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Notch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Notch1基因mRNA及Notch1蛋白在人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榆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60例癌旁乳腺组织中Notch1基因mRNA,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导管原位癌及60例癌旁乳腺组织Notch1蛋白的表达,分析Notch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Notch1基因mRNA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中均有表达.Notch1蛋白在癌旁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中的阳性牢分别为55%(33/60)、70%(21/3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为90%(54/60),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的阳性率(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otch1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P=0.006)、病理学分级(P=0.001)和TNM分期(P=0.022)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存在Notch1蛋白的高表达.Notch1蛋白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恶变演进有关.Notch1基因的表达可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新成员Liv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 7,MMP-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ivin和MMP-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其相应的癌旁乳腺组织中Livin和MMP-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Livin和MMP-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vs 10%和73.3%vs 25%,且两者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均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Livin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具有正相关性(P0.05),MMP-7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均具有正相关性(P0.05)。Livin与MMP-7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322,P=0.007)。Western blot结果也表明,Livin与MMP-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乳腺组织。结论 Livin和MMP-7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转移有关,两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TC2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TC25在正常乳腺组织及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TTC25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上皮细胞(阳性率为78.75%Vs 33.75%,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阳性率为40.74%Vs 69.81%,P0.05),Western blot的方法证明在浸润性乳腺癌中蛋白水平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5)。结论TTC25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目前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上皮间质转化因子Twist转录因子(简称Twist)和相关蛋白E-和N-钙黏蛋白(cadhe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浸润性导管癌、38例浸润性小叶癌和41例导管内癌以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Twist、E-和N-cadherin的表达.结果 (1)三种病理类型乳腺癌组织中,Twist阳性率分别为46.4%(26/56)、79.0%(30/38)和26.8%(11/41),其中浸润性小叶癌中Twist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分别P=0.002、0.000);E-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78.6%(44/56)、29.0%(11/38)和80.5%(33/41),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中E-cadherin阳性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小叶癌(均P=0.000);N-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53.6%(30/56)、68.4%(30/56)和31.7%(13/41),其中在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导管内癌(分别P=0.033、0.001).(2)135例乳腺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P=0.005,Spearman相关系数-0.239);Twist和N-cadherin 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P=0.000,Spearman相关系数0.319).(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分化组中N-cadherin阳性率显著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组(P=0.004).(4)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转移组中Twist阳性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37).结论 三种蛋白在三种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较大.Twist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N-cadherin阳性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相关.检测这三个指标可为研究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机制及评判其生物学行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A1,HMGA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80例乳腺腺病组织中HMGA1和CXCR4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HMGA1和CXCR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乳腺腺病(77.14%vs 26.25%,73.33%vs 2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MGA1和CXCR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04,P=0.289),提示两者的表达相互独立,且两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诊断的敏感性(两者任一阳性)和特异性(两者均为阳性)。CXCR4在PR阳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87.5%)高于PR阴性浸润性导管癌(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HMGA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高表达,CXCR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以低表达为主,两者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检测能够明显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HMGA1、CXCR4在乳腺组织中的高表达,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望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INHBA(inhibin-βA)在乳腺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35例癌旁乳腺组织中INHBA的表达。结果INHBA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HBA高表达和肿瘤较低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较高的Ki-67增殖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INHBA高表达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INHBA表达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NHBA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Ki-67增殖指数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D9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构建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检测乳腺不同病变组织中CD90、ER、PR、Ki-67和HER-2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D9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5%和2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90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分子亚型中,CD90阳性率以Luminal A型最低(40.0%)、三阴型最高(82.4%),各亚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90与ER(r=-0.342,P0.05)、PR(r=-0.374,P0.05)表达呈负相关,与Ki-67表达之间无相关性(r=0.084,P0.05)。