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柴胡药材的皂苷含量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从有效成分含量和遗传基础2个层面为柴胡药材生产和利用提供借鉴。方法 产地收集柴胡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样品中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含量;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ITS序列并比较分析序列差异。结果 各产地柴胡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总质量分数最高可达4.165%,最低为0.118%。不同产地柴胡种质依据ITS序列可分为三大类,其中第Ⅱ类产于甘肃省,第Ⅲ类产于四川省、山西省和甘肃省。第Ⅲ类含有的柴胡样品较多,又可分a和b类,b类又可分为i、ii、iii类,含量较高的样品主要存在于iii小类,主要来源于甘肃、山西。结论 尽管柴胡自然分布广、生产适应性强,但从成分含量和遗传差异角度分析,有必要对柴胡的种植品种和产地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河北涉县21个柴胡药材不同采收期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为确定河北涉县柴胡的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方法:用HPLC法测定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统计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及其总和的动态变化。结果:河北涉县三个地区不同采收时间的柴胡中柴胡皂苷a和d的含量随着采收时间的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其中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及其总和的含量6、8月份最高。结论:河北涉县柴胡药材的以6、8月份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质量较好,可以为柴胡确定最佳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河北省涉县境内不同采样点的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d的含量,为柴胡的质量标准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典》中柴胡项下柴胡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柴胡中柴胡皂苷a,d的含量。结果柴胡皂苷a含量在1.8847~4.6681 mg·g~(-1)范围内,柴胡皂苷d含量在1.8600~6.4988 mg·g-1范围内,二者之和含量在3.8323~10.7973 mg·g~(-1)范围内。结论不同产地的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d的含量差异较大,二者之和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规定含量,与河北省涉县是柴胡主产区的历史地位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北京东灵山与雾灵山地区不同生境柴胡化学成分的差异,为认识和发展道地柴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东灵山和雾灵山不同生境类型的柴胡居群进行取样,采用HPLC分析不同生境下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含量的差异.结果:不同生境下柴胡皂苷含量差异显著,草甸生境下的柴胡皂苷含量较高,而林下生境及灌丛生境柴胡皂苷含量相对较低,经分析柴胡皂苷含量与坡向呈正相关,通风透光的生境条件有利于柴胡皂苷的累积.结论:生境对柴胡皂苷产生与积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考察道地药材,应突破传统区域认识,结合生境层级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一测多评法对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c、d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方法:采取一测多评分析方法,以柴胡皂苷a(SSa)做对照样品,并以此建立起药材中此成分与柴胡皂苷c(SSc)、d(SSd)的相对校正因子,由此计算出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c、d的含量,除此之外,采取外标法测定该药材中三种成分的绝对含量,通过统计学检验的方法对一测多评法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由此评价一测多评法测量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c、d含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与柴胡皂苷c、d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747和0.955,且实验条件的改变对结果影响较小(RSD=0.75%,0.58%);经检验,外标法与一测多评法的测量结果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一测多评法所得到的校正因子符合真实情况。结论:用一测多评分析方法测定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c、d的含量所得的结果真实可信,为柴胡药材多指标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柴胡药材中的矿质元素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柴胡药材中的矿质元素与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对柴胡药材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栽培种柴胡的药材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消解,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24批样品中Fe,Mg等16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标准,利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柴胡皂苷a,d的含量,流动相为水(A)-乙腈(B)梯度洗脱(0~5 min,35%~40%B;5~15 min,40%~45%B;15~25 min,45%~55%B;25~30 min,55%~90%B;30~45 min,90%~35%B),流速1.0 mL·min~(-1),进样量20μL,柱温25℃,检测波长210 nm。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双变量相关方法分析24批样品中矿质元素与有效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不同柴胡样品中矿质元素和有效成分含量都有较大差异,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d的含量与Cu元素相关系数分别为0.349和0.425,呈显著正相关,与Na元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和-0.420,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柴胡药材中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d含量与Cu和Na等矿质元素之间的存在一定关系,建议通过外源施入矿质元素的栽培措施来调控柴胡皂苷a,d在柴胡根中合成,为栽培种柴胡质量的提高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田间种植试验,分析不同种源的柴胡药材质量,为确定适宜北京地区种植柴胡的种源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在北京市顺义区设置田间试验,种植从河北安国药材市场、安徽亳州药材市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购买的3个种源的柴胡,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药材样品中的柴胡总皂苷、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和柴胡皂苷d的含量,以甘肃、山西种植柴胡药材为对照,评价北京地区3个不同种源的柴胡药材质量。结果:3种不同种源的柴胡药材,在柴胡总皂苷、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含量等化学成分指标与甘肃、山西种植柴胡药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其中河北安国药材市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种源的药材质量更优。结论:北京地区是种植柴胡的适宜产区,种源可从河北安国药材市场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购买。  相似文献   

8.
