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优势及"治未病"理论可用于指导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以及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实施.指出护理人员较多关注"治未病"理论的描述性应用,而缺乏对"治未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对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陈进春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痹病的临床研究,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在痹病防治中应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防治体系.该文分别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介绍了其"治未病"思想在痹病中的应用经验.指出如能充分应用"治未病"思想,不仅可提高痹病的疗效,而且可有效降低痹病的发病率、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疗养院因其性质和工作目的 的特殊性,应用"治未病"理论有其特殊的优势.目前疗养院医疗工作人员应用"治未病"理论指导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以矿泉浴为主的疗养因子对增进健康、改善亚健康状态、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以及开展健康教育都有良好的效果.此外,以中医体质学说为主建立的"治未病"服务保障体系也已在部分疗养院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健康医学时代的来临,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将日益凸显其睿智的光芒.而认真系统地总结分析"未病"治未病"逆针灸"等学术理论与实践意义深远,文章从针灸"治未病"的起源、发展、应用特点、与现代医学应激理论的关系、研究设想、发展方向等角度探讨了应用针灸方法治未病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伴随着现代科学新技术的发展,针灸"治未病"的研究将更具实质性的进展."逆针灸"将以其独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1"治未病"的提出与发展追溯"治未病"一词的学术渊源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国语·楚语》曰:"夫谁无疾患?能者早除之……为之关藩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强调了早期治疗,防止转变的重要性。"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则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第九篇的篇名为"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历代注本及各种教材,均认为本篇所讨论的是胸痹与心痛两病,短气是这两种病的常见症状或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证型.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梁运通编<金匮释按>解释为"短气是因胸痹、心痛而发生,凡病已发,或初起病势较急者,短气为伴发症状."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对此解释引<金匮要略论注>等著作认为短气属痰食中阻,气机壅滞之实证.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这一中医学传统理念的重新提出,进一步凸现了当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和对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价值.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当今时代,医学模式和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治病为目的,转向为预防疾病,维持和提高健康为目标.在这种背景下,重提"治未病"的观点,并大力研究实践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是医学发展面临的新趋势,这一趋势必将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痹久必瘀 顽痹是一种慢性疾患,以关节严重变形、肿大、僵化、筋缩肉卷、不能屈伸、骨质受损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理除了正气不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外,"血瘀"应该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胸痹心痛是现代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病症之一,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的症状类似。其病因病机多为上焦心阳虚衰、下焦阴寒上乘。本文通过研究《叶氏医衡》、《临证指南医案》、《叶桂医案存真》等著作中有关胸痹心痛的论述及医案,发现叶天士通阳散结治疗胸痹心痛上承仲景之法和历代先贤的研究,注重温通,下启"血络痹痛"与"涌痰法",提出"久痛必入络"、"痛久入血络"以及"涌吐痰涎"等观点,同时兼顾脾胃、寓通于补,注重情志因素,发展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叶氏用药平淡简易但疗效颇佳,其辨治胸痹心痛的思路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禽流感是由禽A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97年中国香港首次报告了人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死亡病例,随着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暴发,逐步蔓延到中亚、欧洲、非洲及中东等10多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社会一度引起恐慌[1].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禽流感是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我国已经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我国中医"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这种防重于治的学术思想,被国际社会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治未病,就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其思想包括两大内容即"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3].要想降低人禽流感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必须将在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灌输到社会民众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11.
"医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人不生病",这与两千多年前中医学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层面的含义.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方面的预防,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则应力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转变.瘥后防复,是指疾病痊愈后继续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放疗作为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容易引起放射性肺炎.然而在放射性肺炎的治疗方面,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在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中医认为放射线属温热毒邪,热郁于肺不得宣散,壅滞气机为致病之本,治当宣发郁热,透邪外出.因此蒋士卿教授在临床中以"火郁而发之"为治则,运用升降散内清外透、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在食管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中医院糖尿病临床基地继承新安医学喉科学创养阴清润方、新安医学家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新安王氏医学虫类通络观点,率先提出消渴"从脾(胰)论治,兼顾五脏(补肺、强心、调肝、益肾)"的观点,结合"从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内涵的阐述,具体论证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冬病夏治、中医特色传统疗法、冬令养生膏方、药食药膳等4个方面在中医院具体临床应用。指出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具有中医特色,对现代预防医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值得医务人员进一步探究,以期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5.
<正>"最好的医学不是治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这是上个世纪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也由于健康教育在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引起人们对"治未病"理念在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的关注。笔者对"治未病"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综述如下。1"治未病"健康教育理念"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皇帝内经》,《素问·四  相似文献   

16.
首届全国名中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马骏主任,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尤擅辨治脾胃相关疾病,提出治疗疾病当以"和"为度.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水谷运化之源,马骏强调辨治脾胃疾病更应采用"和法",以"调其不和使之和"为辨治纲领,以达脾胃升降有序,肝胆疏泄有度,机体阴平阳秘之和.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概述 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未"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没,与"已"相对,"治未病"的字面意思是治疗没有发生的病症,这好像有些玄乎.  相似文献   

18.
正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安医家,在理、法、方、药诊疗思维的各个环节都有创新发明。笔者认为,在治法创新上除"固本培元"外,新安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还形成了"调理脾胃"、"养阴护阴"、"准《伤寒》法"等特色治法。"调理脾胃"法与"固本培元"法一源双流,以"后天元阴元阳不足"论治为分野,从培补"脾胃元气"到"脾胃分治",从脾虚分阴阳论治到脾胃各分阴阳论治,以吴澄理脾阴、叶天士养胃阴最具特色,弥补了李东垣《脾胃论》之不足,拓宽了从脾胃论治的临床思路;"养阴护阴"法从新安固本培元派滋阴以扶阳的考虑出发,由"补水滋阴"到"理脾阴",由治疫治杂症重"养胃阴"到"养阴清肺"治白喉再到"养阴润燥"治燥疫,以清代叶天士、郑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治未病"理论进行探析,指出"治未病"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得到重视,并且"治未病"思想和亚健康联系紧密,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治疗亚健康状态,符合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的模式转化,提出积极预防亚健康,才能最终达到健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来我院就诊病人时"治未病"中医健康知识认知和中医护理服务项目需求.[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病人200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就诊病人对"治未病"中医健康知识认知度低,饮食、生活起居、情志、按摩保健、中医中药为主要需求项目.[结论]应加强"治未病"中医健康知识的宣传,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中医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