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湖北省1994至2003年疟疾发病与媒介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传疟媒介在湖北省的分布规律及范围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种类和分布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流行的媒介有单纯中华按蚊疟区以及兼有嗜人按蚊疟区,通过人血指数调查,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的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湖北省疟疾近10年流行主要是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波动大,有些已形成顽固的疫点,目前防制重点应放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2002年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掌握湖北省 2 0 0 2年疟疾流行情况 ,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 2 0 0 2年全省疟疾疫情 ,对重点地区进行居民带虫率及蚊媒种类和密度调查 ,分析全省疟疾流行现状和流行程度。结果 全省共报告疟疾 5 0 4 1例 ,发病率 0 .85 /万 ,比去年上升 1 .5 7倍 ;嗜人按蚊疟区 1 8个县 (市 )报告疟疾 4 795例 ,占全省病例的 95 .1 2 % ,发病率 2 .92 /万 ,比去年上升 1 .74倍 ;5个县市出现疟疾局部暴发流行 ,暴发点内中华按蚊密度高达 6 7只 /帐、居民带虫率平均为 4 .5 9%。中华按蚊疟区 6 3个县 (市 )发病 2 4 6例 ,占全省病例的4 .88% ,发病率 0 .0 4 /万 ,比去年上升 1 4 .95 %。结论 全省疟疾发病呈上升趋势 ,目前疟防工作的重点仍然是嗜人按蚊疟区的 1 2个重点县 (市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巩固其防治成果。方法收集1994--2007年湖北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疟疾发病例数从1994年的4527例下降至2007年的1769例,下降了60.92%,但14年间疟疾疫情出现不断的波动起伏,时有局部暴发点出现,中华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0.13/万,嗜人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1.991万,80%以上的疟疾病例集中在占全省总人口26.37%的嗜人按蚊疟区。结论湖北省疟区分布及流行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嗜人按蚊疟区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舟山海岛基本消灭疟疾后传疟媒介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1994-1999年舟山市基本消灭疟疾后传疟媒介的监 研究,预测疟疾发病潜势。方法:对按蚁种群生态观察。结果: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为舯山市唯一传疟媒介,且为非优势蚊种。中华按蚁传播间日疟的媒介能量与发病情况较为一致。自1994年以来,其能量稳定地处在低水平,结论:在目前本地疟疾病例极少情况下,若无大量传染源输入,蚊媒密度不发生大幅度上升,则不会造成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掌握湖北省2003年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03年疟疾疫情,对重点地区进行居民带虫率及蚊媒种类和密度调查,分析全省疟疾流行现状。结果 全省共报告疟疾5344例,发病率0.89/万,比去年上升0.06%,嗜人按蚊疟区发病4785例,占全省病例的89.54%,发病率3.03/万,比去年下降4.53%;3个县市出现局部暴发流行。中华按蚊疟区发病559例,占全省病例的10.46%,发病率0.13/万,比去年上升69.91%。结论 全省疟疾疫情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流行范围向鄂西北扩散。疟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老河口市和嗜人按蚊疟区的12个重点县(市、区)。  相似文献   

6.
