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稳定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躯干稳定能力和步行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TCT)、肢体运动功能(FMA)、肢体平衡能力(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躯干稳定性和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NF躯干模式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T、BBS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组内比较均小于健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健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健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PNF躯干训练技术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群力量,提高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TCT)、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呈正相关。结论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均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躯干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评估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采用等速测力装置对躯干进行力学特征评估,分别选取躯干屈肌群及躯干伸肌群峰力矩作为评估指标,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步频、步速、步长等参数。治疗8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步频、步速及步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躯干肌等速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2001年5月-2005年5月在我院行康复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75例,根据性别和病灶部位分为男性左侧与右侧组和女性左侧与右侧组,采用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和护理干预1个月前后进行测评。结果除女性左侧脑卒中组外(P〉0.05),其余各组脑卒中患者经1个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后,Sheikh末评比初评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女性左侧组Sheikh评分明显低于男性右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康复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躯干控制能力的丧失;女性左侧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的恢复较慢;在左侧脑卒中患者中,女性躯干控制能力损害要大于男性。通过综合康复治疗躯干控制能力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多数患者左侧大脑病变躯干控制能力的恢复要差于右侧。这些特点有助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地康复护理及安全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肌痉挛的影响。 方法:脑卒中躯干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全身振动训练。训练前、训练8周后,采用统一肌张力障碍评定量表(UDRS)、姿势控制能力评分(PAS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躯干肌痉挛、姿势控制能力及ADL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UDRS评级,PASS及MBI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全身振动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躯干肌痉挛,并提高患者的姿势控制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患者常因躯干控制能力的损害而影响躯体活动,后者是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ADL)的基本条件.临床康复治疗中常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的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的损伤和恢复的特点不一,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能有效地帮助提高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脑卒中患早期颈、躯干肌力低下,控制能力差。而一般在对患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往往更注重肢体功能的活动,忽略颈、躯干早期强化训练对患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目的:观察颈、躯干的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早期运动功能和平衡恢复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等速肌力测试目前应用于运动员、健康人群以及肌肉萎缩患者等,均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训练部位和目的不同,训练强度和方法各异,信息零散,整体模糊,缺少较完整的等速肌力临床应用资料。本文主要综述等速肌力测试对躯干肌群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腰痛、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和运动医学等。另外,也对躯干肌群和核心肌群的研究指标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整合一些较常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共治疗6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Berg平衡量表(BBS)、Sheikh躯干控制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MI、BBS、躯干控制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与平衡及运动功能均呈正相关(r=0.576, r=0.592,均P<0.05)。结论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脑卒中患者早期颈、躯干肌力低下,控制能力差。而一般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往往更注重肢体功能的活动,忽略颈、躯干早期强化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目的:观察颈、躯干的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和平衡恢复结果的影响。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一所省级康复医院。对象:选择2004-01/12黑龙江省康复医院收治住院的脑卒中患者53例。纳入标准:①均经CT或MRI确诊,发病在30d内,②患者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有认知、听、理解障碍的脑卒中患者。男27例,女26例,年龄47~76岁,平均(60…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对ADL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敏  尤春景 《中国康复》1998,13(3):107-109
为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与ADL的关系及躯干控制能力的康复效果,对25例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各进行一次躯干控制测试(TCT)及Barthel指数评定,并在住院期间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结果:与入院时相比,出院时TCT各分项及总分均有提高(P〈0.001)。入院时TCT总分与Barthel指数呈显著相关(r=0.830);出院时TCT总分与Barthel指数亦显著相关(r=0.783)。提示:综合康复治疗有助于躯干控制能力改善,TCT可早期预测偏瘫患者的ADL。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BALANCE评定与训练系统改善脑卒中患者早期躯干控制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和常规Brunnstrom、Bobath的NDT、Rood、PNF、MRP及躯干肌群力量控制训练等,每周6 d,连续4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BALANCE评定与训练系统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2组均进行躯干控制测试(TCT)、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检测,应用BALANCE评定与训练系统进行坐位平衡的包络面积及动摇总轨迹长的检测。结果:2组治疗前TCT评分、PASS评分、包络面积、动摇总轨迹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TCT评分、PA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包络面积、动摇总轨迹长明显减少(P0.05或P0.01);治疗4周后2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ANCE评定与训练系统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早期躯干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1]。平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障碍中居于首位[2],平衡功能是站立与步行的必要条件。虽然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康复后恢复了步行功能,但是平衡和步态障碍在慢性期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躯干肌群的收缩调整对维持身体正常姿势、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具有重要意义[3],脑卒中后患者躯干位置感觉和躯干肌力降低显著影响其平衡功能。有研究报道,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中的抗阻骨盆前方上提和后方下掣能够增强躯干下部肌力,促进早期脑卒中患者的行走[4]。因此,本研究探究PNF躯干训练  相似文献   

15.
