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第九章安神剂凡用重镇安神或滋养安神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神作用,以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统称“安神剂”。一、目的要求熟悉安神剂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熟悉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了解磁朱丸。二、主要内容安神剂的定义、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重镇安神、滋养安神及其代表方。三、各节提要 1.重镇安神:重镇安神剂是治疗心阳偏亢之证的方剂。适用于烦乱、失眠、惊悸、怔忡等,常用方剂有朱砂安神丸、珍珠母丸、磁朱丸等。朱砂安神丸和珍珠母丸两个共  相似文献   

2.
查阅和收集古今关于安神剂的相关文献,对其源流进行了考证,分析不同安神方剂的功效、主治、配伍特色及其历代医家创制安神剂的思路。为临床应用安神方剂治疗神志不安病证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1、何谓安神剂?其立法依据是什么?应用时需注意哪些问题?答:凡用重镇安神或滋养心神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神作用,以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统称为安神剂。本类方剂的立法依据是“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即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平调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达到安神目的。应用安神剂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重镇安神剂多由金石药物组成,质地坚硬,宜打碎先煎或久煎才能煎出有效成分。②金石药物有质重碍胃之弊,只宜暂用,中病即止。对脾胃虚弱者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4.
安神剂是通过调正脏腑的偏盛偏衰,关系失调而治心神不安者。根据神志不安病症发生的原因不同,分为重镇安神和滋养安神两类。一、重镇安神(特点:是以重镇安神和清热之品配伍组成) 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朱砂安神黄连草、生地当归五味药>本方功在镇心安神,清热养血。主治心火上炎,灼伤阴血而致之心神烦乱,怔忡,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失眠多梦,舌红脉细数。  相似文献   

5.
安神十五法     
中医文献有关安神法的论述,散见于各家方书,少有专题讨论。临证遇失眠健忘、烦躁惊悸甚至詀妄发狂等神志不安证候常须采用安神大法。神志不安证候可分虚实,并随涉及之脏腑阴阳气血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安神方法,以适应各种不同的证候,也可以二种或三种安神法并用,可起到相辅相成作用。今复习文献,结合实践,将安神法的变化应用分析归枘如下: 一、清热安神法此法适用于热病汗下后,虚烦不眠,或温病高热,烦躁不安,谵语甚至昏狂等  相似文献   

6.
安神药在组方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神药是中医治疗神志不安疾病常用的药物,笔者总结,该类药物除治疗失眠等病外,还可用于治疗出血、疼痛、阴虚等疾病的方药之中.  相似文献   

7.
<正>1.13安神类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药物。1.13.1安神安定神志,消除心神不宁的作用。1.13.1.1养心安神补心以宁神定志的作用。1.13.1.1.1养血安神补益心血以消除神志不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治疗神志病各有特长,故以《伤寒杂病论》辨治神志病的治法为纲,将相关方剂按照治法分为补阳安神法、滋阴安神法、和解安神法、清热安神法、祛瘀安神法、利水安神法、通下安神法、回阳安神法八类。《伤寒论》中的神志病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以正虚为主(可兼有标实)多由失治误治所致,多表现为心阳不足、心阴亏耗、阴虚阳亢、肾阳衰微等证,治以温补为主。实者以邪实为主多由瘀血、燥结、水饮等造成,表现为阳明热证实证、热入血室、蓄血等证,治以清热、通下、化瘀为主。要点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文认为张仲景治疗神志病并非局限于消除神志病症状的异常而单纯使用重镇安神或养心安神药,而是坚持辨证论治,依据整体观念着眼于恢复整个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此外张仲景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强调勿滥用药饵,以免戕伐无辜等。在神志病的辨治组方规律方面也体现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基本原则,这也是张仲景经方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9.
第九章安神剂 [要求] 1.熟悉安神剂的定义、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 3.熟悉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 4.了解磁朱丸 [内容] 1.安神剂的定义、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临床诊疗基础-辨证论治体系。书中所载方药简便廉效,在后世临床中得到广泛使用及验证,被称为"经方"。书中常采用重镇安神的龙骨及牡蛎相须为用治疗神志心理疾患。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加牡蛎龙骨救逆汤等"龙牡剂"的证治规律,进一步理解经方的内涵,便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247首安神方剂用药组方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祖晓  唐启盛  曲淼  赵晶 《中医杂志》2007,48(11):1013-1015
目的分析安神方剂的用药组方规律,探讨神志病的病机、证候、治法特点。方法统计分析247首安神方剂的药物分类、使用频次、五脏归经及各种治法的使用频次、配伍频次。结果补益法在神志病治疗中的使用频次最高,多与化痰除湿等祛实治法配伍使用;五脏归经以入肾、肝、脾经为主。结论虚证(尤其肾虚)是神志病的首要病机,虚实夹杂是主要证候特点,补益法和化痰除湿法的配伍应用是神志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贾跃进  王艳  李菲 《光明中医》2012,27(8):1651-165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于《伤寒论》 107条.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大黄、铅丹而成,具有和解枢机、镇惊安神之功,治疗少阳枢机不利,肝胆气滞,久郁化热,上扰心神而致的少阳兼烦惊证.临床表现为胸胁苦满,烦惊不安,易怒,小便不利,时时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细数.目前常用此方治疗失眠、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症等内科神志疾病.因铅丹有毒,内服对胃有刺激,故不用.  相似文献   

