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中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7—2011-07应用后路经皮双侧共4个棘旁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0例。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0~60 min,平均50 min;手术出血量40~150 ml,平均60 ml。术后X线侧位片测量手术椎椎体前缘的压缩百分比由术前(43.0±5.1)%减小至(8.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由术前(26.2±3.1)°缩小至(6.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椎体高度和后凸畸形矫正丢失。结论采用后路经皮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效果。方法对23例胸腰段单节段骨折采用后路经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术后伤椎椎体复位情况。结果23例均取得良好复位及固定效果,伤椎压缩百分比从术前(41.2±9.6)%到术后(4.2±4.8)%。随访1年复查X线片椎体高度无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达到有效复位,获得良好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254-1257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跨伤椎钉棒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A型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5例A型胸腰椎骨折采用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和跨伤椎钉棒固定,其中男4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7.50岁(23~60岁)。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植骨量,并对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VAS评分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7.30±13.6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35.30±43.50)ml,平均经椎弓根植骨量(7.50±2.10)g。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20个月(12~2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由术前的(57.30±3.80)%恢复至术后的(90.20±6.70)%,Cobb角由术前的(24.50±2.30)°恢复至术后的(4.80±0.60)°,VAS评分由术前的(7.80±1.30)分降至术后的(1.50±0.30)分。术后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病例。[结论]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跨伤椎钉棒固定治疗A型胸腰段椎体骨折,能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及保留脊柱后方软组织,是一种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较术前明显恢复(P<0.01),无断钉、断棒。结论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严重骨折,术中伤椎复位满意、术后固定牢固、脊柱稳定性好,有利于伤椎骨折愈合和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位置钉(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26例胸腰椎骨折中位置钉及跨过伤椎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26例平均分两组,分别行中位置钉即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及跨过伤椎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经过术后3~24个月的随访,平均12.8个月,中位置钉组病例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前对比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和24个月对与后1周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位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很好地对伤椎进行复位,在纠正后凸畸形的同时,也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伤椎垂直应力短螺钉在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7—2013-07采用椎弓根系统(5或6钉)经伤椎椎弓根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56例。结果本组5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X线检查椎体复位满意,术前椎体高度平均14.8 mm,术后32.8 mm。最后随访椎体高度无丢失,无脊柱后凸畸形,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是可行性的,疗效肯定,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固定技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经伤椎置钉固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随访手术的效果、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后凸角度的纠正及椎体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随访6~20个月,均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骨折达到临床愈合,伤椎固定无椎弓根钉松动及断裂,伤椎复位后无明显高度丢失。影像学测量结果发现,手术前节段后凸角度为(24.4±8.6),°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为(54.7±14.5)%;术后节段后凸角度为(6.4±4.9),°骨折椎体高度为(93.5±9.7)%。手术前后后凸角度及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采用经伤椎置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有利于术中复位、后凸畸形的矫正,有效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传统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从相邻2个地级市医疗中心诊治的胸腰椎骨折的患者中,各随机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胸腰椎骨折40例,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与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评估比较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内固定失败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18.5个月。比较分析2组间末次随访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VAS评分、内固定失败率分别为(10.4±6.7)%比(20.8±8.3)%;(97.6±1.8)%比(82.5±5.4)%,(1.74±0.8)%比(3.12±0.7)%,0%比12.5%,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能更好地复位胸腰椎骨折,提供更坚强的内固定系统,并利于远期保持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且可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和伤椎置钉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2014-04共收治58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短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30例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伤椎植骨组),28例行伤椎置钉(伤椎置钉组),比较2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及手术参数。结果58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16.45±3.71)个月,2组在术后即刻、3个月及1年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恢复,且无显著丢失,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椎植骨组在手术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上优于伤椎置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置钉组在负重时间上要早于伤椎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植骨和伤椎置钉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伤椎植骨组表现相对较小的创伤和较短的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恢复及内固定失败和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未见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伤椎及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周为95.1%±3.2%,末次随访时为93.9%±3.6%,均较术前39.6%±10.3%明显改善(P0.01)。损伤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12.2°±2.9°,末次随访时为12.9°±3.5°,均较术前(33.7°±6.2°)明显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间及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椎间和椎体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及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一侧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6—2013-03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6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切开复位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并结合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8.4个月。