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杰  梅玉霞  郭君  孔云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127-129
IBS是一原因不明,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慢性功能性肠病,目前尚无单一的发病机制能够解释其临床表现,可能与肠功能紊乱、内脏感觉异常、肠道炎症、社会心理等多因素相关。IBS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欧洲和北美发病率为10%~15%(罗马标准),按Manning和罗马Ⅱ标准,我国中小学生患病率分别为53.5%及20.2%,且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与性别无关。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个体差异很大,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症状反复,不影响生长发育,常见症状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部分儿童尚有肠道外表现,目前诊断为罗马Ⅲ标准。治疗目的是消除患儿顾虑、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常用治疗方法有心理、饮食和药物三方面,其中药物有抗痉挛、抗腹泻、导泻、促动力、调节内脏感觉及益生菌等药物。目前尚无一种方法或药物对所有患者有肯定的疗效,必须采取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综合治疗,需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s)之一,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尚未完全阐明,涉及遗传因素、感染后改变、慢性感染和肠道菌群紊乱、黏膜低度炎症、免疫激活与肠道通透性改变、胆汁盐代谢失调以及血清素代谢异常等。罗马Ⅳ强调IBS发生与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多方面异常相关,其中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系统相互交错使症状存在不均一性是其特征性表现。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基于脑-肠、肠-脑互动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脏高敏感性为主的神经信号,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皮质类固醇、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为主的内分泌信号,以及感染与菌群失调、炎症与免疫激活等为主的免疫信号调控异常与IBS的相关性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青少年肠易激综合征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中小学生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病率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于2005年5月~2006年1月期间对中国西部地区12 291名城市中小学生进行IBS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结果 ①符合Manning及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期间患病率分别为58.00%及23.40%,以高中生居多,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因腹痛、不适或大便习惯改变而就诊学生中,符合Manning标准的有806名(11.31%),符合罗马Ⅱ标准的有482名(16.75%).结论 IBS是中国西部地区城市中小学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患病率随学龄段的增长而上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中小学生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病率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于2005年5月~2006年1月期间对中国西部地区12 291名城市中小学生进行IBS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结果 ①符合Manning及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期间患病率分别为58.00%及23.40%,以高中生居多,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因腹痛、不适或大便习惯改变而就诊学生中,符合Manning标准的有806名(11.31%),符合罗马Ⅱ标准的有482名(16.75%).结论 IBS是中国西部地区城市中小学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患病率随学龄段的增长而上升.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症(IBS)的中医治疗五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属中医“泄泻”、“腹痛”、“便秘”“腹胀”等范畴。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的腹痛,伴随排便次数与性状的异常,但形态和生化学正常。该病发病率高,美国人群患病率为20%,北京市人群患病率按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分别为7.26%和0.82%。其发病原因尚未明了,目前研究已从肠道平滑肌障碍学说,逐渐发展到内脏痛觉过敏学说,然后发展到脑一肠轴学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近期疗效。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选择32例难治性腹泻型IBS患者,采用自身对照临床试验,给予氟西汀20mg/d,疗程12周,治疗过程中评定患者IBS主要症状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消化道主要症状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指标呈逐周下降,按意图治疗(ITT)和方案分析(PP),治愈率分别为50.0%和51.6%,总有效率为分别96.8%和100.O%。结论心理因素在I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氟西汀可显著改善难治性IBS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及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就医行为的因素。方法2009年采用整群、分层和随机抽样方法,在广州市、惠州市的8个城市社区和农村6个自然村中抽取常住城乡居民4000人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收集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者,记录其人口学资料、过去1年中的肠道症状、既往史、就医情况、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等。并将IBS患者分为就医组和未就医组,先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各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共收集到符合罗马Ⅱ标准的IBS患者237例,其中53例因肠道症状就医过,就医率为22.4%。经过多因素分析并同时控制年龄、性别的影响后发现,就医偏好(OR=1.81,95%CI=1.27~2.58)、每次腹痛持续时间较长(OR=1.41,95%CI=1.01—5.14)及存在肠外症状(OR=2.14,95%CI=1.06~4.33)是影响IBS患者就诊的主要因素。结论IBS患者每次腹痛持续时间较长和肠外症状是影响其就医的因素,就医偏好对患者是否就医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安荣  丁维俊  韩佩玉 《海南医学》2014,(17):2569-2572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涉及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精神心理因素等。近年来,脑-肠-菌轴(BGMA)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引起重视,上述的发病因素均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方式整合到脑-肠-菌互动框架中进行描述,而且肠道菌群在IBS疾患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从BGMA的组成及其异常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6,自引:1,他引:76  
