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尹卫平  刘华清  高嘉屿  曹冉冉 《中草药》2016,47(14):2424-2427
目的研究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皂荚干燥棘刺)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法反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谱学分析和理化性质鉴定表征化合物的结构。细胞毒活性采用四甲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化合物对肝癌(Hep G2)、肺癌(A-549)和食管癌(EC109)细胞株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从皂角刺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3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滨蒿内酯(1)、异东莨菪内酯(2)和6-氨基-7-甲氧基香豆素(3)。结论化合物3为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命名为皂角香豆素A。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2对肺癌A549细胞有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34.47μg/m L。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 schrenkii Rupr.)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乙醚萃取,所得部分通过GC-MS分析检测;利用硅胶柱色谱结合制备薄层层析分离非挥发性化学成分,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得到8个挥发油成分,2个非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香兰素和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结论:以上所得挥发油成分和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东北山梅花根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3.
马航赢  周玲  董伟  王月德  周堃  杨艳  邢欢欢  周敏  叶艳青  胡秋芬 《中草药》2016,47(17):2975-2978
目的对傣药翅荚决明Cassia alata细枝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方法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MTT法测定了化合物对NB4、A-549、SHSY5Y、PC-3和MCF-7 5种人源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翅荚决明细枝中分离鉴定了4个2-芳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甲氧基-2-(4-甲氧基苯基)-3,5-二甲基苯并呋喃(1)、桑辛素N(2)、2-(2′-甲氧基-4′-羟基苯基)-3-甲基-6-羟基苯并呋喃(3)、桑辛素P(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翅荚决明素A,该化合物对所测试的人源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羊脆木Pittosporum kerrii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凝胶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羊脆木根皮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异苯并呋喃内酯类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6-异戊烯基-异苯并呋喃-1(3H)-酮(1)、5-甲基-6-异戊烯基-异苯并呋喃-1(3H)-酮(2)、5-甲氧基-6-(3-O-乙酰基)-丙酰基-异苯并呋喃-1(3H)-酮(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羊脆木素A。并对化合物1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试,其对NB4、SH-SY5Y、PC3、A549和MCF-7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3.6、5.2、8.8、5.7和6.0μmol/L。结论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羊脆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且表现出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桑枝中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结构鉴定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离鉴定桑枝中苯并呋喃类化学成分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检测所得化合物对A549和MCF7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两个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分别为:桑辛素 M(Moracin M,Mt-1),桑辛素C( Moracin C,Mt-6),两种化合物对A549和MCF7细胞株均有明显杀伤力,桑辛素C对MCF7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更加显著.结论 苯并呋喃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与其取代苯环上羟基位置与个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Liang Y  Deng WJ  Zhou LB  Yan CY  Yu RM 《中药材》2011,34(6):901-904
目的:以4-甲基-7-羟基香豆素(Ⅰ)为原料通过Williamson醚法合成4-甲基-7-烯丙基氧香豆素(Ⅱ),对其进行生物转化研究,进一步探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体内酶系统的多样性。方法:Ⅰ在碳酸钾、碘化钾催化剂作用下与3-溴丙烯反应生成烯丙氧基产物Ⅱ,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将Ⅱ投入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中,共培养7 d后,利用TLC和HPLC进行产物检测,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结构确认。结果:通过Williamson醚合成法成功得到目标产物Ⅱ。Ⅱ在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中发生了生物转化反应。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4-甲基-7-羟基香豆素(Ⅰ)及4-甲基香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结论:何首乌毛状根酶系统具有水解酶及糖基转移酶活性,是良好的生物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祁白芷根中新的天然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祁白芷根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溶剂法和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欧前胡素(1)、别异欧前胡素(2)、水合氧化前胡素(3)、比克白芷素(4)、别欧前胡素(5)、β-谷甾醇(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7-羟基-6-(3-甲基-2-丁烯氧基)-香豆素(8)、花椒毒酚(9)、5-羟基-8-甲氧基补骨脂素(10)、奥氏芹二醇(11)、伞形花内酯(12)、香柑内酯(13)、欧前胡素(14)、珊瑚菜内酯(15)、异茴芹素(16)、6-乙酰基-7-甲氧基-香豆素(17)、补骨脂素(18)、异东莨菪内酯(19)、滨蒿内酯(20)、花椒毒素(21)、当归醇A(22)、氧化前胡素乙醇醚(23)、去氢柳叶白姜花内酯(24)、尤劳帕替醇(25)、独活属醇(26)、栓翅芹烯醇(27)。结论:化合物8为新的天然产物;除化合物1,3,14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祁白芷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刺五加叶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刺五加叶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柱、ODS开放柱和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分离,并通过NMR和MS等谱分析确定结构。结果与讨论: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异嗪皮啶(1),6,7-二甲氧基香豆素(2),东莨菪内酯(3),7-羟基香豆素(4),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5),香豆素-7-O-#-D-葡萄糖苷(6),8-甲氧基香豆素-7-O-#-D-葡萄糖苷(7),7-羟基-香豆素-8-O-#-D-葡萄糖苷(8)。  相似文献   

9.
