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官绦虫的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和器官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国内已有21个省市报道了500余例[1,2].2007年初杭州淳安县发现首例眼部曼氏裂头蚴病患儿,并对患儿居住地蛙体感染情况进行调查,蛙体内裂头蚴感染阳性率高达45.63%[3].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海宁市野生青蛙体内曼氏裂头蚴自然感染情况。方法在海宁市5个乡镇(街道)捕捉野生青蛙,活体解剖后肉眼检查皮下、肌肉及内脏等部位,显微镜下鉴定和计数曼氏裂头蚴。结果 252只野生青蛙裂头蚴平均感染率为26.59%,平均感染度为2.19条/只。不同乡镇(街道)来源的青蛙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最高为斜桥镇(37.25%),最低为盐官镇(12.24%)。不同体重组青蛙间的曼氏裂头蚴感染率及感染度未见不同。裂头蚴可在蛙体内多个部位包括腿部、腰部和腹部肌肉内寄生,其中以腿部肌肉寄生最为常见,占84.36%。结论海宁市各抽检乡镇均发现野生青蛙体内有曼氏裂头蚴感染,有必要通过健康宣教提倡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曼氏裂头蚴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虫的终宿主主要是猫和犬,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蛙。蛇、鸟类和猪等多种脊椎动物可作为其转续宿主。人可成为它的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甚至终宿主。裂头蚴寄生人体危害,因裂头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异。常见寄生于人体的部位依次是,眼部、四肢躯体皮下、口腔颌面部和内脏。裂头蚴病分布甚广,在我国感染率以10~30岁最高,男女比例为2:1,各民族均有,患病大都与民间习俗有关。 1、局部敷贴生蛙肉:在我国某些地区,民间传说蛙有清凉解毒作用,习用生蛙肉敷贴伤口或脓肿,包括眼、口颊、外阴等部位。若蛙肉中有裂头蚴即可经伤口或正常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如福建、广东喜用捣碎的蛙肉贴眼治疗眼疾,故眼裂头蚴病常见;四川、广东习  相似文献   

4.
曼氏迭宫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在犬、猫等动物体内,偶然寄生人体;中绦期裂头蚴可在人体寄生,导致曼氏裂头蚴病,其危害远大于成虫。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有31个省、市、自治区有病例报告。河南省曼氏裂头蚴病主要分布在豫南、豫中和豫东地区,而漯河市召陵区作为河南省因食生蝌蚪而感染曼氏裂头蚴的首个疫源地在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和防治工作前曼氏迭宫绦虫患者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5.
蛇,上海人爱吃蛇,曾一度,蛇餐馆比比皆是。但是他们不知道蛇身上有大量的寄生虫,人食用后会感染严重的寄生虫病。现代医学已发现,在蛇的皮下、肌肉和腹腔里,寄生着一种叫曼氏叠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裂头蚴进入人体,会侵蚀眼、脑、皮下及各个内脏,造成“裂头蚴病”。在肠道内,它还会发育成成虫,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病症状,严重时甚么会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6.
正乳房裂头蚴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感染所致~[1-2]。曼氏迭宫绦虫也可感染皮肤~[3]、中枢神经~[4]、尿道~[5]等全身其他脏器~[6],引起其他部位感染,传染源一般来自被感染的蛙类和蛇类。各地报道的蛙类、蛇类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7-8],人主要通过进食感染裂头蚴的蛙或蛇而患病。近年来,多个地方有裂头蚴感染病例报  相似文献   

7.
曼氏裂头蚴在青蛙体内的分布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氏裂头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1882年 ,Man son首次在我国厦门 ,从一男尸的腹膜内检出曼氏裂头蚴 ,之后 ,世界各地相继有散发病例报道 ,但以南亚诸国为多。文献报道 ,国内多见于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曼氏裂头蚴主要寄生在蛙、蛇体内。居民进食蛙肉、蛇肉和蛇胆等可致裂头蚴病。为防本病 ,我们于 2 0 0 2年进行了曼氏裂头蚴在青蛙体内的分布及裂头蚴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对人群影响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地区的选择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海曙区、慈溪市、奉化市和余姚市作为本次研究地区。在每…  相似文献   

8.
曼氏裂头蚴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头蚴病是曼氏裂头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所致.其幼虫可移行至人体的皮下、肌肉、内脏等任何部位并引起相应的病症.现报告1例曼氏裂头绦虫幼虫感染后移行至腹部皮下形成肿块后,因搔痒抓破,虫体自行爬出的裂头蚴病. 患者男,11岁,小学二年级学生.1999年2月1日在背部左肩胛下方10 cm处的皮下发现一核桃大小的肿块,有压痛感.1年后此肿块由左肩胛下方游走至右腹股沟上方皮下3 cm处,肿块大小3 cm×0.5 cm,周围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2000年3月26日,因肿块搔痒抓破,发现一条白色的虫子从抓破处钻出.虫体头端扁圆,体呈链状,在生理盐水内不断伸缩,经鉴定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相似文献   

