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中如何准确找到和开放视神经管,避免毗邻重要结构损伤,并介绍术中大动脉出血的紧急处理。方法确诊为外伤性视神经病的患者3 0例,术前明确视神经、颈内动脉、眼动脉的位置和损伤情况,定位彼此间的解剖关系。术中以术前的影像学资料为依据初步定位视神经的位置,采取直接开放视神经管或沿眶尖向后逐渐开放视神经管的方式减压视神经,同时注意毗邻解剖结构的保护。结果 30例均准确定位视神经管和视神经;28例顺利完成视神经减压;2例眼动脉假性动脉瘤出血,经及时窦腔填塞止血,终止视神经减压手术;无手术所致的视神经、颈内动脉、眼动脉和海绵窦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以影像学资料为依据选择恰当的方法开放视神经管;注意蝶窦外侧壁结构的保护,并掌握紧急处理和预防颈内动脉和眼动脉出血的方法;是防止严重并发症和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筛蝶区域与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100侧正中矢状切开颅骨的视神经管、颈内动脉与最后筛房、蝶窦的毗邻关系和形态特征。结果是:①视神经管全管与最后筛房毗邻39侧,与蝶窦毗邻43侧,与两者共同毗邻18侧;②视神经管在最后筛房、蝶窦外侧壁形成隆起者分别为48侧和47侧;③各段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壁形成隆起者为53%~77%。测量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的高度和骨壁厚度,提出蝶窦和后筛窦发育状态组合关系的变异以及视神经管、颈内动脉在最后筛房和蝶窦外侧壁的隆起和压迹是内窥镜筛蝶区域手术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3.
鼻科学     
951“1蝶筛区域与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李源…召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995,30(2)一87一90 观察100例正中矢状切开颅骨的视神经管、颈内动脉与最后筛房、蝶窦的毗邻关系和形态特征。结果是:L卜视神经管全管与最后筛房毗邻39侧,与蝶窦毗邻43侧、与两者共同毗邻18侧;②视神经管在最后筛房、蝶窦外侧壁形成隆起者分别为48侧和‘17侧;③各段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壁形成隆起者为5:3%一77%。测量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的高度和骨壁厚度,提出蝶窦和后筛窦发育状态组合关系的变异以及视神经管、颈内动脉在最后筛房和蝶窦外侧壁的隆起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视神经和后组鼻窦以及眼动脉的关系,寻找可靠的解剖标志,为经鼻视神经减压手术中视神经定位和有效避免损伤眼动脉提供内镜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8例成人头颅标本,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法开放后组筛窦和蝶窦。在内镜下辨认视神经-颈动脉隐窝和视神经管,观察视神经和后组鼻窦的关系,去除骨性管壁,充分开放视神经的颅口和眶口,切开视神经管硬膜层,观察视神经和眼动脉的关系。结果:本组发现在所有标本中均可以观察到颈内动脉一视神经隐窝,视神经隆起出现率仅为62%;视神经和蝶窦以及后组筛窦存在3种毗邻关系,8侧(50%)前部为后筛窦,后部为蝶窦,5侧(31%)全为蝶窦,3侧(19%)全为筛窦;视神经管颅口部眼动脉位于视神经内下方9例(56%)、下方4例(25%)和外下方3例(19%),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向外侧行走,至视神经管眶口部,眼动脉位于视神经下方3例(19%)和外下方13例(81%)。结论: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隐窝恒定出现,同时由于内镜的成像特点,该隐窝比视神经管隆起的辨认更加可靠,可以作为视神经减压手术中的首选解剖标志;眼动脉发起的位置位于视神经的下内侧,发出后向下外侧行走,行程中存在交叉关系,手术中应注意该因素,避免损伤眼动脉。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管与后筛及蝶窦、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解剖关系密切,熟悉视神经管的解剖及变异对于鼻内镜手术中避免严重并发症及视神经管减压术中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视神经管的解剖类型、定位标志、测量、管内结构及常见解剖危险因素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对创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意义、注意事项、手术技巧等.方法采用鼻内镜蝶筛窦进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变4例.结果4例患者中1例患者视力有较明显的提高,从术前的无光感到出院时眼前50 cm指数,1例从术前的无光感到术后的有光感,另2例术前无光感的患者术后随访至今未见改善.结论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是一种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微创、有效的手段,手术适应证可以适当扩大.  相似文献   

7.