段绪红  何培  秦梦  李琳  裴林  赵建成 《中草药》2019,50(6):1291-1293
目的对东亚小金发藓Pogonatum inflexum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用MTT法测定了化合物1对Hep G2、HL-60、A549和MCF-7 4种人源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东亚小金发藓全草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苯甲酰基-3-羟基苯氧基)-1-(哌啶-1-基)乙-1-酮(1)、2-(4-苯甲酰基-3-羟基苯氧基)乙酸叔丁酯(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金发藓酮A;化合物2为首次从金发藓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人肝癌细胞HepG2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0.
文冠果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养民  王佩 《中成药》2010,32(10):1750-1753
目的:本试验对文冠果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了扩展药用部位及寻求新药源.方法:利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其理化性质和UV、IR、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别从文冠果叶的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种黄酮类化合物和2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并鉴定为:杨梅树皮苷(1)、槲皮素-3-O-鼠李糖苷(2)、芦丁(3)、7-羟基香豆素(4)、秦皮素(5).结论:化合物(2)是首次从文冠果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3)、(4)、(5)是首次从文冠果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从独活中萃取香豆素类成分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选择超临界CO2 萃取独活中香豆素类成分的最佳萃取条件。方法 :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 ,对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 :摸索出独活中香豆素的最佳萃取条件为 :压力 2 0MPa ,温度 40℃。结论 :超临界CO2 萃取在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上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开发利用骨缘当归资源,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体积分数为95%乙醇提取,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用大孔树脂和硅胶柱色谱,LH-20色谱及重结晶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得14个化合物,其中11个香豆素类成分,分别为(-)-anomalin(Ⅰ),(+)-3′R,4′R-顺式凯林内酯(Ⅱ),hyuganinD(Ⅲ),蝉翼素(Ⅳ),佛手柑内酯(Ⅴ),补骨脂素(Ⅵ),伞形花内酯(Ⅶ),东莨菪素(Ⅷ),marmesin(Ⅸ),紫花前胡苷(Ⅹ),伞形花内酯-7-芹菜糖葡萄糖苷(Ⅺ);1个色原酮成分3′R-(+)-亥茅酚(Ⅻ)和2个甾醇,β-谷甾醇(ⅩⅢ)和胡萝卜苷(daucosterel,ⅩⅣ)。结论除化合物Ⅳ,ⅩⅣ外,其他化合物都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3.
杨博文  王晓晓  李曦  林廷文  刘永强  马越  吕光华 《中草药》2016,47(21):3896-3900
目的比较中国当归Angelica sinensis、日本当归A.acutiloba、韩国当归A.gigas、欧当归Levisticum officinale和圆当归A.archangelica药材中多糖的量,评价这5种当归类药材的质量。方法从不同国家收集了46份当归类药材样品,采用优化的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多糖量;比较不同当归药材之间多糖量的差异。结果这5种药材中多糖的量差异很大,其平均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圆当归(162.5 mg/g)、欧当归(142.3 mg/g)、日本当归(126.8 mg/g)、韩国当归(81.38 mg/g)、中国当归(80.75 mg/g)。从日本、中国和韩国收集的日本当归中多糖量也不同,分别为131.37、184.29、94.98 mg/g。结论建立的3,5-二硝基水杨酸法可准确测定当归类药材中多糖的量;这5种药材中多糖的量不同,其功效也不同,不宜混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芷有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芷中欧前胡素、总香豆素、浸出物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RP-HPLC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重量法对白芷有效成分进行测定.结果: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芷中有效成分含量有一定影响.白芷在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鲜白芷烘至一定程度切片>产地趁鲜直接切片>传统工艺切片.结论:结合饮片外观,鲜白芷产地烘至一定程度直接切片,其质量较好.该方法结果减少了白芷传统加工方法中的软化环节,节约了成本,保证了药材的质量,是一种能够适用于企业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工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当归Angelica sinensis MADS-box基因家族进行筛选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SOC1-4基因进行克隆与表达验证。方法 基于当归全长转录组筛选MADS-box基因家族,利用在线工具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q RT-PCR检测SOC1-4基因在不同材料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当归全长转录组中含有29个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可分为10个亚家族,共含有6个保守基序,蛋白质序列长度为49~422 aa,相对分子质量为5 697.56~49 624.90,等电点为5.06~11.00,亚细胞结果显示当归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定位于叶绿体、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二级结构预测及3D建模显示同一亚家族结构相似;SOC1-4基因克隆片段与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SOC1-4基因随种苗春化作用和植株发育时期延长呈现高表达,在抽薹植株、茎和叶中高表达,而在冷冻规避春化作用种苗中呈现低表达。结论 当归含有29个MADS-box成员,各成员理化性质和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SOC1-4基因表达水平与当归抽薹开花生理调控一致,为当归MADS-box基因家族调控抽薹开花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贾晓东  赵兴增  冯煦  王鸣  孙浩  董云发 《中草药》2008,39(12):1768-1771
