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采用“扳机点”小针刀配合手法、封闭疗法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扳机点”小针刀配合手法、封闭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功能状况及肌电图信号。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调查表(ODI)、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及Barthel量表(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ODI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FM下肢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肌电图信号平均肌电波幅(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电图信号AEMG、MP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扳机点”小针刀配合手法、封闭疗法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腰背部肌肉肌张力、肌力以及疲劳感,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腰背部及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镜像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肌电图信号、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43例。所有患者开展常规康复治疗及训练,对照组同时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信号[股直肌、半腱肌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功能[Fugl-Meyer量表(FMA)]、步行能力[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结果:两组治疗后股直肌、半腱肌MF、MPF水平,BBS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治疗后股直肌、半腱肌MF、MPF水平,BBS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肌电图信号及下肢功能,提高机体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对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32例产后下背痛患者按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d/周,共计4周。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疼痛相关的视觉模拟量表法(VAS)、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CODI),于治疗后使用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评价患者竖脊肌的痛侧和对侧表面肌电信号(sEMG)活动,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痛侧的竖脊肌的MF、MPF均较对照组痛侧下降、AEMG较对照组痛侧升高(均P<0.05)。结论: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sEMG变化亦提示悬吊运动疗法对患者竖脊肌功能水平和疲劳程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王秋媛  冷雪峰 《妇幼护理》2024,4(8):2015-2017
目的 探讨磁电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本院收 治的 100 例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采取生物反馈电 刺激、筋膜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展磁刺激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性功能、盆底肌电位恢复 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症状初次缓解治疗次数、盆底表面 肌电值恢复治疗次数、症状完全缓解治疗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 FSF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磁电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能缓解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的疼 痛程度,改善女性性功能,促进盆底肌电位恢复,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下肢整体训练联合髋周筋膜手法对慢性足底筋膜炎症状的疗效。方法:取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体外冲击波、踝足牵伸及训练);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及下肢整体训练联合髋周筋膜手法。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试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第1步”数字疼痛评分(NPRS)、下肢Y平衡测试(YBT)值、髋外展和伸展肌群的峰力值;并比较观察组各指标间的相关性(Pearson分析)。结果:治疗3周后,2组AOFAS、观察组患侧YB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2组NPR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AOFAS及YB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髋外展及伸展肌群峰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髋外展肌群峰力值与AOFAS、YBT值具有相关性(P<0.05),髋伸展肌群峰力值与YBT值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下肢整体训练联合髋周筋膜手法可有效改善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经络穴位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58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扳机点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经络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腰背功能障碍。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6.55%(28/29),高于对照组72.41%(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经络穴位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腰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DMS)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康复干预(包括足底按摩手法及超声波治疗),观察组还同时辅以DMS治疗。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足底超声检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疼痛、足底筋膜厚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2.9±1.9)分]、足底筋膜厚度[(2.84±0.71)mm]及MBI评分[(74.9±9.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DMS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干预,能进一步缓解疼痛,促进患部炎症水肿消散及生活质量提高,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冲击波疗法治疗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4例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其中治疗组患者予浮针配合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患者予物理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冲击波疗法能有效缓解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疼痛症状,改善颈肩部的活动功能,治疗安全简便,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影响。方法:选取CNLBP患者4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的疗效及功能进行评估,表面肌电图仪采集竖脊肌、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的肌电信号,分析均方根值(RMS)和平均肌电值(AEMG),并计算屈曲-放松比值(FRR)。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SF-36评分和竖脊肌、腹直肌、腹外斜肌的RMS值及竖脊肌FRR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PNF训练可显著改善CNLBP患者的功能,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前庭电刺激联合闭链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下肢功能训练,以闭链康复训练为主,观察组在闭链功能训练过程中同步进行前庭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利用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的步态周期、支撑相、摆动相和步速进行测量,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步速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LE、MBI和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FMA-LE、BBS、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功能训练联合下肢闭链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悬吊下数字作业疗法(OT)评估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数字OT组和悬吊组,每组30例。三组均行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并予传统OT治疗;数字OT组行上肢数字OT系统训练,悬吊组在上肢悬吊状态下行数字OT系统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桡侧腕背伸肌收缩时的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评分、MBI评分、AEMG、RMS、MF和MPF均显著改善(|t|> 9.202, P <0.001),悬吊组各项指标最优(F> 8.791, P <0.001)。结论 悬吊下数字OT系统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上肢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下背痛患者双侧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与肌肉横断面积(CSA)变化差异,分析两者之间变化相关性。 方法 选取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对照组)和30例下背痛患者(病例组),利用表面肌电图检测仪和超声诊断仪分别对2组受试者L5~S1部位双侧多裂肌的AEMG值及CSA值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对照组多裂肌AEMG和CSA值的左右侧之间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疼痛侧AEMG和CSA值均小于非疼痛侧,且两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疼痛侧的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766),病例组非疼痛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763);对照组左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807),对照组右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800)。 结论 下背痛患者疼痛侧多裂肌AEMG和CSA值与健侧相比偏小,且双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变化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穴位按摩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0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分别为(1.5±0.5)分、(1.8±0.4)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1.3±2.1)分、(26.4±4.1)分]、MBI评分[(62.7±2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改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神经内科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时,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Brunnstrom分期评估患侧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评估步行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前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FAC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FAC分级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MBI、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MBI、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MBI评分中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8周时观察组MBI评分中的进食、穿衣、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增强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功能力、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穿衣、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能力),改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琳  杜俊涛  童心  徐磊 《中国康复》2021,36(12):717-720
目的: 观察悬吊训练(SET)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以悬吊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以及采集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值(MF)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2组BBS、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AEMG、MF值组内比较健侧均明显高于患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健患侧竖脊肌AEMG、MF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健患侧AEMG、MF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0.05),但观察组健患侧AEMG、MF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ET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竖脊肌AEMG、MF值及BBS和BI评分,提高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肉运动功能,从而提高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接受悬吊康复运动,观察组接受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干预时间8周。观察2组干预后临床疗效、干预前后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脐围及腹直肌分离距离、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33%、85.33%,P<0.05);干预4周、8周后,2组IDA量表中抑郁、焦虑、内外向性激惹各维度评分、腰背部疼痛VAS评分、脐上围、脐下围、脐围及腹直肌分离距离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及干预后3个月,2组WHOQOL-BREF量表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修复中,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可调节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可能与该方案能修复产后受损腹直肌、...  相似文献   

17.
王丽菊  欧艺 《中国康复》2013,28(5):342-344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加用CIMT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WM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运动训练、作业训练、物理因子治疗、针灸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蒸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肌张力及ADL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经4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各肌群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以观察组患者下肢各肌群痉挛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虽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对降低SCI患者下肢异常肌张力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应用小针刀联合推拿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PFPS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物理疗法,观察组采取小针刀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LK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FPS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小针刀局部松解联合推拿手法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与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针刀结合肾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肾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和腰背伸肌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峰力矩(PT)、力矩加速能(TAE)、平均功率(A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F/E)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针刀结合肾着汤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评分,改善腰背伸肌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