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骨原发性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颅骨血管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特点.12例中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38.5岁(12~65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均表现为颅骨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边缘锐利.CT表现:1例为低密度病变,9例为高、低混杂密度病灶,内可有密集的点、线样高密度骨纹影,表浅者骨针与颅骨表面垂直,深部者骨针呈蜂窝状.MRI表现:1例为长T1,长T2信号,8例为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无骨针区域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检查对原发性颅骨血管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9岁.因反复头痛及头昏2周,加重伴恶心、呕吐1 d于2008年2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后出现神志不清.CT示额顶部大脑镰旁团状高密度占位性病变,周围片状低密度水肿,中线结构右移.MRI见左额叶一块状异常信号影,T1W1呈稍低信号,T2W1呈稍高低混杂信号,大小约6.8 cm×5.3 cm×5.6 cm,向右额生长,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两侧侧脑室明显受压,中线结构受压,向右移位,颅脑血管增强MRA示左脑前动脉显著右移,并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ARMS)的CT、MRI表现,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ARMS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3、9、15、17岁,平均年龄11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行CT平扫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肿瘤位于蝶窦1例,筛窦2例,上颌窦1例。3例骨破坏呈膨胀性、吸收性,1例骨破坏呈溶骨性。累及翼腭窝1例,颞下窝2例,眼下直肌受累3例,鼻腔受累3例。直径5 cm呈椭圆形,直径6 cm呈不规则分叶状。2例有囊变密度或信号,无钙化,1例含有黏液蛋白成分。T1WI以稍低信号为主,近似或低于正常脑实质信号,T2WI以不均匀高信号为主,与脑脊液信号近似,增强扫描呈中等~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但程度较轻,可见线环状及菊花瓣样强化。结论 ARMS的CT和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在鉴别诊断上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性,41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及性欲减退,呈进行性加重,1个月前突发左眼失明,遂到我院就诊。头颅CT示:鞍区见大小2. 39 cm×2. 31 cm类圆形等低混杂密度影,CT值约20 HU,边界清晰,鞍底骨质吸收变薄,双侧脑室形态、大小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头颅MRI示:鞍区可见类圆形肿块影,大小4. 1 cm×2. 9 cm,鞍上池、桥前池显示受压变窄,矢状面T1WI及冠状面T1WI显示分叶状肿块影,呈等高混杂信号,矢状面T2WI抑脂像显示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疫状态正常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结果老年男性多见,病灶多发多见,近中线室管膜周围脑白质及脑表面多见。CT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MR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信号多较均匀,少见囊变、坏死,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多较轻,T2-FLAIR及DWI多呈均匀性稍高或高信号,病灶多均匀性强化,可呈"握拳状"、裂隙状分叶改变。结论免疫状态正常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NHL的CT表现。结果:24例中16例位于单侧,8例累及双侧。原发于鼻前庭2例、鼻腔6例、鼻窦9例、鼻腔鼻窦7例。病灶肿块表现15例,浸润表现9例。24例中22例病灶密度相对均匀,2病灶密度相对不均,增强后部分强化。原发于鼻腔的淋巴瘤1例见骨质破坏,原发于鼻窦和鼻腔鼻窦的有6例见骨质破坏;常累及邻近结构。结论:鼻腔鼻窦NHL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征象,但有一些相对特异性征象有助于鼻腔鼻窦NHL的诊断。根据CT的相对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有助于及时诊断该类疾病。  相似文献   

7.
颅咽管瘤恶变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ue Y  Da JP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7):439-439
患者男,17岁。因突发头痛、进行性视力下降2周,曾按眼科疾病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于2004年5月17日来本院就诊。体检:视野双颞侧偏盲,四肢肌张力正常。放射学检查:侧位片见蝶鞍前后径及深径明显增大,蝶鞍背变直变薄。MRI显示鞍上及鞍内椭圆形软组织肿块,最大层面3.1 cm×2.3 cm×2.0 cm,上半部呈短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下半部以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边界清晰,增强后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以下半部为主,病灶与鞍底分离,可见一裂隙,视交叉及视神经受压上抬,显示欠清。MRI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考虑为颅咽管瘤合并出血(图1)。术中见,鞍底膨隆,骨质菲薄,肿瘤呈灰白色,质软合并胆固醇结晶,垂体位于肿瘤后上方。  相似文献   

8.
