 ,发热是阴阳失调、阴阳相争的表现 ,其发热病因大致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一旦诊断明确 ,针对病因治疗 ,同时在护理上对高热患者往往采用一系列降温措施 ,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疗效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部分患者在物理降温后 ,体温非但不降 ,反而有上升趋势 ,所以对高热患者是否全部用常规的物理降温方法都能奏效而产生怀疑 ,为了选择合适的退热方法 ,有利于解除高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因此 ,1998年开始对门、急诊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进行观察 ,与同道们共同切磋中医辨证与降温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ute cerebrouvascular disease,ACVD)后发热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456例ACVD合并体温变化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6例中发热150例为32.89%,其中:感染性发热112例,中枢热20例,吸收热18例.结论 ACVD发病后发热极为多见,可使患者的预后明显变差.针对急性脑血管病后发热的原因及特点采取不同护理干预:针对感染性发热,应健全预防医院感染的制度和措施、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针对中枢性高热,应早期发现及时评估,结合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物理及药物降温方法;吸收热多为生理性变化,体温超过38.5℃应给予适当的物理降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ute cerebrouvascular disease,ACVD)后发热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456例ACVD合并体温变化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6例中发热150例为32.89%,其中:感染性发热112例,中枢热20例,吸收热18例.结论 ACVD发病后发热极为多见,可使患者的预后明显变差.针对急性脑血管病后发热的原因及特点采取不同护理干预:针对感染性发热,应健全预防医院感染的制度和措施、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针对中枢性高热,应早期发现及时评估,结合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物理及药物降温方法;吸收热多为生理性变化,体温超过38.5℃应给予适当的物理降温.  相似文献   

18.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疾病的常见症状,对于发热患者采取降温措施是治愈疾病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首要措施。在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意外发生,对疾病的转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发热容易引起抽搐,因此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降温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另一种是药物降温。药物降温一般适用于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者,但对6个月以下和体弱的幼儿应用药物退热要谨慎,防止退热过快引起体温不升和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三个月以下的婴儿不宜用退热药,物理降温较安全,适用于体弱儿发热和三个月以内婴儿发热患者,有的幼儿突然发高热40摄氏度以上,也应先在家中做一下物理降温,以免在去医院途中发生“热惊厥”。  相似文献   

20.
酒精擦浴在婴幼儿高热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急诊症状之一,也是多种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小儿多属前者.由于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出现高热甚至惊厥,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目前常见的退热方法主要是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我院对2003年9月~2004年9月以发热为主诉就诊的109例婴幼儿随机分成2组,分别行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