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药物治疗抵抗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起搏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病理基础,起搏治疗的机 制及对预后的影响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脏起搏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是目前最新的一种方法,本文综述有关治疗效果,机理,适应症和进展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起搏治疗严激综述顾统元审校约25%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有左室流出道梗阻[1],临床表现多为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及晕厥等一系列症状。药物治疗起初有一定的效果,手术治疗包括肥厚室间隔的部分心肌切除术和二尖瓣置换术,虽能消除或改善...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57岁。因发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反复活动后胸闷、心悸、气短1年入院。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0.38。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给予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术后半年,症状明显缓解,左室射血分数为0.62。  相似文献   

5.
6.
起搏器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回顾虽然用起搏器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但早在本世纪60年代末期,一些最初的报告已提示了双腔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好处。Hassenstein和Wolter[1]在1967年的一份病例报告中,首先认识到心室起搏能降低左室流出道的压...  相似文献   

7.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心力衰竭不良结局的重要预测因素.利用左束支起搏(LBBP)纠正束支传导阻滞(BBB)现已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BBB的概述、左束支的解剖学、LBBP的定义及诊断标准,LBBP纠正左右BBB进行再同步化治疗等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科治疗效果。方法采集阜外医院29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病人行外科室间隔改良Morrow肌切除术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超声评估梗阻部位和程度,术中采用食道超声监测,术后5~7天再次经胸超声复查手术效果,并对比术前超声结果。出院病人进一步随访。结果全组共死亡3例,死亡率10.3%。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需要安装永久性起搏器者共5例,发生率17.2%。存活病人手术效果良好,解剖狭窄解除,峰值压差降低,SAM现象基本消失。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85%的存活患者心功能为Ⅰ级,术前症状均明显减轻。结论外科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了解病生理过程、术中仔细探察、手术切除彻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2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应用右室起搏治疗后显示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及左室流出道(LVOT)血流速度显著减轻(P〈0.001),LVOT明显增宽,左室舒张末压及LVOT压力阶差显著降低(P〈0.001),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明显增加,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提示右室起搏通过室间隔预先激动导致在收缩早、中期与左室后壁呈反向运动,使LVOT增宽、血流速度减慢,从而消除Venturi氏效应及SAM  相似文献   

11.
12.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早期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导管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早期的心电图变化。方法:3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人均经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左室一左室流出道测压确诊,在心电图(ECG)、血压监测下,先做冠脉造影,后行PTSMA术,用无水酒精消融第一或第二间隔支,术后第1周连续心电监护并每日记录心电图,观察其演变情况,术后2周和4周复查ECG。结果:3例患者均出现剧烈胸痛,术后几分钟有2例出现一过性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2例于术后30分钟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伴阿-斯综合症发作,经心脏电复律后转复。心电图表现为下壁Q波心梗1例,前间壁非Q波心梗2例,3例均有室性早搏,另见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例。结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早期心电图多表现心肌梗死,常见而严重的表现是Ⅲ°AVB和室速。束支阻滞和室性早搏也很常见,但多为一过性的。  相似文献   

13.
72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 72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合并心电图异常改变 6 9例 (95 8% ) ;伴ST段压低 4 4例(6 1 1% ) ,T波异常倒置 36例 (5 0 % ) ;左室大和高电压 30例 (41 7% ) ;心电轴左偏 2 7例 (37 5 % ) ;异常Q波 2 1例 (2 9 2 % ) ;P波时限增宽 18例 (2 5 2 % ) ;右侧胸前导联r波递增序列异常 18例 (2 5 % ) ;合并心房纤颤 4例 (5 5 % ) ;QRS时限 >0 12秒 ,伴束支阻滞或室内阻滞 2例 (2 7% ) ;心电图正常 3例。结论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左束支传导阻滞10余年,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伴咳嗽、咳痰半年入院。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1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18。冠状动脉造影示未见有意义狭窄病变。临床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性心肌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三腔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术后半年获得超反应,症状消失,LVEF0.6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5mm。  相似文献   

15.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以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一种疾病.它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易发生猝死.1995年sigwart[1]率先采用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HOCM成功,PTSMA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费用相对低廉,而逐渐被病人接受.现对我科住院的5例HOCM患者进行了PTSMA治疗,并配合了高质量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肥厚性心肌病完全房室传导阻滞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勇  郑强荪 《心功能杂志》1999,11(4):287-287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LBBP组和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组,每组30例。于术中,术后1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监测两组的心室电极夺获阈值、电极阻抗、R波振幅,并行心电图检查测定QRS波宽度,行心脏彩超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行胸片检查有无电极移位,观察有无起搏器囊袋感染。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两组心室电极夺获阈值均呈下降趋势,LBBP组各时间点夺获阈值水平均显著低于RVOTP组(P<0.05)。两组R波振幅呈上升趋势,电极阻抗呈下降趋势,但两组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各时间点,LBBP组的QRS宽度均较RVOTP组显著缩窄(P<0.05),但两组LVEDd和LVEF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起搏器囊袋感染和起搏器电极脱位。LBBP组出现室间隔穿孔1...  相似文献   

18.
王进  许成田 《心电学杂志》1998,17(3):156-157
本文分析我院32例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旨在探讨Klein等提出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心室肥厚心电图标准的临床价值。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我院自1995年3月至1997年5月收治的32例常规心电图检查符合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50.3—75.4(63.7±8.7)岁,内高血压心脏病22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改良Morrow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应用改良Morrow手术治疗的21例HOCM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22~64(45.3±11.9)岁。所有患者均行改良Morrow手术,包括扩大的肥厚心肌切除和游离肥厚的二尖瓣前乳头肌,其中2例患者同时行二尖瓣前叶折叠。对比研究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左室流出道梗阻、二尖瓣功能和临床症状改变,评价改良Morrow手术疗效。结果 全组21例患者无死亡。术中切除心肌质量8.5~22.8(14.9±3.8) g。术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显著降低〔术前(101±41)mmHg vs.术后(10±8)mmHg〕(P<0.01),左室流出道最狭窄内径显著增宽〔术前(5.0±2.1)mm vs.术后(16.6±3.6)mm〕(P<0.01),左房内径明显减小〔术前(47±5)mm vs.术后(42±5)mm〕(P<0.01),二尖瓣返流量显著减少〔术前(5.9±3.7)ml vs.术后(1.8±1.5)ml〕(P<0.01)。18例术前SAM征阳性患者术后SAM征均消失,19例患者胸闷、气短症状消失,90%患者心功能为Ⅰ级。结论 改良Morrow手术能够有效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改善二尖瓣功能,是治疗药物无效HOCM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间运动同步性及左室内运动同步性,以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因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共38例。其中心室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者20例(RVOT组),置入右室心尖部18例(RVA组),超声心动图术前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心室间激动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收缩延迟时间(SPWMD)。术后1个月、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1个月,与RVOT组比较,RVA组IVMD、SPWMD明显延长[IVMD(39.83±6.01)∶(31.95±7.86)ms,P=0.02],[SP-WMD(97.83±20.81)∶(84.6±10.89)ms,P=0.023]。术后12个月,与ROVT组比较,RVA组LVEDD明显增大[(49.11±2.39)∶(47.4±1.96)mm,P=0.02],LVESD明显增大[(34.28±3.41)∶(32.5±1.5)mm,P=0.04];LVEF明显降低[(59.56±3.38)∶(62.8±2.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