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其下肢远端没有良好的流出道,故无法接受手术搭桥.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缺血下肢可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供,以达到细胞性血管搭桥目的.选择2006-06/2007-02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5例,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静息痛、缺血性溃疡或趾端坏疽,踝臂指数0~0.5,CTA及彩超证明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病变远端流出道差,患者对本实验知情同意且自愿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排除并发严重的心、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于双髂后上棘穿刺采集自体骨髓血,每例采集骨髓血100~300 mL,羟乙基淀粉及Ficoll液分离,配置成干细胞混悬液50 mL,单个核细胞计数为(2.05~9.36)×108.椎管内麻醉,沿下肢动脉走行给予缺血下肢肌肉及足部局部注射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混悬液,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移植后12周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t=-5.328~6.373,P < 0.01);踝臂指数略微升高(P > 0.05);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略微降低(P > 0.05).9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于术后3~12周基本愈合;2例趾端坏疽患者在干细胞移植术中进行坏疽部位截趾,术后4周完全愈合.术后均未出现异常症状或体征,随访6个月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严重慢性缺血患肢的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肢体疼痛、冷感、间歇跛行等指标,且不会加重并发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办法.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09/2006-07在沪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症闭搴患者14例,共23条患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痛,冷感,间歇件跛行,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发生变化及皮肤溃疡,严重者趾或足坏死破溃.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混悬液,于患肢一次性按4cm ×4cm间距做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每点注射1mL,沿缺血下肢动脉走行采取多点肌肉注射.12个月后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土观指标和辅助检台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5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基本愈合.9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条患肢侧支血管丰富.末见骨髓动员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并发症,患肢移植部位剧烈疼痛,所有疼痛均干移植后第3人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干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成为血管性内皮细胞的特性,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缺血组织血供.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武汉市中心医院.对象:选择2005-07/2007-05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9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且合并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及糖尿病足.男61例,女28例.年龄45-90岁,平均67岁.病变部位主要为双下肢,伴足部溃疡者54例,伴坏疽者8例.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因子购自中国麒麟鲲鹏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方法:[1]干细胞动员:全部患者均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因子500~600μg/d,注射5d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总量83~103mL,单个核细胞数量1.86~3.39×1011L-1,CD34 矿细胞为0.55%~1.36%.[2]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均行静脉麻醉,将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悬液按3cm2×3cm2间距进行缺血肢体肌间分层注射.主要观察指标:[1]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前及移植后1,3和6月患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肢体皮温及深部感觉检测及评估.[2]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CT及血管造影检测患者下肢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纳入患者89例,8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1]临床症状评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患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情况较移植前均有改善,且随着时间延长改善程度逐渐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踝肱指数: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间的延长患者踝肱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肢体皮温及深部感觉检测结果:移植后患者肢体皮温较移植前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深部感觉检测肢体感觉功能有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影像学检测结果:移植后患者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与移植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CT及血管造影显示2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新生侧支血管形成.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增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血流,促进部分患者下肢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局部可横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进一步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形成新的侧支,改善患者局部血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为缺血性下肢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糖尿病足1肢,经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提示下肢血管硬化、狭窄和闭塞,抽取患者骨髓液5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生物检测安全后静脉输注给患者.移植后7,30 d,3个月和6个月,以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溃疡与坏疽变化等检测指标,观察治疗效果;以彩色多普勒、CT血管三维重建等检测,观察下肢血流改善和动脉侧支重建情况.结果与结论:3个月后患者疼痛、冷感明显缓解,麻木改善;6个月后疼痛消失,踝肱指数明显升高,溃疡完全愈合,下肢得以保留,行走间距延长,下肢动脉造影CT三维重建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患肢有明显的新生侧支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损伤,随访患者14个月,未见移植相关并发症.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促进血管新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动物实验表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缺血的肢体可促进局部的血管生成。我科于2005年3月至12月,完成了15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的干细胞移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其下肢远端没有良好的流出道,故无法接受手术搭桥。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缺血下肢可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供,以达到细胞性血管搭桥目的。选择2006—06/2007—02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5例,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静息痛、缺血性溃疡或趾端坏疽,踝臂指数0~0.5,CTA及彩超证明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病变远端流出道差,患者对本实验知情同意且自愿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排除并发严重的心、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于双髂后上棘穿刺采集自体骨髓血,每例采集骨髓血100—300mL,羟乙基淀粉及Ficoll液分离,配置成干细胞混悬液50mL,单个核细胞计数为(2.05~9.36)×108。