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CT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CT诊断的认识,以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CT资料。结果: 39例中CT准确诊断36例,另外3例梗死区仅发生少量渗血,MRI明确显示梗死后的出血灶,而CT无明显变化。结论: CT扫描能够较准确的显示脑梗死后的出血发生与否、形态及出血量,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可用于监测脑梗死的治疗转归以及合并出血时的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MRI、CT与其发病机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8例,对其临床表现及MRI、CT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患者易在梗死发生后3 d~3周间出现出血性脑梗死,若患者在发病2周左右出现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闭塞的血管再次通畅,此时出血量比较大,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此时CT结果可清晰显示出血。若患者在发病2周后出现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其侧枝循环的建立,使梗死的区域发生渗血现象,此时出血量小,且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缓解,MRI结果可清晰显示出血,而CT改变较小。但由于MRI对于斑点状的出血具有高显示率,且可对亚急性出血进行显示,使MRI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方面优于CT。结论:CT与MRI均为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有效手段,但MRI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CT检查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出血性脑梗死CT扫描表现为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供血区域。为椭圆形、扇形或不规则形大片低密度梗死灶,边缘清晰,其内继发有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灶(出血一般不超出梗死灶边缘,但出血多时可超出),边缘不甚清晰,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MRI见梗死区内散在斑片状混杂信号,T1WI为小片状高信号,T2WI多表现为等信号或高信号灶。结论CT是出血性脑梗死首选检查方法,MRI对其更加敏感,更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治疗。CT、MRI均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影像特征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临床与影像特征的关系。方法:出血性脑梗死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该文收集科室自1997年1月一2005年10月闻共收治资料较完整出血性脑梗死62例,29天内经CT或MRI证实有出血征象,符合HI的诊断。结果:62例除2例自动出院外,显著进步15例,进步35例,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脑疝,1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大面积栓塞的病人尤其是在发病后2周内需定期复查CT或MRI。且发生越早病情加重的比例越多,发生的越晚,病情加重的越少。头颅CT和MRI是诊断HI的最重要无创性检查。多数学者认为,急性期首选检查为CT。但随着功能性MRI和快速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有研究表明,MRI对梗死后的出血性转化具有较高的预测及检测价值,对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煊 《大家健康》2013,(17):100-101
目的:探究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资料,以期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50例,分别对其进行CT扫描和MRI扫描,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对出血性转变的检测效率,完善有关数据的记录工作。结果:采取对照扫描后,CT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为36.0%,其中出血性梗死8例,脑实质出血10例;而MRI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高达100.0%,其中出血性梗死40例,脑实质出血10例,MRI的检测效率显著优于CT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变,采取MRI扫描可以更好的反应患者病情发展与出血情况,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及CT、MRI表现。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78例脑梗塞患者的CT、MRI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塞多发生在脑梗塞后1周内,CT可显示急性出血;而MRI可显示不同时期及斑点状出血,出血信号可持续数月。结论:MRI是诊断出血性脑梗塞的最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CT资料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 CT资料。结果 :30例均于发病后以 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者 1 6例 ,原梗死灶出血 2 8例 ,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 ,出血性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 ,应动态 CT观察 ,及时诊治 ,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资料,以期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50例,分别对其进行CT扫描和MRI扫描,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对出血性转变的检测效率,完善有关数据的记录工作。结果:采取对照扫描后,CT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为36.0%,其中出血性梗死8例,脑实质出血10例;而 MRI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高达100.0%,其中出血性梗死40例,脑实质出血10例,MRI的检测效率显著优于CT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变,采取MRI扫描可以更好的反应患者病情发展与出血情况,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39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刚 《中外医疗》2010,29(24):94-94
目的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变(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临床上HI并非少见,且病死率较高。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生时间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出血性脑梗死39例。结果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间多在1~2周;其预后取决于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出血量的多少。结论对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注意头颅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随着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广泛应用,HI已由尸检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对其认识也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脑梗死出血性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总结病例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影像学特点:(1)梗死区域有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影边缘模糊;(2)出血量较大病灶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型,有典型占位表现);(3)出血量较小病灶经CT检查时常被掩盖;(4)CT增强扫描病灶梗死区域内可见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而病灶分为中心型(9例)、边缘型(11例)及混合型(12例)三类。