结论 CD90表达与乳腺癌分子分型有关,其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LDH1A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至2008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病房行根治性手术的158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LDH1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ALDH1A1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DH1A1表达阳性率为56.3%。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DH1A1的表达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临床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9)。ALDH1A1阳性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均短于ALDH1A1阳性表达患者,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22和P=0.01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ALDH1A1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25和P=0.014),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P=0.892和P=0.489)。结论 ALDH1A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57kip2、cyclin D1及cyclin E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1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15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57kip2、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57kip2、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在IDC的阳性率与在乳腺不同组织之间相比,cyclin D1、cyclin E蛋白在DCIS的阳性率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之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在IDC中,三者表达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cyclinE蛋白的表达与肿块大小有关(P<0.01);p57kip2与cyclin D1之间、p57kip2与cyclin E之间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1)、cyclinD1与cyclin E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57kip2蛋白低表达、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高表达可能是乳腺组织恶性转变以及乳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联合检测p57kip2、cyclin D1及cyclin E蛋白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nSOD在肿瘤的发生及肿瘤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样本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样本的MnSOD mRNA及蛋白表达进行检测,以β-actin作为定量参考物,比较其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结合临床特征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分析MnSOD在肿瘤不同阶段表达的差异。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MnSOD mRNA的表达值为0.61±0.15,癌旁组织为1.24±0.1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nSOD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值为0.40±0.04,癌旁组织为0.75±0.0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淋巴结转移与非淋巴结转移MnSOD mRNA及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Ⅰ期4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45±0.15,Ⅱ期9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44±0.15,Ⅲ期7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36±0.07,Ⅱ期与Ⅲ期及Ⅰ期与Ⅲ期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与Ⅱ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期MnSOD蛋白表达三者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n-SOD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检测MnSOD的表达可作为临床诊治及判定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相关标记物CD44及CD2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CD44+/CD24-细胞与HER-2、ER、PR、CK5/6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单染及双染法检测4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及1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44及CD24的表达情况,检测1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HER-2、ER、PR、CK5/6表达状况以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1)CD44阳性定位于癌细胞膜。在浸润癌中阳性率为56.3%,在导管原位癌中阳性率为85.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的乳腺浸润性癌中,CD44阳性率分别为69.2%、58.1%及44.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CD24阳性表达于非癌性乳腺组织中小管的腔缘;在癌组织中除腔缘阳性外,可出现膜质阳性。在浸润癌中阳性率为32.5%,在导管原位癌中阳性率为64.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126例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CD24-者65例,占51.6%;CD44+/CD24-阳性细胞在Luminal A型为47.5%、Luminal B型为42.9%、HER-...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Hedgehog信号通路中shh、ptch和smo蛋白过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内原位癌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11例浸润性导管癌、40例导管内原位癌和21例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组织芯片中shh、ptch和smo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shh、ptch和smo蛋白在正常导管上皮中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但在浸润性导管癌(shh74.8%,ptch68.5%,smo65.8%)和导管内原位癌(shh100%,ptch100%,smo90%)中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乳腺导管癌中shh蛋白的表达率在Ki-67和c-erbB-2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均0.05);而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此外,shh、ptch和smo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ER、PR、p53蛋白的表达及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等特征均无显著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乳腺癌组织中shh的表达分别与ptch(r=0.55,P0.01)、smo(r=0.58,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而且ptch的表达又与smo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5,P0.01)。结论 shh、ptch和smo蛋白表达检测可以作为乳腺癌的辅助诊断指标,而且shh对判定乳腺癌的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甲酸受体诱导基因1(retinoic receptor-induced gene 1,RRIG1)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以GAPDH为内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 RT-PCR)检测76例新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5、例导管原位癌组织和20例乳腺良性增生组织中RRIG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RRIG1 mRNA相对表达水平(3.5±2.1、6.7±4.1)明显低于良性增生组织(10.2±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36);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淋巴结转移组RRIG1 mRNA相对表达水平(5.2±3.1)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7.48±4.