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采用清创、置管冲洗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9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患者。结果 9例患者均获治愈,清创次数为1~8次。3例内固定装置完整保留,3例更换内固定系统,3例内固定部分保留。住院时间28~150 d。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1例术后1年感染复发取出内固定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未复发。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通过清创、置管冲洗或负压封闭引流加敏感抗生素治疗,大部分可在保留内固定的同时治愈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6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清创、冲洗引流术。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后改口服抗生素6~8周。结果创口渗出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结果阳性仅73.1%。20例患者内固定保留成功,5例患者多次清创未愈或多次复发感染而拆除内固定,1例多次清创后未愈、术后8个月死于其他疾患。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结果;清创冲洗引流结合碘伏冲洗或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应用敏感抗生素可使绝大多数患者治愈并保留内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以总结出合理的诊疗方法。结果11例患者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1~3次,每次引流7—10d。10例患者保留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连接棒,仅取出横连。1例患者术中发现内固定已松动,取出所有内固定。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VSD技术可以充分引流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伤口的脓液并消灭其死腔;同时增加了取出横连保留其他内固定的安全性,有利于切口早习愈合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以总结出合理的诊疗方法。 结果 11例患者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1~3次,每次引流7~10 d。10例患者保留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连接棒,仅取出横连。1例患者术中发现内固定已松动,取出所有内固定。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 结论 VSD技术可以充分引流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伤口的脓液并消灭其死腔;同时增加了取出横连保留其他内固定的安全性,有利于切口早日愈合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的治疗措施。方法对5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对早期感染伤口进行彻底清创,双氧水及新洁尔灭溶液反复冲洗,局部应用抗生素以及术后全身联合应用抗生素,使5例早期感染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1~3年,未见复发。结论该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感染,避免取出内固定物,是处理早期伤口感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封闭负压引流装置(VSD)和常规闭式引流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效果。观察VSD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2014-06—2017-06间收治的53例胸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患者资料,均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清创冲洗引流。根据引流方式不同分为2组,将行常规闭式引流的25例纳入对照组,将行VSD负压引流的28例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清创次数及切口愈合时间,并观察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微生物培养结果。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组患者首次清创术前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症、ASA评分、ESR、CRP等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切口最终均完全愈合。观察组患者清创次数及切口愈合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无患者因VSD使用出现脑脊液漏等相关并发症。细菌培养结果革兰氏阳性球菌者43例(包含7例多重耐药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者10例。经过早期清创、彻底引流及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后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且随访期间无感染复发病例。结论 VSD应用于切口深部感染可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治疗期间清创次数和抗生素应用周期,加速切口愈合。对于切口感染严重的患者将VSD埋入切口深部进行引流,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闭合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创口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脊柱内固定手术在各级医院的广泛开展,其术后并发创面感染的病例也逐渐增多。传统的局部清创引流、全身大剂量应用抗生素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治疗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1~3]。2005年2月~2011年1月,我科在治疗7例脊柱内固定术后创口严重感染的患者时采用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vacuum sealing drain, VSD)技术,明显缩短了疗程,降低了治疗难度,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了解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分类、致病菌、影响因素、治疗方法及降低切口感染的策略,认识切口深部感染早期诊断线索,可早期诊断并及早给予适当的治疗,有利于降低致残率;审慎考虑围手术期的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感染率。早期诊断及适当的治疗对于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该文介绍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357-1362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21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2.3)岁(17~76岁)。早期感染17例,迟发性感染4例;其中浅部感染8例,深部感染13例。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浅部感染采用搔刮、冲洗、引流等换药措施;深部感染采用彻底清创、对流冲洗术治疗。对上述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的白细胞计数、ESR、CRP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44.95±24.83)个月(16~128个月)。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多,占66.6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8例浅部感染,切口平均(14.15±5.60)d愈合;13例深部感染者,12例经一次清创治愈、1例经二次清创治愈,11例保留内置物、2例去除内置物,平均治愈时间为(35.12±18.10)d。所有患者白细胞计数、ESR、CRP在治疗后2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浅部感染经局部换药、深部感染经及时彻底清创及对流冲洗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致病菌谱及影响致病菌检出率的因素,为提高致病菌检出率、规范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9年1月南方医院骨科学科脊柱骨科诊断为脊柱内固定手术后深部感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致病菌检出种类及检出率,探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感染类型(早发性及迟发性感染)、取样时间(初次手术后至样本收集的时间)、取样前抗生素干预与否、抗生素干预时间(取样前抗生素治疗的天数)等因素对致病菌检出率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89例患者中,38例血培养或切口组织培养阳性,检出率为42.7%,其中单一病原菌31例,混合感染7例。共培养出47株病原菌,革兰氏阳性细菌26株,革兰氏阴性菌20株,真菌1株。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27.7%)、大肠埃希菌(8株,17.0%)、表皮葡萄球菌(5株,10.6%)、铜绿假单胞菌(5株,10.6%)。感染类型(P=0.002)、取样时间(P=0.044)及抗生素干预(P<0.001)均影响致病菌的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抗生素干预时间对检出...  相似文献   

