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症临床表现多样化,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多见.常常到综合医院非精神科诊治,必然影响神经症的诊断及治疗。本文对92例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中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的精神疾病误诊原因 ,从而减少误诊发生 ,提高早期诊治率。方法 按照 CCMD-3诊断标准 ,对我院门诊 62例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的精神病人的既往误诊情况进行分析 ,并探讨误诊原因。结果 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的精神疾病的误诊与患者突出的躯体化症状 ,首诊于非专科医院、非专业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等因素有关。结论 普及精神疾病知识 ,消除精神疾病偏见 ,非专业医务人员精神疾病知识的提高和及时请专业医务人员会诊是减少其误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512例躯体疾病患者伴发精神障碍的会诊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中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情况十分常见,文献报道约有20%-40%的住院病人存在明显的精神障碍且未能被及时发现或诊断。在综合性医院中,对住院病人合并精神障碍的处理主要是开展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工作。现将我院2003年以来积累的会诊联络精神病学诊治资料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吴仲敏 《解剖学研究》2009,31(6):462-464
阴茎勃起受周围神经的调节,包括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躯体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之间存在广泛的交通支,它们在阴茎勃起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临床及法医学工作中常遇到因阴部神经和/或海绵体神经损伤而导致阴茎勃起能力减退或消失的患者。因此,正确理解阴茎的神经分布以及上述神经损伤与男子性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对神经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治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躯体主观感觉状况、个性和心理状态以及3者间的关系,探索与整形美容相关的心理学问题。方法:采用躯体自信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90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躯体自信程度不高。不同性别医学生的躯体自信状况不同,女生的较低;躯体自信程度与男生的E成分正相关,与女生的N分成负相关,不同性别的躯体自信程度均与焦虑成负相关。结论:医学生躯体自信程度较低,其躯体自信与性格、心理状况有关,对整形美容者有进行心理咨询提高自信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正Q不少家长对教育孩子特别用心,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但孩子却有厌学情绪,甚至出现躯体症状,作为医生,您是怎样处理的?A如果我们在门诊遇到这样以躯体症状为表现的孩子,又有一些厌学情绪的,作为医生,我们首先需要区分这是由于精神方面或者情绪方面的障碍引起的躯体症状和厌学,还是一个心理和父母养育层面的问题,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7.
焦虑和抑郁的躯体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比较综合性医院神经病科门诊中焦虑和抑郁的躯体化,将各种焦虑障碍65例和抑郁症85例,经SCL-90评定躯体化因子>2分考入组。对两组躯体化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及所表现的系统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前者发生率为35.4%,后者友生率为44.7%。提示对有躯体症状但又缺管相应躯体疾病证据的病人,应考虑有无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可能,对难治的神经症可给予执抑郁剂。  相似文献   

8.
躯体疾病伴发情感障碍──抑郁,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国外不少学者对癌症、心肌梗塞、脑卒中、巴金森氏病所伴发的抑郁进行了研究,但对消化系统疾病伴发的抑郁情感报道不多。本文调查85例慢性胆系疾病的情感障碍,探讨慢性胆系疾病与抑郁消感的相互关系。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及标准:以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胆系疾病出超证实为慢性胆系疾病,无其它躯体疾病;无精神疾病,志愿合作者。1.2使用工具:一般资料调查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与起病和复发有关的因素,如精神刺激,遗传因素,季节变化;治疗方法与疗效。…  相似文献   

9.
集训新兵躯体化症状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集训新兵躯体化症状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成人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集训过程中对1432名新兵进行了躯体化症状和个性评定。结果:集训第一个月末新兵躯体化症状的检出率最高(12.25%),集训第二个月末为9.81%,集训前为8.66%。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躯体化症状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情绪不稳、有过受伤史、缺少体育锻炼、非主动要求参军等。结论:集训期间躯体化症状呈非线性下降趋势,集训前躯体化症状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文拉法辛对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14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分为文拉法辛组57例,丙米嗪组57例,治疗8周,用HAMD和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文拉法辛组与丙米嗪组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起效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副反应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NRI与TCAs之间比较对躯体形式障碍有效、安全、起效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灾难性事件对遇难者亲属躯体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灾难事件的103名遇难者亲属和未遭遇灾难的9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躯体及心理症状的调查,对前者采取相应的心理及药物干预措施。结果:遇难者亲属的躯体及心理症状得分(除泌尿生殖症状外)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压较事件前升高。其躯体及心理健康受影响程度主要与与遇难者关系有关,遇难者亲属与遇难者关系越密切,其躯体及心理健康受影响程度则越大。经予心理及药物干预可收到好的效果。结论:灾难性事件可给遇难者亲属躯体及心理健康造成明显损害;对他们实施心理及药物干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同周围事物发生复杂的联系和关系,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与情感。情绪是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物学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心境、激情、应激三种形式来表现目己的情绪状态。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主要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种形式。情绪与情感不仅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也和躯体疾病有密切联系,不少学者对情绪、情感的产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不少理论,本文就此问题…  相似文献   

