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 1995年 5月~ 2 0 0 0年 6月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 ,为 5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者行经主肺动脉切口作动脉导管缝闭术 ,效果满意 ,无死亡病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中 ,男性 3例、女性 2例 ,年龄在 17~ 2 6岁之间。PDA合并肺动脉高压 3例 ,非体外循环结扎术后再通 1例 ,合并房、室缺各 1例。1 2 手术操作要点 胸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 ,切开心包 ,显露主肺动脉 ,心外探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常规肝素化后 ,建立体外循环即并行循环 ,于右肺静脉根部置左心引流管。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4例先天性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有2例合并畸形,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右肺动脉起源升主动脉并有二尖瓣关闭不全。术前有2例误诊为 PDA,2例经心脏造影确诊。均在体外循环下直接缝合或用补片修补作了畸形纠正。作者强调术前诊断心血管造影的重要性,手术方法对Ⅱ型缺损合并右肺动脉起源升主动脉者,采用人工血管片主动脉内隧道式修复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改良经肺动脉动脉导管闭合术治疗重症、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方法:本组采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缝合或补片修补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灌注肺综合征,1例出现轻微精神症状,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此种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成人巨大动脉导管以及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较为安全,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张云 《医学综述》2013,(19):3641-3642,3644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主动脉长轴观在动脉导管未闭分型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曹县县立医院收治的65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大动脉短轴观与胸骨上窝主动脉长轴观扫描,比较两者的分型诊断结果、导管长度及主动脉、肺动脉侧内径等指标.结果 两种切面检查动脉导管未闭的检出率均为100%,胸骨上窝主动脉长轴观漏斗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胸骨旁大动脉短轴观(χ2=4.744,P〈0.05),管型、窗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1,0.020,P>0.05),胸骨上窝主动脉长轴观的主动脉侧内径与胸骨旁大动脉短轴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2,P〈0.05),但导管长度及肺动脉侧内径与胸骨旁大动脉短轴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2,0.341,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大动脉短轴观与胸骨上窝主动脉长轴观扫描均可有效检测动脉导管未闭,其中胸骨上窝主动脉长轴观对于检测漏斗型动脉导管未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32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32例。单纯主动脉缩窄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7例,合并心内畸形的25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例。采用正中胸骨切口或左侧切口,手术方法包括缩窄段切除主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24例;纵行切开缩窄段,心包片加宽成形7例;1例应用锁骨下动脉片翻转法。结果死亡3例,29例患儿顺利出院,上下肢压力差消失,其中25例随诊3个月~3年,2例出现主动脉轻度狭窄。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合并心内畸形的患儿大部分可采取正中切口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6.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结扎未闭动脉导管,采用常规的左胸切口有一定缺陷。我们自1987年1月至1999年12月对36例动脉导管未闭采用正中切口处理,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正中切口体外循环插管前动脉导管结扎术19例,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6~33岁,平均16.89±8.35岁;合并房间隔缺损7例,室间隔缺损8例,法洛四联症2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和主动脉瓣狭窄各1例。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动脉导管缝闭术17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2~33岁,平均19.06±6.72岁;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及…  相似文献   

7.
动脉导管未闭1013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 0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与转归.结果: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无死亡;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组易早期产生重度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不全,手术死亡3例.结论:经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优点多,可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的常规方法.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可根据病情分期或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8.
大动脉调转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Wu QY  Shen XD  Yang XB  Li SJ  Yan J  Guo Y  Wang X  Chen X  He X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6):478-481
目的 观察大动脉调转手术治疗合并心内畸形较多 ,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TGA)或Tausing Bing畸形根治性手术后疗效。方法 对 30例患儿实施了大动脉调转手术。男 2 0例 ,女 10例。年龄 3天~ 6岁 ,平均 9 4± 15月。新生儿 9例 ,1岁以上儿童 6例。体重 2 7~16kg,平均 6 1kg± 2 7kg。室间隔完整的TGA 7例 ,TGA合并室间隔缺损 (VSD) 19例 ,Tausing Bing畸形 3例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 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12例 ,多发VSD 3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18例 ,左室流出道狭窄 2例 ,右侧并列心耳 1例 ,重度肺动脉高压 2 3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正常 2 6例 ,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或走行异常 4例 ,其中 1例左前降支走行于主动脉壁内。术前 3例应用前列腺素E1治疗 ,1例行肺动脉束窄术 +体肺分流手术 ,1例行房间隔球囊扩张术。手术在全麻、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完成。经右心房切口 ,修补VSD。在两大动脉瓣上方 ,横断两大动脉 ,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植至肺动脉近端。经肺动脉分叉下方 ,吻合肺动脉近端和升主动脉远端。用自体心包修复主动脉近端缺失部分 ,并吻合主动脉近端和肺动脉远端切口。结果 院内死亡 2例 ,死亡率为 6 7%。 2 2例术前肺动脉高压患儿 ,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明显下降。其余 2 8  相似文献   

