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增生性息肉综合征(H PS)可定义为形态上多发的、巨大的和(或)近端的增生性息肉,其种族遗传缺陷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旨在探讨38例H PS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修复基因M BD4和M Y H发生种系突变的作用。方法:选取墨尔本皇家医院肠癌监控服务中心和家族性癌肿临床诊疗中心提供的H PS患者38例,研究指标包括:患者初次确诊的年龄、增生性息肉的特征、息肉病和结肠直肠癌(CR C)家族史、并发腺瘤或锯齿状腺瘤情况、结肠癌发病率以及肿瘤内的微卫星不稳性。同时还对M BD4和M YH基因的突变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锯齿状腺…  相似文献   

2.
背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H NPCC)的临床诊断依赖于结肠直肠癌的家族聚集性和其他相关肿瘤。方法:通过对42个家族的临床与分子学的全面研究,发现有两组不同特征的群体:组1中,25个家族有M LH1或M SH2(12个新突变)短缩突变。组2中,16例阿姆斯特丹地区的阳性家族中这些基因未发生突变,在其自身肿瘤内未发现微卫星样不稳定性。结果:这两组发现了显著的临床差异:①组1与组2比较,所有结肠直肠癌患者出现了较早的发病年龄(年龄中值为41岁vs55岁;P<0.001)及所有肿瘤患者出现了较早的发病年龄(年龄中值为43岁vs56岁;P=0.002);②68%索引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诊断结肠直肠癌时,识别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种系突变对于疾病控制十分重要。方法:不考虑家族史,选取年龄<55岁未经提前选择的结肠直肠癌患者870例,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2期数学模型,预测患者体内发生D NA错配修复基因M LH1、M SH2、和M SH6种系突变的概率,其中1期模型仅有临床变量,而2期模型则包括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测试。该模型在独立的患病人群中证实有效。作者还对随访多年的2938例患者进行了分析,以确定患者的基因型是否影响其存活率。结果:30/870例(4%)患者发生基因突变,其中M LH1基…  相似文献   

4.
背景和目的:β连环蛋白外显子3的突变激活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尽管存在相反的报道,β连环蛋白基因突变作为受损D NA错配修复的结果,更多见于微卫星不稳定(M SI+)结直肠癌,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 N PCC)。对337例散发及来自H N PCC家族的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患者进行分析,为不同肿瘤类型中β连环蛋白基因突变频率提供准确评估依据。方法:对β连环蛋白外显子3直接测序。结果:突变在散发腺瘤患者(1/83,1.2%)及H NPCC腺瘤患者(1/37,2.7%)中少见。大部分(80%)研究的散发腺瘤瘤体很小(<1cm),本研究资料与以前关于“小腺瘤高突…  相似文献   

5.
背景:Turcot综合征在临床上以并发原发性脑肿瘤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为特征。观察:报道1例45岁女性患者,该患者在1995年因间变型星形细胞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级分为Ⅲ级)而接受神经肿瘤学治疗。治疗包括彻底手术、放疗、一线亚硝脲化疗和二线platinium盐治疗。同时注意到患者的兄弟有结肠直肠癌。遗传学研究检测到H NPCC综合征(人类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特异性基因hM SH2的生殖细胞突变。结肠镜检查正常。确诊8年后,患者进展为大脑神经胶质瘤病并最终死亡。结论:相关的个人和家族史可以提供确诊Turcot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Jin HY  Ding YJ  Liu XF  Yang BL  Lai RS  Ni M  Ge Y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1445-1447
目的研究修订Bethseda标准筛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价值及在结直肠癌中的构成比。方法对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连续110例患者建立队列、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肿瘤的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对于MSI结直肠癌患者检测hMSH2、hMLH1和hMSH6基因种系突变。结果110例患者中共检出MSI结直肠癌患者23例(20.9%)。在23例MSI结直肠癌患者中,共发现病理性突变7个(30.4%),占所有结直肠癌6.4%;其中hMSH6基因种系突变3个,hMSH2基因突变3个,hMLH1基因突变1个。结论以修订Bethesda标准,MSI结直肠癌检出率为20.9%,HNPCC检出率6.4%;在中国人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中hMSH2和hMSH6错义突变比较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既往已确认有微卫星不稳定的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随访调查研究,筛查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家系及早期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方法选取已确认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阳性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66例,进行随访。对尚未发生恶性肿瘤的63例无症状筛查对象行电子大肠镜检查,病变组织取病理活检,组织行HE染色,经病理医师诊断。结果66例筛选对象中已有3例发生恶性肿瘤,其他63例筛查对象中肠镜检查发现结肠绒毛状腺瘤1例,大肠息肉7例,遵循Amsterdam标准Ⅱ确诊4个HNPCC家系,其中结肠腺瘤病例出现在HNPCC家系中,属于癌前病变。结论具有遗传背景的MSI阳性的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有可能是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对这些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有望早期发现HNPCC家系和早期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青年(年龄≤40岁)大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探讨其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73例中国南方青年大肠癌患者,运用显微切割技术准确获取结直肠癌组织和对应的正常肠黏膜组织,对5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不稳定性检测.结果 41(56.16%)例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21(28.77%)例为微卫星低度不稳定,11(15.07%)例为微卫星稳定,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的降低而迅速增加.结论 青年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分析能预测DNA错配修复基因变异发生情况,从而有效地进行HNPCC患者及家系的初步筛查.  相似文献   

