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骨髓巨核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探讨其意义。方法:对5例ITP病人进行骨髓巨核细胞电镜检查,并作了治疗前后对比,结果:部分病例治疗前可见有程度不一的分隔膜系统(DMS)扩张,核周隙不规则扩张,质膜局部受损,未成熟型巨核细胞增多;治疗后上述变化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骨髓巨核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对于ITP诊断与疗效的判断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实验室观察肌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复发性ITP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作外周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例的外周血小板数明显减少,骨髓中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而颗粒型巨核细胞明显增多,均属慢性型。治疗后,①治疗组(31例)有31例的原幼型巨核细胞、26例的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24例的血小板数、23例的颗粒型巨核细胞、2例的巨核细胞数正常;②对照组(23例)有16例的原幼型巨核细胞、13例的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12例的颗粒型巨核细胞正常,而巨核细胞数23例均高于参考值。结论慢性复发性ITP患者骨髓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细胞成熟障碍,产血小板少。肌注丙种球蛋白可使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免受抗血小板抗体和病原微生物的损害,促进巨核细胞发育成熟、血小板生成增加,提高慢性复发性ITP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小柴胡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的体重增长率、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和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的影响来探讨小柴胡汤的药效。方法:建立ITP模型小鼠,将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激素组和小柴胡汤组,于造模后第14天开始分组给药,共14d,分别于给药前后称重、测出血时间;给药前、给药后4d、7d及14d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造模21d处死,剥离股骨取骨髓测巨核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ITP模型小鼠体重增长率下降,血小板计数持续降低,出血时间延长,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产板巨核细胞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小柴胡汤组体重增长率明显提高,与模型组、激素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给药组均使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时间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减少,产板巨核细胞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柴胡汤能提高ITP模型小鼠体重增长率,提升血小板计数,促进骨髓巨核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ITP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结果10例ITP患者治疗后复查PA-IgG、IgM、IgA,其数值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01、P<0.001和P<0.05)。结论观察偶联血小板治疗前后的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 对于ITP的发病机制、诊断、疗效以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爞小板生成素(TPO))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60例初治ITP患者,在接收治疗前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PO水平,计数骨髓涂片的平均巨核细胞数量,用"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结果 对治疗反应无效的ITP患者,其TP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有效者及对照组(P<0.05),后两者是间无显著差异(P0.05);巨核细胞计数无效者显著低于有效者(P<0.01);60例ITP患者共检出HP感染30例,与对照组(17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13例治疗无效的ITP患者中HP阳性占1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行抗HP治疗后血小板(PLT)明显升高者6例.结论 ITP患者中,血清高水平TPO、骨髓低巨核细胞计数可能预示治疗困难;对常规治疗无效者,HP可能参与其发病,部分抗HP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发性ITP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依次随机将49例复发性ITP患者分成诱导组(28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诱导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肌注丙种球蛋白诱导治疗。两组均用药15d;治疗前、后作外周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观察、计数和分类计数。结果诱导组治愈率64.29%(18/28),对照组治愈率33.33%(7/21),P<0.05。结论复发性ITP主要是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本法通过肌注丙种球蛋白诱导巨核细胞成熟可提高复发性ITP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ntin,TPO)水平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45例ITP患者(ITP组)和25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TPO浓度,同时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骨髓涂片法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并根据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疗效情况,将ITP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结果 ITP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计数及巨核细胞计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O浓间差异无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TP组中治疗无效组的TPO浓度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P>0.05),而巨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结论血清TPO水平在ITP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患者巨核细胞、血小板4项参数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8例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患者根据疾痛性质分为ITP、其它血液病、非血液病组,并设正常对照.检测骨髓巨核细胞及外周血血小板4项参数.