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聚醚醚酮材料(PEEK)制作的椎体间融合器及自体三面皮质髂骨移植进行颈椎融合,比较手术前后颈椎生理弧度、椎间隙高度及颈椎融合效果。方法2004年2月~2006年8月共做颈椎融合手术45例,分为PEEKCage组(A组,22例)和自体髂骨组(B组,23例)。A组:男性15例,女性7例;共融合39个节段。B组:男性15例,女性8例;共融合33个节段。比较两组术后JOA评分、颈椎生理弧度、椎间隙高度及融合状况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1年随访时,颈椎生理弧度A组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的恢复、颈椎融合结果及脊髓功能评定两组均良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聚醚醚酮材料制作的椎体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是一种较好的自体髂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纹异体骨椎间融合支架(allograft interbody fusion cage,AIFC)在颈椎前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98年6月~2000年6月,采用AIFC行颈椎前路融合术90例,其中男35例,女55例,年龄37~72岁,平均47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脊髓型颈椎病3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2例.采用颈前横行切口,C臂X线透视定位病变间隙,行环钻前路减压,AIFC植入融合固定.术后随访观察AIFC的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结果76例获得良好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3年,平均26个月,术后3 d、1、3、6、9、12、18、24个月常规X线片检查,74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3%,椎间高度维持良好,AIFC无移位,2例成角畸形愈合,颈椎呈后凸畸形.结论AIFC具有良好的维持椎间高度功能,抗压缩、抗旋转,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符合颈椎生物力学及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3.
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颈前路手术显露途径由Chipault于1895年在法国出版的神经外科教材上首先提出 ,但直到本世纪 5 0年代后期 ,Robinson(195 5年 )、Dereymaker (195 6年 )、Cloward(195 8年 )等才报道了颈椎前路椎间融合的手术方式[1] 。此后 ,该手术逐渐得到推广 ,被公认为治疗颈椎疾患的一种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的手术方式 ,临床报道优良率达 70 %~90 %。Emery等认为影响骨融合率的因素主要是 :植骨块类型、手术技巧和融合节段数目[2 ] 。近年来 ,相继有一些新的改良手术方式、不同种类植入物出现。内固定的使用和…  相似文献   

4.
5.
椎间融合器植入与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植入术与单纯椎间植骨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对椎间隙高度丢失的影响。方法24例共35个腰椎节段接受椎间融合手术,其中18个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单纯椎间植骨;17个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后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共置入融合器26枚(双枚植入9例,单枚植入8例)。摄X线片测量施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访18~24个月,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主要出现在术后3~6个月,丢失率为24.80%;而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隙高度早期丢失较少,丢失率为18.65%。结论单纯椎间植骨和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各有特点,前者手术费用低,但患者下地负重时间较迟,在术后近期应加强保护,以减少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后者术后即刻稳定性好,可以早期下地负重,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慎重选择,必要时在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上选择大接触面的低应力融合器,以降低应力集中引起的迟发性融合器下沉。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First Quarter 2011)、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7个数据库(时间截至2011年6月),手工检索Spine、Euro Spine、JBJS、中华骨科、中国脊柱脊髓等相关杂志,纳入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RCT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5.1.1(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进行Meta分析。选取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优良率、取骨处疼痛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筛选,11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139个病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A级10个,B级1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组与自体骨植骨融合组比较,前者平均术中失血量少于后者[MD=-8.42,95%CI(-15.59,-1.25),P=0.02],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后者[MD=-0.31,95%CI(-0.62,-0.01),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后者[OR=0.56,95%CI(0.37,0.83),P=0.004],取骨处疼痛二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0.06,95%CI(0.01,0.27),P=0.0002];平均手术时间[MD=-14.55,95%CI(-30.79,1.69),P=0.08]、融合率[OR=1.44,95%CI(0.70,2.96),P=0.32]、优良率[OR=1.39,95%CI(0.92,2.09),P=0.12],两种融合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椎间融合器(Cage)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应用cage行椎间融合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取骨处疼痛的发生,并且在平均手术时间、融合率、优良率等方面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olis融合器在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邻椎病(ASD)中的应用,总结其在颈椎前路术后ASD翻修术中的临床疗效、优势及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使用Solis融合器行颈椎前路手术后需行翻修术的12例ASD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患者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吞咽困难情况等评估神经功能,结合手术前后X线片、CT及MRI影像学表现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114(61.8±29.3)个月。术后JOA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翻修术后均未出现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均证实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Solis融合器应用在颈椎前路手术后ASD翻修术中安全有效,具有暴露范围小、手术时间短、对原手术节段无干扰、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自体棘突椎间植骨在颈椎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切除的棘突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自体棘突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57例,随访分析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影像学测量患者C6、C7棘突的长、宽、高及植入后椎间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影像学测量C6、C7棘突的大小符合椎间植骨块的要求,随访1年~6年,平均3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6±2.8)分提升至(14.7±1.6)分,JOA评分改善率75.5%。随访X线片显示75个节段全部获得椎间融合,椎间高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无椎间高度丢失,未见植骨块塌陷移位或脱入椎管,无钛板、螺钉松动及再"关门"现象。结论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自体棘突可为前路椎间融合的理想植入物,避免取髂骨的并发症,减少了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生物型颈椎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07年1月对15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生物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钢板内固定术,男12例,女3例;年龄45~68岁,平均54.6岁;颈椎创伤4例,退变性11例,病变节段C3-4 2例,C4-5 6例,C5-6 7例C6-7 3例;1个节段11例,2个节段4例.