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1981年6月我们收治儿童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29例,就其脑电图的检查结果报告如下,并作简要的讨论。一、临床诊断依据:1.病人均来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区,有与病猪病羊或疫水接触史;2.发病与我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季节相一致半数病人有“上感史”;3.突然发生偏瘫、失语、部分病人瘫痪前有多次反复的TIA发作,其症状、体征、临床经过符合脑血管闭塞性病变;4.血清凝溶试验阳性,效价在1:400 以上;5.脑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一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广泛流行于我区各地,据玉林、梧州、钦州、河池四个地区456个公社的调查,72.8%的公社有此病流行,其发病高峰集中于7~9月分的农忙季节,80%以上的患者是青、壮年农民,严重地影响我区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学大寨运动。在临床上,患者发病前4~20天均有疫水接触史,绝大多数为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在我区农村常见,因为在夏收夏种季节发病最多,所以又叫“打谷黄”或“稻热病”。钩体病是怎样传染的? 钩体病的传染源很多,其中以鼠类和猪、狗为主。钩端螺旋体随病畜或鼠的尿排出而污染稻田、池塘和河沟。人们接触这些被污染的水(疫水)时,钩端螺旋体就从皮肤进入人体内(附图),使人感染发病。本病常在收割稻谷季节、开发湖沼地时或大雨后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在农村中流行广泛、发病急剧、危害严重的急性传染病。1982年我省黄陂等县大流行,青壮年劳动者发病较多,有的患者转入我院急诊室后出现“口鼻涌血”很快死亡。因此,早期正确诊治非常重要,为此谈谈我们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流行颇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流行几乎波及全球,在我国各省市亦有不同程度流行。但本病除以急性钩端螺旋体病形式发病外,另有少部分病人由于平素身体健康,而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则不急性起病,病原体在体内经半个月~数个月的潜伏期,在此潜伏期中钩端螺旋体则侵袭脑动脉的起始部,产生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等炎症性改变导  相似文献   