一测多评法同步测定柴胡药材中3种皂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首次将一测多评分析方法应用于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c、d的含量测定,为柴胡药材多指标质量评价奠定基础.方法 以柴胡皂苷a为对照品,建立药材中该成分与柴胡皂苷c及柴胡皂苷d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校正因子计算柴胡皂苷c及柴胡皂苷d的含量,同时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3种成分的绝对含量,采用t-检验法对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评价一测多评法对柴胡药材中3种皂苷含量测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 在一定的线性范围内,柴胡皂苷a与柴胡皂苷c及柴胡皂苷d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735,0.944,且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重现性良好(RSD=0.70%,0.56%);常规的外标法对柴胡皂苷c及柴胡皂苷d的实测含量与一测多评法计算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经统计学t检验,P>0.05,实验所得校正因子可信.结论 该方法使用一个对照品可同时测定柴胡药材中3种柴胡皂苷的含量,为柴胡药材的多指标质量评价及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柱前衍生化法评价不同品种和产地柴胡药材和饮片的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大量柴胡药材和柴胡饮片样品中柴胡总皂苷和柴胡皂苷a,d的含量进行测定评价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柴胡样品的质量优劣。方法:分光光度法测定柴胡总皂苷的含量;柱前衍生化HPLC-UV测定柴胡皂苷a,d的含量。结果:红柴胡、黑柴胡的皂苷类成分较北柴胡低,竹叶柴胡几乎检不出柴胡皂苷;北柴胡的柴胡皂苷a的质量分数主要在0.100%~0.330%,柴胡皂苷d 0.200%~0.400%,柴胡总皂苷1.00%~2.00%;粗根无分支柴胡皂苷成分明显低于细根或粗根多分支柴胡药材。结论:建议北柴胡的柴胡皂苷a的含量不得低于0.100%,柴胡皂苷d不得低于0.200%,柴胡总皂苷不得低于1.00%;北柴胡的适宜产区为山西中部的太谷,山西南部的芮城,平陆,万荣,山西东南部的长治,甘肃的陇西,礼县等地;选育北柴胡品种时优先选取根粗且多分支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鉴别市售柴胡药材基原,分析评价药材质量,为柴胡药材质量调控奠定基础。方法:从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广西玉林3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收集柴胡药材或饮片共24份,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相关文献,采用性状鉴定法鉴别样品基原,HPLC法测定柴胡皂苷a和d的含量,综合外观性状和皂苷含量测定结果,评价样品质量。结果:市售柴胡来源混杂,正品以北柴胡多见,其余以马尔泰柴胡、锥叶柴胡为多,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掺伪现象;市售柴胡中柴胡皂苷a、d含量参差不齐,其中马尔泰柴胡皂苷a+d含量最高,部分掺伪品柴胡皂苷含量不符合药典标准。结论:现今市场流通的柴胡复杂的来源造成了柴胡药材质量的不稳定。人工种植柴胡作为市售柴胡药材的主要来源,其种植来源问题亟需解决,种植药材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确保柴胡的临床用药安全和疗效。  相似文献   

11.
5S-rRNA基因间区序列变异用于金银花药材道地性研究初探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李萍  蔡朝晖  邢俊波 《中草药》2001,32(9):834-837
目的;研究金银花药材道地性形成的基因基础。方法:用SDS法提取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不同居群,外类群细毡毛忍冬L.similis和山银花L.confusa的总DNA,进行5S-rRNA基因间区的PCR扩增和测序,并用软件Mega进行分析。结果:Lonicera L.属植物5S-rRNA基因间区约210bp,其中G+C含量较高,达70%左右,不同居群的L.japonica碱基序列有差别,通过测序可以进行鉴别。L.confusa与L.japonica间的遗传距离较大。结论:种间5S-rRNA基因间区的序列差异大于种内;道地药材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道地与非道地药材之间的遗传距离大于道地药材之间的遗传距离。  相似文献   

12.