例1女,33岁.因进行性听力障碍、眩晕和头痛1年于2009年3月24日人院.患者的母亲和姐姐均有血管母细胞瘤病史.MRI检查示一4.5 cm×3.8 cm×3.5 cm肿块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并破坏小脑.T1、T2呈混杂性信号,增强后,T1呈不均匀强化.CT示右侧岩骨及中耳结构广泛破坏.影像科诊断为颈静脉球瘤可能.对患者进行肿瘤全切除,术中见肿块血供丰富,骨质破坏,术后复查CT无肿瘤组织残余.  相似文献   

9.
例1女,33岁.因进行性听力障碍、眩晕和头痛1年于2009年3月24日人院.患者的母亲和姐姐均有血管母细胞瘤病史.MRI检查示一4.5 cm×3.8 cm×3.5 cm肿块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并破坏小脑.T1、T2呈混杂性信号,增强后,T1呈不均匀强化.CT示右侧岩骨及中耳结构广泛破坏.影像科诊断为颈静脉球瘤可能.对患者进行肿瘤全切除,术中见肿块血供丰富,骨质破坏,术后复查CT无肿瘤组织残余.  相似文献   

10.
例1女,33岁.因进行性听力障碍、眩晕和头痛1年于2009年3月24日人院.患者的母亲和姐姐均有血管母细胞瘤病史.MRI检查示一4.5 cm×3.8 cm×3.5 cm肿块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并破坏小脑.T1、T2呈混杂性信号,增强后,T1呈不均匀强化.CT示右侧岩骨及中耳结构广泛破坏.影像科诊断为颈静脉球瘤可能.对患者进行肿瘤全切除,术中见肿块血供丰富,骨质破坏,术后复查CT无肿瘤组织残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征象及解剖特点,增强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认识。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患者21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5.2岁。行CT、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解剖特征。结果 18例(85.7%)出血坏死鼻息肉源自上颌窦,MRI的特征性表现:15例(83.3%)T_2加权成像(T_2WI)序列边缘可见低信号环;全部息肉T_2WI内部呈高低混杂信号,并在MRI增强中息肉内高信号部分呈显著强化。在解剖位置上,亦有一定特征,16例鼻息肉表现为靠近上颌窦口生长,并突出上颌窦口进入中鼻道内(88.9%);3例来源于左侧鼻腔内,其在MRI征象中无特殊。在CT中,鼻息肉表现为高低混杂的软组织密度影,所有较大的病灶不同程度压迫周围骨质,邻近骨质吸收变薄,2例息肉可见结节状钙化。结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典型影像表现为单发于上颌窦口附近的肿块,T_2WI中病灶边缘见低信号环,内部呈高低混杂信号。此外,CT、MRI中病灶结构、位置及继发改变等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6岁,渔民.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1个月余于2006年10月5日入院.MRI检查头颅平扫示左侧顶枕部混杂信号病灶,约4 cm×3 cm大小、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有占位效应,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左侧顶枕部病灶呈不规则散在斑块状强化(图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12例,8例行CT平扫,4例行CT增强扫描,12例均行MR检查,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12例CA共检出14个病灶。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多见(10/12)。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多数为不均匀,常伴钙化、出血。MRI平扫大部分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1个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及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后均呈轻度强化或无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检查对CA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MRI优于CT,是诊断本疾病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平  王飞 《医学信息》2008,21(1):51-52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17例经病理学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7例GIST中原发于胃15例,食管1例,小肠1例。外生性生长者15例,向腔内生长者2例。胃肠道钡餐造影表现(9例):胃腔偏心性狭窄,粘膜纹展平、移位。CT表现(11例):肿瘤向腔外生长,呈等、低密度,有不均匀较明显强化,未见淋巴结肿大。MRI表现(2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强化较明显,包膜完整。结论 影像学表现对GIST诊断有帮助,CT为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肿瘤外生性生长和未见淋巴结肿大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车清林 《医学信息》2018,(14):161-163
目的 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特点,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3月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 15例AF患者的 CT 和 MRI表现,及MR与组织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15 例患者全部行 CT 平扫,8例行CT增强;9例行 MRI平扫,6例行MRI增强。CT 平扫示13 例呈不均匀等、低密度,2 例呈较均匀稍低密度;12例边界不清,3例边界清楚;CT 增强8例均呈渐进性不均匀明显强化。MRI平扫提示T1WI、T2WI、压脂、DWI等序列肿瘤均为不均匀信号,夹杂不规则低信号,肿块边缘呈爪形浸润或边缘不清。