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1)总结老年性腰椎间盘病变的CT表现;(2)探讨年龄因素所致椎间盘病变的CT特点。方法:使用西门子螺旋CT扫描机,对L1~S1各椎体间隙进行扫描。结果:(1)两组病例中,椎间盘病变以椎间盘膨出最多见,间盘膨出合并突出次之。(2)发病部位依次为:L4.5、L5S1、L3.4、L2.3、L1.2间隙。结论:(1)老年性腰椎间盘退变与年龄呈正相关,且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间盘同时发病。(2)老年性腰椎间盘退变与性别关系密切,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治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将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治误区探讨如下。 1 诊断方面1.1椎间盘膨出(bulging)椎间盘膨出是指椎间盘退变松弛,外周纤维环匀称超出椎体终板边缘,在MRI矢状面上椎间盘向后膨隆高起,CT及MRI横断面上显示较椎体周边影大出2~3mm。因而在CT甚至MRI的报告中不断出现“椎间盘膨出”的字样。但在病理上椎间盘膨出或膨隆应是椎间盘的正常退变。其纤维环完整。由于力学原因,膨出主要向前及两侧,掀起前纵韧带或骨膜,继而在其下骨化形成骨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间盘介入术后椎间盘感染的CT及MRI征象研究。材料与方法:对14例椎间盘介入术后椎间盘感染患者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MRI诊断准确率为85.71%显著高于CT的35.71%(P0.05)。5例CT图像可见病灶部位低密度影向外膨出,椎体间脂肪间隙消失;12例MRI图像可见病灶及相邻椎盘1/3~1/2段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经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结论:MRI诊断椎间盘介入术后椎间盘感染的准确性优于CT,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和严重感染可优先考虑微创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观察30岁以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Pfirrmann分级特征以及相关的其他改变,并评价Pfirrmann分级与椎间盘膨出及突出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30岁以下因腰痛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其中男50例,女33例,平均年龄25岁。由2名影像科医师对MR图像进行分析,观察L1~S1椎间盘信号、椎间盘形态、纤维环撕裂、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椎体终板及许莫氏结节的改变。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采用Pfirrmann分级。观察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多元相关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椎间盘共415个,其中Pfirrmann分级Ⅰ~Ⅱ级退变322个(77.6%),Ⅲ级退变56个(13.5%),Ⅳ级退变33个(7.9%),Ⅴ级退变4个(1.0%);103个椎间盘出现膨出或突出;椎间盘膨出以L4~5椎间盘最多(42.2%),且多合并Ⅲ级退变(51.1%);椎间盘突出以L5~S1椎间盘最多(51.7%),且多合并Ⅳ级退变(46.6%);17例患者出现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Z),且均位于L4~5、L5~S1椎间盘水平;3例患者出现终板退变。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firrmannⅢ级退变与椎间盘膨出有明显相关性(r=0.972;P=0.006),与椎间盘突出无明显相关性(r=0.639;P=0.245);PfirrmannⅣ级退变与椎间盘突出(r=0.999,P=0.000)及HIZ(r=0.919,P=0.028)有明显相关性,与椎间盘膨出无明显相关性(r=0.769,P=0.128)。HIZ与椎间盘膨出(r=0.919,P=0.027)及突出(r=0.935,P=0.020)均有相关性。结论腰椎MRI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年轻患者椎间盘早期退行性改变的不同病理阶段;PfirrmannⅢ退变与PfirrmannⅣ级退变分别与椎间盘膨出和椎间盘突出有相关性;年轻患者应及早发现椎间盘早期退变,以对临床评价提供更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并利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评价。方法32只SD大鼠,对其中20只进行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测量,以确定针刺深度;另12只使用21G微量穿刺针对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行部分或全层针刺,术前及术后4周、8周行X线及MRI检查,然后行椎间盘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测量大鼠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后,确定适用于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部分及全层针刺的深度分别为1.5mm和2.3mm。X线检查纤维环部分及全层针刺组可见不同程度的腰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唇缘样增生,脊柱生理弯曲异常等改变,其中以纤维环全层针刺组为明显;而正常对照组未见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等征象。MRI检查纤维环全层针刺4周、部分针刺8周后椎间盘信号在T2WI上信号强度不同程度的降低、椎间盘膨出甚至突出、硬膜囊受压等征象,正常对照组的椎间盘未见信号改变及膨出或突出征象。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纤维环部分针刺组及全层针刺组椎间盘于术后4周时即发生退变,而全层针刺组退变较严重。结论利用针刺纤维环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其可控性强、重复性好、创伤小;影像学方法可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早期精确、动态评估,评价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建立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6.
