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伤寒论》是以扶阳气,存阴液,保胃气为治疗原则的,但其所载的113方中,祛邪的方子占有三分之二,可知仲景是通过祛邪达到扶正目的的。《内经》中有云:“邪在上者,因而越之;邪在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溃形以为汗。”综观《伤寒论》,其祛邪途径,亦无非上、下、表三个方面。兹就此简要述之: 一、邪自上窍而出首先是邪自衄血而解,如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为风寒之邪,郁滞在太阳之经,久遏不解,身无汗,表气闭塞,邪气既不能从汗外泄,势必伤及血络,而发生自衄。一衄之后,邪气借衄而外泄,故得一衄而病愈。另如46条眼麻黄汤后,邪气郁而与正气相争,正气得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对于发热的论述约占条文十分之七,然主要讨论由外感而引起。其发热类型有微热、烦热、恶热、潮热及往来寒热等,其性质有实证、虚证及虚实挟杂之证。笔者就《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探究如下,以冀对临床辨治有一定指导意义。1 《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 发热亦称身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循其因机,在表者多为外感风寒,邪正相争,营卫失和;在里者则为表邪入里,化热成实,里热蒸腾;还有病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亦有真寒假热、水极似水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专著,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反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在《伤寒论》中自始至终注重阳气的盛衰,特别是病在三阴,疾病的转归与预后,所重在阳,阳存则生,阳亡则死。  相似文献   

4.
<正>少阴病是伤寒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少阴阳气与邪气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尽管少阴病过程中可以出现发热、厥逆、呕吐、下利、咽痛等证候,但《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45条中言及下利者23条,足见少阴病下利之重要。笔者认为,伤寒病过程中的少阴下利及其伴随症状最能反映少阴阳虚转变及少阴病由轻到重的证候变化。笔者试通过对单纯少阴阳虚下利由轻到重的论述,对少阴病少阴阳气盛衰的动态转变有一个整体的辨识。  相似文献   

5.
胡冠书 《河南中医》2020,40(3):329-331
"发于阳""发于阴"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无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疾病处于表证期。阳经受邪发热,阴经受邪无热,此为常;阳经受邪亦有不发热者,阴经受邪反有发热者,此为变。《伤寒论》第7条和第131条两处"发于阳""发于阴"含义相同,均为就表证而言。邪在皮毛经络,为感邪之初,病之始,故为"发"。"阳"指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阴"指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从病程上看,处于表证期,即邪气入经以及入经之前;从病位上看,邪在体表、经络,无涉脏腑。相较而言,阳经表证更为明显,邪在络脉常已出现相应症状,从病之"发"到病之"衰",时间较长,所以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相似文献   

6.
正太阴病是《伤寒论》三阴病之一,"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仅8条原文,述证简略,未明主方,学者读其文似易,而得其要实难。笔者发现,在太阴病发病过程中,随着太阴脾家阳气亏虚程度的变化,其病证方药亦随之而转变。为此,笔者从太阴阳气亏虚的角度,讨论太阴病证治。1太阴病概述《伤寒论》主要讨论的是伤寒邪气伤人阳气病证,邪气由外而来,侵入人体之后,人体之阳气奋起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围绕着“寒邪伤阳”这个主线展开,一般情况下阴进阳退为病进、阳进阴退为病退,有一分发热,则留有一分阳气;在《伤寒论》中发热是正气与寒邪争抗所产生的症状体征。然而寒邪作用不同的病所(六经各具有其生理病理特点)、兼夹不同的病因、结合不同的体质,所产生的发热则各具其特点,从中也可提示疾病各自不同的传变规律。本文对《伤寒论》太阳经发热进行整理研究,从而展示伤寒六经发热与疾病传变转归的关系,以便于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 读了《新中医》一九七九年第六期王琦等同志发表的《关于<伤寒论>“厥阴病”的讨论》一文后,使我对《伤寒论》“厥阴病”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受益不小。现将个人对此病的看法略述如次。厥阴病的本质厥阴病是伤寒病也是温病的最后阶段,是足厥阴肝的病理反应。病机以阴阳气血衰竭为主,偶兼邪气内伏;症状以厥为主,发热、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汗出是判断病情的重要症状,如在太阳病中为抗邪外出,在阳明病中为阳明外证等。归纳总结,从"阳"的角度去辨析《伤寒论》中的汗出,可分为阳盛与阳虚两大方面,细分之阳盛又包括正邪抗争、邪热亢盛、湿热及失治误治,阳虚又包括失治误治与阳气虚衰。因其病机不一,治疗亦不同,临床上需仔细辨认,才不会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第23条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八九日,邪气虽微而表不解证治,但主要强调太阳病邪微表郁的三种转归及其辨治.  相似文献   

11.
腑实、结胸、蓄血和黄疸是《伤寒论》常见四种热结疾病,其基本病机都是伤寒所化之热结聚在身体的特定部位形成实邪,且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发生来看,热结疾病均是由伤寒病演变而来,其热邪来源于外感寒邪郁遏阳气;阳郁病机无法以汗、吐、下等形式解除,因而内结于里.虽同属郁结病机,"结"是有形的邪气,与"痞""郁"等无形之邪...  相似文献   