13.
据资料报道[1 ] ,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略高于 1 3的是躯体疾病 ,不到 1 3的是神经症 ,其余是心理生理疾病。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 ,在诊治躯体疾病时 ,医务人员不要忽视了心理行为的治疗。对象 选择 15例因厌食在我院儿科门诊及病房收治患儿为研究组。  相似文献   

14.
钱军 《医学信息》2008,21(7):1121-1123
目的 探讨本院儿科中情绪障碍躯体化患儿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就诊经过、治疗结果等进行探讨,以便引起综合性临床儿科医生对心理障碍躯体化症状的重视.方法 选取2004~2007年本院门诊中有躯体化症状的情绪障碍患儿41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病史,由专业心理医生作出诊治方案,并评估疗效.结果 73.2%的患儿起病后半年才到心理门诊就诊,仅17.0%的患儿是在非心理科的医生的建议下去看心理门诊的.情绪障碍的发病除了有外在刺激因素外,与患儿本身的情绪有关.躯体化症状以心血管症状、神经症状、消化道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为主.经心理医生的治疗97%以上的患儿得以康复.结论 综合性医院临床儿科医生对情绪障碍躯体化症状的认识辨别能力急需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躯体疾病并不陌生。躯体疾病是指躯体有客观病变和体征的疾病,通俗地讲就是某个器官出了毛病,比如心脏冠状动脉硬化了、胃部长了肿瘤、血糖过高、病毒入侵大脑等等,遇到上述情况,病人会去综合医院的心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神经科等科室就诊。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躯体形式障碍”的氟西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抑郁已成为老年期常见症状,其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1]。当病人以慢性躯体疾病为主诉时,抑郁的漏诊率可达48%[2]。漏诊不仅使躯体症状无法缓解,而且加重了患者的抑郁情绪,继而使躯体症状更加顽固。本文拟对综合性医院中,老年人慢性躯体...  相似文献   

17.
躯体变形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躯体变形障碍(BDD)是一种对想象或轻微外表缺陷的先占观念。作为一种精神障碍,BDD不仅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还易引发复杂的医疗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躯体变形障碍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发面的进展,并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名称由来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8.
躯体化障碍与童年期的创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童年创伤与躯体化障碍形成的关系。方法:对象为一躯体化障碍女性患者,通过治疗性晤谈,收集其病史、阻抗、移植和反移植等材料,使用内省的、通情的和精神分析的 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童年期有严重的创伤经历,其特征是丧母及长期的过度劳累性身体虐待,相应的表现有严重的压抑、分离、惊恐发作和生理应激反应。成年后突出的病征是躯体化障碍和惊恐发作,其发生和加重与分离和劳累联系在一起。这些情境类似于童年期的创伤情境,症状表现也类似过去的,提示其躯体化障碍是过去创伤性反应的再次唤起。结论:躯体化障碍可能起源于童年期不可逃避的持续性身体虐待所导致的生理应激反应。症状的形成机制涉及情绪的压抑、躯体反应的分离、继发性获益以及受虐性的客体关系内化,而后者导致对创伤主动的追寻倾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青少年对母亲躯体暴力特点及相关的家庭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11-18岁青少年被试1900人。采用自编家庭基本信息问卷、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青少年对母亲躯体暴力调查问卷对青少年家庭的经济收入、母亲学历、父亲对母亲的躯体暴力、父亲对子女的躯体暴力、母亲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对母亲躯体暴力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子女对母亲躯体暴力的年发生率为8.3%左右,不同性别子女对母亲躯体暴力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青少年子女对母亲躯体暴力的发生率差异显著;高学历母亲更容易成为子女躯体暴力的对象,母亲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对母亲躯体暴力分别是青少年对母亲躯体暴力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结论:青少年对母亲躯体暴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家庭暴力,母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对母亲躯体暴力等因素与青少年对母亲躯体暴力有一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20.
社会支持、人格和健康态度与老年躯体疾病患者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李延,解亚宁,杨莉,王俊,王南,王茹,贾函芳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近年来,人们日益清楚认识到,健康不仅涉及躯体或生理功能,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有关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躯体疾病患病率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