通过收集我院70例患者资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参考相关文献基础上,从生物力学、骨质增生和椎间盘高度丢失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研究表明,腰椎退变、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和椎盘间水分缺失造成粘性及弹性下降是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的主因。腰椎间盘突出的根源是软骨终板的破坏,造成椎间盘变形和椎间盘高度丢失。临床上应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椎间高度,阻止压力负荷对病变终板的进一步损伤,采取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X线平片及CT诊断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IDR)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患者行腰3/4、4/5及腰5/骶1椎间盘平面CT扫描,层厚3.75mm,对腰椎正侧位片及横断面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例患者诊断为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其中腰4/5椎间盘3例,腰5/骶1椎间盘17例,腰椎正侧位片均可见孤立性腰椎间隙狭窄、邻近椎体终板硬化、椎体骨质增生,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及突出6例,硬膜囊受压17例,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14例,椎间盘真空现象17例,小关节硬化13例。结论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X线及CT扫描可以显示此征全部细节,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值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比较82例受试者腰椎间盘ADC值与椎间盘解剖位置及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间盘ADC值与Pfirrmann分级有很好的相关性.在Pfirrmann分级1、2级椎间盘,ADC值与椎间盘位置有明显相关性,在Pfirrmann分级3、4级椎间盘ADC值与推间盘位置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腰椎间盘 ADC值可以很好的体现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并可以进行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青年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4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116例患者的MRI资料。结果共检出退变椎间盘372个,占总数的64%,其中256个椎间盘向后膨出或突出,占69%;生理曲度异常94例,占81.0%,曲度改变多发生于颈椎上段;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变尖53例,占45.7%。结论颈椎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低场MRI能直观显示颈椎间盘的的早期变性和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对责任椎体邻近椎间盘退变及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PK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DHI)、责任椎Cobb角、下位间盘(LD)、上位间盘(UD) MRI I值,依据术后邻近椎间盘退变情况分为非退变组与退变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邻近椎体骨折率、排除邻近椎体骨折情况下VAS评分与ODI。结果观察组治疗24个月后VAS评分、ODI、%DHI、责任椎Cobb角、LD与UD MRI I值均低于对照组(P 0. 05);非退变组与退变组性别、年龄、BMI、治疗前后VAS评分与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退变组责任椎体邻近椎体骨折率高于非退变组(P 0. 05)。结论 PKP治疗可对OVCFs产生良好疗效,加速责任椎体邻近椎间盘退变,尽管不影响临床疗效,但会提高邻近椎体骨折概率。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分析颈肌劳损综合征误诊颈椎病的原因,明确诊断要点,探讨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32例颈肌劳损综合征患者的颈部X线正位、侧位(含过屈过伸位)、双斜位片,以及CT和MRI片的颈椎退变程度、曲率、椎体间隙、椎体关节、椎间盘、椎间孔、横突孔等的变化和出现的症状、体征相对应,辨证症状、体征的属性。结果32例颈肌劳损综合征患者除应有的体征、症状外,颈椎x线片提示有骨质退变26例、颈椎序列改变17例;CT和MRI片提示有颈椎间盘膨出29例、椎间孔改变17例。用手法治疗5~10次,痊愈22例、显效8例、有效2例。结论颈肌劳损综合征虽然与颈椎病有多种相同症状、体征,但属性不同,治疗方法亦不同.手法治疗效果满意且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下腰痛患者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因下腰痛至本院就诊并行腰椎MRI检查患者177例。根据病程时间将患者分为亚急性下腰痛组(n=103)和急性下腰痛组(n=74例),另招募42例无下腰痛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o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腰痛程度。观察各组研究对象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包括: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纤维环后方高信号、Schmorl结节、椎体终板炎、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肌肉水肿、小关节退变等,对不同组间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分布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亚急性下腰痛组研究对象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发生率较高(P0.05)。3组间椎间盘膨出、Schmorl结节、腰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下腰痛组患者腰椎MRI纤维环后方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发生率均高于亚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亚急性下腰痛组患者中小关节退变和小关节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突出是腰痛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和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与急性下腰痛相关;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与亚急性下腰痛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部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MRI可出现Modic改变,但Modic改变的相关因素及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因果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分析存在腰椎间盘Modic改变的下腰痛患者性别、年龄分布特点及腰椎间盘发生Modic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34例(2536个椎间盘)存在腰椎间盘Modic改变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并分析腰椎间盘Modic改变与椎间盘突出或膨出、Schmorl结节、椎体滑脱、椎间盘解剖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634例患者中,女性患者ModicⅡ、Ⅲ型出现率均较男性高,而ModicⅠ型出现率小于男性患者(P<0.001);40岁以上患者较40岁以下患者Modic各型改变的出现率均高(P<0.001)。