患者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得到恢复,Cobb角得到矫正,伤椎前缘压缩比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无断钉病例。结论经一侧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术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2010年5月,采用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25例无神经障碍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术后随访观察椎体前、中部的相对高度、Cobb角、伤椎角,并对疼痛和功能指标分别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量化比较。结果 23例得到随访13~35个月,平均23.8个月。术后1周时椎体前、中部的相对高度、Cobb角,伤椎角分别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钙椎体成形术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的胸或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55.2±11.9)岁,受伤时间(5.8±4.3)d。骨折节段:T103例,T116例,T1213例,L19例,L27例,L34例。骨折Denis分型:A型9例,B型21例,C型5例,D型5例,E型2例。所有患者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对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手术前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疼痛评分及下腰痛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率(95.23±3.18)%,术后1年(94.15±2.7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4—2015-06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及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6(14~32)个月。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及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较术后1周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及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于术后疗效至关重要,在遵循正确适应证的基础上,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时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伤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同时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7例,其中单椎体骨折17例,双椎体骨折6例,骨折脱位4例;按TLICS评分为5~9分,平均6.3分。载荷评分平均5.6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1标准分级。[结果]伤椎植骨及置钉均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随访10~46个月,平均28.6个月,未见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3级的恢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骨折椎体相对高度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时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及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49-1852
[目的]分析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对胸腰段爆裂骨折椎体矢状面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因胸腰段爆裂骨折在本科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内植骨术的4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CT矢状面重建图像,比较分析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Cobb角的变化,同时分析椎体骨折块向椎管内压迫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53.31±9.12)%恢复至术后的(98.23±8.68)%(P<0.001),椎体中央高度由术前(64.14±8.79)%恢复至术后的(92.52±6.01)%(P<0.001),Cobb角由术前(22.92±6.88)°恢复至术后的(8.17±6.06)°(P<0.001),骨折块压迫程度由术前(31.12±11.66)%恢复至术后的(9.30±4.68)%(P<0.001),椎体前缘高度恢复量为(44.92±3.90)%,优于椎体中央高度恢复量(28.38±3.67)%(P<0.001)。[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术能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通过间接复位的方式改善椎管内压迫,但并不能完全有效恢复椎体中央高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4):1328-1331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2011年3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32011年3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364岁,平均34岁,观察骨折椎的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手术前后伤椎复位高度和后凸Cobb角。[结果]术后CT示伤椎椎弓根螺钉均在正常骨性结构内,术后无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从术前平均(54.75±0.06)%恢复至术后平均(92.35±0.12)%,(P<0.05);骨折椎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25.13±2.67)°恢复至(4.83±1.43)°(P<0.05)。患者VAS评分改善明显(P<0.05)。所有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结论]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于胸腰段骨折治疗有效。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用于治疗胸腰段骨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短节段或单节段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 对34例胸腰椎骨折,应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或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2~26个月,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0.7°恢复至术后平均3.7°.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55.3%,恢复至术后平均86.6%.伤椎复位效果好,无明显相邻椎间隙过度撑开.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脊柱前中柱的力学结构,获得了稳定性,同时获得有效的椎间盘高度,容纳复位后的髓核,减少伤椎上终板的塌陷,可明显减少内固定断裂、术后Cobb角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与其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6-2012-06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245例的相关资料.采用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术131例,行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114例,测量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中间的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的椎体压缩率、矫正度丢失、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随访18~24个月,平均21.8个月,随访期间椎体高度均无严重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伤椎椎体压缩率由术前的(45.59±5.2)%和(46.48±7.5)%降至术后的(8.76±4.8)%和(9.24±4.6)%;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5.8±3.8)°和(24.6±4.2)°降至术后的(9.8±1.7)°和(8.6±2.7)°,两者无明显变化(P>0.05).2组伤椎中间高度由术前的(56.74±8.6)%和(55.60±7.3)%升至术后的(85.26±10.52)%和(92.5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经伤椎单侧置钉固定与其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植骨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17-09诊治的30例胸腰椎骨折,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进行伤椎置钉与椎弓根植骨。结果本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植入异体骨患者未出现明显排斥反应。术后行CT检查内固定在位,植骨愈合良好。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7~1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27.3±0.4)分,疼痛VAS评分(1.2±0.5)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89.9±0.5)%,Cobb角(3.5±0.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确切,更有利于伤椎高度的维持及患者脊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