刘珏  朱玉连 《中国康复》2013,28(3):205-209
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因躯干控制能力的损害而影响躯体活动,躯体活动是患者完成日常生活自理、进行高级行为活动的先决条件。而在大部分脑卒中偏瘫后的康复治疗文献中,较多涉及肢体的功能恢复,而忽视躯干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整体康复的疗效。本文将国内外有关脑卒中躯干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偏瘫的躯干与骨盆控制及站立与步行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躯干屈伸功能严重障碍 ,经康复治疗后 ,躯干的屈伸功能可显著提高[1] 。因此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 ,应重视躯干、骨盆控制能力的训练 ,以提高行走能力。1直立躯干的训练在偏瘫早期 ,由于长期卧床及肌张力低下等原因 ,很多患者在坐位时都采取了骨盆后倾、脊柱弯曲的姿势 (图 1a)。对此 ,应及早通过训练来矫正 ,使患者躯干直立 ,为以后的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 1b)。2躯干控制训练患者取椅坐位 ,双足着地 ,用健手握住患侧手腕 ,双手一齐向下伸 ,然后直立起身体 ,抬头后仰 (图2a ,b)。3躯干旋转训练患者取坐位 …  相似文献   

17.
慢性下背痛与躯干姿势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料显示,90%的急性下背痛(acute low back pain,ALBP)患者经过2~4周的积极治疗都能得到满意的恢复,但在随后的1年中,60%~8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一直以来,因许多学者认为腰背部肌肉和腹部肌肉力量的减弱是慢性下背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复发的主要原因,下背痛的发生和躯干肌肌力、耐力的减弱有共发性,所以,临床上广泛采用增强躯干肌肌力的训练方法来预防和治疗CLBP,但是其效果不尽理想。近期,不少研究表明:CLBP不仅与躯干肌无力有关,而且本体感觉的减退和躯干姿势控制能力的降低在CLBP的复发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并提出在CBLP的治疗中,加强躯干控制和协调能力的训练更为重要。对此,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不同病变性质和损伤半球对躯体控制能力的影响及躯干控制能力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75例住院脑卒中患者分为A组(右脑出血)15例、B组(右脑梗死)25例、C组(左脑出血)14例和D组(左脑梗死)21例,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进行简明认知功能评定(MMSE)、躯干控制能力评定(Sheikh)和改良Bra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前,A组、C组患者的Sheikh、MBI评分低于B组、D组(P〈0.05~0.001);治疗后.4组患者的MMSE、Sheikh、MBI评分均有提高,但A组、C组患者的提高幅度更大。Sheikh评分左、右半球病变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heikh评分与MBI在治疗前后均高度相关,与MMSE评分在治疗前无相关,但治疗后部分相关。结论脑出血患者较脑梗死患者躯体控制能力受损大,但康复治疗后恢复也较快;左右半球卒中对躯体控制能力损害无差异;躯体控制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康复治疗前后高度相关,与认知功能在康复治疗前无相关性,但治疗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不同侧偏瘫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其躯干控制能力的恢复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研究共纳入脑卒中后躯干控制能力降低或丧失的偏瘫患者94例,并根据偏瘫侧不同分为左侧偏瘫组(48例)和右侧偏瘫组(46例)。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包括躯干各个方向的旋转、屈曲、伸展等)和常规康复训练。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及运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入院时,2组患者的TCT总分、TCT 1~4得分、FIM运动部分、转移能力、行进能力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康复训练后,2组患者TCT总分、TCT 1~4得分、FIM运动部分、转移能力、行进能力较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左侧偏瘫组患者出院时比较,右侧偏瘫组患者TCT总分[(79.13±14.43)分]、TCT2[(15.96±6.12)分]、TCT3[(16.0±7.16)分]及TCT4[(23.30±4.48)分]的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左侧偏瘫组患者出院时比较,右侧偏瘫组患者FIM运动部分、转移能力、行进能力得分虽有轻度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复训练后,脑卒中后右侧偏瘫患者的躯干控制恢复能力优于左侧偏瘫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45°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正常人在躯干向一侧旋转时对侧腹外斜肌RMS值大于转向侧(P0.01),转向侧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RMS值大于对侧(P0.01);向左(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和背阔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左侧(P0.01),非瘫痪侧腹外斜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右侧(P0.01);向右(非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1),偏瘫侧腰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5),非瘫痪侧腹外斜肌、腰段竖脊肌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右侧(P0.01)。结论:正常人在躯干旋转时胸段竖脊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呈现明显的交叉性,转向侧的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对侧的腹外斜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则没有这种交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