13.
天王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由生地黄、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白茯苓、远志、桔梗、朱砂等组成。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阴虚血少,神志不安症。笔者将此方改成汤剂,广泛运用于临床,疗效突出。兹介绍如下,尚请同仁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14.
癫狂治验     
例一,徐某某,女,42岁,农民.1986年5月6日就诊.患精神病已4年,曾住精神病院两次,半月前因家中丢去牲畜病复发,初起失眠烦躁,进而躁狂不安,扯衣骂人,奔走不休.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此乃情志不畅,郁而化火,痰火上扰心神,蒙闭清窍而发狂.治宜清心化痰,镇心安神.方用:半夏12g、茯苓30g、枳实15g、竹茹15g、黄连10g、胆星10g、远志12g、琥珀粉10g(冲服),服用3剂后神志已清,睡眠好转,诸症均有改善.复诊仍以原方加用郁金12g、香附12g、赤芍15g、丹参20g,继服12  相似文献   

15.
酸枣仁汤(SZRT)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具有补血调肝、养心安神、清热除烦等功效,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神志不安诸症,是安神要方。本方现代临床主要用于精神神经疾病,其水提物具有显著的抗焦虑作用。为进一步探讨SZRT水煎液中有关组分及配伍与抗焦虑作用之间的关系,本实验拟对SZRT水煎液中化学组分进行了初步分离,并采用国际通用的焦虑动物模型——高架十字迷宫模型(EPM),就抗焦虑作用药效学方面,对分离的合理性进行了考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宗莲 《河北中医》2009,31(2):227-228
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是治疗阴血亏虚致神志不安的经方,适用于心肝血虚所引起的心悸、失眠、盗汗、烦躁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由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门冬、麦门冬、柏子仁、酸枣仁和生地黄组成,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功。笔者现将补心丹的临床治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主任医师王玉玲,治疗小儿痫证,颇有研究,常用治法有七。笔者曾随师学习,现不揣浅陋,公于同道。一、镇惊安神法适用于惊恐痫。此证多见于较小幼儿,由于神志怯弱,有所惊恐,精神紊乱所致。证见:发病突然,尖叫惊啼,惊惕不安,抽搐,喜投母怀,大便青绿稠粘,小便短赤,面色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安神解郁胶囊治疗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抗焦虑剂、抗抑郁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安神解郁胶囊,6粒/次,3次/d。2组均连续用药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情绪、神志、语言、行为、睡眠等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神志、语言、行为、睡眠等症状评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安神解郁胶囊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发掘与利用龙胆草的潜在功用。方法:比较龙胆草在古代本草、古代方剂和2010版国家《药典》一部中所述功用,结合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研究分析。结果:龙胆草传统功用的核心内容与《药典》记录相符合,但从古代本草文献总结出来的清热解毒、消疳、镇静安神、凉血止血、杀虫功能,以及《普济方》数据库中含龙胆草复方所治痈肿疮毒、疳疾、神志不安、癫痫、出血等病症,并未被《药典》收录。结论:初步认为清热解毒、消疳、镇静安神、凉血止血是龙胆草的潜在功用。  相似文献   

20.
唐启盛教授认为,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诸脏腑关系密切,病性多为本虚标实,病机属脾胃失和、心肾不交、心肝血虚。五脏皆藏神,脏腑失和,则神志不宁。治疗中谨守病机,分别阴阳,辨清虚实,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交通心肾,灵活运用调神之法,揉清热安神、化痰安神、解郁安神、养心安神、补脑安神、重镇安神诸法为一体,使神明则寐自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