ETHNOPHARMACOLOGICAL SIGNIFICANCE: Bupleuri radix is a commonly prescribed Oriental herbal medicine containing extracts of different Bupleuri species. We wish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wo of these species, Bupleurum scorzoneraefolium and Bupleurum falcatum, or their active ingredients, saikosaponins a, c, and d, could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e-complex nephritis in nephrotoxic serum treated mice. MATERIALS AND METHODS: Immune-complex nephritis was created in C57BL/6 mice by administration of nephrotoxic serum containing anti-basement membrane antibodies. Mice were next given one of five treatments: Bupleurum scorzoneraefolium, Bupleurum falcatum, saikosaponin a, saikosaponin c, or saikosaponin d. Proteinuria, blood urea nitrogen, creatinine, and renal histological changes were then examined. RESULTS: Saikosaponin c almost completely preven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phritis, although immune-complex deposition was not affected. Bupleurum falcatum and saikosaponin d had a significant, although lesser effect, and Bupleurum falcatum and saikosaponin a showed no effect. CONCLUSION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saikosaponin c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bupleuri specie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further in order to find the best way to utili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upleuri radix on nephritis.  相似文献   

13.
RP-HPLC法测定保康北柴胡中柴胡皂苷a、d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采用RP-HPLC法测定保康北柴胡中柴胡皂苷a、d的含量。方法色谱柱:BonChrom C18柱(4.6 mm×20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40∶6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04 nm。结果柴胡皂苷a:Y=7.131 4X+2.011 8,r=0.999 7,线性范围:2.136~21.360μg;柴胡皂苷d:Y=9.032 3X+3.739 2,r=0.999 0,线性范围:2.656~26.560μg。平均回收率:柴胡皂苷a 99.3%(RSD=0.73%),柴胡皂苷d99.4%(RSD=0.82%)。结论本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GAP基地的柴胡皂苷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基于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北柴胡种子分子鉴定方法,保障北柴胡栽培种子的物种准确。方法:收集北柴胡及主要栽培柴胡属物种种子、市售北柴胡种子样品共59份,探究不同取样量和不同水浴条件对种子DNA提取质量的影响,建立柴胡属种子DNA提取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双向测序得ITS条形码序列。从GenBank下载34条北柴胡、红柴胡、黑柴胡等主要栽培柴胡属物种ITS序列,丰富北柴胡种子鉴定数据库;利用MEGA-X10. 0. 5进行变异位点分析并构建邻接(NJ)系统发育树,考察ITS序列对北柴胡种子的物种鉴定能力;基于BLAST方法和NJ系统发育树法对市售北柴胡种子进行DNA条形码鉴定。结果:共获得59条北柴胡、红柴胡、三岛柴胡及市售北柴胡种子的ITS序列,北柴胡ITS序列可分为6个单倍型,包含7个变异位点,NJ系统发育树表明北柴胡所有单倍型可形成独立的枝,与所收集样品中其他柴胡属栽培物种可相互区分,具备北柴胡种子物种鉴定能力。基于ITS条形码序列鉴定发现19份市售北柴胡种子中有3份为三岛柴胡,伪品率15. 8%。结论:基于ITS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可靠地鉴定北柴胡种子及其易混品,可为我国中药材种子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方法结合DNA条形码分子检测技术准确鉴定柴胡属种子。方法:收集41份市售柴胡属种子和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15个品种75条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游标卡尺进行种子外观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录,测定千粒重。提取种子的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双向测序得ITS2序列。基于BLAST法,邻接(NJ)系统进化树法,Kimura双参数模型(K2P)遗传距离法和ITS2序列二级结构进行物种鉴定。