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RRIG1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抑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相关分子标记Tenascin C(TN-C)、α-SMA和PDGFRα的表达,明确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及癌细胞中TN-C、α-SMA和PDGFRα蛋白表达水平,分析这三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乳腺腺病、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三种不同病变中,TN-C在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51.9%(P0.001);α-SMA的阳性率分别为0、20.0%、70.4%(P0.001);PDGFRα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37.0%(P0.01)。三者在间质表达均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相关(P0.05),且均在HER-2阳性乳腺癌间质中的表达水平最高。TN-C、α-SMA和PDGFRα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导管内癌或乳腺腺病,其中TN-C在癌细胞中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有关(P0.05),乳腺癌细胞α-SM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但PDGFRα在癌细胞中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子分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与乳腺腺病和乳腺导管内癌相比,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中TN-C、α-SMA和PDGFRα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并与乳腺癌分子分型存在明显相关性。提示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是促进乳腺癌恶性演进的重要因素,成纤维细胞活化相关分子有望成为乳腺癌临床预后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以30例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为对照组.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1.4%(43/70)、68.6%(48/70),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3%(1/30)、6.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ER、PR表达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均>0.05);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s=0.73,P<0.01);N-cadherin mRNA阳性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过表达提示其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起重要作用,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埃兹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乳腺导管内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究埃兹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及32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22例。通过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分别检测埃兹蛋白在22例正常乳腺组织、32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和4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参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埃兹蛋白在40例浸润性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2.50%、在32例乳腺导管内癌的阳性表达率为40.63%、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3.64%,浸润性乳腺癌中埃兹蛋白的表达高于其他两种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兹蛋白在G3期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G1~G2期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兹蛋白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埃兹蛋白在<40岁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年龄≥40岁的患者中的表达率,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埃兹蛋白在PR阳性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PR阴性患者中的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中埃兹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PR呈负相关(P<0.05);埃兹蛋白在浸润性润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脉管侵犯、肿瘤大小、患者月经状态以及Her-2、ER、Ki-67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埃兹蛋白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不同,对判断乳腺肿瘤性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外,埃兹蛋白能够帮助判断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和预后,可能启发乳腺癌新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PD-L1、PD-L2在人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PD-L1、PD-L2在10例正常乳腺组织、18例乳腺导管内癌和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并分析两种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正常人乳腺腺上皮不表达PD-L1和PD-L2,乳腺导管内癌弱表达PDL1和PD-L2,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D-L1和PD-L2的阳性率分别为45%(18/40)、35%(14/40),显著高于PD-L1和PD-L2在乳腺导管内癌的表达。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D-L1和PD-L2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PD-L1和PD-L2表达与ER、PR表达(P0.05)有相关性,但PD-L1、PD-L2表达与乳腺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D-L1和PD-L2表达在ER、PR、HER-2均阴性的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乳腺癌癌细胞异常表达PD-L1和PD-L2,且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D-L1和PD-L2有望成为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中PTEN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PTEN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2 3例正常乳腺组织、2 8例乳腺增生组织 (其中普通型增生 2 0例 ,非典型增生 8例 )、8例导管原位癌、98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TEN蛋白的表达 ,并对 98例浸润癌组织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的PTEN多呈弱阳性表达 (6 5 4 % ) ,非典型增生上皮和导管原位癌的PTEN蛋白水平高于正常乳腺腺上皮 (P <0 0 5 )。浸润癌组织中PTEN的失表达率为 7 1% ,高表达率为4 9 0 % ,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与增生的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浸润癌组织学分级愈高 ,PTEN高表达率愈低 (P <0 0 5 )。随临床分期升高 ,PTEN高表达率亦有降低趋势。乳腺癌中PTEN表达与微血管密度计数、腋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结论 PTEN表达的改变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PTEN的表达下调可作为乳腺癌分化和转移的一个潜在标志  相似文献   

19.
20.
赵林  董奇观  张玉扬  周鑫 《解剖科学进展》2019,25(5):540-543,547
目的观察SASH1和p-ERK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SASH1和p-ERK的表达,并结合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例新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10例新鲜正常乳腺组织中SASH1和p-ERK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SASH1mRNA和p-ERK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SASH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率(31%)低于在正常乳腺组织表达率(80%),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发病年龄、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ERK蛋白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率(62%)高于正常乳腺组织(20%),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与发病年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相关。乳腺癌中SASH1的表达与p-ERK表达呈负相关(P0.005)。Western blot与实时PCR结果显示,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SASH1蛋白与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ERK蛋白与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SASH1的低表达和p-ERK的高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