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价值。方法 680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80例患者病变血管重建后生活质量提高,局部并发症少。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桡动脉途径对95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管并发症。结果对955例1 630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2 610枚支架,其中置入前降支1 418枚,右冠状动脉836枚,回旋支334枚,左主干22枚,置入支架直径为2.5~4.0 mm,长度为8~36 mm。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即刻效果良好,由术前狭窄(86.7±8.4)%减至术后残余狭窄(5.8±4.6)%,支架置入成功率97.4%。并发症:20例出现桡动脉闭塞,10例出现血肿,8例术后出现前臂疼痛,死亡1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的安全性,防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520例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患者资料。结果:未完成冠脉造影1例,未完成冠脉介入1例。桡动脉痉挛126例,死亡1例,室颤3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严重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冠心病需行介入治疗的18例患者为对象,使用23cm桡动脉长鞘行PTCA支架植入。结果:18例中发现病变28处,对其中25处病变植入支架25枚,一次性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0%,术前和术后24小时Allen's试验无显著变化。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血管并发症少、无需限制体位,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血管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特点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6例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桡动脉径路成功率87.3%,术后桡动脉闭塞1例,局部血肿1例,渗血2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手术并发症少、痛苦小以及术后无需制动等优点,是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尺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术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总结2008-06~2009-11我科2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径路穿刺失败后改经同侧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资料。结果:26例患者经尺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获得成功,总成功率92.9%。手术均未引起穿刺点血肿、肌间血肿、尺动脉闭塞和尺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状动脉介入方法,可作为桡动脉介入的补充途径,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传统途径是经股动脉途径,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eij首先开展了经桡动脉行PCI术^[1]。由于桡动脉附近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经此途径的介入治疗:不易造成神经、血管的损伤,而且手掌为双重供血,即使该治疗使桡动脉闭塞。也不容易发生手部缺血;另外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患者术后可立即拔除动脉鞘管,加压固定3。6h即可.因此术后患者无体位限制、痛苦小、术后出血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由于经桡动脉入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不少医院已将其作为常规路径使用。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间,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22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尤其是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与经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62例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经桡动脉路径组134例(观察组),经股动脉路径组12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7.8%和100%、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0%和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假性动脉瘤、迷走反射发生率、穿刺点血肿、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低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桡动脉穿刺常用于动脉采血检验和血氧饱和度监测,近年来也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1-4],亦有用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报道[5-7].而原发性肝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一般采用股动脉穿刺,经桡动脉穿刺途径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少.现将笔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对原发性肝癌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对侧血管造影定位导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性介入治疗的慢性闭塞患者 9例 ,其中女性 2例 ,男性 7例 ,平均年龄 (72± 6 )岁 ,所有患者Allen试验均为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闭塞 5例 ,回旋支闭塞 3例 ,右冠闭塞 1例。血管闭塞的平均时间为 (4 .6± 2 .1)个月。首先进行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 ,送入导引导管及导丝 ,然后穿刺右侧桡动脉经 5F鞘管送入造影导管至对侧冠状动脉开口处。经股动脉将导丝送至闭塞血管病变处 ,通过桡动脉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使靶血管远端显影 ,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经验证明确导丝位置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结果  9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 ,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瘤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住院期间症状明显改善。减轻了患者双侧股动脉加压包扎的痛苦。结论 由于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降低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时容易出现血管病发症 ,给介入治疗造成一定困难 ,在介入治疗中必须小心谨慎及时判断导丝所在位置。我们的观察发现 ,经桡动脉进行对侧血管造影 ,通过侧枝循环使慢性闭塞病变远端显影判断导丝位置是另一有效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路入途径以其创伤小、血管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路径方式之一.