9.
纽约消息:据一些研究人员称,大约1/5在较年轻时(40和40岁以下)发生结肠直肠癌的患者有与家族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一致的家族史。已知该综合征是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直肠癌(HNPCC)。研究人员对230例年龄在40岁和40岁以下、被诊断为结肠直肠癌的病人进行了观察,并且发现其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是由D N A错配修复的基因突变引起的,主要为M LH1和M SH2基因。经典的M LH1突变使结肠直肠癌的易感性增加近20倍。最近,作者检测到一个亚效等位基因,M LH1D132H,它可以减弱但不能完全消除M LH1在肿瘤抑制中的作用。M LH1D132H使结肠直肠癌的易感性相对增加了近5倍。它在一组以色列结肠直肠癌患者的队列研究中被首次描述,并估计其有1.3%的等位基因频率。因为M LH1D132H是最近才被描述,所以这个危险的等位基因在不同人种的分布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目的是检测这种等位基因在以色列以外的种族群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外显率约50%,临床上约占大肠癌的5%~15%.我们收集了9个家系40例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DNA错配修复系统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涉及到一系列遗传学改变。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存在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胃癌等当中,MSI是错配修复基因的异常造成的。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可以解释90%以上的HNPCC,少部分的HNPCC肿瘤和散发性MSl 的肿瘤可由其他途径所致,比如基因的甲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妇女有40%~60%发展为结肠癌、40%~60%发展为子宫内膜癌、12%发展为卵巢癌的终生风险。许多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在妇女一生中将发展为一种以上癌症。本研究旨在探讨由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发展成两种原发癌的妇女,能否将妇科或结肠癌作为“前哨癌”。方法:按照阿姆斯特丹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诊断标准,从5大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登记处,选取符合条件的家庭中发展成两两种原发性结肠/妇科癌症妇女为研究对象。获取相关信息,如癌症诊断时的年龄,首先发展的癌症…  相似文献   

