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人工合成的移植物(CVG)替换整个主动脉根部及瓣膜,并重新移植冠状动脉口的手术方式是以往治疗升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扩张的“金标准”,但此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扩张患者,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的Tirone E David提出了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修复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扩张,被称为Tirone E David主动脉根部修复术,本文对该术式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工合成的移植物(CVG)替换整个主动脉根部及瓣膜,并重新移植冠状动脉口的手术方式是以往治疗升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扩张的"金标准",但此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扩张患者,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的Tirone E David提出了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修复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扩张,被称为Tirone E David主动脉根部修复术,本文对该术式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长效β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对儿童和青少年马方综合征(MFS)主动脉根部扩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5例临床诊断明确的MFS患者,药物治疗组7例,年龄3.5~2(011.5±5.7)岁,另外8例未用药物作为对照组。应用UCG测定用药前、后主动脉根部最大直径,记录用药前后身高、体重,按回归方程计算出体表面积,进而得出主动脉根部增长速度、增长指数和年增长指数,以及应用氨酰心安的剂量。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体表面积和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组根据个体化服用氨酰心安(0.81±0.32)mg·kg-·1d-1,随访时间1.4~3.(32.47±0.68)年,服药后安静心率由(93±9)次/min降为(74±8)次/min,其主动脉根部直径年增长速度[(2.33±0.82)mmvs(.5.30±1.89)mm)]和年增长指数[(1.14±1.09)mmv(s4.85±3.07)mm)明显慢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有2例治疗无效,表现为主动脉窦进行性扩张并反流而行改良带瓣管道置换术。结论β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对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马方综合征的主动脉根部具有明显延缓扩张的效果,但对主动脉窦部已中-重度扩张者无效。  相似文献   

4.
1978年1月至1992年11月期间,阜外医院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105例,手术方法分为四种:Bentall手术50例;Wheat手术21例;同种主动脉根部移植7例;非典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27例。总手术死亡率12.4%,近四年来降至4.0%。手术存活的92例心功能明显改善;七年生存率75.4±12.3%。作者对影响主动脉根部瘤外科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手术方法和外科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升主动脉根部置换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4例升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轻重度关闭不全和8例冠状动脉开口、主动脉瓣受累的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升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治疗。结果本组住院期间死亡2例;30例治愈出院,随访4个月~5 a,1例死亡,失访2例,余27例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升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升主动脉根部瘤、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内径扩张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09年8月经我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内径扩张的高血压患者174例,以性别、年龄匹配的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内径正常的高血压患者70例为对照,分析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内径扩张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内径扩张组中,合并吸烟[47.3%(82/174)比31.4%(22/70)]、血脂异常[52.7%(91/174)比44.3%(31/70)]、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54.1%(94/174)比42.9%(30/70)]的比例高于非扩张组(均为P0.05);在主动脉根部内径扩张组,室间隔厚度[(11.6±5.5)mm比(10.7±2.7)mm,P=0.02]、左房大小[(39.1±5.9)mm比(37.8±6.5)mm,P=0.03]、E/Em(9.3±3.8比7.8±2.9,P=0.03)均较高;E峰速度[(72±14)cm/s比(75±16)cm/s,P0.01]、Em[(7.7±2.7)cm/s比(9.4±2.6)cm/s,P0.01]及E/A(0.86±0.29比1.03±0.30,P=0.02)较低。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室间隔厚度、E/A和E/Em是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内径扩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内径扩张的高血压患者常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并伴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保留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后壁的新术式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效果,并对早期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及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保留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后壁的新术式治疗的2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0~74岁。患者夹层均未累及升主动脉后壁,所有患者均采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保留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后壁的外科新术式。结果:全组28例患者手术顺利,其中25例痊愈出院,2例术后因心包填塞死亡(死亡率7.1%),1例术后因多器官衰竭自动放弃出院,术后随访22例,患者生命质量均较好,复查胸腹联合CTA均未发生内漏及再发夹层现象,术后主动脉瓣均无中到重度反流。