MRI影像学特点:(1)出血后急性期出血灶T2像上呈低信号,稍高于脑内血肿患者的信号;(2)亚急性期出血灶影像学信号以短T1及长T2信号为主;(3)慢性期血灶信号以T2像亦或梯度回波图像上清晰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的低信号为主;(4)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梗死区内有明显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信号影。结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CT及MRI影像特点各具特异性,总结2种影像学表现特点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出血性脑梗死的CT、MRI影像学表现,对比不同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评估治疗及预后,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螺旋CT及3.0T-MRI扫描,比较两者不同时间段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典型表现为梗死区内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常较一般脑内出血浅淡,边缘较模糊,可多发,增强扫描在梗死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根据CT表现可分为3型:(1)中心型:在低密度梗死灶中心可见片状高密度出血灶;(2)边缘型:高密度出血灶位于梗死边缘;(3)混合型:中心和边缘均有斑片状出血灶。27例病例中,中心型占8例,边缘型占10例,混合型占9例。 MRI影像学表现:比CT敏感,出血灶的信号特征与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的一般规律一致,SWI显示出血灶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在梗死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结论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显示各有利弊,总结CT、MRI影像学表现,对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6例H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结果 HT发生于梗死后9 h~15 d,平均(8.26±0.35)d,14例发生于溶栓治疗后。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10例,脑实质内血肿(parenchyma haematoma,PH)6例。出血位于脑叶8例,基底节区6例,中线额叶-胼胝体区域1例,小脑1例。HI表现为梗死区域内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伴占位效应,主要发生于较大面积梗死灶中。结合影像学复查,本组CT及MRI均能对HT作出诊断,以MRI的DWI序列显示最佳,T2WI序列其次。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溶栓治疗2周内更易并发HT;CT及MRI随访尤其是MRI DWI序列可明确H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7%,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皮层梗死、合并心房纤颤、高血压、高血糖和既往脑卒中病史有关。结论:对大面积梗死、皮层梗死、合并心房纤颤、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颜国平  苏玉蓉  杨水斌  李华德 《中外医疗》2013,32(17):179+181-179,181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2年7月该院收治的17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分析梗死灶及出血体积、水肿带变化带来的后果。结果对CT及MRI确诊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用NIH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HI-1型、HI-2型与HI-3型、pH型之间以及有无占位效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继发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梗死区域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CT和MRI检查对出血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损害较重的患者的确诊和及时治疗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3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41-2542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HI)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后在其供血区梗死基础上,梗死灶内血液漏出继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由于抗凝剂与溶栓药的广泛应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提高。以往多为病理诊断,CT及MRI应用后使临床诊断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探讨其临床特征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对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住院经CT确诊的35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CT、MRI对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H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并接受了CT、MRI检查的70例HI患者,结合CT、MRI表现,按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分型进行CT分型,并以此分型为依据,结合本组病例情况进行HI的MRI分型,比较分析HI的CT、MRI特点。结果依据CT分型发现HI18例(25.71%),而依据MRI分型发现HI70例(100%),可见MRI对HI的敏感性明显大于CT(P0.05)。HI的CT表现:脑梗死区为低密度影,岀血灶为高密度影。梗死区MRI表现:梗死区T1WI呈较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出血灶MRI表现:T1WI上超急性期、急性期、慢性期以等或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期以高信号为主;T2WI及FLAIR上病灶在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早期以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晚期、慢性期以高信号为主。出血形态:CT表现为点状、线状、不规则斑片状;MRI表现为"脑回状"、线状、不规则斑片状。出血范围:相同患者同一时期,CT显示的出血灶范围明显小于MRI。结论 MRI能很好的显示不同时期的HI,对HI的诊治及预后意义重大,诊断HI较CT更为敏感,依据MRI分型的HI对临床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 (HI)的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CT或MRI确诊的 34例HI患者进行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HI发生率占同期脑梗死的 9.3% ,脑栓塞为其主要病因 ,其次为高血压及高血糖等 ,CT或MRI主要分为血肿型及非血肿型。脑梗死发病第 2周发生出血占 82 .4 % ,且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 ,预后不良。结论 :CT或MRI是诊断HI最可靠的手段 ,及时确诊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5):2396-2396,2399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大面积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23例均于发病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梗死后合并出血性脑梗死,并出血性梗死使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大面积梗死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出血忡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4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12例,原梗死灶出血20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小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出血性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 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 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