11.
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脊柱内固定术后急性感染为广大骨科医生所熟知。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是脊柱内固定融合术晚期并发症之一 ,由此并不常见 ,其诊断缺乏特异性线索。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是指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后经过一段正常的康复期 ,术后数月到数年出现患处散发性疼痛、不适。这些非特异性症状持续数月后出现原手术切口处肿胀 ,最终形成窦道并流脓。从术后到出现症状这段间歇期长短各家报道并不一致 ,一般认为是间隔 10个月~ 1年以上〔1,2〕。1 发病率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病率 ,各家报告不一。Lenke等〔3〕报告 95例行CD内固…  相似文献   

12.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F  Lü GH  Kang YJ  Wang B  Li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25-1327
目的 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胸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和细菌学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根据发生感染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感染14例,迟发性感染22例。结果早期感染一般伴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脓液培养主要为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力强的细菌,迟发性感染一般无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不升高,ESR升高,脓液培养主要为类白喉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力较弱的皮肤正常菌群。早期感染患者予以清创、持续冲洗引流。除3例反复清创无效,将内固定取出以外,其余内固定均予保留。迟发性感染者予以内固定取出、清创、持续冲洗引流。33例平均随访2.6年,经上述治疗后仅1例患者早期深部感染迁延不愈致椎体骨髓炎,术后3个月伤口再次出现流脓,其余均愈合。结论胸腰椎固定后早期感染及迟发性感染的发生机理可能存在差异。早期感染由致病力强的细菌引起,累及范围广。而迟发性感染由致病菌弱细菌引起,发展慢且较局限。对早期深部感染可以保留内固定行病灶清除,持续冲洗引流,多次清创无效,感染控制不佳则需要早日将内固定取出,以免炎症扩散。而迟发性感染则需取出内固定,否则难以消除炎症。  相似文献   

13.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是比较少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 ,对其治疗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就 12例迟发性感染的治疗经验总结讨论如下。临床资料 自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8月 ,我们共收治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AF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患者 10例 ,腰椎滑脱RF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 2例。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2 1~ 45岁 ,平均 32岁。窦道发生的时间距第一次手术的时间为 12~ 34个月 ,平均 16个月 ;窦道出现后距第二次手术的时间为 2 0d~ 2个月 ,平均 1个月。12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均无发热 ,原手术切口和窦道处无红、肿、热…  相似文献   

14.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首次感染发生时间≥术后1个月)病例的治疗方法 ,并进行分析总结。方法:自2005年8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病例18例,其中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例,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17例,单纯切口深部感染9例(组1),单纯椎间隙感染7例(组2),同时合并切口深部及椎间隙感染2例(组3),分析迟发性感染的特点,比较3组迟发性感染在体温、炎症指标(WBC计数、ESR、CRP)、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相应治疗。结果:发生迟发性感染的平均间隔时间为术后17个月(1~101个月),三组病例间感染在发病时间、体温、WBC、ESR、CRP中,仅组2与组3间的体温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1中8例患者行清创+对口冲洗引流术,其中4例取出内固定,组2中1例合并局部不稳定行手术治疗,组3中1例因明显的深部感染行手术治疗,其余病例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所有病例均获治愈,平均随访18个月(12~40个月),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对迟发性脊柱后路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病例,清创+对口冲洗引流术是有效治疗,对于手术节段融合满意的患者,可积极取出内固定;迟发性单纯椎间隙感染,首选抗生素保守治疗,对于合并明显的切口深部感染或存在不稳定的病例,可行手术清创治疗。  相似文献   