结论:应用保留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后壁的外科新术式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死亡率、简化手术方式等,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远期临床效果仍需要大量样本的跟踪及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升主动脉成形术后的中期疗效。方法入选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患者34例,在全麻下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行升主动脉成形术并对升主动脉应用人工血管外包裹,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手术前、出院前及随访(3~60)月的升主动脉直径,以观察升主动脉成形术后的中期疗效。结果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出院时升主动脉直径较术前减少[(29.4±5.1)mmvs.(46.2±7.2)mm,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升主动脉直径(30.3±5.2)mm,较出院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升主动脉成形术同时应用人工血管外包裹的手术中期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是血液渗入主脉壁分开其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也称之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既不常见也不罕见的严重的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复杂多变、进展迅速。以往本病常不能生前诊断,多尸检时发现,迄今仍有相当比例的病例因漏诊误诊而死亡。未经诊治的病人,约有3%的患者猝死,发病后2天内死亡者占37~50%,1周内死亡达60~70%。因此,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们诊治14例,现将资料完整的12例报道如下,重点探讨其早期诊断并对治疗进行了简要讨论,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主动脉根部室性早搏(室早)的成功消融,对其机制及复发因素、心电图进行分析。方法10例左心室流出道室早患者,通过激动及起搏标测,准确定位并成功消融,证实起源于主动脉根部。消融术前、术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行腺苷试验及造影,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10例患者中4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窦,2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2例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窦交界处,1例起源于无冠窦,1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心外膜,均成功消融。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1例诱发出同样室早,成功率90%。消融后有1例复发(10%)。结论主动脉根部室早多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根据体表心电图形态,结合腔内标测能准确定位,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主动脉根部替换联合象鼻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寻求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夹层的妥善方法。方法:在全麻、深低温停循环加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和象鼻技术联合治疗2例。结果:临床疗效满意,无神经系统并发症,近期内避免了Ⅱ期手术。结论:该手术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有可能避免Ⅱ期手术,采用右锁骨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可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夹层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 (AD)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根据连续收治 5 0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近期预后。结果 :38例 ( 76 0 % )首发症状是胸、背、腹等突然出现的剧烈疼痛。 4 7例 ( 94 0 % )患者的胸部X线片提示有纵隔影和 (或 )主动脉影增宽 ,39例( 78 0 % )患者超声心动图可见典型的夹层分离征象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或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要高于超声心动图。内科治疗 30d死亡率为 2 3 7% ( 9 38) ,手术治疗为 8 3% ( 1 12 )。结论 :AD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多 ,诊断应结合各种辅助检查综合考虑。对于StandfordA型患者 ,可考虑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升主动脉成形术(reduction ascending aortoplasty,RAA)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患者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长海医院208例因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联合RA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主动脉瓣情况,分为BAV组和三叶式主动脉瓣(tricuspid aortic valve,TAV)组;在BAV组中,根据术中升主动脉的目标直径,将患者分为30 mm组和≥30 mm组。结果:BAV组与TAV组的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比例和随访升主动脉直径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AV组术中升主动脉目标直径30 mm组的随访升主动脉直径、术后5年和9年升主动脉扩张程度均明显小于术中升主动脉≥30 mm组(P均0.05)。结论:对于BAV合并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BAV不是行RAA的不利因素,在RAA术中将升主动脉目标直径控制在30 mm以下,中远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93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的手术适应证、基本方法和手术技术。  方法 :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 93例 ,平均年龄 41.2岁 (2 3~ 6 9岁 )。对于主动脉夹层或累及主动脉弓的动脉瘤 ,选择右锁骨下动脉插管 ,行象鼻手术时加用股动脉插管。以复合带瓣人工血管行根部替换。 2例合并象鼻手术。  结果 :93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平均心肌阻断时间 72 .5± 17.9分钟 (42~ 133分钟 )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113.6±32 .7分钟 (6 0~ 2 32分钟 )。住院死亡 1例 (1.0 8% )。 8例手术未输血。  结论 :精湛的手术技术和麻醉、体外循环等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49岁,以De Bakev 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功能(NYHA)II级为诊断收入院。