结果:不同基原的柴胡属种子在长、宽、横切面及千粒重等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别;柴胡种子的ITS2序列有2个种内变异位点,3种单倍型,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09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0.032;NJ系统进化树中柴胡和狭叶柴胡分别聚为独立一支,具有良好的单系性;ITS2序列二级结构可以弥补NJ树在变种鉴定方面的不足。41份柴胡属种子样品中有30份柴胡,3份狭叶柴胡,5份三岛柴胡,2份藏柴胡及1份小叶黑柴胡。结论:市售柴胡种子存在来源多样、基原混乱的问题。基于ITS2条形码和种子形态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准确鉴定柴胡属种子,为制定柴胡种子质量标准,规范柴胡种植,从源头解决柴胡药材质量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药用植物种子或者种子类药材的准确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色谱轮廓及化学计量学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柴胡配方颗粒进行差异性研究,以促进柴胡配方颗粒的质量一致性。方法研究建立了柴胡配方颗粒高效液相210和254 nm指纹图谱,并且通过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分别对双波长指纹图谱进行了质量差异特征性分析。结果建立了12批柴胡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双波长指纹图谱可以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柴胡配方颗粒进行区分,也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柴胡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特征色谱峰的位置。结论柴胡配方颗粒的210 nm指纹图谱的特征差异最大,建议双波长指纹图谱结合一起进行分析及应用;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和柴胡皂苷b1为质量差异的关键组分,应在对柴胡配方颗粒进行质量评价与控制时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应用ITS2序列鉴定区分络石藤及其习用品广东络石藤、地瓜藤、薜荔藤和扶芳藤。方法:提取以上5种中药基原植物基因组DNA,扩增不同样品的ITS2序列。采用隐马尔科夫模型HMMer进行序列注释,ClustalW法进行序列比对,K2P模型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分析,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进化树。结果:5个物种的ITS2序列长度各不相同,在220-243bp之间。遗传距离分析显示,5个物种的最大种内遗传距离为0.038,最小种间遗传距离为0.113,最大种内遗传距离大于最小种间遗传距离。同时5个物种可以在进化树上区分开来。结论:ITS2序列可以用于中药络石藤及其习用品的分子鉴定,为准确区分该类药材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药材桃仁及其近缘种进行ITS2 分子鉴定,以保证药材质量及用药安全。方法:利用DNA 条形码技术,对桃仁及其近缘种的ITS2 核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并双向测序,经CodonCode Aligner V4.1 拼接后,将所有的ITS2 序列用MEGA5. 0 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构建NJ 树。结果:桃仁两基原物种ITS2 序列长度为212~213 bp,序列变异较小;两基原物种ITS2 序列与近缘种的种间平均K2P 遗传距离大于其种内平均K2P 遗传距离;由NJ 树可知,桃仁的两基原物种聚为一枝,并与其他近缘种明显分开。结论:ITS2 序列作为DNA 条形码可以有效地鉴定药材桃仁及其近缘种,为其他中药及其近缘种的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ITS2序列鉴定白及与其伪品小白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白及与小白及的ITS2条形码序列,鉴定白及与其伪品小白及。方法:以采集自云南、湖北、贵州、湖南、四川的38份白及和小白及叶片为实验材料,提取其总DNA,并 PCR 扩增其ITS2序列,对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并从GenBank上下载2个物种共8条ITS2序列,用MAGA5.0进行序列分析,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树。结果:白及与小白及的ITS2序列全长均为259 bp,种间有14个变异位点;ITS2序列种内最大遗传距离0.008,种间最小遗传距离0.040。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可以看出,不同来源的白及与小白及的样本均分别聚为一支,两者明显分开。结论:利用ITS2序列可快速准确地鉴别白及与小白及。  相似文献   

20.
蒋明  郭志平  章燕如  许鑫  朱欣  蒋晓颖  吕奕 《中草药》2016,47(23):4242-4246
目的克隆和分析7种斑叶兰属药用植物的ITS序列,为该属植物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PCR法克隆ITS序列,在测序的基础上,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7种斑叶兰属植物的ITS全长为700~702 bp,ITS1的长度为239~240 bp,ITS2为298~300 bp,而5.8 S的长度十分保守,均为162 bp;序列中检测到可变位点107个,其中信息位点34个。7种斑叶兰属植物的遗传距离为0.006~0.110,大花斑叶兰与高斑叶兰的遗传距离最大,亲缘关系最远,而斑叶兰和小斑叶兰的遗传距离最小,关系最近。结论克隆到7种斑叶兰属药用植物的ITS序列,它们信息位点丰富,这些位点可将7种植物完全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