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用五倍子和蜂房的有效成分作为实验药物研究中药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结构、活性的影响及对生物膜中葡萄糖转移酶(GTF)活性的影响,探讨中药防龋的可能性。方法用荧光显微镜结合特异荧光染料标记口腔细菌生物膜中死菌和活菌的方法,研究实验药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硫酸铵沉淀法提取粗酶,Neson-Somogyi法测定还原糖,G250微量蛋白定量GTF还原糖计算GTF活性单位,评价实验药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中GTF活性的影响。结果早期细菌定植黏附到形成成熟生物膜结构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死菌。24h常态生物膜结构中活菌面积占主导地位,有少量死菌存在,细菌互相紧密黏附在一起,生物膜结构清晰。0.05%氯己定对24h细菌生物膜作用后,细菌总量明显下降,残存滞留的细菌基本为死菌。0.023%的NaF作用于细菌生物膜后,生物膜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细菌总量明显减少,存在的细菌以活菌为主。经4g/L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GCE)、五倍子化学组分B(GCE-B)及32g/L蜂房化学组分1(NVE1)作用后,生物膜结构模糊不清,细菌散开,生物膜结构密度下降,其中死菌和活菌量基本相同。生物膜细菌总量减少,与24h常态生物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活菌百分比与阴性对照组活菌百分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口腔细菌生物膜经4g/L GCE以及32异/L NVE1作用后,GTF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E-B在实验浓度下对GTF的活性未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五倍子和蜂房有效成分组成的实验药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不单纯是对口腔生物膜细菌有杀灭作用,还可能通过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结构的改变调整其内部的细菌组成及抑制细菌生物膜中GTF活性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蜂胶涂膜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黏附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蜂胶涂膜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黏附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观察10、25、50g/L和100g/L蜂胶防龋涂膜对变形链球菌c型和d型的抑菌作用。以蜂胶涂膜涂布黏附板,置变形链球菌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其抗黏附效果。结果各浓度蜂胶涂膜及基质都能够抑制细菌生长和黏附,且抑菌作用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100g/L涂膜组的抑菌效果与1.6g/L洗必泰溶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5~100g/L蜂胶涂膜均可以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c型和d型的生长黏附。  相似文献   

3.
侵袭性牙周炎与FMLP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FMLP受体作为遗传标志与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目标人群(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L-AgP患者、慢性牙周炎CP患者及正常人群)的DNA,PCR扩增后,进行DNA基因测序。结果:在259-332位点中存在单核苷酸多态(SNPs),L-AgP组与其它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汉族人群中,L-AgP患者FMLP受体分子细胞外第一环及其邻近的跨膜区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可能是引起患者趋化功能缺陷的分子基础,由此导致的受体不能识别细菌趋化物亦可能是引起L-AgP患者外周血PMN趋化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全菌蛋白SDS-PAGE技术鉴别口腔细菌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是民泳结合考马斯亮蓝染色和银染色法,鉴别口腔细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用不同菌体破碎方法,不同批次处理的样品,不同次电泳、蛋白区带的不同染色法所得蛋白图型基本一致;而不同种的细菌电泳和扫描图型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五倍子不同组分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的清除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对5种主要与致龋密切相关的生物膜细菌生长抑制及清除的作用,为临床试验提供药物作用的浓度范围。方法:选择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5种口腔细菌,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为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GCE)、五倍子B(GCE-B,300ml/L乙醇提取物1.80g/L)、五倍子C(GCE-C,500ml/L丙酮提取物4.67g/L)、五倍子D(GCE-D,1000ml/L丙酮提取物0.80g/L)、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扫描电镜观察观察口腔细菌在MBECTM-Device上形成细菌生物膜的能力和形成情况;测定五倍子不同组分对5种口腔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和对5种细菌生物膜的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inimalbiofilmeradicationconcentration,MBEC)。结果:在MBECTM-Device提供的桩钉表面上口腔细菌能形成良好的生物膜结构,不同时段取出的样本可以观察到细菌从定植黏附到生物膜形成以及成熟生物膜结构。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对5种口腔浮游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五倍子B对5种口腔生物膜细菌抑制作用的效果最好,其次为五倍子C和五倍子D,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甲酯对口腔生物膜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差。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对5种口腔细菌生物膜的MBEC是MIC的2~16倍左右。结论:中药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中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和五倍子B对口腔生物膜细菌有很好的抑制和清除效应,MBEC比MIC能更客观的反映药物作用的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6.
牙科治疗台水系统无菌化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获得牙科治疗台水系统水质污染情况的准确数据,采用有效的消毒方法,彻底阻断治疗台水污染为媒介的交互感染。方法随机采集牙科治疗台各部位的水样,计数检测细菌污染的菌丛含量,对培养后污染细菌的种类进行鉴定;采用循环2.0mg/L浓度的臭氧水作为消毒剂,检测实验室与临床消毒效果;观察2.0mg/L臭氧水与正常细胞接触24h后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消毒前,牙科治疗台水系统被大量的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严重污染,细菌污染均教为每毫升水样1.58万~4.47万菌丛(CFU/ml),这些异养菌在牙科治疗台水系统内部以多种形式的生物膜生长;消毒后,牙科治疗台水系统内细菌含量为0,无生物膜形成;2.0mg/L臭氧水与正常细胞接触24h,对细胞的生长无影响。结论牙科治疗台水系统污染情况严重,手机连接管内的生物膜为重要污染环节:2.0mg/L浓度的臭氧水可以对牙科治疗台水系统进行有效的消毒,使牙科治疗用水达到ADA的理想标准。  相似文献   

7.
