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其病理生理过程中有多种生长因子参与,针对各种生长因子的基因治疗是控制再狭窄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这些生长因子的了解为再狭窄的有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支架内植入术后的再狭窄是困扰PTCA治疗冠心病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对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就成为各方研究的热点.目前在各种防治再狭窄的手段中,基因治疗无疑是最有前途的一种新方法.本文主要对细胞毒作用、阻断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分裂等候选基因方面对近几年来基因治疗再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其病理生理过程中有多种生长因子参与,针对各种生长因子的基因治疗是控制再狭窄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这些生长因子的了解为再狭窄的有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贺峰,汪家瑞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洋硬化性心脏病已有2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25%~50%的手术成功者于术后几周至几个月发生再狭窄。早期再狭窄(术后几小时至几日)主要是由于血栓...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再狭窄问题值得临床关注,现主要对其相关治疗进展,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再次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自体静脉旁路转流是血管外科常用的术式,但由于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发生,降低了通畅率。本文根据再狭窄形成的机理,从生物力学工程,放射治疗,基因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治疗等几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再狭窄的防治现状。  相似文献   

7.
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再狭窄形成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不同目的基因及转录因子诱骗策略方面总结了近几年来针对平滑肌细胞的基因治疗,重点介绍了诱骗治疗策略的原理、特征、应用及前景,并对载体的选择和输送转染方式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基因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病变中的主要细胞成份之一,受多种因素调节,各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途经相互作用,协调细胞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表达和功能。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为研究SMC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方法学,也为了解SMC的特性和分化规则,找寻血管疾病的病因和防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SMC在组织工程学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动脉血管作为移植血管材料有其自身优势,但对大多数患者而言,自体大隐静脉仍然是最常用的移植血管材料.新内膜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静脉桥再狭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的防治方法包括药物、血管外支架、扩张液和基因治疗等,其中基因治疗为再狭窄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基因治疗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靶点多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以及与他们有关的细胞和组织等。基因治疗的方向主要包括:治疗冠状动脉的病变、作为其它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缓解或治疗血管疾病导致的并发症。具体措施是:靶向治疗血管病变、治疗性血管生成、心肌保护性治疗、细胞或组织的再生与修复、靶向致病基因的治疗、靶向细胞周期的治疗、靶向治疗导致心血管病变的原发病、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预防与治疗等。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基因治疗陈光慧,赵明清,韩启德,王宇,唐朝枢,周爱儒,汤健冠状动脉成形术(PTA)是治疗心肌梗塞最有效的措施,全世界每年约有80万人行这治疗,其成功率可达90%以上。但是在术后3~6个月内约有30%~50%的患者可以产生再狭窄。因此,...  相似文献   

12.
陶登顺  王辉山 《心脏杂志》2006,18(5):585-58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主要机制为手术创伤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血管内膜肥厚及晚期的血管粥样硬化改变。其中内膜肥厚是导致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而内膜肥厚的核心机制为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及迁移。血管再狭窄的防治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放射治疗及其他一些方法。目前的研究显示,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则是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是困扰临床多年而且至今尚未得到解决的一大难题。尽管对许多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从药物治疗到机械防治,从全身用药到局部血管内用药,甚至基因治疗等,均未能有效地降低临床再狭窄率。冠状动脉腔内放射治疗(ICRT)是最近才用于临床的一种防治再狭窄的新方法,已对其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进行了初步观察。本文就ICRT的动物实验研究和初步临床结果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血管成形术后的再狭窄是当前介入治疗面对的一大难题.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用于治疗血管再狭窄的基因,然而由于缺乏安全高效的转运方法,基因治疗的实际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现将介绍超声微泡介导基因转运技术,并讨论利用该技术进行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的离体和在体实验进展,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移植静脉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对探索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研发防治药物靶点和研究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桥血管狭窄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使得基因治疗用于防治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成为可能。该文介绍常用的几种移植静脉再狭窄动物模型的特点和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FICA)后有30%~40%的患者在半年内发生再狭窄,严重限制了其远期疗效。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内膜的增生和血管的重塑。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应用抵消了血管的病理性重塑,使再狭窄率下降了10%,但是支架内的内膜增生程度反而加重。目前国内外对预防再狭窄的研究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新的成形术和放射疗法等。前三者均未得满意的效果,而放射线辐射具有特定的生物学效应,致再狭窄的防治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放射治疗预防再狭窄的现状和进展进行归纳和分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湖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胡成林综述许家,李庚山审校1977年瑞士科学家Grtintzig[1]率先采用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状动脉狭窄获得成功并迅速推广。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的主要细胞成分之一 ,它是决定血管活性 (vascularac tivity)和血管构型 (vascularmodeling)的重要因素。在与心血管系统有关的许多疾病中 ,血管活性和 (或 )血管构型皆会发生明显变化 ,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再狭窄等。基因治疗主要是指针对体细胞的基因治疗 ,将具有防治潜能的外源基因 ,通过相应载体转移到患者的有关组织器官或细胞内 ,并获得适当表达 ,以达到防治或减轻疾病的目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基因治疗完全有可能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用于抑制VSM…  相似文献   

19.
再狭窄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冠状动脉血管成型术后的再狭窄是心血管病防治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结合我们研究所近5年来的研究工作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就再狭窄形成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分为再狭窄的形成过程、生物活性物质和生长因子、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信息传递和转录调节、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及再狭窄的基因治疗等六个方面进行较系统和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防治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解决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当今冠心病介入治疗最令人关注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针对再狭窄发生的机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较多研究,如术中操作规范化,药物涂层支架、血管内放射治疗、再狭窄的基因治疗以及口服药物预防等。而前两者,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多个临床试验已展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