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宫颈癌患者及对照患者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感染状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宫颈新鲜活检组织HPV与HCMV。36例宫颈癌及3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宫颈组织中,HPV合并入HCMV感染检测阴性率分别为2.8%和31.6%,HPV单独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25.0%和15.8%(P〈0.05),OR=18.0;HCMV单独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8.3%和28.9%(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病变性质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195例患者宫颈分泌物中的HPV DNA分别进行检测。其中,尖锐湿疣62例,宫颈癌48例和正常对照85例,并对HPV感染的主要类型进行分析。结果上述宫颈分泌物中的HPV的检出率分别为96.77%、97.92%和22.35%。宫颈各病变组中HPV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尖锐湿疣组中低危型HPV的检出率为61.29%,宫颈癌组中高危型HPV检出率为77.08%,两者HPV型别分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尖锐湿疣和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高度相关。尖锐湿疣常与低危型HPV感染有关;宫颈癌的发生则与高危型HPV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30例宫颈癌、 30例宫颈炎、 8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 HCMV早期 (IE)、晚期 (L)基因片段、 HCMV79- aa ORF癌基因及 HPV16、 18、 32、 5 2 b、 5 8型 DNA。结果表明 :除 HCMV L 基因外 ,以上各基因在宫颈癌组之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宫颈炎组 ,且宫颈癌组 IE和 L 基因、HPV高危型和 HCMV同时感染的比值比 (OR)分别高于 IE或 L 基因、HPV高危型或 HCMV单独感染的 OR值之和。提示人巨细胞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可通过其 IE基因启动、激活 HPV的致癌作用 ,HCMV79- aa ORF癌基因的整合也可能是致宫颈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汕头地区宫颈癌的发生与HPV,HSV2感染以及C-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技术检测宫颈癌(84例)组织与正常宫颈(13例)组织的HPV-DNA,HSV2-DNA,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同一宫颈癌组织标本与正常宫颈组织标本的C-cerbB-2表达情况。结果:(1)宫颈癌组织HPV-DNA,HSV2-DNA阳性率为47.6%,46.4%,正常宫颈组织则为7.7%,15.4%,宫颈癌组织的HPV,HSV2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P<0.05)。(2)宫颈癌组织中,HPV,HSV2双阳性24例,经统计学处理,HPV和HSV2间的感染有显著相关性(P<0.05)。(3)宫颈癌组织的C-cerbB-2表达率为34.5%,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0/13,P<0.05)。(4)75.9%的C-cerbB-2阳性患者(22/29)与HPV与HPV和(或HSV2)同时呈现阳性。结论:汕头地区宫颈癌的发生与较高的HPV,HSV2感染率和C-cerbB-2表达率密切相关,三者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孟庆更  蔡茹艺 《北京医学》2007,29(11):664-666
目的 通过检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HPV18的感染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宫颈组织进行HPV DNA定性检测,以光镜下病理学诊断作为CIN分级标准.结果 268例宫颈组织中HPV16、HPV18的总检出率分别为44.78%(120/268)、8.96%(24/268),CINⅡ~Ⅲ级和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PV18(P<0.05).HPV16或HPV18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5例存在双重感染(P<0.01).HPV16的检出率随CIN Ⅰ级、CIN Ⅱ~Ⅲ级和宫颈鳞癌病变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高(P<0.05).HPV18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PV16感染可能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定性检测对宫颈癌可以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6例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患者,另取1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宫颈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的表达;设计高危型HPV(HPV16,18,31,33,58等)通用引物,以touch-down PCR法检测各组宫颈组织中高危型HPV的感染率.