14.
背景和目的:MYH相关息肉病是一种近期发现的疾病,其特征是多发结直肠腺瘤和隐性遗传方式。患有MYH相关息肉病的个体在MYH上有双等位基因突变并且在APC基因上无种系突变。MYH基因是一个碱基剪切修复基因。Y165C(165位酪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和G382D(382位甘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是白种人中2个最常见的MYH突变。本研究分析了984例受试者中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这些受试者来自3类人群:400例经过结肠镜检筛查发现0~3个息肉的患者,444例结直肠癌(CRC)患者,以及140例未能确定基因种系突变而需要进行APC突变分析的患者。方法:通过Py-r…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对于家族中有结肠直肠病史的患者,周期性结肠镜检是一种有效的降低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方式。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周期性筛查时,确立患者依从程度并识别不依从的重要相关因素。方法:178例患者受邀完成一个基于社会心理问题和筛查经历的自我问卷表,他们曾因结肠直肠癌在1986年至1998年间进行过遗传方面的咨询,因家族性直肠癌(FCRC)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H NPCC)被建议行定期筛查。依从性数据来自病历和自我报告。结果:149例(84%)患者参加了本项研究。对于筛查建议不依从的人很少(占3%),执行筛查显著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hMLH1/hMSH2生殖系突变的情况.方法:选择13个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中的先证者,利用DNA 测序检测hMLH1/hMSH2基因突变情况.对其中不携带hMLH1/hMSH2生殖系突变的HNPCC 家系,利用免疫组化检测hMLH1/hMSH2基因表达、PCR-SSCP检测先证者肿瘤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果:13个HNPCC家系的先证者中有3例检测不到hMLH1/hMSH2的生殖系突变.3例无hMLH1/hMSH2突变的先证者中,肿瘤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均为MSI-H,免疫组化检测hMLH1/hMSH2基因表达正常.结论:3个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中未发现hMLH1/hMSH2基因系突变,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基因突变导致该3个家系HNPCC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CC)是由一种突变的错配修复(MMR)基因造成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大量的MSH6突变基因携带者中测定进展为癌症的累积风险。方法:在具有MSH6基因胚系突变的20个家庭中进行突变分析。比较了MSH6突变基因和MLH1/MSH2突变基因携带者的癌症风险。对所采集的肿瘤进行了微卫星体不稳定性(MSI)分析以及免疫组化(IHC)分析。结果:共识别出146例MSH6突变基因携带者。在这些携带者中,大肠癌的累积风险度为:男性69%,女性30%;70岁时子宫内膜癌的累积风险度为71%。MSH6突变基因携带者患所有HNPCC相关肿瘤…  相似文献   

18.
Wong  P.  Verselis  S.  J.  Gather  J.  E.  S.  Syngal.  成虹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6):33-34
背景与目的:遗传性结肠直肠癌常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有密切关系。作对已登记注册的64个Li—Fraumeni综合征(LFS)家族进行了调查,了解其早期结肠直肠癌的发生情况及p53基因的突变率。方法:研究对象为已确诊的结肠直肠癌患,其确诊时年龄≤50岁。应用标准分子学技术通过基因突变分析法对患的p53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在397例患和64个登记注册的Li—Fraumeni综合征家族中,共有11例(2.8%)分别来自10个符合典型LFS诊断标准家族的患,其确诊为结肠直肠癌时年龄均≤50岁。这11例患的平均确诊年龄为33岁,其中4例患发现有结肠直肠癌时年龄〈21岁(其年龄分别为9岁、11岁、15岁和20岁)。接受p53基因突变检测的所有家族成员(8/10个家族),通过测序分析证明其存在基因突变;在所有登记在册的家族成员中有12.5%的成员在50岁之前发生了结肠直肠癌且存在p53基因突变。其突变主要为错义或无义密码子突变,突变位于4~10外显子之间。  相似文献   

19.
遗传性混合型息肉综合征(H M PS),以异常增生、幼年性、混合型、锯齿状腺瘤最终发展为结肠直肠癌为特征。该疾病通常通过反复息肉切除术以及外科手术来处理。本研究测定H M PS息肉是否表达环氧合酶-2(COX-2)。为检测COX-2的表达,对来自5名家庭成员的19个新发H M PS息肉进行了染色。对息肉上皮和基质以及对照组织(9份正常结肠黏膜,18份散发幼年性息肉,3份结肠直肠癌)进行了COX-2的定量检测,通过比较染色面积(0-3)与密度(0-3)的乘积得出结论。对上皮、基质及总体的评分与组织学和不典型增生之间关系进行评价。H M PS息肉CO X-2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并检测这些家系中M3胆碱能受体基因(A)8区的突变情况.方法:根据2003年4月杭州会议制定的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收集HNPCC家系共15个,分析其临床特征;提取先证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M3胆碱能受体基因第8外显子中一段长153 bp,包含有微卫星位点(A)8的基因片段,直接进行DNA测序.结果:15个家系共有恶性肿瘤患者55例,其中大肠癌患者41例,平均每个家系发生大肠癌2.73例,73%的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50岁,51%的病灶位于近端结肠,40%发生在直肠肛门,同时和异时多原发大肠癌总发生率为12%,2/3的家系属于Lynch Ⅱ型,共发生肠外恶性肿瘤14例(18个),其中胃癌最常见.15例先证者外周血中无1例检测到M3胆碱能受体基因(A)8区的突变.结论:M3胆碱能受体基因与中国人群中HPNCC的发病可能无密切关系.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应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并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