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探讨李平①张殿波②邢金国①本文搜集慢性硬膜下血肿58例,均作过CT检查且资料较完整,通过复习文献,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水平。1资料与方法58例中男50例,女8例,年龄12~84...  相似文献   

2.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82例86个慢性硬膜下血肿,男68例,女14例。年龄13~70岁,平均41.5岁,30岁以下者5例,31~40岁者9例,41~50岁20例,51~60岁者40例,61~70岁者8例。症状以颅内压增高及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有明显外伤史者45  相似文献   

3.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多种多样,形态各异,并且密度高低不均,厚度不一。它与外伤时间、过渡阶段、血肿期龄密切相关。CT扫描是当今诊断血肿的最有效方法。本文强调,CT图象出现异常时,应详细追问病史,密切结合临床,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
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余晓龙,陈瑞官,段早辉(武警江西总队医院CT室南昌330001)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1资料分析1.1临床资料12例中有外伤史者10例,无明显诱因者2例。就诊时病程均...  相似文献   

5.
本文搜集慢性硬膜下血肿58例,均做过CT检查,且资料较完整,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58例中男50例,女8例,年龄12~84岁,有外伤史者54例,其余4例无明确诱发因素。CT诊断明确后均采取手术治疗,均证实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T扫描采用TOSHI—BA300EZ型,以om线为基线层距、层厚均为10mm。42例作平扫。16例作平扫外,并作了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6.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SDH)指伤后4天~3周的血肿,是急性向慢性发展的过渡阶段。3周以后则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CSDH临床并非少见,常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我们经钻孔冲洗引流血肿术证实为SSDH或CSDH,现将38例的诊断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总结30例慢性硬膜血肿性瘤痴呆,主要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状阴影,血肿密度与其期龄有关,随时间推移分别表现为等密度,混合密度和低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好发部位多见于额颞顶部颅骨内板,其血肿体积常常大于一般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精神障碍,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的早期症状易被临床医师忽视,CT检是早期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性痴呆有效且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这类血肿来自轻微头部外伤(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有的外伤史不明确。多数病人年龄较大。在硬膜下血肿中约占25%。现将我院1996年1月~2005年5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3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H)CT征象认识。材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均位于颅骨内板下与皮质表面间,密度均匀与内侧脑灰质相近、边缘不清的新月形影;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消失,邻近脑池闭塞,同侧脑室变窄。20例单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中线结构不同程度向对侧偏移。6例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中线结构未见明显偏移,增强扫描血肿不强化,与强化的脑皮质表面分界清楚。结论:ISH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T窗技术对少量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头部外伤患者的CT资料,其中32例确诊有少量ASDH,57例正常,两组医生用常规窗(90Hu窗宽,35Hu窗位),调节窗(150Hu窗宽,100Hu窗位)进行CT诊断,比较常规窗与调节窗诊断少量ASDH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两组医生在调节窗诊断少量ASDH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常规窗(P均<0.05)。【结论】采用CT窗技术可提高对少量少量ASDH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窥镜下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38例60岁以上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20).治疗组在CT引导立体定向内窥镜下清除血肿;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钻孔冲洗引流术.结果对两组出院时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治疗组显效率为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65%),P<0.05;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日为(11.72±2.56)d,对照组为(22.17±3.29)d,两组比较治疗组亦明显缩短(P<0.01).结论立体定向脑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直视下操作、止血,清除血肿较彻底.疗程缩短、效果好,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及血肿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用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颅脑CT复查示脑组织复张良好,随访中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确切,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吴建波 《华西医学》2009,(7):1623-1624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诊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术中大出血死亡,其余137例均治愈出院。术后硬膜下积液2例,脑内血肿5例,张力性气颅2例,癫痫发作3例,3例复发。结论:头颅CT平扫是诊断CSDH的首选检查。对于有症状的CSDH患者,应根据血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而积极防治手术并发症是治疗CSDH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安全性、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约70-110ml,平均90 ml,出血时间4天-3周以上,平均21天。根据术前CT平扫、增强扫描、MRI图像分析,采用治疗计划系统制定引流管置入计划,按计划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准确置入引流管。置入后即刻及术后1、5、15天CT平扫复查观察引流管在血肿内分布位置,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锥孔置管引流均顺利完成,76例引流管置入部位、深度均满意,2例引流管置入较浅,于置管3天后病人不小心引流管外脱于血肿外,2例置入的引流管偏离血肿中心,发现后在CT机房即对引流管位置、角度调整为满意位置,8例合并血肿腔积气,经保守治疗积气吸收。8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完全吸收78例,2例血肿延迟吸收好转。总有效率100%(80/80)。结论:在CT引导下颅骨锥孔置管引流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并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homic Subdural Hematoma,CSDH)钻孔冲洗引流术(Burr-hole drainage BHD)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提高CSDH的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4年5月我科经钻孔冲洗治疗的114例CSDH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治愈98例,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16例。其中血肿复发7例,癫痫发作2例,张力性气颅2例。颅内出血5例。结论 BHD是治疗CSDH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有一些并发症。术中应采取一定的方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特点。材料与方法:对21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3例,CT表现为单侧呈细条状、宽带状高密度影,合并同侧硬膜下积液时表现为高低密度“液—液平”;双侧局限对称时呈枣核状,贯通全长呈宽带状,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脑膜下血肿8例,CT表现单侧呈大片状、新月形、镰刀状高密度影,双侧为“U”形、“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MPR重建,增强扫描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1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出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分析18例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CT表现,并从其发生的病因病理学角度加以解释。结果: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要点:(1)血肿位于半球间镰旁,呈一个或多个单凸形,薄形血肿呈粗线条形,左右发生机会相等,双侧少见。(2)血肿多数呈高密度,活动性出血时,血肿呈多种密度隔室,伴假膜出现,血肿吸收液化和/或脑脊液渗入,可表现低、等混杂密度。(3)占位征象,同侧中间脑沟回结构消失,蛛网膜下腔闭塞,灰白质界面移位,同侧侧脑室受压、移位、变形,中线结构移位。(4)并发同侧幕上及大脑凸面硬膜下降血肿。结论:CT是诊断半球间硬膜下血肿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特殊的发生部位、形态及密度是诊断的主要依据,CT表现可为确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主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86例,其中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56例(血肿组),未转化130例(无血肿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总结,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肿组较无血肿组伤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时间早、额颞部发生率高、早期手术率低、伤后硬膜下积液厚度厚、积液CT值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额颞部硬膜下积液、伤后硬膜下积液厚、积液CT值高为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额颞部积液、积液较厚、积液CT值较高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