目的研究杭白芷中的香豆素类成分。方法杭白芷鲜药材用乙醇冷浸,反复正、反相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Ⅷ,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光谱数据确定结构。结果从杭白芷鲜药材中分离鉴定了5个香豆素苷和3个香豆素类成分,分别为别异欧前胡素(Ⅰ)、氧化前胡素(Ⅱ)、佛手柑内酯(Ⅲ)、marmesin 4′-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Ⅳ)、β-D-glucosyl-6′-(β-D-apiosyl)columbianetin(Ⅴ)、哥伦比亚狭缝芹素(columbianin,Ⅵ)、8-O-β-D-glucopyranosyl xanthotoxol(Ⅶ)、tert-O-β-D-glucopyranosyl-(R)-heraclenol(Ⅷ)。结论化合物Ⅳ~Ⅵ为首次从当归属中分得,Ⅶ、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当归多糖(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ASP)体外诱导人白血病干细胞衰老的相关机制。 方法: 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s);不同质量浓度的当归多糖(20~80 mg·L-1)体外诱导LSCs 48 h,CCK-8检测LSCs增殖能力;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检测LSCs形成白血病细胞集落(CFU-LC)能力;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细胞超微结构变化;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qRT-PCR分析LSCs衰老相关基因p53,p21,p16和Rb表达;Western blotting 检测P16,Rb,CDK4和Cyclin E蛋白表达。 结果: 分选后LSCs纯度达(91.15±2.41)%,形态良好。经不同浓度当归多糖作用后,LSCs呈现明显的的浓度依赖性增殖抑制。40 mg·L-1当归多糖作用LSCs 48 h,其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CFU-LC形成能力下降;超微结构显示细胞线粒体肿胀,溶酶体数量增多,异染色质边集;衰老相关基因p53,p21,p16和Rb表达上调;衰老相关蛋白P16和Rb表达上调, CDK4和Cyclin E表达下调。 结论: 当归多糖在体外能诱导人LSCs衰老,推测其可能机制与当归多糖调控P16-R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预测前胡药材全国潜在分布,寻找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明确前胡优质药材空间分布。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标本馆平台数据及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关于前胡药材的分布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最大信息熵模型分析其分布地区的主要生态因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前胡药材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含量,构建香豆素类成分与生态因子间的回归模型,使用ArcGIS软件空间分布估算对药材品质进行区划分析。结果 影响前胡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降水量;前胡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重庆交界处和浙江、安徽、江西交界处。其中,浙江西北部与安徽东南部交界的天目山脉、湖北西南部与湖南西北部交界的武陵山脉所产前胡药材品质较高。结论 初步揭示前胡药材的道地性,为前胡引种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药白芷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稳定性,及不同加热白芷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白芷用不同加热处理后,应用HPLC测定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采用体外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微量法测定热处理白芷后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加热后欧前胡素含量升高;除90℃加热2 h外,异欧前胡素含量亦高于生品。白芷加热前后均对酪氨酸酶具有激活作用,同一温度和处理时间下,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随白芷提取物浓度升高而增强。热处理使白芷2种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发生变化,并影响其对酪氨酸酶的激活率,均以升高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野生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与栽培当归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对48个栽培当归居群和7个野生当归居群1 038个样本进行扩增,利用Popgen 1.32软件对其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等遗传信息参数进行分析,并利用SPSS 19.0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运用Gen Al Ex 6.5软件对野生和栽培当归2个组群遗传变异进行AMOVA分析;应用NTSYS软件构建当归野生和栽培各居群的Nei’s遗传距离UPGMA聚类树状图,并使用Gen Al Ex6.5软件中的Mental test分析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野生当归居群和栽培当归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3.77%和96.10%,I平均值为0.221 7和0.282 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344 4和0.434 3,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野生和栽培当归居群的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基因流(Nm)值分别为0.299 1、1.171 8和0.733 4、0.181 7,组间变异百分比为15.85%,居群间变异百分比为54.3%,居群内变异百分比为29.85%;遗传距离变化范围0.014 4~0.730 7。结论当归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栽培居群,野生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明显低于栽培居群,当归总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居群间,野生居群与栽培居群亲缘关系较远,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