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心源性晕厥预后良好,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双异丙比胺等药预防晕厥发作效果显著。尽管在晕厥发作时有心动缓和心脏停搏,但使用起搏器治疗却无明显疗效,所以不应用植入起搏器治疗神经心源性晕厥。  相似文献   

2.
心脏神经消融是治疗迷走神经介导的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新方法。射频消融可选择性地造成迷走神经的损伤,改良窦房结和房室结的神经支配。对于部分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功能性窦房结功能障碍、神经心源性晕厥等患者,有可能作为起搏器和药物治疗的替代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发生于健康人群中,其发生机制是神经心脏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于那些反复发作、有严重心脏抑制、多种治疗无效的病例可以植入心脏起搏器,目前最常应用的是具有频率骤降反应(rate drop response,RDR)的双腔起搏器。选用一种受心肌收缩力感受器驱动有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2例VVS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源性因素是引起晕厥的主要原因。本例患者为VVI起搏器术后发生晕厥,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起搏器带动不良,同时伴心室停搏致R-R长周期最长达到22.08 s。及时更换起搏器后,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5.
动态心电图确诊心源性晕厥五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例有晕厥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5例晕厥发作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发现3例发生了3.0s以上的窦性停搏,2例发生了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均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晕厥,植入了人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防止了阿-斯综合征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神经心源性晕厥时发生冠状动脉痉挛一例陶谦民陈君柱张芙荣朱建华郑良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2年来反复发作晕厥,加重1个月于1996年2月入院,患者平时体健,症状发生时意识不清,伴有大小便失禁,近1个月反复发作4次,患者不嗜酒,已戒烟2年。既往...  相似文献   

7.
晕厥包括神经介导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不明原因的晕厥。其中神经介导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景性晕厥、颈动脉窦晕厥和精神性晕厥。本文阐述了神经介导性晕厥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对神经介导性晕厥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心源性晕厥     
晕厥表现为一种突发的意识暂时的丧失,而能自行恢复的过程。临床上分为非心源性和心源性两大原因。非心源性又可以分为神经源性和代谢性,其中颅内外血管病变、癫痫发作、低氧血症、低血糖症等是  相似文献   

9.
患儿男性,11岁,反复发生晕倒8次就诊,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考虑心源性晕厥,采用单导联24h动态心电图间断、持续一段时间观察,在70天的时间内共行13次24h记录,结果2次捕获了晕厥发作时的心电图,证实为心室停搏引起的晕厥。安置起搏器后,患儿未再发症状。  相似文献   

10.
血管迷走性晕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中的最常见晕厥原因,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及心率减慢,造成脑部低灌注缺氧而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VVS发作前有情绪紧张、长时站立等诱因并伴有典型的前驱症状。VVS是一种预后相对良好的疾病,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发作频繁、症状重者可考虑药物、起搏器或神经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植入闭环刺激双腔起搏器防治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 将40例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且近期多次发作的患者,分为起搏器组(18例)和药物治疗组(2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1次/d),起搏器组植入具有闭环刺激功能(CLS)的双腔起搏器,药物治疗组不做其他治疗,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查直立倾斜试验并随访观察。结果: 起搏器组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94%,药物治疗组直立倾斜试验转阴率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随访观察6~21(13±5)个月,起搏器组所有患者均未再发晕厥,2例有晕厥先兆,但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药物治疗组9例再发晕厥,但发作次数较前减少。两组患者间晕厥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具有闭环刺激功能双腔起搏器能有效的防治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防治重度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 13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复发作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心脏抑制型9例、混合型4例)置入双腔起搏器,其中8例置入频率骤降反应起搏器、5例置入闭环刺激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并结合倾斜训练治疗。出院后1、3、6个月分别随访及程控,观察预防晕厥的疗效。结果患者均无再发晕厥,均出现晕厥发生前不适,但症状均逐渐减轻至消失。结论双腔起搏器结合倾斜训练可有效防止反复发作及以心脏抑制为主的难治性重度VVS患者的晕厥发生。  相似文献   

13.
53岁男性,因4天来晕厥3次入院,入院后再次晕厥时心电图示全心停搏达5.8 s,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患者仍有晕厥发作,发作时起搏器工作正常。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示右侧颈部肿瘤、局部淋巴结肿大。诊断为颈动脉窦综合征,行颈部肿瘤及肿大淋巴结切除后患者未再出现不适。关闭起搏器,随访2年未出现黑矇或晕厥。  相似文献   

14.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起搏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迷走性晕厥在临床很常见 ,通常发生于健康人群中 ,其发生机理是神经心脏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近来 ,永久起搏器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防治中取得了肯定的效果。对于那些反复发作、有严重心脏抑制、多种治疗无效的病例可以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 ,起搏模式目前以具有频率骤降适应功能的双腔起搏模式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心源性晕厥患者特殊心电图及其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分析113例心源性晕厥患者发作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总结其特殊临床心电图(ECG)表现,提出治疗对策。结果发现晕厥对于重症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常是常规求医的首发症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反复晕厥的主因,不典型Brugada型综合征也是晕厥患者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获益目前仍存在争议,通常建议用于难治性迷走性晕厥伴发心脏停搏的患者。闭环刺激起搏通过感知程控发现心脏收缩性的变化从而增加心率对血压下降作出应答。目前多项随机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闭环刺激起搏对于减少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晕厥发作优于传统起搏治疗,少数研究结果表明闭环刺激起搏对于减少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迷走性晕厥患者的晕厥发作治疗有限。  相似文献   

17.
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心源性晕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心源性晕厥或猝死发作相关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120例疑为心源性晕厥者行24h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 120例中55例(45.8%)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检出晕厥发作或猝死共27例;其中21例(17.5%)晕厥发作和3例(2.5%)猝死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尤其与心室停搏(R-R间距)>3.0s及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3例晕厥时未记录到任何心律失常.结论 12导联DCG检查可为心源性晕厥或猝死者获得可靠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8.
晕厥是由短暂的全脑组织缺血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其特点为发生迅速的、短暂的、自限性的,并且能够完全恢复意识。晕厥在人群中尤其是老年人中有十分高的发生率。心源性疾病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判断远期发生严重事件的危险因素。神经源性晕厥因其缺乏心源性疾病为基础,预后相对较好。晕厥的发作频率是十分重要的判断晕厥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晕厥导致的创伤,因神经源性晕厥常伴有一个较明显的前驱症状而相对较低,心源性晕厥则由于缺乏明显的前驱症状,发生创伤的概率较大。正确地分析晕厥的危险因素,可以指导临床医师做出更加个体化的随访方式,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 40余年的历史 ,其最初唯一的适应证是高度房室阻滞或病窦综合征所致的症状性心动过缓。随着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 ,不断研制出各种新型生理性起搏器 ,其功能日趋完善 ,使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适应证不断被拓宽 ,目前临床上已试用于防治心房颤动、充血性心力衰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神经心源性晕厥、长QT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20.
心脏起搏防治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双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对上海胸科医院心内科经临床和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为VVS的患11例(心脏抑制型7例,混合型4例),均置入了双腔起搏器,其中9例具有频率骤降反应功能。所有患结合13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患出院后1、3、6、12、24个月分别随访,观察对晕厥的预防效果,分析起搏器自动存储的资料。结果所有患均未再发生晕厥,其中4例仍有晕厥发生前不适,但症状明显减轻;6例患重复直立倾斜试验,可见当心率突然骤降至起搏程控参数时,起搏器可以即时反应,进行快速起搏,起到了防止晕厥发生的作用。结论对于那些反复发作、以心脏抑制为主的VVS患,安装具有频率骤降反应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可以有效防止晕厥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