结果(1)从正常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survivin表达逐渐增强(P<0.05);(2)survivin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3)从正常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高危型HPV阳性率逐渐升高(P<0.05);(4)高危型HPV感染率在不同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分型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survivin与高危型HPV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表达及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型(HPV-16,HPV-18)感染与慢性宫颈炎、宫颈癌的关系。②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2例正常宫颈、55例慢性宫颈炎、30例宫颈癌的子宫颈组织。③结果正常宫颈组织中HPV-16,18的检出率均为0.00%,慢性宫颈炎分别为18.18%和7.27%,宫颈癌分别为56.67%和3.33%.统计学处理表明,宫颈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组织(χ2=13.624,P<0.01),而且Ⅲ度宫颈糜烂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也较Ⅰ,Ⅱ度的检出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0.550,P<0.01),但不同宫颈疾患组织中HPV-18的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④结论子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以HPV-16尤为明显,PCR技术是检测组织中HPV-DNA的敏感、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宫颈病灶中单纯疱疹病毒-2(HSV-2)感染状况,探讨宫颈HSV-2感染与宫颈癌的关联性。方法101例宫颈病变患者中宫颈癌患者46例(癌变组),宫颈良性疾病55例(对照组),分别对其宫颈病灶组织和宫颈分泌物进行HSV-2DNA(实时荧光PCR法)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快速导流杂交法)检测。结果宫颈病灶HSV-2DNA阳性率为10.89%;其中癌变组HSV-2的阳性率为17.39%,对照组为5.4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病灶HPV总阳性率为67.33%,共检测出13种HPV亚型,以16型最多见(45.45%);癌变组(97.83%)与对照组(41.82%)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87,P〈0.001)。HSV-2与HPV合并阳性率为9.90%,HSV-2感染的癌变组中HPV阳性率达100%,混合感染的亚型主要为HPV16占75%。结论HSV-2多与HPV16亚型合并感染宫颈癌患者,其在宫颈癌演变过程中的潜在影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分布。方法:采用PCR方法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对231例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HPV检测并鉴定基因分型。结果:231例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共检出HPV感染192例(83.1%),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CINⅡ-Ⅲ)和宫颈癌中HPV检出率分别为62.3%、86.8%和98.2%,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PV的主要基因型分别为HPV16(47.4%)、HPV18(12.5%)、HPV58(9.9%)和HPV52(6.3%)。结论: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HPV感染以16、18、58和52型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生殖道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异位妊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瑞菊  朱前勇 《重庆医学》2002,31(3):218-219
目的:探讨生殖道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异位妊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49例患者(病例组)的输卵管,宫颈及宫腔标本中HCMV DNA;同时选择38例正常足月妊娠行剖宫产妇女作为对照。结果:病例组宫颈,宫腔及输卵管标本中均检出HCMV DNA,且宫颈检出率为14.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异位妊娠与生殖道HCMV感染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从12例婴幼儿、少年儿童及成人尸体鼻咽部连续切片标本中,证实这些标本均存在APUD细胞。本资料通过改良嗜银法检验发现嗜银细胞;采用Fontana—Masson亲银反应发现黑素细胞;在铅苏木精染色的切片标本中亦见APUD细胞的阳性反应。对不同年龄期的人鼻咽部APUD细胞作了计数和分布描述,并讨论了其分布与鼻咽部肿瘤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人IgG为抗原,采用杂交瘤技术获得6株不同性质的抗人IgG单克隆抗体(McAb)(AI2、AI3、AI4、AI5、AI6、和AI)。AI2McAb具有抗IgG1亚类的特异性,可识别IgGγ链和F(ab')2片段,作用位点可能在人IgG1铰链区。AI3AI、McAb分别为IgG3、IgG4亚类限制性McAb,可能作用于IgGCH1区。AI4McAb可识别χ和λ型IgG四个亚类以及F(ab')2片段,不识别游离χ、λ链。AI5McAb特异地抗IgG1结合型χ,作用于IgG独特型位点。