视神经管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验证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的真实性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具完整的成年国人尸体头颅标本,利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及解剖技术,对视神经管内壁毗邻关系与蝶窦发育关系进行影像学与实体解剖学观察;对视神经管内壁隆起与视神经管毗邻关系进行影像学与实体解剖学观察;对视神经管内壁不同隆起形态的厚度和长度进行影像学与实体解剖学数据测量,并对比观察结果与测量数据。结果:①空间处理技术重建的整体空间分辨率高,可同时清晰显示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②仿真内镜技术进行的视神经管的内部重建,可清晰显示视神经管的内部结构,重建影像与健康国人视神经管的解剖形态一致;③多层螺旋CT成像的测量数据与解剖测量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应用空间处理技术和仿真内镜技术,不仅可显示和测量视神经管的细微结构,还可从空间毗邻关系方面,为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80例有眼症状而 CT 阴性者研究了视神经与鼻窦的关系。一般筛窦与视神经相距在5mm 以内。后组筛房可超越蝶窦或突入蝶骨体内与视神经紧贴。作者发现48%的病例后筛窦与同侧视神经管相贴,且大部分以其窦腔的全长与视神经管接触。当后组筛窦向后、向上扩展至蝶窦之上或有重叠现象时,两者紧贴的倾向更为明显。8%的视神经管突入后组筛窦,约3%突入程度大于其管径的10%。故当视神经穿越向外侧气化扩展的后组筛窦时,术中最易受损伤。蝶窦与同侧视神经相邻接者占88%,仅以薄板相隔。50%视神经管突入同侧蝶窦内,23%突出的程度大于其管径的10%。视神经与各鼻窦相隔的视神经管壁的厚度为: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4岁。因头面部被铁棍击伤致右侧全眼球脱出眶外,失明,脑脊液鼻漏7天于1997年8月25日转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和CT扫描后诊断:右侧头面部复合外伤,右侧视神经管骨折致失明,眶尖综合症,角膜溃疡、额筛蝶复合体骨折,颅底骨折并脑脊液鼻漏(图1,2)。1997年8月26日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鼻内窥镜下行全蝶筛开放术。术中见筛房、纸样板、前颅底、蝶窦前壁和外侧壁均为粉碎性骨折,全窦积血,前颅底脑脊液漏。处理:自视神经隆突至蝶窦后壁全程现神经管减压;取大腿外侧肌肉和筋膜,将肌肉捣碎填于前颅底疾孔处,外覆筋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引起视力减退的鼻窦囊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2010年间收治的伴有视力下降的鼻窦囊肿患者23例,其中累及额窦或额筛窦10例,单纯累及筛窦6例,累及蝶窦或蝶筛窦7例。患者常以眼部症状为主,因此大多数首诊于眼科。因蝶窦与视神经紧密相邻,蝶窦和蝶筛窦囊肿引起严重视力障碍较其他窦腔囊肿更严重。CT和MRI是确诊鼻窦黏液囊肿的重要手段。对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开放鼻窦开口,清除窦腔内囊肿及行视神经减压。术后均使用激素治疗并常规行鼻内镜复查。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眼部突出、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好转,但视力恢复程度不一,与手术时机和视力下降严重程度有关。未及时手术者视力恢复效果较差,而视力完全丧失无光感者,即使行视神经管减压术,预后仍明显低于有残余视力者。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伴视力减退的鼻窦囊肿的有效手段,提高对该病的警惕和早期影像学检查对于其诊断非常重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恢复患者视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治疗视神经外伤较好的手术方法。方法开展了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并与鼻外进路进行比较。结果采用经鼻内窥镜鼻内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14例,其中9例视力分别从术前的无光感、眼前手动、50cm指数、眼前手动、无光感、光感、无光感、眼前手动、无光感到术后的0.2、0.3、0.3+2、0.4、0.06、0.3、0.1、0.7、0.12,3例眼球活动障碍恢复正常,随访时间1个月~1年。讨论了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手术解剖学,术中注意事项,手术进路的优点和不足。结论认为经鼻内窥镜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具有更大的实用性,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外伤的较好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的临床运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20侧)成人湿性尸头,从正中矢状位锯开,以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量视神经管与前鼻棘间的距离和角度;5具(10侧)(含儿童尸头2具)湿性尸头经鼻腔行鼻内镜下视神经管眶口至颅口段解剖,观察视神经管及其相关解剖标志。结果:大体标本观察,均可见到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呈“八”字形关系,测得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平均(9.12±1.89)mm,视神经管眶口直径平均(4.12±0.53)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距离平均(61.22±6.23)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的角度平均(45.3±4.5)°。鼻内镜下观察,沿视神经管眶口向后,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一条反光带,即视神经管,7侧(70%)可见到明显的隆起,3侧(30%)无明显隆起,无法按照隆起形状判断视神经管。结论:结合大体解剖观察与鼻内镜下解剖观察,有助于准确识别鼻内镜下的视神经管,从而提高鼻内镜下视神经管手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视神经减压术在治疗视神经萎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神经减压术在视神经萎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6例患者经视力、眼底及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后确诊为视神经萎缩,均采用经鼻外筛、蝶窦径路视神经减压术,术时去除筛窦,打开蝶窦,找到视神经管,去除其周径的1/2以上,打开视神经管全长,纵行切开视神经鞘膜及总腱环;术后给予抗生素、激素、血管扩张药及神经营养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底及VEP的变化。结果:16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VEP均有改善,术后1周及3个月复查眼底,10例有改善,6例无变化。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结论:视神经减压术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经鼻外眶筛蝶窦进路显微视神经管减压术 9例 ;经鼻内窥镜筛蝶窦进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 14例 ,辅以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能量合剂和神经营养药物。结果 :2 3例中有效 13例 ,视力平均提高 0 .2 33,无效 10例 ,有效率为 5 6 .5 %。 13例有效患者 ,其外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 (2 .91± 1.87) d;10例无效患者 ,其外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 (12 .90± 16 .77) d,两者相比较 ,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8例外伤后眼球活动受限的患者 ,其中 7例恢复正常。结论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在经过大剂量类固醇激素等治疗 48h无效者 ,应立即进行视神经管减压术 ,手术时机最好在外伤后 7d内进行。  相似文献   

15.