结果本组28例均有明显成熟产板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ITP组与其它任一组相比每单位面积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它血液病、非血液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见于多种疾病,骨髓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和血小板4项参数改变是ITP的重要特征,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剂量低PH人血丙球蛋白 (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ITP)后 ,观察末梢血血小板数和骨髓巨核细胞的变化。方法 经临床确诊了的ITP患儿 30例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IVIG4 0 0mg/kg·d-1静点 ,连用 5d ,同时加用地塞米松 0 .5~ 1mg/kg·d-1冲击治疗 ,分别在治疗后第 2、4、6、8天测定末梢血血小板数的变化 ,于治疗第 8天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并设单用地塞米松治疗组进行对照。结论 治疗组在治疗后第 2、4、6d末梢血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幼巨核细胞数、颗粒型巨核细胞数和过巨型、裸核型巨核细胞数在治疗后明显减少 ,以颗粒型巨核减少为主 ,P <0 .0 1,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观察到在治疗第 8天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增多。结论 IVIG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小儿ITP末梢血血小板上升快 ,治疗后 2d血小板平均可升至 190× 10 9/L。本疗法是治疗高危ITP患儿 ,防止重要脏器出血 ,降低死亡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患者巨核细胞、血小板 4项参数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 8例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患者根据疾病性质分为 ITP、其它血液病、非血液病组 ,并设正常对照。检测骨髓巨核细胞及外周血血小板 4项参数。结果 本组 2 8例均有明显成熟产板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ITP组与其它任一组相比每单位面积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 ( P <0 .0 1 )。血小板压积 ( PCT)、平均血小板体积 (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 PDW)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 1 ) ,而其它血液病、非血液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见于多种疾病 ,骨髓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和血小板 4项参数改变是 ITP的重要特征 ,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地塞米松(DXM)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收集42例ITP初诊患者作为ITP组和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ITP组标本分别在大剂量DXM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后采样,即DXM治疗前和DXM治疗后.然后分别采集上述分组对象的骨髓并涂片,与对照组骨髓片一并在显微镜下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并记录DXM治疗前、DXM治疗后以及对照组的血小板数目.结果 DXM治疗前比值与DXM治疗后比值、对照组比值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比值与对照组比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XM治疗后外周血小板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仍较低(P<0.01).结论 DXM在治疗ITP过程中,可直接或间接促使巨核细胞凋亡,从而使血小板生成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症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以及Hp感染与患者临床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重症ITP患者与对照人群的Hp感染率;比较Hp阳性和Hp阴性ITP患者的年龄、性别、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结果:42例ITP患者中28例14C-UBT阳性(66.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P<0.01)。Hp阳性和Hp阴性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3%和21%,两组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论:ITP患者Hp感染率增高,Hp阳性ITP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18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1,疗程14 d或血小板〉100×109/L后停药,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并分析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7例,有效(R)8例,无效(NR)3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0±5.4×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最高值为116.4±82×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1)。多数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rhTPO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呈正相关(r=0.582,P=0.003)。结论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骨髓巨核细胞数越多的患者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益气消癍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鼠模型IL-2、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为探讨中药疗效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法腹腔注射APS(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建立ITP小鼠模型,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维血宁组、益气消癍汤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脾脏、外周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及血清IL-2、IL-6、TGF-β1的水平。结果:治疗后,各组均能提高ITP小鼠模型体重,而泼尼松组、益气消癍汤组体重上升优于维血宁组,有显著性差异。各组均能缩小ITP小鼠模型脾脏,有显著性差异;益气消癍汤组、泼尼松组缩小脾脏明显,优于维血宁组。各药组均能提高血小板计数,有显著性差异;益气消癍汤组、泼尼松组提高血小板效果更好,有显著性差异。各组均能降低ITP小鼠模型骨髓巨核细胞,有显著性差异;益气消癍汤组、强的松组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用药后,各组ITP小鼠模型IL-2、IL-6、TGF-β1水平均降低,泼尼松组、维血宁组、益气消癍汤效果相当。