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的肝脏     
叶军 《健康博览》2009,(1):17-17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其左右径约25.8厘米,前后径约15.2厘米,上下径约5.8厘米,成年人肝脏重量占体重的1/40~1/50,约为1.1—1.5千克。在胎儿和新生儿时,肝脏的体积相对较大,可达体重的1/20。肝脏分为较大的右半肝和较小的左半肝。  相似文献   

2.
陆基宗 《健康生活》2008,(11):29-29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占人体总重量的1.5-2.0%,即一般成年人约含1200克以上。其中99%的钙组成骨骼和牙齿,1%的钙分布在血液中,与骨钙维持着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酒精进入人体后在肝脏内进行代谢,24小时内可代谢120克酒精。因此,当少量饮酒肝脏能够完全代谢.不会对肝脏产生不利影响。但若长期或大量饮酒,一旦超过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就会造成肝脏病变.包括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等。据报道,1O%~20%的酗酒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  相似文献   

4.
黄梨煜 《健康》2012,(2):36-37
1.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破坏人体肝脏细胞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榛子是坚果类食品,其营养丰富,一般含有脂肪57.1%~62.1%、蛋白质16.2%-21.12%、碳水化合物6.5%-9.3%、维生素C、E和多种矿物质等,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大多为油酸)。榛子是富有营养的健康食品,适量食用有利于人体健康,可预防心脑血管病,增加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成分。  相似文献   

6.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肾脏、肝脏和其他器官有多发囊肿形成,囊肿进行性增大,约在50岁时导致终末期肾脏病。ADPKD主要由两个基因的变异引起:PKD1和PKD2。PKD1编码多囊蛋白-1(polycystin-1),定位于16p13.3,占总患者数的85%,临床表现也最典型;PKD2编码多囊蛋白-2(polycystin-2),定位于4q13~23,占10%~15%,临床表现较轻。  相似文献   

7.
1孕期钙代谢 1.1钙代谢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矿物质。足月新生儿含钙28-30g(约占体重的1%),成人总共有1000-1200g(约占体重的1.5%~2.0%),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构成人体的支架,并作为一个巨大的钙储存库;1%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构成钙的代谢池并参与血液凝固、细胞粘着、神经冲动的传递、酶促反应的激活、激素的分泌以及保持神经肌肉兴奋性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锌和铁、钙一样,也是一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是人体内许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成人体内锌含量约为2.0—2.5克,是仅次于铁的必需微量元素。它广泛存在于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其中约60%在肌肉,30%在骨骼。但人体内没有特殊的锌储存机制,也就是说,锌不能像能量一样储存在脂肪细胞里。而且在体内呈非均匀分布,其中以肝脏、骨骼肌、皮肤、毛发、指甲、视网膜、前列腺的含量为高,血液中含量很少。  相似文献   

9.
丙肝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丙肝没有预防疫苗,且发病早期患者一般没有症状。但肝炎会静悄悄地发展,不少丙肝患者发现病情的时候已进展到肝硬化。 危害大。90%患者感染不自知丙肝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但由于发病早期患者一般没有症状,90%的丙肝患者患病而不自知。丙肝一方面把自己“重重掩护”起来.另一方面,病毒对肝脏细胞的破坏却一直持续着,静悄悄地危害人体。若不尽早治疗,70%-90%的丙肝病人会发展成慢性肝炎,10%-15%的患者可能在感染后20年左右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和肝衰竭。之后.1%-5%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癌。  相似文献   

10.
钙制剂进展与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钙的生理作用 钙是人体重要常量元素之一,在人体组成元素排序中仅次于C、0、N。在金属元素中居首位,人体含钙量平均为1200g(800-1400g),占人体重约2%;钙在人体中重要生理作用:(1)构成人体骨骼的基本元素,99%以上钙主要与磷酸结合成羟磷灰石(HA)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促进骨钙化和骨形成,维持骨的坚固性。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全世界每年新增30万-100万病例。肝癌已居我国癌症的第二位,在城市仅次于肺癌,在农村次于胃癌,年死亡率为1.46-4.60/万,平均2.04/万。我国每年因肝癌而死亡的人数约20余万,约占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肝癌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肝炎是肝脏发生炎性病变的总称。可分为: 1.急性肝炎2.慢性肝炎3.重型肝炎病毒性肝炎为常见病,多发病又可分为黄疸型/无黄疸型肝炎,经统计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42.2%-80.7%,其危害许发症为1.肝性脑病2.肝肾综合症3.妊娠病毒肝炎4.肝源性糖尿病5.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演变为原发性肝癌,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全球约有20亿乙型肝炎患者,而大约有3.5亿患者为慢性疾病[1-2]。在中国,约有1.2亿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长期进行复制是慢性乙肝患者出现肝脏炎症,同时是造成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人体内部的DNA载量与肝脏出现病变的严重情况具有正相关性[3-4]。因此,抗病毒方式进行治疗是乙型肝炎患者的关键之处,可以发挥长期防止乙型肝炎病毒出现复制,防  相似文献   

