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刺减轻欣快记忆激发的中脑多巴胺受体机制。方法:将无天然位置偏爱的9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针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针刺腧穴组、模型针刺非穴组、模型纳曲酮组,造海洛因康复期心理依赖模型,选用低频电针作用于实验小鼠的"三阴交"、"内关"、"四神聪",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中脑DA受体亚型D1、D2、D3、D4活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D1、D2、D3、D4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小鼠造模后,中脑DA受体亚型D1、D2、D3、D4活性极显著性升高(P〈0.01),受体相应的mRNA表达极显著性增多(P〈0.01);治疗后针刺腧穴组的D1、D2、D3活性极其mRNA表达均降低(P〈0.01),针刺腧穴组D1、D2、D3活性及其mRNA表达显著低于针刺非穴组(P〈0.05),针刺腧穴组D1、D2活性极其mRNA表达显著低于纳曲酮组(P〈0.01)。治疗后模型组、模型针刺腧穴组、模型针刺非穴组、模型纳曲酮组间D4活性极其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减轻海洛因心理依赖小鼠欣快记忆的激发,主要通过下调中脑多巴胺受体亚型D1、D2、D3的活性及其mRNA表达来实现。针刺腧穴组与针刺非穴组相比对D1、D2、D3活性极其mR-NA表达下调作用更显著,针刺腧穴组与纳曲酮相比对D1、D2活性极其mRNA表达下调作用更显著。D4可能没有参与针刺减轻欣快记忆激发途径。  相似文献   

2.
电针对海洛因心理依赖小鼠Ca^2+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海洛因心理依赖小鼠Ca2 浓度的影响.方法:用海洛因皮下注射联合条件位置偏爱(CPP)复制海洛因心理依赖模型,以电针刺激海洛因心理依赖小鼠模型"内关"、"三阴交",并点刺"四神聪",并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海马Ca2 浓度.结果:模型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升高;针刺可显著降低海洛因心理依赖模型动物平均荧光强度;西药纳曲酮降低海洛因心理依赖模型动物平均荧光强度效果不显著;针刺对正常小鼠平均荧光强度改变不显著.结论:电针对CPP刺激诱发复吸具有抑制作用,电针对于淡化或消除海洛因心理依赖的记忆痕迹可能是通过降低Ca2 浓度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淡化海洛因心理依赖小鼠成癌记忆的中枢神经生化机制.方法:将经过CPP筛选无明显自然位置偏性的56只雌雄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西药组.以海洛因剂量逐日递增原则注射并进行CPP训练制作海洛因心理依赖模型小氖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内关"、"三阴交"及点刺"四神聪"穴,频率2 Hz,电压2~4 V,电流1~3mA递增,刺激强度以小鼠下肢轻微抖动为度,每次10分钟,每日1次,治疗10次.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海马AchE浓度和DA浓度.结果:①模型组海马AchE浓度较空白组低,P<0.05;电针组海马AchE浓度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海马AchE浓度仅有升高趋势,P>0.05.②模型组海马DA浓度较空白组高,P<0.05;电针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都可降低海马DA浓度,P<0.01,P<0.05.结论:电针对海洛因心理依赖小鼠具有升高海马AchE浓度和降低海马DA浓度的作用.低频电针可通过调节海洛因心理依赖小鼠成癌记忆保持和激发的重要靶区--海马胆碱能神经系统和多巴胺系统之间的内稳态而发挥淡化成瘾记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用于海洛因依赖150例脱毒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血液透析治疗海洛因依赖脱毒疗效,能够提前诱导服用纳曲酮预防复吸。方法对150例海洛因依赖者进行血液透析脱毒治疗一周。一周内透析三次,每次4h;同时辅以非阿片类止瘾药及抗焦虑、抗抑郁治疗,7d后打催瘾针,诱导服纳曲酮;用美沙酮治疗组150例作对照组。结果血液透析组150例7d内均脱毒成功,全部服用纳曲酮。对照组美沙酮脱毒至打催瘾针,需要15~20d才能够完成。结论血液透析组疗程短,脱毒快而且彻底,服纳曲酮成功率高,比美沙酮组提前7~lOd,服纳曲酮,为抗复吸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纳升级多维液相色谱(Nano-2D-LC)技术,对照研究不同针灸穴组对哮喘的防治效应,为腧穴配伍及协同效应研究提供研究思路.方法:5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捆绑组、假手术组、哮喘模型组、三穴五针组、郄会配穴组、降气平喘组.模型组和各针刺组大鼠造模成功后,采用不同穴组针刺治疗并取肺组织,处理后利用Nano-...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时间生物学角度,探讨针剂戒毒机理,为针刺改善海洛因依赖者节律紊乱导致的临床症状提供必要的实验基础.方法 选用4~6周的雄性BALB/C小鼠.小鼠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空白组、海洛因依赖模型组(简称模型组)、针刺防治模型组(简称防治组).全程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时间生物学实验室"小动物自发活动自动记录系统"连续检测记录每只动物造模前、造模后的自发活动数据来研究其昼夜节律时相特征.造模采用剂量递增法,海洛因剂量由10mg/kg,递增至50 mg/kg,皮下注射,每日2次,每次递增5 mg/kg,共注射4.5 d;防治组在每次海洛因注射后选用针刺四神聪、督脉对其进行早期治疗.造模后经过1周对自然戒断期的节律情况的监测.