结论:益气消癍汤对ITP模型小鼠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bone marrow adipose tissue might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porosis. There are inconsistent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arrow fat content,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This study aimed to prospectively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MR spectroscopy (MRS) and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DWl) in detecting vertebral marrow chang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varying bone densities. Methods Both MRS and DWl of the lumber spine were performed in 102 postmenopausal women (mean age, (67.3±6.5) years; range, 55-83 years), who underwent dual X-ray absorptiometry. Marrow fat content and ADC were compared and correlated among three groups: 24 with normal bone density, 31 with osteopenia and 47 with osteoporosis. Results Vertebral marrow fat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osteoporotic group ((65.60±7.68)%, P 〈0.001) and the osteopenic group ((57.68±6.45)%, P 〈0.001),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bone density group ((51.67±3.27)%). ADC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osteoporotic group ((0.39±0.03)×10^-3mm^2/s, P 〈0.001) and in the osteopenic group ((0.42±0.02)×10^-3mm^2/s, P 〈0.001),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bone density group ((0.47±0.03)×10^-3mm^2/s). The marrow fat conten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bone density (r=-0.731, P 〈0.001) and marrow ADC (r=-0.572, P 〈0.001). The bone densit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DC values (r=0.802, P 〈0.001). Conclusions Postmenopausal women experience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vertebral marrow fat content as the bone density decreases. Marrow fat content and ADC correlate to the bone density. MRS and DWl may indirectly assess the early bone marrow chang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相似文献   

16.
贺星华 《河北医学》2016,(8):1241-1243
目的:探讨人工听骨植入对传导性耳聋患者听力学改善的效果评价。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传导性耳聋患者54例(80耳),给予人工听骨植入。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纯音听阈,安静、噪声下语句识别率,耳鸣程度以及听力恢复情况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气导听阈与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骨导听力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在安静以及噪声状态下单音节识别率与治疗前相比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患者的 ABG 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2.31%。结论:人工听骨植入能够改善传导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气导听阈,提高患者单音节识别率,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鲍静  夏瑞祥 《安徽医学》2012,33(4):426-428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影响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ITP患者170例的年龄、性别、初始症状、治疗方法、效果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70例ITP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8岁;男女比例为l∶1.68,60岁的男女比例为1∶2.1,≥60岁男女比例为l∶1.4。出血的部位依次为:皮肤(40%),黏膜(34.7%),月经增多(10.6%),无出血症状(10.6%),内脏出血(4.1%)。低年龄组(60岁)无出血症状比例显著高于高年龄组(≥60岁),内脏出血比例显著低于高年龄组(P0.05)。170例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5×109L-1,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106例(77.4%)。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85.7%,HDIVIG 82.1%,达那唑76.5%,免疫抑制剂11.1%,脾切除66.7%。高年龄组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与低年龄组相仿(P0.05)。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明显优于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者(P0.05)。结论成人ITP好发于年轻女性,60岁以后男女发病比例接近;皮肤黏膜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老年ITP患者更易引起致命出血;糖皮质激素仍然是目前治疗ITP的首选药物,治疗前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好;老年患者对激素反应良好,但需注意防治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相关促炎症因子对白血病患者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 stem cells,BMSC)移植的转归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自2015年11月3日-2017年5月3日来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患者82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 (常规支持治疗)、B (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2组,各41例,采用ELISA实验分析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炎症因子INF-γ、IL-1、TNF-α、IL-6、IL-4和IL-12的变化以及B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增生活力变化。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1、TNF-α显著低于治疗前,且A组患者治疗后2项指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52,P<0.001);B组患者经治疗后INF-γ、IL-1、TNF-α、IL-6、IL-4和IL-12显著降低,且除IL-6外,均显著低于A组治疗后血清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47,P<0.001);B组患者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为活跃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vs.治疗前:43.9% vs.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76,P=0.022);治疗后骨髓增生程度为极度减低的百分比显著降低(治疗后vs.治疗前:19.5% vs.4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32)。 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增强骨髓增生活力,改善造血环境,可以作为白血病备选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