15.
自2002~2004年共对11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进行有效诊断和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15~60岁,平均37岁。胸腰椎骨折7例,腰椎滑脱1例,颈椎管狭窄症2例,脊柱侧弯1例。病程为术后8d~1·5年,其中3周内感染6例,3个月内感染1例,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在保留移植物的基础上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使用创面负压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治疗的4例脊柱内固定术后延迟深部感染患者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62~75岁,平均69.2岁。通过美兰引导下进行严格清创、创面负压吸引治疗,待患者创面细菌培养阴性,相关炎性反应指标降至正常范围后,行背阔肌逆行翻转填塞创面,并继续于切口外行创面负压治疗。结果4例患者均在术后1周时拆除创面负压装置,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周内完全愈合,移植物得以保留。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均基本正常后出院。4例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均未出现感染复发、腰椎内固定物松动等不良结果。结论使用创面负压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在保留移植物的基础上治疗脊柱术后深部感染方面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或能提高移植物的保留率、加速创面愈合速度及提高感染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1):1997-2001
[目的]介绍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保留内置物的彻底清创技术。[方法]2010年1月~2017年1月腰椎内固定术患者692例,术后早期感染患者14例,其中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岁(58~80岁)。引流管或伤口引流液培养均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其中MRSA 2例,表皮葡萄球菌8例,肠杆菌1例,肠球菌1例。获得细菌学证据后,采用亚甲蓝标记后彻底清创、内置物取出高压灭菌回植、伤口放置敏感抗生素、单纯负压引流和抗感染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部14例患者清创后切口引流液培养均阴性,切口均Ⅰ期愈合,14 d拆除切口缝线。清创术后3 d CRP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ESR及CRP均持续下降,术后3个月ESR及CRP均降至正常范围,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复发征象。[结论]采用亚甲蓝标记清创、内置物取出高压灭菌回植、伤口放置敏感抗生素、单纯负压引流和抗感染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可获得Ⅰ期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臭氧在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13例患者,采用臭氧等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本组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40个月,平均16个月。臭氧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临床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比我院传统的处理方式创口愈合提前了20 d。结论臭氧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疗效满意、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深部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将675例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按时间段分为两组:对照组(320例)术前30 min静脉应用头孢呋辛钠2.0 g,术中每隔3 h追加1次;观察组(355例)常规预防感染方案同对照组,在关闭切口前于术野局部应用万古霉素1.0 g。采用病原学诊断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情况。结果术后共计17例(2.52%)发生深部切口感染,其中对照组13例(4.06%),观察组4例(1.13%),两组深部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颈、胸、腰椎区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预防性应用万古霉素可降低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深部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行清创闭式冲洗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3-11因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出现深部感染而接受清创闭式引流术21例,所有患者均行保留内固定材料的腰椎清创闭式冲洗引流术,根据体温、冲洗引流情况、炎症指标变化趋势确定感染控制情况。结果 19例(90.5%)经清创闭式冲洗引流术成功控制感染并保留内固定材料,其中1例行2次清创冲洗引流术,18例均行1次冲洗引流术即控制感染。2例MRSA感染患者中,1例经1次清创闭式冲洗引流术及1例经3次手术治疗后细菌培养仍有MRSA感染,后行内固定材料取出并继续行闭式冲洗引流治疗,最终感染控制。保留内固定材料的19例术后短期复查均未见螺钉松动情况;9例随访9个月以上,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清创闭式冲洗引流术能有效控制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并保留腰椎内固定材料。MRSA感染患者能否能通过清创闭式冲洗引流术保留内固定材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