结果 海洛因注射造模后,模型组小鼠的活动性减弱,监测到其节律参数的中值、振幅较空白组有降低趋势,而针刺后与模型组相比较小鼠的活动性有增强趋势.节律参数的中值、振幅亦有增加趋势,接近空白组.结论 针刺对海洛因所导致的动物自发性活动的节律异常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曲酮对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防复吸的效果.方法:126例完成脱毒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观察组纳曲酮日用量为第1-2月20~30 mg,3-4月20 mg,5-6月15 mg;对照组常规逐渐增至足量(50 mg/d),均为口服,疗程6个月,对两种给药方法的效能进行比较.结果:6个月时,两组纳曲酮治疗保持率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后,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食欲减退,软弱无力、失眠、腹泻、胃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纳曲酮对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防复吸与足量纳曲酮疗法比较,疗效相当,其优势在于可降低纳曲酮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针刺足三里穴对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对吗啡依赖性的影响。方法:复制吗啡依赖大鼠模型,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及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结果:针刺组比模型组戒断症状积分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针刺组比模型组大鼠在白箱内停留时间减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刺具有抑制吗啡依赖性,对复吸行为具有潜在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针刺方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方法:选用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皮内针组、罗格列酮组;同系非糖尿病大鼠作为空白组。针刺组和皮内针组大鼠取内庭、足三里、胰俞穴,其中针刺组结合电针治疗,药物组给予罗格列酮灌胃治疗。结果:各治疗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素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1),但均高于空白组(P0.01,P0.05);GLP-1、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1),但针刺组低于空白组(P0.01),而药物组、皮内针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针刺疗法可以有效提高GLP-1水平,可能因此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联合式学习机制建立一个实验室C57BL/6小鼠海洛因成瘾模型。方法 选择黑箱与白箱作为记忆训练环境,开展3种行为学训练范式研究:(1)巴甫洛夫条件位置偏好(CPP)训练范式,上午9:00腹腔注射0.1 ml对应浓度(5.0、10.0、20.0 mg/kg)海洛因后将小鼠放入白箱进行记忆强化训练30 min, 24 h后腹腔注射0.1 ml 0.9%氯化钠溶液放入黑箱训练,训练结束后检测小鼠对黑白箱的记忆偏好程度(不同箱体的运动时间)。(2)基于CPP训练范式的结果进行纳洛酮条件位置厌恶(CPA)训练范式;(3)行为敏化训练范式,基于3个行为学实验的统计学结果和实验小鼠给药后致死率建立了海洛因成瘾评分量表。选用3个不同剂量的海洛因(5.0、10.0、20.0 mg/kg)诱导海洛因成瘾,通过评分表上的结果来选择最合适的海洛因浓度。结果 在CPP训练范式中,5.0、10.0、20.0 mg/kg海洛因组均出现CPP(P<0.05,P<0.001,P<0.05);CPA训练范式中,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海洛因组CPA诱导率最高且2次诱导后出现CPA(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斑马鱼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方法 根据药物依赖实验研究中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原理,设计斑马鱼位置偏爱箱.根据斑马鱼的天然位置偏爱特性,决定其偏爱侧与非偏爱侧.模型组斑马鱼腹腔注射甲基苯丙胺后,放于非偏爱一侧(伴药箱);注射生理盐水后,放于偏爱一侧(非伴药箱),共训练5d,观察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斑马鱼位置偏爱效应.结果 空白对照组造模前后斑马鱼在伴药箱的活动时间无明显变化[分别为(287.5 ±80.18)s,(276.3±85.04)s],差异无显著性(P>0.05).模型组经5d训练,斑马鱼在伴药箱的活动时间明显延长[(465.5±113.49)s],与造模前[ (247.9±95.62)s]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空白对照组[(276.3±85.04)s]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 甲基苯丙胺能诱导斑马鱼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本实验建立的斑马鱼位置偏爱模型可作为一种新的药物依赖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钩藤碱对甲基苯丙胺诱导斑马鱼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实验分空白对照组、甲基 苯丙胺模型组、模型+钩藤碱低剂量组(50 mg/kg)、模型+钩藤碱高剂量组(100 mg/kg)和模型+氯胺酮组(150 mg/kg)。