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巍  崔兵  惠双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4):77-7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血管痉挛,(DCVS)发生率较高是引起SAH患者死亡及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在2001年8月-2004年2月应用血舒通和尼莫地平对90例SAH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研究其对DCVS的防治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液从颅内破裂的动脉或静脉流入蛛网膜下腔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AH继发癫痫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时,脑动静脉畸形所致的SAH者可高达70%~80%.病死率为61.5%。因此.对SAH并发癫痫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将我科2002年7月~2004年10月收治的1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12例继发癫痫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脊液等容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方法 :对 2 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例随机分为脑脊液等容置换组 ( 12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 11例 ) ,比较脑脊液等容置换防治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的疗效。结果 :脑脊液等容置换组有 3例发生DCVS ,对照组有 8例 (P <0 .0 5 ) ;因DCVS而出现延迟性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DIND)者经头颅CT证实 ,脑脊液等容置换组脑梗塞有 1例 ,对照组有 6例 ,两组相比 P <0 .0 1;脑脊液等容置换组的死亡率也较对照组低。结论 :脑脊液等容置换有较好的防治SAH后DCVS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和并发症的影响,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SAH)的临床表现与中青年患者不同,较易误诊.现将我院2000-2003年收治的老年人SAH与同期59岁以下42例SAH(对照组)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一般指的都是原发性,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在美国占所有卒中病人的5%,年发病率为1/10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CT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特点。结果 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其中有外伤史6例,早产3例,不明原因4例。SAH伴有颅内其它损伤12例,其中伴有硬膜下血肿2例,伴有局灶性脑损伤4例,伴有颅内多处损伤6例。SAH伴有相应病因9例,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5例,动静脉畸形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SAH并发症2例,其中脑梗死1例,脑积水1例。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容易诊断,当呈等、低密度时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综合症。SAH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严重的并发症使其致死率和伤残率较高,本文总结了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87例SAH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或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临床上,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往往容易误诊。我院近5年收治60岁以上的SAH患者30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血管痉挛,(DCVS)发生率较高是引起SAH患者死亡及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1],为此我们在2001年8月~2004年2月应用血舒通和尼莫地平对90例SAH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研究其对DCVS的防治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血舒通组45例分为:观察组1,30例,观察组2,1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38~70岁,平均58岁;尼莫地平组45例分为:观察组1,30例,观察组2,1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38-70岁,平均60岁;两组间性别与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无显著性(P>0.05)。1.2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诊断①临床症状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10.
李了了  王玲  冯楠  王晓良 《药学学报》2005,40(12):1096-1098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与临床相吻合、可重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方法将一端锐化的尼龙线经过颈外动脉引入颈内动脉颅内段,刺穿大脑前动脉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以运动(转棒)实验和神经行为学评分进行模型和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手术后大鼠蛛网膜下腔内发现大量的血液和血凝块。颅内血管穿刺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使大鼠运动协调能力显著下降,并且出现明显的神经行为学症状。尼莫地平在SAH 24 h后可显著改善SAH引起的大鼠神经行为学症状。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适用于对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药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0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它占脑卒中的13%-15%,占出血性卒中的20%。SAH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多见于中青年人,5%-20%有阳性家族史。发病率约5~20/10万人年,死亡率3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外科的常见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本组11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DSA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剂量脑脊液置换,联合椎管内地塞米松注射疗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对68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采取传统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脑脊液置换,每次置换150mL,最后鞘内注入地塞米松,每周3~4次,共4~7次至脑脊液转清为止,观察记录两组DCVS发生数、脑梗死发生及病死数。结果治疗组DCVS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3.75%、0%、2.78%,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8.75%、9.38%、12.5%(P<0.05)。结论大剂量脑脊液置换,联合椎管内地塞米松注射疗法,可有效降低SAH后DCVS发生率,同时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以头痛、呕吐、项强和Kernig氏征为主。并发偏瘫时,其程度轻,持续时间短,或在SAH发病之后出现者,列为本文研究的对象。我院1976~1981年共收治609例SAH,其中160例(22.3%)并发偏瘫。本文对此做一临床分析。临床资料性别:男89例,女71例。年龄:2个月~78岁,各年龄组并发偏瘫的百分率经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特点。结果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其中有外伤史6例,早产3例,不明原因4例。SAH伴有有颅内其他损伤12例,其中伴有硬膜下血肿2例,伴有局灶性脑损伤4例,伴有颅内多处损伤6例。SAH伴有相应病因9例。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5例,动静脉畸形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SAH并发症2例,其中脑梗死1例,脑积水1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容易诊断,当呈等、低密度时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梗死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复杂,且治疗效果不理想.我科于2000年1月~2005年11月收治原发性SAH并脑梗死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梗死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复杂,且治疗效果不理想.我科于2000年1月~2005年11月收治原发性SAH并脑梗死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死率较高.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SAH并发的早期急性脑积水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结合352例SAH临床资料.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脑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的发生率各家报告不同,约为0.8%~22.3%。自发性SAH中脑瘤引起者约为0.01~7.1%。我院自1970~1982年共收治脑瘤病人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症之一,具有病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1]。我科2001年3月-2009年12月对4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SAH患者46例,均经中华医学会第4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essels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aemorrhage,SAH)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因脑缺血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SAH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1]。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类。2000~2003年我科收治了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病人,现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