6.
1983年我县在临床上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大流行。部分病例经县防疫站钩端螺旋体血培养阳性,及猪、鼠肾组织中检出钩体而得以证实。现将我院1983年7月~10月份收治500余病例中诊断明确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41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是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腓肠肌痛、黄疸、出血、急性肾炎现象、脑膜刺激症等。有些患者可进一步出现肝昏迷、尿毒症、休克等症。临床上一般常分为无黄疸与黄疸两种类型,发病季节多在6—11月间,尤以8—9月为最多。从发病季节和症状来看,本病应属于中医温病中之“暑温”、“湿温”、“暑温夹湿”、“秋温时疫”范畴。若系黄疸型,中医则称之“黄疸”、“急黄”、“温黄”,群众称“稻温”、“打谷黄”等。一九五八年成都中医学院报告中医治愈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0—2006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6年广西钩端螺旋休病共报告病例1006例,死亡64例,病死率为6.36%,平均发病率为0.30/10万。7—9月为流行季节,发病入数占全部病例的77.23%,8月是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94.23%。病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25: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按种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990年8月6日~10月23日,广西武鸣县陆续发生伴畏寒、发热、头痛和全身乏力等症状的病人,经调查证实,为一起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的暴发流行,现将资料报告如下。资料来源与方法1.病例来源:疫区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的个案调查及传染病疫情报告。2.病原检验方法:菌株鉴定采用国内 13群15型钩体诊断血清。结果1.流行强度:1991年全县共发病367例,病死8例,发病率为14.4/10万,病死率为2.18%(1989年全县发病12例,年发病率为0.49/10万,无死亡病例)。2.流行特征:(1)人群分布:本次流行,发病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75岁;发病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居多,分别占调查病例数的55.97%(89/159)和40.25%(64/15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和流行规律的影响及有效防治策略。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用apsall.O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研究洪水对人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结果 1960~2002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2.61/10万,病死率2.90%,发病时间以8月份为主,占调查总数68.69%。野外鼠类、放养的猪和牛为受灾地区主要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型为13群20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57.29%,波摩那群28.60%,乳山型钩体抗体在我国钩体病人感染的血清中首次发现。将仙桃市、枝江县近10年气温、降雨量资料与钩端螺旋体病年均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只有仙桃市8月降雨量与钩体病发病率相关有显著性。经8万余例人群接种双价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安全性良好。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1针注射后1年内,对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保护效果达95.57%,血清抗体阳性率和GMT均在6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其黄疸出血群(赖型)和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抗体阳转率分别达96.2%和95.7%,其C,MI’分别为1:87.72和1:47.48。1年时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仍分别有53.8%和29.0%的阳性率,基本达到保护所需的抗体水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结论 洪涝灾害可以影响钩端螺旋体的流行,但不是决定因素。不同洪涝灾害类型对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影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在可能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的地区,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钩端螺旋体病112例的临床资料、地区、季节、人群分布、血清学检查和病原体检查等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南湖乡钩端螺旋体病人的血清型为波蒙那型和犬型。传染源和宿主动物主要是猪。发病季节明显,自6月份开始至10月份上,以8月份发病最多,病人73.21%集中在6至25少年龄的青少年儿童中,病人的72.32%是农民及农村儿童。认为通过圈猪积肥是控制和消灭钩端螺旋体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散发性钩端螺旋体病5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5 1例散发性钩体病人的诊疗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由于无流行病学资料参考 ,早期误诊率高达 88.2 % ( 4 5 /5 1) ;提示在流行季节来自非流行区的疑似钩体病人 ,应根据钩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作出早期诊断。必要时可用青霉素作治疗性诊断。为防止赫氏反应发生 ,可辅用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南平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疫源地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临床表现、疫苗接种情况等调查,基本掌握我市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当今农业生产结构下提出针对防治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南平市钩体历年疫情、临床资料,开展疫区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等调查。结果:南平市地理环境、气侯、植被等适宜钩端螺旋体菌生长。44年来流行曲线呈波浪型,5-11月为流行期,九十年代后以浦城县流行为主,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疫源地有三种生境类型。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农村男性青壮年受感染发病最多。宿主动物以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离出14群钩体菌株,而且带菌率高。近年猪宿主作用下降。病人血清检出13群钩体感染,健康人群检出14群钩体抗体,隐性感染率15.15%。“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完全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结论:南平市存在钩体自然疫源地.是福建省较严重的钩体流行疫区,有明显季节高峰,宿主动物种类多,流行菌群有14群,稻田型流行为主,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疫情虽然呈下降趋势,凶险型病例增多,“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但是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正> 男性,28岁。因发冷发烧全身痛2d 于1989年10月6日入院。按“上呼吸道感染”肌注青霉素80万u,30min 后出现寒战、高烧、咳嗽、痰中带血。患者家居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疫区。发病前有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 ,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南康市有 30个乡 (镇 ) ,1998年以前 ,北片山区 8个乡 (镇 )每年均有钩体病发生 ,基本处于流行状态 ,其他乡 (镇 )无病例报告。多年来 ,由于我们采取了以灭鼠 ,人群接种钩体菌苗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控制了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 ,2 0 0 1年我市没有发生钩体病。为了分析我市钩体病的流行情况 ,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1996~ 2 0 0 1年我市钩体病流行情况统计分析如下。1 历年发病情况我市 1996~ 2 0 0 1年共发病 175例 ,各年份发病、钩体菌苗接种情况见表…  相似文献   

16.
1971年10月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深入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地区,与基层医务人员一起,用自制的“穿心莲片”治疗76例钩端螺旋体病人。治愈72例(94.7%),失败4例(5.3%)。其中经血培养阳性者35例,治愈31例(88.6%),失败4例(11.4%)。  相似文献   

17.
青霉素已被公认是治疗早期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首选的抗菌药物。但使用首剂青霉素后有部分病人发生赫氏反应(Jarisch—Herxhei mer—Reaction 简称 JHR),使病情加重。为了探讨 JHR 的发生发展规律、防治 JHR和控制危重钩体病的发生,我们于1979~81年在本病流行季节,按照钩体病赫氏反应观察的统一标准、指标、时间,用统一表格逐项观察记  相似文献   

18.
王强 《陕西医学杂志》2000,29(9):568-569,571
<正> 为进一步了解陕西省1988~1996年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的流行特点、疫源地、钩体病人及动物宿主菌群的关系,我们对8年来231例钩体病人和799例动物宿主进行菌群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田毅 《西部医学》2011,23(7):1378-1378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其主要传染源,以夏秋季多发,疫区分布广泛。其肺弥漫性出血型起病急、进展快、如不及时诊治抢救,死亡率较高。现将我院近10年来诊治的13例病例从临床特征、X线表现进行回顾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9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3~65岁,平均年龄27岁。发病季节9~10月,发病前6~14天均有疫水接触史。13例经胸片检查及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证实,其中误珍肺炎2例,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是农村常见的传染病,常发生在6月-10月农忙季节。农民因在水田中接触疫水或老鼠的排泄物而感染该病。笔者曾参加过县卫生局组织的3名钩体病病人死亡引发的医患纠纷调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