广西疟疾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西的疟疾在全面防治以前(1953~1958),各地居民普查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为13.0%,其中恶性疟占49.8%,间日疟38.9%,三日疟9.9%,混合感染1.4%[1]。媒介调查发现有按蚊31种和亚种,其中证实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日月...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媒介按蚊的子孢子自然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近几年,在广东省疟疾流行区的23市县区166个疫点(村)中,以人诱半通宵捕蚊方法进行媒介按蚊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其中有我省传疟媒介嗜人按蚊、中华接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分别占捕获按蚊总数的24.0%、48.8%、14.1%和8.1%,其余按蚊占5.0%。而在12个市县36个点(村)中,以牛房全捕法共捕获按蚊11种,上述4种媒介按蚊分别占捕蚊总数的0.3%、26.4%、42.4%和9.5%,其他按蚊占21.4%。全省有11个市县发现嗜人按蚊。历年媒介按蚊及其传疟作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省4种传疟媒介的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0.35~0.54%,中华接蚊为0.15~0.93%,微小按蚊为0.23~5.94%,日月潭按蚊为0.05%。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18个县2002年蚊媒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传疟媒介的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展疟疾媒介防制工作。方法在疟疾流行高峰季节的5~10月,采用人工小时法及宿主诱捕法测定蚊虫密度。结果用人工小时法在牛栏捕获按蚊25种11414只,其中中华按蚊占63.72%,密度高峰在5~6月,密度分别为49.25、56.56只/人工小时,10月份密度下降至15.50只/人工小时;微小按蚊占4.87%,密度高峰在8~10月。人房捕获按蚊15种1061只,其中中华按蚊占66.26%,密度高峰在6月份,为6.88只/人工小时,10月份密度下降至1.18只/人工小时;微小按蚊占3.96%,密度高峰在6、9月。用宿主诱捕法捕获按蚊16种648只,其中中华按蚊301只,占46.45%,密度高峰为6月份;微小按蚊108只,占16.67%,密度高峰为8月份。结论蚊媒监测能随时掌握主要传疟媒介的分布及季节消长,为疟疾防治及制定有效的蚊媒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传疟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比较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传疟作用,1982~1987年选择安徽、广西,四川、广东四省各1~2个点作系统研究.通过人工感染、昆虫学、寄生虫学等调查表明,嗜人按蚊为髙效媒介,其传疟作用比中华按蚊高20倍,而且是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凡有嗜人按蚊存在的地区,当地疟疾均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广西疟疾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法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疟疾流行区的传疟媒介进行研究,同时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西有78个县(市)发现微小按蚊,15个县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是全区广泛分布的蚊种;人血指数:微小按蚊在0.0458~0.1390之间,嗜人按蚊在0.2912~0.6330之间。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微小按蚊为0.08%~8.11%,嗜人按蚊为0.25%~1.85%,中华按蚊为0.005%~0.32%,日月潭按蚊为0.06%~3.22%。结论广西传疟媒介有4种,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分别是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疟疾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是平原区的媒介,日月潭按蚊是山区疟疾的次要媒介。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已知按蚊种类及其与疾病传播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湖北省已发现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八代按蚊、贵阳按蚊、林氏按蚊、巨型按蚊贝氏亚种、微小按蚊、潘氏按蚊、多斑按蚊、溪流按蚊、日月潭按蚊等11种。根据调查研究,认为中华按蚊为湖北省疟疾及马来丝虫的重要传播媒介;嗜人按蚊亦为疟疾传播媒介,在疟疾流行间歇期间起着保存病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4-2005年湖北省疟疾防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湖北省疟疾防制对策,评价防制效果。方法收集2004-2005全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发病率连续2年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3年的0.45/万降至2005年的0.25/万,达历史最低水平,疟疾高发区逐步缩小,低疟区逐步扩大;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率亦大幅度下降,发病率由2004年的1.37/万降至2005年的0.78/万,局部暴发点得到有效控制;中华按蚊区疟疾发病率稳中有降。结论湖北省所采取的疟疾防制措施行之有效,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湖北省不同地区媒介按蚊的种型.方法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新建立的基因鉴别技术对现场捕获的按蚊分别进行形态特征鉴别和基因鉴别及比较.结果现场捕获181只按蚊,形态学确认176只为中华按蚊,而PCR鉴定172只为中华按蚊,另4只为八代按蚊;经形态学特征鉴别的5只嗜人按蚊中,PCR鉴别有4只为嗜人按蚊,另1只为八代按蚊.结论采用PCR基因鉴别技术能准确鉴别赫坎按蚊种团内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八代按蚊等近缘种按蚊,较传统的按蚊形态学鉴别方法准确,适用于复合媒介地区的疟疾媒介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