12.
郁火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郁火的成立具备三个要素 :一是邪气 ,二是阳气 ,三为郁滞。郁火的病机为邪气郁阻阳气使阳气有余的一种病理状态 ,属气分病变。将郁火分为外邪郁火和内邪郁火。无论外邪郁火或内邪郁火 ,皆可以分为脏腑郁火和五体郁火 ,并论述其临床表现。强调外邪郁火在五体郁火阶段 ,病情轻浅 ,较易治疗 ;深至六腑或五脏郁火阶段 ,则病情深重 ,症状复杂 ,治疗较困难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论述“脏结”的原文虽只有三条,但实际上却概括了五脏的阳气衰竭病变。如:129条为肺脏结,病多难治;  相似文献   

14.
许家松 《世界中医药》2011,6(5):432-434
《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以下简称“三承气汤”)是为攻下里热实邪而立。主要用于阳明病阶段。阳明病属于急性外感热病的极期,病邪已由表入里,邪气盛实,正气未虚,正气全力以抗邪,因此,在治疗上应以祛邪为主。“三承气汤”即是阳明病逐邪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伤寒论》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伤寒论》中,有关“三承气汤”的条文共33条(其中22条在阳明病篇中),约占全书条文的十分之一。而桂枝汤的条文也不过31条,小柴胡汤的条文是19条,白虎和白虎加参汤是9条,可以说,  相似文献   

15.
<正> 厥和脱一般认为属于两个证名,皆起源于《内经》,后世不断补充。至于厥、脱二字联系起来,直至明末清初才开始。一、厥脱阐述的看法:张景岳认为《内经》有寒厥、热厥之分;《伤寒论》则以手足逆冷为厥,以邪正来分。前者着重论述元气变化,在气在血都有危证;后者着重论述邪气,依凭手足阳气来测预后。他视气逆证为危重证,是诸厥的总名,是由气血败乱造成的,非独中风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阳明腑证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阳明腑证成因,历代医家认识皆一.仅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已。笔者重温《伤寒论》后,觉得此释有违仲景之旨.不仅燥热之邪可致.且水热、痰热、寒实以及瘀热之邪皆可致腑证形成。1虽名三结胸,实为三结肠原文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困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放也。”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隔内拒痛,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由此个难看出,邪在太阳之表,当从汗解,即使兼有可下之证候…  相似文献   

17.
因势立则是根据机体抗病力趋势而确定治疗法则。《内经》指出,认真观察机体抗病力趋势,因势利导治疗,自能效操左券。一、抗邪力趋势向外宜散护正力趋势向内宜收邪气留着体表而欲向内发展,机体的抗邪力则应激由内向外抵御,这时,治疗必须用发散法协助抗邪力外达排邪。《内经》对此有较多论述。《素问·热论》指出,对外感热病的邪气“未入于藏者”,“可汗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素问·刺热篇》说:“诸当汗者,至其所  相似文献   

18.
浅析《伤寒论》口渴症状的病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口渴,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反映着人体津液的盛衰及输布状况。根据《伤寒论》的记述,将口渴分成两大基本病机,一为热盛伤津,阴液不足;一为邪气阻滞,气失布化。按这两大病机,根据邪所在脏腑经络的不同及邪气性质的不同,结合《伤寒论》条文所描述的具体症状,又细分为不同具体病机进行归类辨析。另外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从机体水钠代谢失常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变化方面,浅要分析了中医各种类型的口渴,对有关口渴痰病的辨证施治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问必答     
河南省商邱市33630部队1分队田更新问《伤寒论》第12条原文“阳浮而阴弱”与95条原文“卫强营弱”二者有何异同,当如何理解?答:①“阳浮而阴弱”与“卫强营弱”在字句上虽然提法不一,但在意义上则同.卫属阳,卫分受邪,机体阳气浮盛于表,则卫强。卫强即所谓阳浮;营属阴,卫气不固,营阴外泄,则阴弱。阴弱即所谓营弱。②以上两句原文,主要是说明中风证发热、汗出的病机。阳浮(卫强)是由卫气失职,不能固外,风寒邪气,侵袭肌表,邪既入侵,机体正气(阳气)充盈于表与邪抗争,  相似文献   

20.
"阴阳毒"之病机在于"毒邪"从口鼻咽喉进入机体,毒邪蕴于咽喉,所以均可出现"咽喉痛"症状,如果邪气停聚与表,在表浅者,阳气热盛而壅与上,故出现斑似锦纹;若邪气由咽喉要道直入里,出现气血凝滞不通,阳气无法到达头面四肢,所以头面四肢失去阳气的温煦,出现面目青,周身疼痛等症状。《金匮要略》采用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阳毒加用蜀椒之辛热之品,阴毒反而将其去除。一些医家认为是因为错简,以徐大椿、王孟英为代表。但也有医家并不那样认为,以赵以德、尤怡为代表。笔者认为并不是错简,张仲景在"阴阳毒"这一治疗上,体现的是辨病结合辨证来治疗,以"升麻鳖甲汤加减"贯穿前后,阴阳毒总为"毒邪"侵犯机体,用升麻为君药解百毒,当归、鳖甲养阴、活血,行瘀。甘草清热解毒。阳毒用蜀椒、雄黄之阳性同气相求引上犯之火热邪气下行。阴毒去之在于其二者的辛热之性恐让阴气受损。体现了一病用一方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