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龙氏手法治疗环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72例颈性眩晕的患者经三步定位诊断明确环枢关节错位所致者,运用龙氏手法进行复位。结果痊愈:46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63.9%。有效率达100%。结论龙氏手法能够整复环枢关节错位,从而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寰枢关节错位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占颈性眩晕的30%左右。据相关文献报道:在50岁以上头晕患者中,约50%为颈性眩晕,70%以上的原因不明头晕与寰枢关节错位有关。而理清其发病机理是治疗本病的前提,对治疗本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寰枢关节错位是导致颈性眩晕常见原因,从寰枢关节错位的角度,通过对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对其治疗进行探讨,为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起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环枢椎论治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颈性眩晕患者通过手法纠正环枢关节错位后的疗效来分析颈性眩晕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对56例颈性眩晕进行触诊、X线检查并行手法复位.结果:治愈46例,总有效率96.4%.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环枢椎,对颈性眩晕的治疗应首先从环枢椎论治.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认为,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风、火、痰、虚、瘀5个方面.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认为,其发生主要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因素,寰枢关节紊乱,颈椎发育异常,颈椎骨折脱位及退变性改变,血管源性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手法整复加针刺治疗颈性眩晕2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手法整复加针刺调整变形的颈椎,疏通经络,改善脑供血,调节神经的传导功能。方法:200例患者均采用先手法整复再行针刺治疗。结果:全组病例经过1~5个疗程的治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达98%。结论:该法达到了标本兼治的功效,且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106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神经阻滞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3 个月至1 年的随访和对疗效的研究,发现两种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疗效,但以神经阻滞组疗效好。神经阻滞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常规治疗对照组。结论 神经阻滞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龙氏手法配合针刺晕听区治疗钩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钩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60例,采用龙氏手法结合针刺晕听区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疗效的改善情况及钩椎关节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60例中,临床治愈29例,显效19例,好转9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0%,治疗后疗效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改变提示,经治疗后,明显改善了钩椎关节偏歪不对称,椎体偏移及钩椎关节错位的现象。结论:龙氏手法配合针刺晕听区治疗钩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能够有效改善头晕、钩椎关节偏歪、椎体偏移、错位等症状,是治疗由钩椎关节紊乱引起的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眩晕的疗效.方法:对38位因寰枢关节错位引起眩晕的患者进行定点手法复位.结果:治愈35例,总有效率97.4%.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是一种能快速安全地解决寰枢关节错位所致眩晕的有效手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的有效护理方法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00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效果满意,康复出院.结论 通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9%,显著优于对照组(85.1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提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单纯针刺治疗效果明显,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老年性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福  杨明珊 《河北医学》2006,12(5):440-441
目的:观察针刺相应颈夹脊、风池、外风池(经验穴)、肩井、大椎、陶道、太冲治疗老年性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08例老年性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单纯用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48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一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均能减轻眩晕,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3%和88.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相应颈夹脊、风池、外风池等穴是治疗老年性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是颈部病变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眩晕。人迎穴为多气多血足阳明胃经之穴,与多条经脉相通,联属各个脏腑,是重要的经穴之一。针刺人迎穴具有调整机体阴阳、疏通全身气血之效。且人迎穴具有复杂的治疗眩晕的生理解剖结构基础。临床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疗效颇佳,其在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运用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体针热补法结合耳穴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急诊、我科门诊及病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9例,利用随机化的方法,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接受体针热补法结合耳穴疗法治疗,对照组仅接受体针热补法治疗,两组每周均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共治疗15次,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观察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情况及治疗后疗效比较,并且比较半年后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O.05),并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体针热补法结合耳穴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体针热补法结合耳穴疗法的疗效优于单纯体针热补法组。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影响颈源性眩晕疗效的针灸及非针灸因素,探讨了选穴、针刺方向、针刺手法、针灸工具等因素与颈源性眩晕的针灸疗效关系,对现有的治疗方案提出问题及相应策略,建议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上,全面控制影响因素,综合评估疗效,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案进行优化,从整体上提高针灸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薄氏腹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 以我院2011-01~2013-01间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使用薄氏腹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水平、眩晕程度、临床治疗效果、心理症状水平和生活质量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疼痛水平、眩晕程度、心理症状水平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薄氏腹针疗法可以有效提高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整脊推拿结合中药化痰祛瘀方治疗颈源性眩晕伴颈动脉斑块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伴有颈动脉斑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基础治疗联合中药化痰祛瘀方,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整脊推拿干预,治疗后统计比较两组眩晕指征和血脂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耳鸣、恶心欲呕、头痛、视力障碍、猝倒发作、颈项不适、反应迟钝等症状的恢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脂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中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酰甘油(TG)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整脊推拿结合化痰祛瘀方治疗颈源性眩晕伴颈动脉斑块,在改善眩晕相关指征和血脂方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发病机制复杂,笔者结合文献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从颈椎病变、血液与血管病变、本体感觉及前庭神经核学说等三个方面作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9.
推拿牵引结合药物综合治疗颈性眩晕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推拿牵引结合药物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运用推拿牵引结合药物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的颈性眩晕36例,治疗10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治疗后的疗效、颈椎X线结果、颅脑多普勒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36例患者治愈21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4%。其中1例患者经10次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由部分变直到恢复正常,寰枢关节处由不对称——右宽左窄到左右基本对称,椎动脉平均流速由原来的19cm/s,提高到30cm/s,已接近正常。[结论]推拿、牵引、药物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多例颈性眩晕症病人进行中医证型分型,分为:风邪痹阻型、痰浊中阻型、中气不足型和肝阳上亢型,其比例分别为30%、20.3%、36.5%、13.2%,发现与中医内科之"眩晕"有所不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其共同的病理特点,针对不同证型进行中医辨治,以达到"升清阳,降浊阴"的目的。对其病症的治疗经验及用药心得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