9.
近日,南京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了一名阴囊肿块的患儿,手术切除后,在肿块中发现一条被组织包裹的小绦虫——裂头蚴。据专家介绍,裂头蚴是绦虫的幼体,寄生于鱼、青蛙等脊椎动物体内,人体感染后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裂头蚴常常寄生于人体的眼睑部、四肢、躯干、皮下组织、口腔、颌面部和内脏。被侵袭的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包裹,致使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感染皮  相似文献   

10.
刘宁春 《健康博览》2006,(10):12-12
近日,南京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了一名阴囊肿块的患儿,手术切除后,在肿块中发现一条被组织包裹的小绦虫——裂头蚴。据专家介绍,裂头蚴是绦虫的幼体,寄生于鱼、青蛙等脊椎动物体内,人体感染后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裂头蚴常常寄生于人体的眼睑部、四肢、躯干、皮下组织、口腔、颌面部和内脏。被侵袭的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包裹,致使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海南、福建及山东部分地区主要蛙类曼氏裂头蚴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2013年7~8月分别在海南(海口、定安县及万宁市)、福建(三明市)及山东(德州市)的农村池塘、河流及农贸市场采集蛙类,剖检曼氏裂头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查蛙340只,发现曼氏裂头蚴感染者32只,总感染率为9.41%(32/340);共检出曼氏裂头蚴77条,平均感染强度为2.41条/只(77/32)。福建、海南、山东3省蛙类的裂头蚴感染率分别为26.09%、5.97%及2.86%(x~2=28.823,P<0.05),感染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南(2.58)、福建(2.44)和山东(1.00)。结论海南、福建及山东部分地区均存在蛙类自然感染曼氏裂头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仝德胜 《中国校医》2018,32(5):395-397
曼氏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分布广泛,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威胁。本文从曼氏迭宫绦虫的生活史、人感染曼氏裂头蚴的主要方式、裂头蚴的流行病学调查、裂头蚴病的临床诊断、裂头蚴实验动物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人曼氏裂头蚴病是迭宫绦虫第3期幼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容易误诊[1]。为提高临床对曼氏裂头蚴病的认识水平,现将桐乡市2010年发现的因活吞泽蛙致曼氏裂头蚴病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曼氏迭宫绦虫和曼氏裂头蚴混合感染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采用尼龙绢袋集卵法粪便检测虫卵,免疫金标渗滤法(DIG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曼氏裂头蚴IgG和IgG4抗体。结果:检出曼氏迭宫绦虫卵,患者曼氏裂头蚴IgG和IgG4抗体为阳性。结论:患者为迭宫绦虫成虫合并裂头蚴感染。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月本县患者方某疑患眼裂头蚴病,后经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清学检验,该患者曼氏裂头蚴抗体呈阳性反应,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眼曼氏裂蚴病。这是我县首例裂头蚴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农业国 ,自古就有爱蛙的习俗。不少古代铜鼓上铸有青蛙形状的纹饰 ,表示了人们对青蛙的崇敬 ;历代文人墨客写了不少赞誉青蛙的名篇佳作 ,尤其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到哇声一片”的名句 ,深刻揭示了蛙类与丰年的关系 ,古籍上还有关于禁杀青蛙的记载。可见保健青蛙自古就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 ,时至今日 ,却有不少人因贪口福而嗜杀青蛙。这种愚蠢的行为不仅给庄稼造成危害 ,也给人类健康带来灾难。据医学研究报道 ,食蛙肉是传播曼氏裂头蚴的重要途径。曼氏裂头蚴是狗、猫常见的肠道寄生虫 ,它的幼虫常寄生在青蛙体内 ,多…  相似文献   

17.
1986年至1991年,我室受检标本鉴定共记录有9例曼氏裂头蚴病,现根据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9例裂头蚴病患者均来自温州农村地区,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在14~42岁之间。  相似文献   

18.
桐乡市2014年首次发现大腿皮下曼氏裂头蚴病伴寻麻疹1例,曾多次误诊,应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刺猬孟氏裂头蚴感染1例报道湖北省咸宁医学院赵红刚盂氏裂头蚴的中间宿主或持续宿主主要是蛙类和蛇类。工959年,贵州曾发现刺猬也可有裂头蚴寄生,我省尚未见有关报道。本文作者在市场购买一只咸宁市山林捕捉的刺猬,解剖后发现,其外套下有40余条白色带状虫...  相似文献   

20.
裂头蚴病(Sparganosis)是由孟氏裂头绦虫(Spirometramansoni)在其第二中间宿主(蛙、鼠、鸡、猪等)的蚴虫侵入人体所致。1978~1984年我们收治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临床表现:本组男、女各4例,年龄为18~50岁。农民5例、工人2例、干部1例。8例均有局部外敷或咬含生蛙肉史。临床表现均以无痛性皮下包块为主要症状,共有14个皮下包块,其中1例同时存在4个。包块位于面颊部5个,足部4个,腹壁2个,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