9.
目的:超声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VSD PDA)患者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显示方法.方法:超声测量41例VSD PDA和41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主动脉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流速时间积分(VTI)和心排指数(CI).除常规在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探查以外,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胸骨旁肺动脉分叉切面、胸骨上主动脉弓长轴,向短轴扫查切面及剑突下主动脉短轴切面探查PDA.结果:41例VSD PDA患者检出PDA 29例,占70.73%,漏诊12例,漏诊率29.27%.VSD PDA患者的Vp、Vm、VTI和CI参数明显高于单纯VSD患者,P<0.001.4例在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未显示的PDA,其中2例在胸骨旁肺动脉分叉切面发现PDA,1例在胸骨上主动脉弓长轴向短轴扫查切面显示PDA,1例在剑突下主动脉短轴切面显示PDA.结论:VSD患儿主动脉Vp、Vm、VTI和CI参数增高时提示合并PDA存在.探查VSD患儿胸骨旁肺动脉分叉切面、胸骨上主动脉弓长轴向短轴扫查切面及剑突下主动脉短轴切面有助于发现PDA.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各类先天性心脏病首位。且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传统的PDA结扎术多采用左外侧或前外侧切口,切口长,损伤大,出血多,疼痛重,住院时间长,费用高。采用Denis-Browne即腋下直切口结扎术,具有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费用低等优点。我院自1998年~2004年10月用该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7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手术治疗高危动脉导管未闭,窗型2例,粗大动脉导管6例人民,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后再通2例,合并心内膜炎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2例,主动脉瓣下狭窄5例。方法 全部在浅低温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结果 术后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 ̄3年,心功能I级19例,Ⅱ级1例。结论 浅低温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动脉导管是治疗高危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外科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9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诊治过程和临床经验。患者均在深低温低流量或停循环下行动脉导管缝闭或动脉导管结扎术,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或内膜剥脱术,术中持续泵入前列地尔。结果术后1例因急性灌注肺死亡,其余8例均存活顺利康复出院,肺动脉压下降31~45mmHg(1mmHg:0.133kPa);术后随访2个月-3年,I临床症状均有减轻、无明显并发症,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外科治疗能有效的降低肺动脉高压,缓解临床症状;围术期处理好肺再灌注损伤、肺水肿等并发症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报告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4~14岁,平均为8.5岁。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确诊者8例,术中探查发现者4例。本组病例均行一期手术治疗,其中4例在作好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后,游离主肺动脉至左、右肺动脉分叉处,再解剖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1966~1981年阜外医院体外循环下闭合动脉导管手术17例的效果及经验。全组手术成活15例,手术早期死亡2例,均因局部组织脆弱,无法止血致死;成活15例中2例曾并发肺叶不张,其余13例术后恢复平稳。本手术对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且不排除室缺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并X线平片示肺动脉高度突出,及曾做过常规手术因试行阻断导管时发生情况而未成功者适应。作者等强调心脏插管时应注意防止肺灌注。闭合导管方法有三:1)左后外切口开胸,切开胸主动脉峡部侧壁后直接缝闭导管开口:2)正中切口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开辟动脉导管结扎术的微创伤途径。方法对4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病人实施经听三角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并与胸膜内PDA结扎术20例相对照比较。结果微创伤胸膜外PDA结扎术在诸多方面优于胸内术式。结论除2次手术、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及严重肺动脉高压病人外,均可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测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连续心血管造影片上测量了50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伴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夹角均为钝角:重症法鲁氏四联症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则总为锐角,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常为钝角,但也可为锐角,导致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改变的机制可能与胚胎时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结扎术是一种有效的心血管手术,但对少部分合并肺动脉高压者,手术有血管破裂出血的危险,需采取相应措施。我院1976年1月至84年12月共施行动脉导管结扎术174例,对其中17例不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伴有中或重度肺  相似文献   

18.
<正> 患者女性,19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慌气短,胸骨左缘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并可闻Ⅲ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X光片示,肺动脉段凸出,左房、左右室增大。心脏超声检查,左房、左室均扩大,主动脉,肺动脉内径增宽,主动脉与肺动脉间有1.5cm管性暗区相连。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压16/7.2kPa,肺动脉血氧含量升高。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未闭,重度肺动脉高压。1992年6月17日在全麻,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动脉导管缝合术,升主动脉插管,腔静脉引流,血温降至20℃,停循环19min,于肺动脉前壁切口,见导管内径约1.5cm,带小垫片褥式缝合5针,检查缝合严密,无出血。缝合主肺动脉切口,心脏自动复跳,此时突然发现主动脉插管内大量气体,气栓约25cm,立即再次停循环,头低位,紧急拔除主动脉插管,于主动脉  相似文献   

19.
超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燕 《海南医学》2008,19(12):82-8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上疑诊为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进行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降主动脉起始处与肺动脉分叉处之间有无异常通道。结果118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76例单纯性PDA,2例PDA合并主动脉弓离断,18例PDA合并肺动脉高压,3例PDA合并肺动脉瓣狭窄,5例PDA合并室间隔缺缺,6例PDA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PDA合并肺动脉瓣闭锁,3例PDA合并主动脉弓缩窄,2例PDA合并法洛氏四联征(F4)。结论超声对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诊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动脉导管未闭(PDA)不典型病例诊断十分困难,常需与主动脉窦瘤破裂,主—肺间隔缺损、室缺合并主脱等相鉴别,以往必需依赖于心导管及逆行升主动脉造影确诊。目前超声心动特别是多酱勒超声心动已可以替代创伤性检查。 M型超声心动表现:(1) 左房左室增大;(2) 左室壁及室间隔一般不增厚,但收缩幅度明显增加;(3) 二尖瓣开放幅度大增;(4) 主动脉宽,收缩幅度增加;(5) 胸骨上凹探查右肺动脉增宽。当出现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