椎管内麻醉,沿下肢动脉走行给予缺血下肢肌肉及足部局部注射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混悬液,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移植后12周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r=-5.328-6.373,P〈0.01);踝臂指数略微升高(P〉0.05);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略微降低(P〉0.05)。9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于术后3-12周基本愈合;2例趾端坏疽患者在干细胞移植术中进行坏疽部位截趾,术后4周完全愈合。术后均未出现异常症状或体征,随访6个月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严重慢性缺血患肢的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肢体疼痛、冷感、间歇跛行等指标,且不会加重并发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均得到证实.近年来,小球囊扩张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常见方法.然而,通过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这种干细胞移植和介入治疗结合方式在临床上常见于治疗冠心病,而鲜见于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目的:多指标客观评估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06/2009-06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部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小球囊扩张和血管腔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小球囊扩张治疗.移植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及移植后踝肱指数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2周后,实验组患者下肢疼痛症状、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踝肱指数变化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7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①选择2004-03/2005-10郑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内科住院确诊的糖尿病足患者17例(共17条患肢,左下肢10条,右下肢7条),男11例,女6例;年龄62~78岁,平均69岁;足部坏疽6例,静息痛或/和间歇性跛行11例。②纳入标准:不同程度的趾端坏疽、缺血性溃疡或静息痛;生活方式或职业必须解决的间歇性跛行;强烈要求缓解间歇性跛行者;血管造影证明存在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病变远端流出道差。排除标准:并发严重心、肺、肾、脑等脏器功能不全或不能耐受手术者。③分别采集患者自体骨髓,从双侧髂后上棘穿刺,每例约采集骨髓250~300mL,Ficoll液分离,配制成干细胞混悬液50mL,细胞计数为4×108~9×108。静脉麻醉下进行小腿肌肉及足部局部注射,每个位点注射0.3~0.5mL,两个位点间距约3cm,进针深度1.5~2.0cm/下肢,0.5~1.0cm/足部。④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周对患者进行肢体疼痛、冷感、间歇跛行状况评估,并采用SDW数字点温仪检测患者足背第3趾根后2cm皮肤温度,以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及臂踝指数检查套件测量踝肱指数。观察溃疡的外观、范围、深度,有无异常症状或体症出现;血、尿、粪常规以及肝、肾功能和出、凝血时间的改变。结果:17例糖尿病足患者全部完成1年随访而进入结果分析。①基本体征指标的改变: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及踝肱指数均得到明显缓解,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t=-9.644~7.750,P均<0.01)。②术后足部坏疽病例创面愈合情况:5例糖尿病足患者于术后14~55d足部坏疽创面感染被控制,局部有新鲜肉芽出现,创面明显缩小并基本愈合;1例患者在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同时对足部坏疽进行彻底清创,切除坏死的左足第2趾关节远端,术后14d伤口完全愈合。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17例糖尿病足患者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均未出现异常症状或体症,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和出、凝血时间均正常。随访1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患者,能够明显改善肢体疼痛、冷感、间歇跛行、踝肱指数等指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3/2004-01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1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70.6岁;糖尿病足左下肢6条,右下肢7条。①术前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13条患肢中,静息痛1级1条,2级3条,3级6条,4级3条;均有不同程度的冷、凉感觉,患肢冷感2级3条,3级7条,4级3条;下肢间歇性跛行均为4级。②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在移植前、后均进行经皮氧分压的测定,并予以侧支血管评估。③自体骨髓干细胞的提取与移植:局麻下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350mL,体外分离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mL,多点肌肉注射到缺血下肢,0.8~1.0mL/点,各点间距约3.0cm×3.0cm。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15~24个月。结果:11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18.5个月。①术后糖尿病足患者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移植后8周,足部疼痛改善率84.6%,小腿疼痛缓解率100%,患肢冷感明显改善或消失。移植后2~6个月,3例因患足坏疽感染及再疼痛加重而截肢。移植6个月后,2例分别死于脑血管意外、心功能衰竭,死前出现患足疼痛加重,5例有不同程度再出现患足痛,1例持续缓解。②术后辅助检查结果:术前内踝部经皮氧分压值<2.66kPa的10条下肢,术后5条>3.99kPa,2条达2.66~3.99kPa之间,3条仍<2.66kPa,此3条下肢最后予以截肢;术前内踝部经皮氧分压>2.66kPa的3条下肢,术后均>3.99kPa,肢体均被保留。7例患者8条下肢于术后1~3个月接受下肢动脉造影,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早期对于改善糖尿病足缺血、缓解缺血症状有一定作用,重症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1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2006-11/2008-10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糖尿病足患者11例,病程6~18年,经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及(或)支架置入治疗,血管搭桥效果均不佳.本组患者均有足部和(或)下肢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7例,足部皮肤色泽异常7例,足部溃疡6例,坏疽4例,合并感染2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自健康分娩孕妇的脐带血,由深圳市北科细胞工程研究所提供.患者硬膜外麻醉或腰庥后,将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分多点注射到病变下肢,细胞数(1~6)×1011L-1,每点0.3~0.5 mL,各点间距约3cm×3 cm,肌肉组织丰富的部位可分层注射.移植后1~4周,9例足部疼痛缓解或减轻,10例冷感明显改善;移植后4~16周,4例溃疡面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愈合,2例足部坏疽创面缩小并基本愈合,且下肢得以保留,1例患肢截肢,但降低了截肢平面;移植后12~24周,6例间歇性跛行有明显改善,3例患肢的踝肱指数有所增加,3例血管造影示有不同程度的侧支血管形成.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简单,创伤小,能有效地增加患者下肢血流,促进溃疡愈合,使一部分患者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汉油田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护理提供者(护理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提供者进行一般情况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QOLI-74)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家庭护理提供者各维度的主观生活满意度与其客观指标相关,但也与其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有关。结论:客观状态是影响主观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应考虑护理者的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对护理者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质量,以更好地配合患者治疗。方法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8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配偶及正常对照组人群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配偶的GQOLI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维度得分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其中女性配偶GQOLI总分及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维度得分较男性配偶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较正常人群下降,其中女性配偶生活质量下降更明显,需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失眠症又称不寐,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质量下降,不能满足身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现将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