目的 探讨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 (IBS)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内对广州市、惠州市及惠阳县马安镇 (代表农村 )三地的常住人口中 18~ 80岁的居民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作为初查 ,了解按Manning标准加以补充 (含便秘症状 )及罗马Ⅱ(RomeⅡ )标准的IBS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结果  (1)共调查 4 178人 ,其中男 190 7人 ,女 2 2 71人 ,平均年龄 (43± 14 )岁 ,应答率为 98% ;(2 )广东省有症状符合RomeⅡ标准的IBS的标化患病率为5 6 7% ,符合Manning标准的IBS的标化患病率为 11 5 0 % ,患病率无城乡和年龄差别 ,男女患病率之比分别为 1∶1 2 5 (按RomeⅡ标准 )和 1∶1 34(按Manning标准 ) ;(3)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 ,服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 (OR =3 83)、食物过敏史 (OR =2 6 8)、心理障碍性疾病 (OR =2 18)、生活事件(OR =1 89)、肠炎或痢疾史 (OR =1 6 3)及消极应对方式 (OR =1 2 8)等为最可能的危险因素。结论 IBS是广东省的常见病 ,应引起重视 ;食物过敏史等为最可能的危险因素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外周血中性激素水平,探讨IBS发病与外周血性激素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罗马Ⅱ标准的48例IBS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和睾酮激素的水平用放射免疫r计数器测定,并用自动软件分析。结果 对于男性IBS患者,其外周血中睾酮激素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雌激素、孕激素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于女性IBS患者,其外周血中雌激素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孕激素、睾酮激素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星无显著性(P〉0.05)。结论 男性IBS患者外周血中睾酮激素含量下降,女性IBS患者外周血中雌激素含量下降,提示IBS患者的发病可能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Manning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真实性。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499例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1.随着Manning标准中结合指标数的增多,IBS组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及溃疡性结肠炎组鉴别的灵敏度及其95%CI明显下降,特异度及其95%CI明显上升,同时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也明显上升。2.符合Manning标准中二项以上结合指标,IBS组就具有较好与健康对照组鉴别的灵敏度及其95%CI、特异度及其95%CI。结论 Manning标准中需要3项以上结合指标可较好地使IBS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或溃疡性结肠炎鉴别;2项以上结合指标可较好地使IBS与健康人鉴别。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肠黏膜低度炎症及免疫因素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诸多研究表明肠道粘膜免疫异常与IBS发病相关,有报道称IBS胃肠功能紊乱由肠道免疫系统紊乱导致。本文就近年来关于IBS与肠粘膜免疫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世界各地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显示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西方国家人群患病率达10%-20%,我国的一项按罗马Ⅱ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区人群IBS患病率为5,7%,其中22%曾因IBS症状而就诊。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的改变。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研究结果显示IBS的发病可能与肠道动力、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的改变和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是一组以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 ,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征候群 ,目前认为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由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故治疗方法仍在积极探讨中。作者应用胃肠道选择性钙拮抗剂得舒特治疗IBS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病例系 2 0 0 0年 5月以来两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 97例 ,均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根据就诊次序随机用药分为得舒特组 5 0例 ,多虑平组…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对IBS的认识已从严格意义的胃肠道疾病(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更复杂的多症状的脑-肠轴紊乱(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本文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IBS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率高,给患者带来严重痛苦。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主要以脑-肠轴异常理论为基础。随着对各种神经递质和受体的深入研究,并以之为靶点,有望得到针对IBS的治疗药物。本文综述了与IBS相关各靶点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靶点:5-羟色胺(5-HT)受体、鸟甘酸环化酶C (GC-C)受体、氯离子通道(ClC)、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阿片受体、胆囊收缩素-1(CCK-1)受体、苯(并)二氮GFDA1类受体等。  相似文献   

18.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是连接胃肠道神经系统与平滑肌细胞的重要间质细胞,广泛分布于胃肠组织中,是胃肠慢波电位的起搏者、传导者,在调控胃肠动力方面起重要作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目前,大量研究报道认为,IBS存在ICC数量、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异常,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神经递质分泌及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密切相关。本文就ICC与IBS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学术界认为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精神心理异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可通过影响脑肠轴中央和周边关系进而影响IBS 的发病。IBS 基因多态性包括5-羟色胺(5-HT)能、肾上腺素能、阿片系统以及编码具有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特性蛋白等基因。本文对影响脑肠轴的相关基因多态性与IBS 发病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及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缺乏可以解释症状的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等异常的证据。IBS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易感性、胃肠道运动异常、内脏敏感性增加、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及脑一肠轴的改变等有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