14.
CYP2E1、GSTT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YP2El、GSTTl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可能关系。方法 运用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胃癌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基因组DNA进行CYP2El、GSTTl基因分型。结果 RsaI酶切的CYP2El各基因型在胃癌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分别为A(c1/c1)型71.1%、52.2%,B(c1/c2)型24.4%、43.3%,C(c2/c2)型4.4%、4.4%,分布差异有显著性(X^2=7.34,P=0.025),A型基因使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OR=2.25,95%CI=1.16-4.37);cl等位基因在病例中的分布频率为83.3%,显著高于对照(73.9%)(X^2=4.77,P=0.028)。胃癌组GSTTl空白基因型(null)频率(60.0%)显著高于对照(43.3%,X^2=5.0l,P=0.025),GSTTl基因缺失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OR=1.96,95%口为1.04-3.71)。按GSTTl基因存在与否分层分析发现,当GSTTl基因存在时,CYP2El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未见显著关联,而在GSTTl基因缺失组,CYP2ElA(c1/c1)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增加。CYP2ElA(cl/c1)且GSTTl(null)型个体患胃癌的危险性是CYP2ElB(cl/c2)亿(c2/c2)且GSTTl(nonnull)个体的3.7l倍(95%CI=1.54—8.94)。结论CYP2El、GSTTl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联,CYP2ElRsaI酶切A基因型是胃癌的易感基因型,GSTTl基因缺失使胃癌的易感性增加,CYP2El、GSTTl两基因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属于感觉器官,它也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由浅层的表皮和深层的真皮两部分组成,并与皮下组织和肌肉相连。人体全身皮肤的总重量约占体重的5—10%,皮肤的含水量约为62—71%,成年人皮肤的总面积约有1.5-2平方米,厚度约为0.5-4毫米。人体皮肤最厚的地方在脚  相似文献   

16.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来自尿路上皮,90%以上为移行细胞癌,约7%为鳞状细胞癌,2%为腺癌,另有不足1%为未分化癌。临床上膀胱癌的分期方法通常采用国际联合抗癌协会(UICC)拟定的TNM分期法,膀胱癌局限于粘膜或粘膜固有层,位置表浅,故称之为表浅性膀胱癌,即TNM分期中的Ta和T1期。约75%-80%的膀胱癌患者最初表现为表浅性癌。  相似文献   

17.
特别推荐:     
《大众医学》2011,(9):36-37
大豆是优质植物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0%~5。%.且富含人体需要的8种必需氨基酸,是植物性食品中唯一可与动物性食品相媲美的高蛋白质食物。大豆卵磷脂能促进肝脏的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形成。大豆所含有的植物固醇不被人体吸收.且能够抑制动物胆固醇的吸收对预防高脂血症有帮助。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的发病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最新的一项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约为9000万人,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15.5%,约为1.4亿人。有资料表明,糖尿病肾病是成人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中最重要的单一因素。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病率为30%-40%,2型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可达20%。  相似文献   

19.
晕厥是指突然短暂的意识和位置觉的丧失.常引发摔倒,并能自发性恢复。是老年常见的一个症状。老年发病率约6%-10%,在老年人集中的疗养院或敬老院可高达23%。Soteriades报告为6.2/1000人。意大利Brignole报告多中心研究结果为2.6/1000人/年,占同期人院人数的1.1%。这种不同可能与研究对象、人群年龄、种族不同有关。70岁以上高发,70-79岁和80—89岁占发病人群的25%和2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细胞表面免疫分子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对T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MSC和T细胞;电镜观察MSC和T细胞共同培养时的相互作用;检测MSC对T细胞表面分子CD54,程序性死亡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PDL)-1,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I,MHC—II表达的影响。结果MSC与T细胞共培养时,大量MSC和T细胞连接在一起:T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率:离体实验一买验组:CD54:(66.0±1.3)%;PDL-1:(61.0±19)%,MHC-I:(23.4±3.4)%,MHC-II:(27.5±1.2)%;对照组:CD54:(52.1±2.0)%,PDL-1:(42.1±2.0)%,MHC-I:(19.5±3.0)%,MHC-II:(9.2±0.8)%;在体实验一实验组:CD54:(59.0±2.6)%;PDL-l:(57.4±2.4)%;MHC-I:(22.6±2.7)%;MHC-II:(22.4±2.0)%;对照组:CD54:(51.5±1.0)%,PDL-1:(50.0±3.3)%,MHC-I:(18.1±1.5)%,MHC-II:(9.7±0.6)%。结论MSC与T细胞相互接触后促进T细胞表达CD54,PDL-1,MHc-I,MHC-II,这可能在MSC对T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