条件性 位置偏爱训练方法建立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斑马鱼CPP模型。Noldus Ethovision XT system测试斑马鱼在非位置偏爱箱(伴药 箱)的停留时间以及在CPP箱的运动路线图。利用western blotting 的方法检测斑马鱼脑中NR2B、TH和GLUR2 三种蛋白表 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训练前后在伴药箱停留的时间变化以及运动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5),NR2B、TH和 GLUR2三种蛋白表达的OD值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钩藤碱组斑马鱼在伴药箱停留的时间变化以 及运动距离均具显著性差异(P<0.05),NR2B、TH和GLUR2三种蛋白表达的OD值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钩藤碱对 斑马鱼的甲基苯丙胺依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干预脑内TH、NR2B、GLUR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免疫介导物质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揭示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机理。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于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造模,模型组造模后不做任何处理,灸命门组灸命门穴、灸关元组灸关元穴、灸非穴组灸关元穴左侧旁开0.5cm处。观察足爪肿胀率并观测血浆、下丘脑、垂体和淋巴结中β-内啡肽(β-E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与灸非穴组右足足爪肿胀率明显降低(P<0.01);与灸命门组比较,灸关元组与灸非穴组右足足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左足足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灸命门组与灸关元组左足组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左足足爪肿胀率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血浆中β-E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垂体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垂体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淋巴结中的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灸命门穴和非穴对右足原发性炎症有抑制作用;灸命门穴、关元穴、非穴对左足继发性炎症有抑制作用。推测艾灸上述穴位对机体免疫炎症的调整作用是通过提高淋巴结β-EP含量、调动中枢内β-EP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青风藤及其有效成分青藤碱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及脑内组胺(H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位置偏爱箱法,连续皮下注射吗啡(9mg/kg·b.w.)6d,引起小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实验分空白对照组、吗啡模型组(9mg/kg·b.w.)、青风藤醇提液组(10g/kg·b.w.)、青藤碱组(60mg/kg·b.w.)、苯海拉明组(30mg/kg·b.w.)、CP48/80组(5mg/kg·b.w.)和L-组氨酸组(750mg/kg·b.w.),后5个给药组分别在位置偏爱训练的第4天开始给药,连续用药3d。脑内组胺含量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本实验同时检测青风藤、青藤碱、苯海拉明、CP48/80及L-组氨酸对小鼠的奖赏效应或厌恶效应。结果吗啡模型组小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小鼠脑内HA水平显著升高(P<0.01)。青风藤或青藤碱连续用药可显著抑制吗啡引起的小鼠位置偏爱的形成,降低脑内的HA含量。青风藤、青藤碱及L-组氮酸对正常小鼠脑内组脑水平有升高作用(P<0.01),但3药本身并不使小鼠产生奖赏或厌恶效应。CP48/80能使正常及吗啡依赖小鼠脑内组胺含量明显减少(P<0.01),但该药对CPP无明显影响。结论吗啡诱导的小鼠位置偏爱效应与脑内HA水平升高、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激活有关。青风藤及青藤碱能消除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形成,对脑内组胺水平的改变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并对丹参有效部位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隔天分别sc吗啡和生理盐水,共6d,引起小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在训练阶段sc吗啡前30minip不同剂量的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鉴定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主要成分。结果吗啡模型组小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延长,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40mg/kg)可使小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1)。