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构建人单纯疱疹病毒(HSV)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转基因重组体(HSV-BDNF),转染大鼠皮质神经元后并检测其表达及生物活性。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人BDNF基因,克隆并构建HSV-BDNF转基因重组体。构建成功后将其转染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观察其对皮质神经元存活的影响;用ELISA、免疫组化检测皮质神经元中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HSV-BDNF转基因重组体,皮质神经元转染HSV-BDNF后BDNF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且明显促进皮质神经元生长(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HSV-BDNF,能有效转染大鼠皮质神经元并促进BDNF高表达,且具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草药金腰带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行为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挫伤组(SCI组)、脊髓挫伤后金腰带治疗组〔每日1次胃内灌服金腰带50mg/(kg.d),共7次〕。各组大鼠均在术后(0d、3d、10d、28d)进行后肢行为学评价(BBB运动功能评分)。术后13d,每组取8只大鼠麻醉后取损伤脊髓T10液氮中保存,采用[3 H]MK-801放射性配基分析法测定NMDA受体亲和力(Kd)和最大结合数量(Bmax);取术后28d组大鼠损伤脊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DNF在脊髓的定位及表达变化。结果 BBB评分SCI组大鼠各时间点均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而金腰带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SCI组(P均<0.05)。SCI后13d,脊髓内NMDA受体Bmax较假手术组增高(P<0.05),金腰带组较SCI组减少(P<0.05);SCI后28d损伤处脊髓腹角、背角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金腰带治疗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较SCI组进一步增加(P<0.05)。结论金腰带治疗能有效改善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增加脊髓组织中BDNF的表达和通过影响脊髓NMDA受体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对SCI有一定的治疗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腺病毒(Adts)介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直接体内转基因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SD大鼠在T10水平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体内转基因治疗组和损伤对照组,用携带FGF-2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Adts行直接体内转基因治疗;荧光显微镜观察体内转基因表达,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检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EC染色观察损伤后脊髓灰质和白质残存组织的体积变化。结果 BBB评分检测到体内转基因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转基因治疗组脊髓灰质残存组织的体积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Adts介导FGF-2的直接体内转基因治疗能够明显促进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孔令胜  苗建美  靳峰  郭强  张浩 《重庆医学》2012,41(27):2793-2795,2798,2788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转导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红核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电控SCI打击装置制作大鼠SCI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SCI组、NSCs组、基因修饰移植组(HIF-NSC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SCI后即刻进行NSCs及HIF-1α基因转导的NSCs移植。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HIF-1α的表达,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标记红核神经元,用四甲基联苯胺(TMB)呈色反应显示红核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情况,采用斜板试验(改良Rivlin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NSCs组与HIF-NSC组在损伤脊髓区域均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HIF-NSC组中HIF-1α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OD)值比其他各组各时间点均高(P<0.01),且表达高峰延迟至移植后14d;中脑HRP标记红核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NSCs组、SCI组(P<0.01);移植后第7、14、28天,HIF-NSC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比NSCs组、SCI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HIF-1α基因体外转导的胚鼠NSCs移植到SCI区域后可以存活、迁移,且能明显的上调HIF-1α的表达、减轻红核神经元的逆行性损伤,从而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 30只 ,随机均分为绿色荧光蛋白 (GFP)对照组及GDNF治疗组。采用改良Nystr m法经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模型 ,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DC Chol和重组质粒 pEGFP GDNF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HE染色观察伤后 4周伤段脊髓残存组织的面积 ,采用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 1~ 4周 ,GDNF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GFP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伤后 4周 ,GDNF组伤段残存脊髓组织的面积大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脂质体介导GDNF基因体内转染能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后伤区的坏死和萎缩 ,并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MP)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和MP治疗组,每组16只。MP治疗组在SCI术后8h内肌注50mg/kg MP,此后肌注量每天减少10mg/kg,1次/d,共5d。各组取8只大鼠在术后1d、7d、28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并于术后28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BDNF在脊髓的分布、阳性细胞定位及数量变化;术后13d用[3 H]MK-801放射性配基测定各组另8只大鼠脊髓中NMDA受体亲和力(Kd)和最大结合容量(Bmax)。结果 SCI后MP治疗组中BDNF阳性细胞数较SCI组增加(P<0.05),但亚细胞定位仍分布在细胞浆,且BBB评分亦较SCI组高;NMDA受体Kd高于SCI组,Bmax较SCI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增加BDNF含量和降低NMDA受体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食不同浓度锌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大鼠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取60只雄性sD大鼠,建立Allen's SCI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锌喂养组和高锌喂养组。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损伤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BDNF表达的变化,BBB评分检测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高锌喂养组BDNF表达量在每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组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W脊髓HE染色显示高锌喂养组脊髓损伤减轻;术后各时间点,高锌喂养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和低锌喂养组。结论进食合适浓度锌可促进SCI大鼠BDNF的高表达,并明显改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损伤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后HRP逆行示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大鼠脊髓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后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大鼠L4脊髓全横断后,在横断处立即移植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分四个时相点(1周,1、2、3个月)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并观察损伤移植处的形态学变化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损伤移植处脊髓的形态学明显好转;损伤移植处上段脊髓中,移植1个月组有HRP阳性细胞,以后两组逐渐增多;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大鼠脊髓损伤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在损伤移植处有HRP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提示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有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前角运动神经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改良Allen法压迫致伤T8、T9,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伤后分别给予电针刺激大鼠双下肢足三里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穴,取治疗2,4,6周伤段脊髓进行PCR扩增和组织切片。