术前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示左室舒张未内径59mm,主动脉瓣环径41mm,升主动脉弓内径45mm,主动脉瓣重度返流,主动脉瓣叶正常。另可见一直径4mm之动脉导管未闭。术前升主动脉造影见自主动脉根部开始撕裂,形成真假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主动脉根部全间断褥式缝合、联合内引流技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总结早中期结果。方法 回顾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科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46例。根据主动脉根部处理方式分为三组:根部间断缝合组18例,根部置换组(Bentall和Cabrol术组)17例,根部连续缝合组11例。对比三组间术前资料、围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男性32例(69.6%),年龄(57.2±11.9)岁,发病24h内急诊手术29例(63%)。三组之间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手术时机、术前心功能无差异,主动脉根部替换组术前窦部直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置换组(44.2±8.3) mm , 间断组(35.9±3.2)mm ,连续组(35.9±4.0)mm, P<0.01),主动脉瓣反流程度也更严重。35例患者全弓置换,8例行半弓置换,3例未行弓部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121.5±23.7)min,体外循环时间(262.2±78.8)min,根部置换组时间较长。存活39例(84.8%),三组之间死亡率、术后ICU停留天数、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随访3月~3年,无轻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心功能良好;随访CTA结果良好。结论 主动脉根部间断缝合联合内引流的方法操作简单、可复制性强,近期手术效果与其他方法相当,可作为现有手术方法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发一个相对简单有效、手术风险较小的主动脉根部包裹术,以治疗主动脉根动脉瘤。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25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接受主动脉根部包裹术,其中合并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反流者23例。主动脉瓣环的直径22~32mm,平均(26.30±3.45)mm,主动脉窦的直径45~62mm,平均(52.23±6.87)mm。所有患者进行主动脉根部包裹术,同时合并主动脉瓣成形术或置换术23例。结果:25例围手术期无死亡。CBP时间为55~128min,平均(81.56±15.43)min。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5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20例主动脉瓣功能正常,与术前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术后主动脉环直径21~25mm,平均(22.43±1.35)mm,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主动脉窦直径30~52mm,平均(40.56±4.21)mm,显著减小(P0.001)。随访结果:所有25例患者生存良好,心脏功能(NYHA)均恢复I级,近中期无死亡病例。结论:主动脉根部包裹术结合主动脉瓣成型或置换术是一种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动脉瘤和主动脉瓣疾病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的临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右心房分流技术减少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分流手术的技术难点与要点。方法回顾我院1989年4月至2005年12月的515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术中发生根部出血或预防性应用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112例。总结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平均输入血液制品量,二次开胸止血比率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112例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中男性9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0±12.8)岁,体重(51~95)kg,平均(69±10.6) kg。在完成分流后,所有患者主动脉根部均得到充分止血,术后胸腔引流量400~1340 ml,平均(848±271)ml。平均输血(750±250)ml,血浆(370±230)ml。3例因主动脉远端吻合口渗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3个月因血管移植物感染死亡外,余患者均存活。出院前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间无血流流动。超高速CT(UFCT)检查显示主动脉根部有血栓形成。结论主动脉-右心房分流技术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少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显著改善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的临床效果,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主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33例主动脉瘤患者,7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选择性脑灌注技术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行非体外循环全弓替换术、升主动脉包裹术、Bentall手术同期行深低温停循环半弓替换手术、降主动脉支架置入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及经升主动脉插管灌注、DHCA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各1例;行短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以及经腋动脉和股动脉插管灌注、升主动脉与次全弓人工血管替换术各2例。13例行Bentall手术,4例行部分胸降主动脉替换术。结果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为9.1%,并发症发生率15.2%,30例患者顺利康复出院。结论 根据病变及分型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是手术治疗主动脉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行主动脉根部重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85例主动脉瓣膜病变患者行同种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 ,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结果。结果 :随访 39± 13(1.5~ 91)个月。早期手术死亡率 1% (1/ 85 ) ,远期手术死亡率 6 % (5 / 85 ) ;与术前比较心功能明显改善 (P<0 .0 5 ) ;术后随访心内膜炎发生率占2 % (2 / 85 ) ;生存者中瓣膜无或有轻度返流 84 % (6 6 / 79) ,中度返流 16 % (13/ 79)。结论 :同种异体带瓣主动脉根部重建手术效果可靠 ,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