AI6McAb只抗λ型IgG,可能作用于IgGCL区。6种抗人IgGMcAb除了AI5外,均能用于人血清中IgG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作者采用小鼠骨髓瘤细胞系与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融合,对影响人-鼠杂交瘤细胞制备人单抗成功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按免疫时间(天)及体外刺激与否分为四组、其中以 PWM+TT 体外刺激 PBL(比体外不刺激)的细胞融合率高,且易建成稳定分泌抗体的细胞系。经5次克隆化后获得5株抗 TT 的人单抗杂交瘤细胞系。经双扩确定 IgG2株,IgM3株。冻存10个月后复苏,传代及适当的克隆化后仍为阳性。上清液中人 IgM 的分泌量为0.42~1.15μg/ml。经染色体鉴定确为人-鼠杂种细胞。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15例星形胶质细胞瘤,2例脑膜瘤的瘤组织为材料,经4%多聚甲醛常规固定,冰切40μm,每1例相邻切片分别用LN和GFAP抗体孵育,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基膜素(L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发现在各级星形胶质瘤中均见有LN和GFAP阳性细胞;同1例LN和GFAP生细胞的形态,数量,分布及染色强度基本相似;其染色类型有两种:一种为胞体及突起均着色,呈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红霉素治疗胃瘫的作用。14例成人给于静脉注射(7mg/kg)或口服(500mg)红霉素,并进行胃肠测压。结果显示静往红素素后胃肠道传播性肌电综合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收缩波形,其收缩波数目从19个增加至63个(P<0.01),收缩波幅从6.67~10kPa增高至>13.33kPa。口服组在口服红霉素后胃肠道传播性肌电综合液数增加,从6个(MopatingMotorComplex,MMC)上升至15个,周期明显缩短(P<0.05)。与胃不同,小肠在红霉素静注后收缩波数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结论:红霉素具有促进胃动力的作用,而对小肠无明显作用,故适用于治疗胃瘫,而对假性肠梗阻疗效可能不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技术,观察人角质形成细胞生长的过程,为培养角质形成细胞膜片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后的含胎牛和人AB型血清培养体系进行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结果:含人AB型血清培养体系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5d融合达70%,9d达90%,11d完全融合,细胞分裂指数高峰在9d左右,可达1.1%,而不合AB型血清组培养的细胞5d后即出现退化样生长,不形成细胞膜片。进一步对含A13型血清的不同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将增殖高峰期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应用MTT比色法测细胞增殖活性,进行比较,P〉0.05,表明添加F12、TC199、1640后对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作用无差异。结论:人AB型血清能够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起到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12 ̄26周妊娠中期胎儿肾上腺10例,结果显示,12 ̄26周胎儿肾上腺永久皮质尚未分带;临时皮质或胎儿皮质呈条索状及网状分带。12周胎儿髓质细胞夹杂于临时皮质细胞之间,18 ̄22周髓质细胞位于肾上腺中轴。  相似文献   

18.
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的组成及功能与人体造血微环境相似,可作为研究人体造血微环境的良好模型。选择体外培养第4周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层,经固定、脱水、原位包埋、超薄切片染色后电镜观察。结果:可见基质层由3类基质细胞及ECM组成。巨噬样细胞样基质细胞浆内可见CI;基质细胞表面ECM包含胶原纤维;内皮细胞样基质细胞间可见细胞间连接,但这种连接未见于造血祖细胞及其他基质细胞间。结论:人骨髓体外培养基质细胞超微结构与人体及小鼠骨髓微环境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处,其差异可能由于体内外不同生长条件所引起。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the human breast cancer-bearing nude mice model has been eslabgshed and the radioimrnunoimaging was carried oot by using human anti-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reast tumor-bearlng nude mice received ^[3]I-McAb-CM-1 had a clear image of the xenograft during 4 to 6 days aiter injection and m lhe same lime T/NT all over 1.0. The highest T/NT reached 7.1. It demonstrates that McAb-CM-1 can specially combine veirh breast cancer tissues and hopefully it could be used clinically to improve accurate rate of the early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一种人有台盘DNA的碱变性提取法。并对提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