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行Ⅰ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3岁,平均(49.8±9.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0.7±3.2)个月;累及L5椎体者1例,L_5S_1间隙者8例,L5或S1椎体及L5S1间隙者23例。通过VAS评分、ESR、CRP、腰骶角、L_5S_1椎间高度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1.6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700~1 450 ml,平均1 050 ml。术前VAS评分为8.4±1.6,术后3个月为3.5±0.8(P0.05),末次随访时为1.7±0.6。术前ESR和CRP分别为(48.8±10.2)mm和(58.6±5.6)mg/L,术后3个月降至(35.6±6.9)mm和(22.5±4.3)mg/L(P0.05);末次随访时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前L_5S_1椎间高度及腰骶角分别为(7.7±0.4)mm和(19.3±1.2)°,术后3个月恢复至(10.3±0.3)mm和(22.4±1.5)°(P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ASIA分级: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仍为D级外,其余均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安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双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2~3周,待全身状态改善后均采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双钉棒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Cobb角、ESR、CRP,观察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225 min,术中出血量450~1 060 ml。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2个月。术中切除病灶组织经病理检查均符合结核改变。末次随访时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ESR及CRP恢复正常。植骨融合时间8~1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移位、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神经功能ASIA分级:1例B级者恢复至C级,4例C级者3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18例D级者均恢复至E级。结论在全身有效标准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植骨融合、双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疗效满意,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可矫正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例下腰椎结核并椎旁/椎管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病变节段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相关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60(47.3±8.2)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CRP、Cobb角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时术前ASIA分级C级8例恢复至D级、E级各4例,D级6例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8(13.2±2.1)个月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融合固定联合灌注冲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融合固定联合灌注冲洗治疗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患者术后植骨融合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60 min,术中出血量150~500 ml。术后随访1~3年。患者术后结核中毒症状均明显好转,营养状况也逐步改善。术后2周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改善率93%。末次随访时患者ESR、CRP均恢复正常。除术前ASIA分级为E级的9例外,19例A~D级患者中,14例术后ASIA分级较术前改善1级,5例术后ASIA分级较术前改善2级。后凸Cobb角:术前为32. 5°±13. 2°,术后3个月为17. 5°±12. 3°,畸形角度明显减小(t=5. 624,P 0. 05)。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内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假关节、骨不连等并发症,未发现结核复发者。结论一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融合固定联合灌注冲洗是治疗胸腰椎结核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集23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并有后突畸形的患者,伴有椎管及椎旁脓肿形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0~69岁,平均(46.48±12.01)岁。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为17°~40°,平均(30.43±5.74)°。术前ASIA分级:B级2例,C级10例,D级7例,E级4例。均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通过研究患者ASIA分级、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植骨融合时间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1~41个月,平均(29.30±4.97)个月,无脊髓损伤加重及脑脊液漏,无窦道形成。1例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皮下局部脓肿。术前有神经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2例由B级恢复至D级,8例由C级恢复至E级,2例由C级恢复至D级,7例由D级恢复至E级。术后测量后凸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ODI、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本组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所有患者均在术后5~8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疗效满意。[结论]对于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且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2年3月以后的病例中对17例胸腰段、腰椎结核病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钛质钉-板、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本组患者术前均有椎旁或腰大肌脓肿,椎体破坏塌陷,椎管内占位,脊柱畸形,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结果 术中无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随访1~3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畸形被矫正,无病灶复发。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安全.疗效可靠、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护理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23 ~63岁,平均46.2岁.病变位于胸椎12例,胸腰段20例,腰椎18例,腰骶椎4例.病变累及2个椎体36例,3个椎体12例,4个椎体5例,5个椎体1例.手术采用病灶清除一期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2~7年,平均38个月,切口一期愈合,8例Pott截瘫患者全部恢复,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结核治愈.后突畸形术前平均Cobb角16°,术后平均4.8°,末次随访时平均丢失2°.[结论]病灶清除椎体间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减少晚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前路与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及一期后前联合固定加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骨外一科及骨外二科确诊为胸、腰椎结核并行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3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9例患者行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患者行一期后前联合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随访12-31个月.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均已治愈,VAS评分、ASIA分级、WBC、CRP、ESR及SF-36评分、Cobb角对比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前路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后路组(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临床治愈率、VAS评分、SF-36评分及实验室指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后前联合组由于例数较少,不做结果对比.结论 三种手术方式均为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中,后路手术在操作时间和手术出血、手术风险上具有相对优势,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作为首选;一期后前联合手术既可达到坚强内固定,又可充分暴露和彻底清除病灶,但手术时间长、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患椎后凸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植骨融合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年,术后Cobb角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12°,平均矫正率24.5%。末次随访ESR、CRP恢复正常,植骨大部分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7.8个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完成病灶清除、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恢复生理曲度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误治后的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例经PKP误治后的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记录术后疼痛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植骨融合情况、ODI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36个月.V...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胸腰段(T11~L2)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手术治疗。采用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疼痛VAS评分和植骨融合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47. 0±7. 6)个月。后凸Cobb角术前为18°~41°(31. 2°±6. 6°),末次随访为12°~26°(18. 2°±4.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疼痛VAS评分术前为6~9 (7. 6±0. 9)分,末次随访为0~2(0. 7±0. 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患者在术后9~15(11. 