粘结修复前牙龋洞815颗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粘结修复术修复前牙龋洞815颗。根据洪法廉教授提出的牙本质二层龋概念.作为去除龋坏的标准。操作时不制备洞型,去净崩坏层,保留软比层,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采用材料为德国古莎与上海一拜耳齿科的酸蚀剂、釉质粘结剂、复合树脂。在前牙龋洞修复时若存在冷热激发痛明显者,使用氢氧化钙垫底,本组垫底50颗。分别于充填修复后3月、6月、1年观察结果。修复后一年成功780颗,失败35颗,成功率95.7%。从临床学上可说明:①前牙修复允许保留无基釉,操作时不制备洞型是可行的;②前牙粘结修复术去净外层龋,软化层可以保留;③酸蚀对牙髓组织不会造成损害;④减少细菌微渗漏的发生,可以减少继发龋的发生而提高修复术的成功率;⑤氢氧化钙在粘结修复中不是唯一刺激牙本质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氟化钠对5种常见龈下细菌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试管二倍液体稀释法,测定氟化钠在体外厌氧环境对雅 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中间型普氏菌,血链球菌和亲缘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比较氟化钠对上述细菌的抗菌作用。结果显示:氟化钠对各实验细菌细菌都有抑制作用,对牙周主要强疑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中间型普氏菌和龋相关菌关缘链球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MIC值为128-1024μg/ml,而对牙周有益菌血链球菌则需高浓度才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变异链球菌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与人类龋病密切相关。抑制变异链球菌致龋毒力相关的基因和酶,可影响细菌毒力因子的产生,降低细菌的致龋能力,有助于龋病的预防和治疗。谷氨酸消旋酶是一类不需辅助因子,专一催化L型和D型谷氨酸之间相互转化的酶,为细胞壁肽聚糖合成提供D-谷氨酸,是细菌生长的关键酶,目前已经成为研究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的新靶标。特异性靶向变异链球菌谷氨酸消旋酶,有望为龋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谷氨酸消旋酶的分类、结构特征、酶抑制剂及基因遗传学等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消旋酶与变异链球菌致龋毒力的关系,研发抗龋药物候选靶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釉基质蛋白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形成I型胶原、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改良组织块法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细胞形成I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能力。结果:50、100、200mg/L的釉基质蛋白可以促进牙周膜细胞合成I、Ⅲ型胶原,其中,以100mg/L釉基质蛋白的促I型胶原合成作用最明显,50mg/L釉基质蛋白的促Ⅲ型胶原合成作用最明显。但是,这种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时间性。结论:一定浓度的釉基质蛋白可以促进牙周膜细胞形成I型胶原、Ⅲ型胶原。  相似文献   

11.
三种硝基咪唑类药物对牙周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对4种牙周优势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三种实验药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和消化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甲硝唑对以上4种实验细菌的MIC90分别为0.125、0.5、0.5、1.0mg/L和0.125、0.5、1.0、4.0mg/L;替哨唑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2、0.25、0.125、0.25mg/L和0.125、0.25、0.25、0.5mg/L;奥硝唑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2、0.15、0.125、0.125mg/L和0.125、0.25、0.25、0.25mg/L。细菌浓度对其抗牙周病原菌的MCI值略有影响。结论:三种药物对牙周优势病原菌活性均较强,其大小依次为奥硝唑、替硝唑和甲硝唑。  相似文献   

12.