利用RT-PCR技术检测伤区脊髓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基因体内表达的变化;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大鼠SCI后伤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的数目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采用斜板试验和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AChE活性显著增加(P<0.01);实验组脊髓前角大、中型神经元的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GDNF mRNA基因体内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大鼠SCI 3周后针刺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孕酮应用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协同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孕酮组、BMSCs组、BMSCs+孕酮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为采用改良的Allen法建立的脊髓损伤(SCI)模型鼠.按上述分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立即将BMSCs移植到损伤部位,和(或)在脊髓损伤后第1~5天腹腔注射孕酮(8 mg/kg).脊髓损伤术后第0、3、7、14、21、28天用BBB评分法评价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后第0天和第28天局部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髓磷脂碱性蛋白(MBP)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孕酮或BMSCs移植单独应用均可以有效促进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二者联合运用效果更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第0天各脊髓损伤组局部组织BDNF、MBP和GAP-43的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第28天孕酮组、BMSCs组和BMSCs+孕酮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孕酮+BMSCs组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 单纯孕酮或BMSCs移植均能促进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之一可能是上调损伤局部BDNF、MBP和GAP-43的表达水平,促进髓鞘和神经元再生,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BDNF表达变化及外源性NGF与BDNF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分为药物组、对照组,每只大鼠又分为损伤例组(L组)和健侧组(R组)两个亚组。用原位杂交、免疫级化技术检测BDNF的表达水平,现察各组在1d、7d、14d、21d及28d时的变化。用计算机图像自动处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药物组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除1d,7d组外其余均多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健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在最初的3周内逐渐下降,然后开始恢复,但至第4周尚未恢复到开始时的水平;而两组健侧BDNF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源性NGF能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细胞中BDNF表达水平的增加;而对健侧BDNF表达水平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肋间神经移植加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肋间神经移植加NGF、BDNF基因修饰的嗅神经鞘细胞(OECs)修复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方法SD大鼠72只,经T11、T12间隙平面切取2mm的半侧脊髓,制成半切伤模型。动物分为A、B、C三组,每组24只。A组:将自体肋间神经纤维损伤脊髓近端前角灰质与远端前索白质桥接连接,伤侧L1、L2、L3、L4脊神经节与近端后索白质及远端后角灰质与近端后索白质桥接连接,并植入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B组:同上述方法移植肋间神经,不植入OECs;C组:单纯脊髓损伤,脊髓半切缺损处填充明胶海棉,术后4、8周对各组动物进行神经功能检查(斜板实验检查,BBB评分),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时,A、B组和动物神经功能,斜板试验,BBB评分及SFP、MEP检测结果均优于C组,8周时,A组动物神经功能,斜板试验,BBB评分,SEP、MEP检测结果均优于B组和C组,镜下见移植组织存活,充填于缺损处,部分脊髓组织融合,结论肋间神经移植加NGF、BDNF基因修饰的OECs对SCI的修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ANA)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促神经再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自体移植组,桥接2,4,8,12周组,每组6只,分别观测患侧L4脊髓及胫前肌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ANA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2周患侧脊髓内BDNF表达增高,4周时达高峰,持续到8周,然后逐渐降低,12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自体移植组相比无差异。而患侧胫前肌最初4周内逐渐降低,然后逐渐升高,12周时达到正常水平,与自体移植组相比无差异。BDNF mRNA的表达基本与蛋白表达一致。结论ANA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也许可替代自体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长距离缺损,此作用可能与上调脊髓BDNF蛋白及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 (Trk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水平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BWSTT-A组(低强度训练)、BWSTT-B组(中强度训练)和BWSTT-C组(高强度训练),每组10只。应用自制的打击器制备SCI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SCI组大鼠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BWSTT组大鼠在SCI后给予康复锻炼,3组大鼠步行速度分别为7、15和21 cm·s-1。在造模后35 d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 (BBB)评分评定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与BWSTT-A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尼氏染色法检测,与SCI组比较,BWSTT组细胞尼氏小体数量较多,细胞形态较好。结论:中和高强度的BWSTT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金腰带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
响,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2)脊髓挫伤组;(3)甲基强的松龙
治疗组(术后8 h内肌注50 mg/kg,此后每天甲基强的松龙肌注量减少10 mg/kg);(4)金腰带治疗组(50 mg/kg,每日1次灌胃);
(5)金腰带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组(两种药物及给药方法相加)。采用BBB评分系统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对大鼠脊髓损伤
术后4周的脊髓切片进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定位、分布以及数量变化。用方差分析进行多个样本间比较。结
果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腹角和背角神经元。联合治疗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以及BBB评分分值
较假手术组、脊髓挫伤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均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
和金腰带联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优于单纯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其发挥疗效可能与上调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张慧君  万培玲  王颖 《海南医学》2012,23(13):20-22
目的探究坐骨神经阻滞能否影响大鼠后足切割后脊髓背角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升高。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50~250g,随机分为两组,各16只。坐骨神经阻滞组大鼠先行坐骨神经阻滞后后足切割手术,全麻组在全麻下行后足切割手术。两组均于术后1h、6h、1d、3d各取4只大鼠处死,检测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的水平。结果后足切割后1h、6h、1d,全麻组大鼠切割侧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侧(P<0.05),坐骨神经阻滞组大鼠切割侧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大鼠切割后1h、6h、1d切割侧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阻滞能显著抑制大鼠后足切割引起的腰段脊髓背角中BDNF的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