头面部创伤所致的视神经挫伤临床上以视神经管段损伤最为多见,本文对9例外伤性视神经挫伤病人进行鼻外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其中3例视力有所恢复,6例无效。作者认为对伤后视力下降者应作急症手术处理,以鼻外筛-蝶窦进路为最好,减压必须充分。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视神经管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对30例健康成人行视神经管区薄层螺旋CT横轴位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视神经管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横轴位、矢状位和垂直于视神经管的斜矢状位对于观察和测量视神经管的管壁长度及管径各有优势。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的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活体视神经管结构。  相似文献   

18.
蝶窦、视神经管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的影象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经鼻内镜蝶窦手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影象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40例(80侧)鼻、鼻窦正常的受试者行蝶窦、视神经管有关解剖数据的影象学测量。结果:两侧视神经管各壁长度均值为:内侧壁12.08±0.62?mm,外侧壁10.16±1.73?mm,上壁9.16±1.17?mm,下壁10.24±1.35?mm。两侧视神经管及蝶窦有关径线均值为:视神经管颅口处:左右径5.57±0.95?mm,上下径4.53±0.78?mm;中部:左右径4.40±0.67?mm,上下径4.36±0.67?mm;眶口处:左右径5.09±0.85?mm,上下径5.90±0.98?mm;鼻小柱前缘中点到蝶窦前壁中点的距离:7.08±0.54?cm;蝶窦最大左右径:17.83±4.38?mm,最大上下径:18.40±3.76?mm,最大前后径:23.19±6.73?mm。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有效地测量蝶窦、视神经管的解剖结构,对经鼻内镜手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临床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经鼻外筛蝶窦径路行视神经减压术辅助药物治疗对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14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经鼻外筛蝶窦径路行视神经减压术的同时辅以大剂量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为 5 7.14% ,术中、术后无任何严重并发症 ;其中 2例伤后 8、11d手术 ,术后 6个月仍无光感。结论 :鼻外筛蝶窦径路行视神经减压术损伤较小 ,术野暴露充分 ,简易安全 ;同时辅以药物治疗 ,更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综合性治疗对外伤性失明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H Tao  Z Ma  P Dai  L Jiang 《The Laryngoscope》1999,109(9):1499-1502
OBJECTIVE: To reconstruct the human optic canal and its inner structures and to provide detailed knowledge of this region for optic nerve decompression. METHODS: Six optic canals and their inner structure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a computer-aide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system.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the canal wall thickness, bony canal transverse area, optic nerve transverse area, dural sheath transverse area, subarachnoid space transverse area, and subarachnoid space volume was done using the computer morphometric analysis system. The detailed spatial relationship among intracanalicular structures was also carefully identifi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RESULTS: The thinnest portion of the canal was the middle part of the medial wall (0.45 +/- 0.14 mm) and the narrowest space wa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optic canal (the transverse area was 18.21 +/- 1.20 mm2). The volume of subarachnoid space that can be considered the compensatory space for distention incurred by the hemorrhage, optic nerve edema, or hematoma was 21.16 +/- 4.31 mm3. At the cranial opening, the middle part, and the orbital opening, its transverse area was 4.45 +/- 0.46 mm2, 2.68 +/- 0.54 mm2, and 1.23 +/- 0.34 mm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Because the compensatory space was limited, even a tiny amount of blood or swelling of the nerve may cause optic nerve compression. Because the compensatory space for distention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cranial end to orbital end, the middle part and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optic canal and dural sheath are critical in optic nerve decom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