2536个腰椎间盘中,有椎体滑脱、出现Schmorl结节、有椎间盘突出或膨出者Modic各型改变的出现率均比无此类表现者高(P<0.001);L4/5、L5/S1水平(低位)Modic各型改变的出现率均比L2/3、L3/4水平(高位)高(P<0.001);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越严重,Modic各型改变的出现率越高(P<0.001)。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分级、Schmorl结节与Modic改变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说明,腰椎间盘Modic改变与患者性别、年龄、椎间盘有无突出或膨出、有无Schmorl结节、椎体有无滑脱、椎间盘解剖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分级均有相关性。其中,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分级、Schmorl结节与腰椎间盘Modic改变间的相关性最高,且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分级较Schmorl结节与之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病变的CT表现和分布特征.方法 对640例腰腿疼痛患者进行腰椎CT平扫检查,然后根据椎间盘病变的CT表现和发生部位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腰椎间盘病变的CT表现以膨出和突出为主,2个甚至3个椎间盘同时发病者多见,膨出合并突出的现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结论 CT对椎向盘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研究报道,在间盘退变的过程中,可造成椎体终板的重塑.目前终板形态和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仍不非常清楚.目的:观察分析椎体终板形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40例无腰椎疾病的正常人和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从L4到S2,扫描条件:140 kV,345 mA,FOV160 mm,层厚1 mm,间距1.0.原始图像通过O2的三维重建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W300,C80,ZOOM=1.5,Expand1.在平面重建术(CPR)基础上测量椎间盘最大前后,横径,圆形,面积和形状.结果与结论:终板形态和椎间盘突出症密切相关(P均<0.01).终板面积和男性L4/5、男性和女性的L5/S1椎间盘突出关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椎体终板的边缘形状是腰椎的椎间盘突出症(L4/5、L5/S1)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腿痛病变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对62例腰腿痛患者L3-S,椎间隙行螺旋CT扫描,并对其CT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2例腰腿痛患者中,CT影像检查:椎间盘突出31例,椎间盘退变及椎间盘膨出16例,后纵韧带骨化6例,骨性椎管狭窄4例,腰椎滑脱2例,单纯椎小关节退变2例,肌源性腰痛1例。结论腰腿痛病变具有典型的CT影像相关改变,椎间盘病变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正确分析其影像特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误诊病例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种椎管造影技术和CT扫描广泛应用于临床,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性,也为量化描述突出程度提供了可能。然而。误诊病例仍时有发生,本院自1973年至1987年间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702例,入院诊断误诊36例,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临床资料一、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误诊:①其中4例误诊为腰椎管狭窄症,3例曾行椎管造影,1例作CT扫描,均未见椎间盘突出征象,手术证实3例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1例为腰4.5椎间盘极后外侧突出。②1例表现为腰痛伴两侧臀  相似文献   

18.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临床以血瘀证多见,但目前仍缺少理想的防治手段.既往研究已报道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和发展相关.目的:探讨广西地区汉族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及椎间盘退变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的关联性.方法:纳入2008-01/2009-12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中医辨证为血瘀证的共60例,同期相匹配的非血瘀证患者60例,均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检测,并观测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等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Forward(LR)法分析椎间盘退变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根据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结果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基因型者的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较CC和TT基因型高,血瘀证组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比非血瘀证患者更严重(P< 0.05).重度椎间盘退变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风险是轻中度椎间盘退变者的1.818倍(OR=1.818,95%C/:1.275~2.931,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重度椎间盘退变的累积暴露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风险是其中某单一因素的2.038倍(OR=2.038,95%C/1.379~3.423,P<0.05).实验结果提示重度椎间盘退变很可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携带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CT基因型的患者在引发椎间盘退变加重相关因素的作用下,患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发生在脊柱各部位的真空现象,总结其CT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GE公司Hispeed双排螺旋CT机,分析76例有脊柱真空现象病人的CT表现。颈椎、胸椎、腰椎的椎体及间盘扫描采取不同的层厚及层间距。结果总结脊柱真空现象发生的部位及各自CT表现:发生真空现象的部位以椎间盘最为多见。其共同点为脊柱相应部位出现低密度气体影。结论脊柱不同部位的真空现象可分别反映椎间盘、椎体及小关节的退变、椎体的骨质疏松及外伤后改变等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腰背痛病变的相关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4例慢性腰背痛患者经CT诊断或手术证实或随访后查明病因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4例中椎间盘退变致椎间盘程度不等膨出148例,占90.24%:椎间盘突出129例,占78.66%;骨性椎管狭窄33例,占20.12%;退行性腰椎滑脱14例,占8.5%;后纵韧带骨化或钙化26例,占15.85%;黄韧带肥厚22例,占13.41%。结论腰椎间盘病变是引起慢性腰背痛的主要原因,具有典型的CT影像改变,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或钙化也是引起慢性腰背痛的原因之一,正确分析其CT影像特征,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