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三七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应用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拟行THA的患者84例。随机均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干预,联合组则于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三七活血方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失血量、引流量,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变化情况,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三项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术后12天,联合组及对照组的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均P 0.05)。术后联合组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PT高于对照组(均P 0.05)。联合组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 vs. 11.9%,χ~2=5.316,P 0.05)。结论:三七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显著降低THA术后D-二聚体水平,同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显著的预防DVT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两组,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治疗25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20例。结果预防组DVT总发生率为20%,对照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 D-二聚体升高关系及使用不同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方法前瞻性分析70例行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根据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11例)和非血栓组(59例),记录两组在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按照使用抗凝药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预防组和利伐沙班预防组,记录并比较二者DVT发生率和术后伤口引流量关系。结果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与非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的浓度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增高。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各自组内比较,术后与术前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浓度较术前均有增高。在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DVT的发病率为15.71%,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干预后DVT发生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术后伤口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研究发现D-二聚体对DVT预测不是特异性指标;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 DVT发生情况明显下降,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DVT作用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不同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每日1次利伐沙班口服10 mg×10 d;对照组每日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000 IU×10 d。观察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引流量、出血倾向。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发生DVT 1例,发生率均为3. 33%。术后第10天,PT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D-二聚体、APTT、Hb、PL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引流量、出血倾向发生率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钙均可以有效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发生,但利伐沙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术后是否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将患者分为肝素组(n=45)和对照组(n=53)。比较两组患者的胆囊疾病分布情况、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DVT发生情况、D-二聚体水平复查结果、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的胆囊疾病分布情况、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肝素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明显出血的现象。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防全髋置换术(THA)或全膝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 方法检索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数据库、研究转化临床实践(Turn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TRIP)医学数据库、系统性评价Cochrane数据库、OVID、Web of science、MEDLINE以及EMBASE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7年9月发表的关于阿司匹林预防THA或TKA术后DVT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章,评价临床疗效主要转归结果是任何形式的DVT,次要转归结果是伤口并发症(伤口延迟渗出、感染)。 结果共纳入14篇文章,其中5篇I级研究证据的文章,9篇Ⅲ级研究证据;证据级别高的1篇RCT文章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相比,TKA术后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前支持阿司匹林相较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或者达比加群酯对THA或TKA术后DVT预防效果要差的证据尚不充分;与阿司匹林相比,利伐沙班可以使得TKA或THA术后的无症状DVT发生率下降,但是否能够预防有症状的DVT,目前证据尚且不足;与阿司匹林相比,THA或TKA术后使用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伤口并发症要更高。 结论目前临床研究证据表明,除了当前的利伐沙班及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外,阿司匹林也许能成为THA或TKA术后DVT预防的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烧伤植皮后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6例双下肢烧伤或需行大腿供皮(双下肢术区面积≥5%TBSA)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肌肉收缩、足趾活动等基础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措施的基础上,手术后第4天开始每晚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连续10 d。术后第1、3、7、14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治疗组血小板数量变化、两组皮片成活率及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14 d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双下肢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第1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第3天有所下降,第7、14天治疗组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对照组则逐渐升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血栓形成,对照组1例患者下肢出现微血栓。两组患者皮片成活率及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使用 D-二聚体治疗对血小板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动态监测D-二聚体对烧伤植皮患者DVT预防和监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肺切除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前瞻性研究肺切除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07年10月60例Ⅱ~Ⅲa期肺癌肺叶切除病人,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30例)和非治疗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术前各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手术后12、36和60 h分别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0抗Xa活性单位/kg).全组均记录胸腔引流量、漏气时间和拔除闭式引流管时间,术前、术后第3和第7 d彩色超声检测双下肢静脉血管和血流情况,术前和术后第1、3、5、7d检测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DP)等指标.结果 肝素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相比,术后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和漏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血小板(PLT)、PT和AHT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治疗组FDP在术后第3 d、D-二聚体在术后第1 d达到高峰,非治疗组FDP在术后第5 d、D-二聚体术后第3 d达到最大值,且高值持续时间均长于前者.彩色超声检查发现非治疗组术后第7 d有5例腓肠肌小静脉内形成微小血栓,肝素治疗组无异常.两组病人均未发生肺栓塞(PE).结论 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早期应用预防剂量低分子肝素并不增加术后出血、胸腔引流量,但可以显著降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盆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35例骨盆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16例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检测术前、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D-二聚体指标,并在术后14天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D-二聚体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二聚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例(5.3%)发生DVT,对照组中2例(12.5%)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更有效预防骨盆骨折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限均从2000年1月—2017年6月。