本研究将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术者手部受照剂量进行对比分析,为心脏介入的辐射防护提供方法和剂量学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情况下,根据体重66~72 kg和胸部体厚24~27 cm的标准,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男性患者60名,分成桡动脉途径32例和股动脉途径28例两组,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检查设备采用西门子Mutista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测量仪器采用北京防化院生产的GR-200A LiF(Mg,Cu,P)热释光剂量仪和RGD-3B型热释光读出仪,与计算机以及退火炉等组成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创伤小、局部血管并发症少、无须中断肝素治疗及术后无体位限制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血管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高龄冠心病患者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85岁冠心病患者21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PCI入路分为桡动脉组124例和股动脉组89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一般情况、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反应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在总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变特征、介入情况、手术成功率、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股动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时间长于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股动脉组(P<0.01);在更改介入途径上,桡动脉组比例高于股动脉组(P<0.01);股动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P<0.05),围术期出血例数多于桡动脉组(P<0.05)。结论超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PCI的远期疗效与经股动脉途径相似,其穿刺时间长,需更改介入治疗途径的比例高,但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使用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较小口径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方法学.方法使用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52例接受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145例.失败的7例中,6例肱动脉穿刺成功,1例经股动脉途径.选用5F共用型造影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149例,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均成功140例.结论使用较小口径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安全、可行,术后无须卧床、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临床指征及方法。方法总结经导管介入治疗(介入组)冠状动脉瘘17例,其中应用Cook公司非可控弹簧圈11例,可控弹簧圈2例;Pfm可控弹簧圈1例,AGA公司Amplatzer Duct-Occluder 3例;外科手术(手术组)修补术26例。结果介入组除早期3例因所选弹簧圈太小,而且为非可控,导致术后弹簧圈移位,2例经导管术取出,1例行外科手术修补并取出弹簧圈,其余病例均获成功,平均随访3年。均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手术组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结论冠状动脉瘘经合理的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好,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都是经股动脉穿刺进行,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多,而术后长时间的卧床、制动给患者带来更多不便以及潜在的威胁,较年轻患者更为严重.本研究回顾分析5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完全闭塞难治病变介入治疗技术(TO I)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选择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4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6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61±14)岁,完全闭塞的病变血管中,前降支(LAD)61例,回旋支(CX)31例,右冠状动脉(RCA)57例,根据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小于3个月、3~6个月和大于6个月3组,均采用TO I支架植入技术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血管血运重建术。结果:149例完全闭塞的血管,支架植入血管完全重建134例,成功率89.9%,其中LAD失败7例,CX失败8例,其中钢丝未通过闭塞病变者8例,球囊未通过闭塞病变者6例,血管未充分扩张,支架无法植入1例,均发生在3~6个月和大于6个月组,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中,采用TO I介入治疗技术可显著提高完全闭塞冠脉的再通率,且并发症未增加;CTO发生的时间和部位不同也影响冠脉血管的再通率。  相似文献   

18.
魏珂  司春婴  王贺  陈玉善  关怀敏 《放射学实践》2021,36(10):1303-1306
【摘要】随着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手段不断丰富,已成为辅助术者精准完成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重要方法。目前,人工智能辅助冠状动脉影像分析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自动分割心血管影像,通过整合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优化传统的风险评估模型,从而精准预测病情的演变,为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许多便利。本文就人工智能相关概念和近来年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6例老年(年龄≥70岁)冠心病患者,分为桡动脉组(164例)和股动脉组(92例),比较2组临床基线、PCI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8.2%。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8.9%,2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4例出现血管并发症,股动脉组9例出现并发症,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惠亮 《武警医学》2012,23(4):277-280
 近年来,随着器械和技术的进步,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广泛开展,国内某些有经验的中心TRI的比例占所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90%以上,多数经股动脉可以完成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类型,目前均可经桡动脉完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出血并发症低、患者舒适度高等优点,但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中是否可以常规应用还存在一些顾虑,尤其是手术可完成性、手术延迟等方面。另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都应用更强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出血的风险高于常规择期PCI,众所周知的TRI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好处在AMI直接PCI中是否更加明显?其降低出血的好处是否能带来真正的临床获益?笔者结合最新的临床试验及个人的临床实践就上述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