细菌对口腔内科常用修复材料的粘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继发龋的发生与细菌对修复材料表面以及材料与洞壁之间的粘附和菌斑的形成有关。修复材料的表面可能形成获得性膜,这种膜的有机的、无机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形成速度不同。不同的修复材料表面形成的获得性膜,对细菌粘附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同时,获得性膜的粘附也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这与材料的理化性质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洞型的制备状况和修复体的光洁度也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西吡氯铵含漱液对单纯性牙龈炎患者口腔细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1mL/L西吡氯铵含漱液对单纯性牙龈炎患者牙菌斑和唾液中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纳入单纯性牙龈炎患者 48例 ,用随机双盲法分为 2组 ,分别给予 1mL/L西吡氯铵含漱液或爱诺天健含漱液 (主要成分也是 1mL/L西吡氯铵 )。患者使用含漱液漱口 ,每天 5次 ,晨起、睡前、饭后各 1次 ,每次含 15mL ,持续漱口 6 0s,7d为一疗程。就诊当天和第 8天测定患者牙菌斑和唾液中 11种常见细菌的菌株数和细菌的数量。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2 4例 ,年龄、性别、吸烟史分布无组间差异 (P >0 .0 5 ) ,首次检查牙菌斑、唾液中常见细菌检出率和平均检出量组间比较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终点检查牙菌斑、唾液中细菌总量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首次检查 ,均显著减少 (P <0 .0 5 ) ,组间比较细菌数量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组与对照组细菌总量的减少主要是由可疑病原菌量减少所致。治疗前后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和检出量无变化 (P >0 .0 5 )。结论 :1mL/L西吡氯铵含漱液可显著减少单纯性牙龈炎患者牙菌斑、唾液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不导致口腔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寻找一种简单易行的提高有瘘型根尖周炎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 对我科1996年1月~2000年3月间收治的360颗有瘘型根尖周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总有效率94.44%,其中成功325颗,好转15颗,失败20颗。结论 临床中应用甲硝唑根管换药,甲醛甲酚和碘仿根管消毒,行瘘管通过术,对有瘘型根尖周炎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含0.2~1.0mmol/L,氟、锌离子的TG培养基厌氧培养变形链球菌C型Ingbritte株,研究氟、锌离子对该菌糖酵解产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变形链球菌糖酵解产生的酸主要是乳酸,氟和锌对该菌糖酵解产酸均有抑制作用,氟、锌合用时,抑制细菌产酸的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质量浓度四碘荧光素钠对口腔龈上菌斑的细菌抑制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6月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牙周炎患者5例,收集其口腔龈上菌斑,溶于无菌生理盐水中,离心取菌悬液,比浊法配成标准浓度。在避光条件下,将菌悬液分别与不同质量浓度的四碘荧光素钠溶液(以无菌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混合,孵育培养后计数平板菌落,观察不同质量浓度四碘荧光素钠的细菌抑制效果。结果    质量浓度为0.5、1.0、2.0、4.0、8.0 g/L的四碘荧光素钠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03 ± 39.09、255 ± 51.18、111 ± 19.32、115 ± 28.54、121 ± 39.80,与空白对照平板上的菌落数(374 ± 14.8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当四碘荧光素钠质量浓度为0.5 ~ 2.0 g/L时,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增加,细菌失活率显著增高;在质量浓度为2.0 g/L时,细菌失活率达到70%左右;质量浓度为4.0 ~ 8.0 g/L时,细菌失活率略下降但变化幅度不明显。结论    四碘荧光素钠对口腔龈上菌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鳞癌作为最常见的口腔恶性肿瘤之一,其患者常并发局部或全身感染,限制和耽误了治疗措施的实施,增大术后感染危险性,因此有必要了解鳞癌与感染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近年来国外口腔鳞癌细菌学研究进展,包括鳞癌对口腔生态区的影响、口腔鳞癌表面菌群、鳞病的细菌L型感染以及术后感染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16S rRNA,构建治疗失败根管内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文库,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微生物的多样性。方法:选取经完善根管治疗2年后失败的患牙20例,根管内取样提取细菌DNA;然后用PCR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并构建其基因文库;最后通过测序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微生物种类。结果:PCR检测显示,所有样本中有细菌出现;20个样本中共发现15种不同的系统发育型细菌(phlylotype),分属4个细菌门(phylum):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异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每个样本中检出1~6种不同的细菌系统发育型,平均每个样本中可检测到2.7种;在检出的15种细菌中,以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的出现频次最高(60%,12/20),微小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cus micros)次之(40%,8/20),而另外13种细菌的出现频次较低,其中有4种系统发育型细菌(Rummeliibacillus、Exiguobacterium aurantiacum、Pseudomonas veronii、phocaeicola abscessus )只出现了1次。结论:根管治疗失败主要是由多种细菌感染所致,其中以粪肠球菌的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缺陷型突变株的构建边专樊明文凌均本研究通过DNA重组技术构建变链菌各葡糖基转移酶(GTase)缺陷突变株,以确定各GTase在细菌粘附中的作用与机制。1.材料与方法:(1)培养基、细菌及质粒:本研究使用及构建的细菌与质粒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蔗糖质量浓度对体外牙菌斑生物膜细菌组成和pH值的影响,探讨口腔微生物在蔗糖存在下的致龋能力.方法 采集有龋者(龋失补牙面数>3)集合牙菌斑样本5例,混合后在不同质量浓度(0、1.5、3.0、5.0及20.0g/L)蔗糖中体外培养生物膜;对生物膜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和细菌量计数,并行pH值监测.结果 随着培养基中蔗糖质量浓度增加,生物膜细菌种类减少;随着蔗糖质量浓度的升高(0、1.5、3.0、5.0、20.0g/L),生物膜培养36 h后所能达到的最低pH值呈降低趋势,分别为5.4、4.7、4.5、4.2及4.2;在有蔗糖时,最终12 h生物膜培养达到pH最小值约需6h,相比最初12h(约需10 h)明显缩短;对生物膜细菌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蔗糖质量浓度为5.0g/L时细菌量最大,向下蔗糖质量浓度依次为3.0、20.0、1.5及0g/L,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蔗糖浓度可影响体外牙菌斑生物膜的细菌组成和pH值,含蔗糖的培养基可筛选出具有潜在强产酸和耐酸能力的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