提取资料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包括623例患者,2篇为骨科手术,3篇为妇科手术;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显著降低DVT发生率(P0.00001),亚组分析显示,联合组降低了骨科手术(P=0.02)及妇科手术DVT发生率(P=0.0003);此外联合组显著降低了D-二聚体水平(P0.0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静脉血栓疗效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但仍需设计良好的大样本RCT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探讨D-二聚体在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63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其中DVT组28例,非DVT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7 d检测患者空腹静脉血D-二聚体浓度,观察其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两组患者术后1、3、7 d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以术后第3天增高最为明显(P<0.05)。绘制术后各时间点ROC曲线发现,术后1 d曲线下面积为0.715,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07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45.7%;术后3 d曲线下面积为0.861,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4.35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85.7%;术后7 d曲线下面积为0.763,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69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60.7%,特异性为82.9%。D-二聚体对于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其中以胃肠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诊断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联合逐级加压弹力袜在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妇科因良性疾病接受腹腔镜手术80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弹力袜组(n=40),术前开始使用逐级加压弹力袜;弹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组(n=40),术前开始使用逐级加压弹力袜,联合术后皮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d白细胞、血小板、凝血时间、D-二聚体、LEDVT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3 d白细胞、血小板、凝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弹力袜组中位数545.5μg/L(138.0~24 260.0μg/L),弹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组中位数365.0μg/L(52.0~9838.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8,P=0.036)。弹力袜组LEDVT发生率12.5%(5/40),与弹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组5.0%(2/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6,P=0.429);弹力袜组肺栓塞发生率5.0%(2/40),弹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组2.5%(1/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者使用逐级加压弹力袜联合术后皮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可降低术后D-二聚体,对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血栓的发生有指导意义,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气压仪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200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联合组100例,行空气气压仪联合肝素进行干预。肝素组100例,行低分子肝素治疗。干预后3、7天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1)两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水平指标;(2)D-二聚体水平;(3)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组蛋白原)、AP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的指标水平;(4)下肢的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于干预后3、7天的全血黏度高切水平、全血粘度低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干预后3、7天的D一二聚体水平均低于肝素组(P0.05);联合组患者于干预后3、7天的PT、FIB、APTT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肝素组(P0.05);联合组于干预后7天的彩色多普勒下肢血流速度明显高于肝素组,且联合组的DVT发生率略低于肝素组(P0.05)。结论空气压力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更好的预防作用,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血流状态的改善,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下肢创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2例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是否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分为治疗组(n=49)和对照组(n=53)。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D-二聚体水平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水平升高(﹥0.5 mg/L)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其他明显出血事件。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下肢创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观察单纯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IPCS)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1例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IPCS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从术前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0.2ml/d,皮下注射。IPCS组术后立即使用IPCS治疗,每天5h,术后14d内持续使用。每个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3、7d各进行下肢深静脉超声、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测定。结果肝素组和IPCS组发生DVT分别为2例和3例;两组均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IPCS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DVT形成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是一种安全、简便的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GEKO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用于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自2016-01—2016-08采用THA手术治疗72例股骨头坏死,随机分为观察组(基本预防方法上加用NMES)和对照组(基本预防方法)。结果 2组术后负压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VAS评分、下肢DVT发生率及术后3 d血浆D-二聚体含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NMES用于THA术后患者早期康复,可以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轻疼痛,是预防DVT形成的有效物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情况.方法 回顾近几年来在赤峰市医院行THA治疗的ANFH患者.纳入条件:FicatⅣ期ANFH,首次行THA术,单侧THA术,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及物理措施预防DVT;排除条件:术前经超声检查发现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栓饮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于手术前后采用功能锻炼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在功能锻炼同时口服中药消栓饮,治疗期间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记录下肢有无疼痛、肿胀,检测D-二聚体。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1d及术后7d疼痛、肿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饮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钙相近,安全性更好,同时可进一步改善血清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含量变化,探讨其对诊断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33例,根据术后有无DVT将其分为DVT组和Control组,分别于入院后1d、术后1d、7d、14d检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B)、D-二聚体(D-dimer),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浆FIB含量在手术前后Control组和D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但术后14d降至正常;FDB手术前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术前含量较低,术后同样有一过性升高趋势,术后14d逐渐降低,术后各个时间点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前FDP含量较高,术后1d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术后两组含量逐渐增高,术后7d、14d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 DVT组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的检测在低分子肝素预处理后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早期预防及治疗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D-二聚体是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实验室无创伤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对预防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住院号末尾数为奇数者纳入低分子肝素组,偶数者纳入对照组,最终低分子肝素组47例、对照组45例。低分子肝素组于术后12~24 h开始于腹部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 000 U,1次/d,用至术后第7天;对照组未采取预防性用药。术后第7天清晨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指标;记录患者术后7 d内腹腔引流量,评价安全性;术后1周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比较2组DVT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的凝血酶源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PL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组术后第7天纤维蛋白原(FIB)及D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7 d内腹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