经RP-HPLC法初步鉴定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主要成分为隐丹参酮。结论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隐丹参酮)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海洛因依赖易感性差异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进一步探讨新奇环境反应性与海洛因成瘾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分别进行旷场实验以了解其在新奇环境中的反应性,然后根据海洛因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强度不同分为高CPP组和低CPP组,各占总数的30%, 并分析其与新奇环境反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海洛因处理前后实验大鼠CP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CPP组旷场实验跨格总数及运动总距离均明显高于低CPP组(P<0.01);CPP的差值与旷场实验结果呈正相关(P<0.05).结论:小剂量递增法可以有效地建立海洛因CPP易感性差异模型.大鼠在新奇环境中的反应性能够较好地预测其形成海洛因依赖的强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大鼠海洛因成瘾易感性差异模型,探讨其可能的前额叶皮质D2受体(D2R)及多巴胺转运体(DAT)机制.方法 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抽取30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SC),其余100只大鼠为海洛因处理组,根据海洛因诱导的CPP强度不同再分为高CPP组(HP)和低CPP组(LP),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高、低偏爱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末次海洛因注射后30min、戒断第1,3,7,14天PFC区D2R和DAT蛋白表达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①高、低偏爱组和对照组之间D2R蛋白灰度值在成瘾期[(149.33±2.51),(135.83±1.78),(99.33±2.84)]及戒断第1[(141.83±2.50),(131.67±1.87),(99.17±3.61)]、3[(132.83±2.40),(122.00±2.67),(100.33±4.26)]、7[(125.67±2.22),(113.17±2.81),(98.33±3.25)]、14天[(116.86±1.94),(108.63±2.31),(98.17±3.8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4.59,65.45,26.50,31.88,11.33,P<0.05),两两比较显示,在各检测时点高、低CPP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CPP组均高于低CPP组(P<0.05);②高、低偏爱组和对照组之间前额叶皮质DAT蛋白灰度值在成瘾期及戒断第1,3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9.17,34.68,12.03,P<0.05),两两比较显示,高、低CPP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至戒断第7天和戒断第14天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偏爱组之间在所有检测时点DAT蛋白灰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洛因慢性处理后,大鼠PFC区D2R和DAT均出现适应性下调;PFC区低D2R可能与海洛因成瘾的高易感性与有关;海洛因成瘾易感性与PFC区DAT的表达可能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海洛因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颞叶联络皮层(temporal association cortex,TeA)脑电变化与觅药行为产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大鼠脑立体定位技术对TeA区进行电极埋藏,通 过CPP视频系统结合脑电无线遥测技术,分别实时记录手术对照组(n=10)、海洛因诱导CPP组(n=20)大鼠TeA区黑、白 箱停留状态、黑-白箱穿梭和白-黑箱穿梭时脑电变化,分析其各脑电波百分比差异。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海洛 因诱导CPP组大鼠在黑、白箱停留状态,左、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增加(P<0.05,P<0.01);大鼠黑-白箱、白-黑箱 穿梭时,海洛因诱导CPP组左、右侧TeA区δ波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β波百分比显著增加(P<0.01),尤其表现为β2 波显著增加(P<0.05,P<0.01)。与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黑箱停留状态比较,黑-白箱穿梭时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 减少,β波百分比显著增加,尤其以β2波增加明显(P<0.01);与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白箱停留状态比较,白-黑箱穿 梭时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但β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洛因诱导CPP大鼠右侧TeA 区快波(β,β2)频率增加,伴有θ波频率的相应减少,可能与海洛因诱导CPP大鼠觅药行为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