6±2. 2)个月显示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1例由术前B级恢复至D级,4例由术前C级恢复至D级,5例由术前C级恢复至E级,8例由术前D级恢复至E级,2例术前E级仍为E级。结论应用一期后路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一期单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7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资料,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37例(A组),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术治疗34例(B组)。2组患者术前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2~3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8~22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2组在手术前后Cobb角、ESR、CRP、ASIA分级、Cobb角纠正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结核复发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单纯后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上均低于前后路联合入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17例跳跃性胸腰椎结核患者一期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ESR、CRP、X线片、CT等了解结核治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4年,1例伤口不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结核病复发1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改善,术后4~8个月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ESR由术前(45.6±17.7)mm/1 h降至(12.3±9.2)mm/1 h,CRP由术前(8.8±6.9)mg/L降至(1.6±1.4)mg/L,VAS评分由术前(5.1±1.4)分降至(1.5±1.0)分,ODI由术前57.8%±19.2%降至11.8%±7.6%,后凸角度由术前22.6°±9.7°矫正到8.9°±4.5°,术后各项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合并椎旁脓肿的儿童脊柱结核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合并椎旁脓肿的儿童脊柱结核后凸患儿16例,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3~14岁,平均(7.40±3.67)岁。均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局部后凸Cobb角,血沉、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评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儿手术顺利,围手术期无神经损伤或术后瘫痪加重等表现,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25±7.65)个月。随访中,ASIA分级由术前B级2例,C级2例,D级12例,改进为未次随访时1例患儿从B级恢复至D级,其余15例患儿恢复至E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检查术后3个月ESR和CRP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测量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等发生,骨性融合良好。[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合并椎旁脓肿的小儿胸腰段结核后凸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9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39例,其中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共13例(男9例,女4例)。术前平均后凸角21.5;°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入院后经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后手术。记录术前、术后血沉、后凸角、神经功能评估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3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后凸角、神经功能改善,血沉正常。术后6~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椎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自2007-05—2012-04诊治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9例。所有患者先行CT引导下穿刺,灌洗引流1~2周后再行后路开放减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血沉(ESR)、后凸角度、神经功能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18~56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65 min;术中失血量300~1 600 ml,平均650 ml。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3个月ESR恢复正常,平均21 mm/h。术后后凸角度3°~16°,平均7°。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4例,E级4例。植骨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结论对于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巨大脓肿者采用经皮穿刺引流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指征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1~78岁,平均47.5岁;病史0.5~36个月。12例合并腰大肌脓肿,8例为双侧;23例有椎管内压迫,后凸畸形Cobb角9°~30°。1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术前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0例;术前VAS评分5~10分,平均7.5分。椎体间植骨病例均采用自体骨。术后1周左右戴支架下床活动,服用标准疗程三联或四联抗结核药。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6例获得9~70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3分,平均1.6分,VAS评分改善平均5.8分。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获得不同程度改善,ASIA分级:1例B级恢复至D级;1例C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E级;D级共10例,9例恢复至E级,1例无改变。椎体间植骨病例6个月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至0~12°,随访丢失1°~2°。无复发病例,4例年轻患者在病灶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可在一次手术中同一切口内达到椎管内减压、脊柱矫形、融合和脊柱恢复稳定的目的,清除双侧腰大肌脓肿无需行双侧切口,清除胸椎病灶能避免经胸手术带来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并椎间非结构性植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6月—2019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资阳医院采用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并椎间非结构性植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2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单位数,以及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bb角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观察神经功能缓解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手术时间为(267±35)min,术中出血量为(490±160)mL,术中输红细胞悬液(1.3±0.2)个单位,术后引流量为(180±20)mL.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VAS评分、Cobb角、ESR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有所改善,术前Frankel分级C级1例恢复至D级,D级4例均恢复至E级.术后复查影像学资料示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窦道形成或结核复发等情况发生.结论 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并椎间非结构性植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期经后路单侧椎板切除病灶清除、潜行扩大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慨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4年1月,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部分切除潜行扩大椎管减压术治疗35例腰骶段结核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23~68岁,平均(50.54±12.65)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20.80±18.4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203.29±41.74) min,出血(686.00±225.21) ml。33例切口I期愈合,2例切口感染,给予充分引流、冲洗换药、二次清创缝合,最终愈合。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72个月,平均(30.11±14.69)个月。35例患者腰痛和下肢神经症状逐渐减轻,结核中毒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无结核复发。ASIA神经损害分级由术前C级5例、D级12例、E级18例,改善为末次随访时D级2例,E级33例(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20±0.47),ODI评分(3.77±3.66),ESR(7.83±1.52) mm/h,CRP (2.43±0.98) mg/1,腰骶角(26.86±2.00)°,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根据Bridwell分级标准,33例I级骨性愈合,2例Ⅱ级骨性愈合。[结论]一期经后路单侧椎板切除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固定融合术可以有效清除病灶、保留更多腰椎后柱结构、重建腰椎曲度并维持腰骶段的稳定性,是腰骶段结核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单纯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9—2015-09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单节段固定治疗的18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手术前后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 18例均获得4~64(38.5±6.4)个月随访。术后4.5~8.9(5.1±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Cobb角为(19.5±5.4)°,术后矫正至(4.2±2.5)°,末次随访时为(6.1±1.5)°,矫正丢失(1.5±0.8)°。术前ODI指数为(38.5±3.6)%,末次随访时为(9.8±2.3)%,改善率为71.3%。术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1例B级恢复至D级,2例C级、4例D级恢复至E级。结论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下,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及病椎内单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术后后凸畸形得到较好矫正,末次随访时脊柱保持稳定,矫正度无明显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