MRI增强 6例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CT和MRI 都能从不同方面为AF的诊断提供信息,MRI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形态、范围及边缘,且可推断肿瘤的大致成分,对AF的诊断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参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52例可随访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例分成良性组、复发组和恶变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HPV、MMP-9、PCNA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采用组织学观察、多参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52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①性别、年龄、病程及肿瘤发生范围比较,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对临近骨质的侵犯、瘤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核分裂像多少,恶变组与良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但复发组与良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MMP-9、PCNA在良性组、复发组及恶变组中的高表达率逐渐增强;④HPV感染比较,三组之间存在高度显著差异。结论:综合考虑病理组织学参数可预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HPV感染、PCNA和MMP-9的表达可作为判断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发展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MRI在脊柱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对脊柱结核的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脊柱结核的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脊柱结核多发生于1个部位,累及2个及以上椎体,MRI表现为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高信号.椎间盘改变主要包括:间隙狭窄,椎间盘破坏、椎间隙消失,T1WI低信号18例,T2WI不均匀混杂高信号24例,均匀高信号9例.患者均可见脓肿,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27例,均匀高信号10例.结论 MRI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鼻内镜及柯-陆式联合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1例,其中Krouse临床分级Ⅱ级4例,Ⅲ级7例.结果:术后随访1~3 a.11例中,9例痊愈,局部复发1例,癌变(鳞癌)1例.结论:鼻内镜联合柯-陆术式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野清晰、肿瘤切除彻底等优点;对于Krouse分级为Ⅱ、Ⅲ级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建议首选该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垂体囊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垂体囊性病变的MRI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垂体囊性病变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其中囊性垂体瘤16例,垂体脓肿6例,Rathke’s囊肿9例。所有病例全部行MRI平扫,22例行GD-DTPA增强检查。结果 16例囊性垂体瘤,其中垂体大腺瘤12例,微腺瘤4例。12例大腺瘤表现为在实性瘤体中出现囊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为等信号,厚薄不等,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3例合并出血,T1WI呈高信号,并见液平。4例囊性微腺瘤,TI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其中1例术前误诊为Rathke’s囊肿,1例漏诊。6例垂体脓肿,T1WI呈低或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或不均匀信号,多数边界不清楚,大部分病灶为环状强化或分隔状强化,部分为不均匀强化,邻近颅底脑膜、海绵窦区可见强化。2例T2WI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影,术前误诊为垂体瘤并瘤卒中。9例Rathke’s囊肿,5例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增强后边缘轻微强化,4例T1WI、T2WI均呈高信号影,其中2例误诊为颅咽管瘤。囊性垂体瘤、垂体脓肿、Rathke’s囊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5%、66.7%、77.8%。结论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鞍区内垂体囊性病变部位、形态及信号特点,并能较大程度地做出定性诊断,对手术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盆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多层螺旋CT(MD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MDCT和MRI表现特征。13例中,6例仅行CT检查,5例仅行MRI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MDCT和MRI图像显示,病灶最长径为4.0~25.2cm(平均11.8cm);6例分叶状,7例圆形或卵圆形;所有病灶边界清晰,且均不同程度地压迫、推挤邻近的器官结构。行MDCT扫描者,平扫时表现为以等密度为主的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病灶内见片状低密度区。在MRI图像上,T1WI相主要表现为等信号,其中3例病灶内见片状低信号区,3例病灶中心见放射状低信号区,1例呈均匀等信号;T2WI相主要表现为混杂高信号,其中3例为不均匀高信号,3例病灶中心见放射状低信号区,1例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时,13例中4例患者见粗大的供血血管。强化程度:1例轻度均匀强化;12例中-重度强化,其中7例病灶内见片状无强化区,3例病灶中心见放射状进行性强化区,2例均匀强化。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放射状进行性强化区为胶原纤维成分。术后随访发现,2例患者存在局部复发,1例存在肝转移。总之,盆部SFT常表现为实性、边界清晰的富血供肿块,常伴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囊变,并推挤邻近的器官结构。病灶中心的胶原纤维在T2WI相表现为放射状低信号,增强时呈进行性强化,是该病变的重要特征,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