颈椎不稳5例,神经根型6例,脊髓型4例.术后对比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颈椎前凸Cobb角,判断术后颈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5~24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前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前凸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5例患者X线片均示椎间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论 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牛物颈椎椎间融合器可辅助维持脊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颈椎初始及中期的稳定性,以实现椎问骨性融合及便于判断椎间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中行邻近椎体取骨移植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将40例行ACDF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内固定物均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观察组采用邻椎取骨移植行椎间植骨融合,对照组采用自体骨赘移植行椎间植骨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和颈椎融合节段椎体前后缘高度比(HAB/HPB)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Cobb角和HAB/HPB与术前对比差异显著(P0. 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植骨融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脑脊液漏、供骨椎体塌陷等并发症。结论邻椎取骨移植与自体骨赘移植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中的疗效基本一致,术后取骨椎体无塌陷,邻椎取骨移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颈椎前路螺柱状植骨融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50年代Smith和Robinson报道了前路切除颈椎间盘和椎体间融合术后,此方法得到了广泛接受和应用,但与植骨融合有关的并发症相当多见〔1〕。许多人在植骨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出现了多种植骨方法。我们在学习Cloward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多节颈椎间盘突出症进行3节或4节应用融合器以及颈椎前路钛板固定术。结果使用JOA评分评定其效果,术后1个月时JOA评分为(14.2±1.5)分,平均增加(4.5±1.0)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改善率优良的13例,临床满意率为86.7%。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3±2.3)分,与术后1个月时的JOA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后的X线片示15例均完全融合。结论对于前路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患者,进行融合器固定同时应用钛板内固定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Sun Y  Pan SF  Chen ZQ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6):321-324
目的 探讨矩形钛质颈椎椎间融合器(SynCage-C)在颈椎前路椎问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ynCage-C行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后椎体间融合19例,平均随访9个月(6~14个月)。结果本组均为颈椎病患者,脊髓型16例、神经根型3例。平均年龄48岁(34~66岁),男性13例,女性6例。单节段融合16例,双节段3例。每节段平均手术时问40min,平均出血60ml。术后平均围领保护8.5周。3个月时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融合良好。19例患者中仅有1例因戴围领超过3个月而感颈部僵直,1例有短暂髂骨取骨区疼痛。本组未见融合节段曲度不良、反曲、Cage下沉、融合不良。结论SynCage-C操作简单,可以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植入后即刻稳定,椎间融合良好,取骨区创伤小。  相似文献   

14.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及颈椎间盘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自1996年4月,我们在颈椎前路减压后用自制的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allograftthreadedfusioncage,ATFC)填充环钻减压时取出的松质骨来替代髂骨植骨,取得满意的效果[1]。与自体髂骨植骨(autologousiliaccrestgraft,AICG)比较,作者认为ATFC加自体松质骨植入优于自体髂骨植骨。临床资料 自体髂骨植骨组(AICG组):1995年3月~1996年3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颈椎间盘疾病21例(25节段),年龄4…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比较研究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应用钛网融合器与自体髂骨植骨后临床与影像学长期结果,比较二者椎间隙高度变化与程度并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56例分别采用钛网融合器植骨和自体髂骨植骨的患者进行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6个月,根据伸屈位X线片有无活动及骨性连接判断是否骨性融合,同时测量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并根据患者主诉及查体判断神经恢复情况。结果随访的56例均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率100%,融合时间6~14个月,平均9个月,应用钛网椎间植骨的26例中21例出现椎间隙塌陷,发生率80.8%,椎间隙高度变化在(3.9±1.8)mm,髂骨椎间植骨的30例中25例出现椎间隙塌陷,发生率83.3%,椎间隙高度变化在(3.8±1.9)mm。获骨性融合时椎间隙高度再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情况按Frankel分级均有、级以上的改善。结论应用钛网融合器与取自体髂骨植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手术治疗效果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正>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作为改良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不但具备椎体间融合术的所有优点,同时避免了PLIF技术的缺点。标准的TLIF技术需要2枚融合器,且常需取自体髂骨植骨。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既往曾行颈椎前路手术的病例,再次行其他病变椎间盘切除减压并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行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颈椎前路手术后,其他颈椎节段再次发病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64岁,平均49.6岁。再次手术原因:融合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8例,非邻近节段再发颈椎病3例,急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1例。均经前路行病变颈椎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共置入ACIFC 12枚。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Chi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 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随访时间2~4.5年,平均3.5年。12个再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5个月,平均3.3个月。术前COA评分32.00±2.00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9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DI评分39.08±3.32,术后末次随访时29.08±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再手术中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施术方便、固定确切、融合率高,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复合骨环与自体髂骨块行犬腰椎椎间融合的生物力学刚度。方法:8只杂种犬随机分成4组,分别以复合骨环和自体髂骨块行腰椎椎间融合,CSS万能生物力学测试机测定脊柱功能单位的5种抗载荷刚度。结果:复合骨环组在抗屈曲、抗伸展、抗侧弯和抗纵向位移方面与自体髂骨块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复合骨环行腰椎椎间融合明显优于自体髂骨块,可以成为理想的脊柱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